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描写桂花的现代诗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05    阅读:

描写桂花的现代诗篇一
《关于桂花的诗歌》

情疏迹远只香留。”这种树多生于深山中,宋之问诗:“为问山东桂,无人何自芳。”李白诗:“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所以对人来说是迹远而情疏的,可是它的香却不因此而有所减少。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骚人”指的是屈原。屈原的《离骚》上多载草木名称,独独不见桂花。宋代的陈与义在《清平乐·咏桂》中说:“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意思和此词大体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离骚》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律诗是以“联”、绝句和词是以“句”、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苕溪渔隐丛话》)“善救首尾”这是从宏观的谋篇而言;所谓“长篇须曲折三致意《远志斋词衷》”、“一步一态,一态一变”即“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绵婉中著一二激励语(沈谦《填词杂说》)”是就诗歌内在的情节和脉络而言;“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穷(刘熙载《词概》)”是就诗歌的收束而言。如果我们在引领学生鉴赏古典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入手,通过对缜密的结构的梳理,就能实现对作品意旨“透过一层”的领悟。

(一)、注重“起”式。古人对于诗文的开头十分重视,有“凤头”之说。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苦心,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起”的方式很多,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当头棒喝;一种是迂回入题、托物起兴。无论哪种“起”法,都禁忌平淡乏味,力求笔势突兀,句法挺拔,起到振起全篇的作用,古人谓之“突起”。清代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小令须突然而来悠然而去。”“长调尤重单起之调,贵突兀笼罩,如东坡‘大江东去’是。有对起之调,贵从容整炼,如少游‘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是。”虽是谈论的词的章法,但却说明古人对于诗词的“起”是用心良苦的。

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独”字当头,“偏”字相衬,如平地高岗,句式突兀,既震慑读者又点题明旨,点出作者处处“惊新”处处怀乡的宦游之慨;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二)中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如朔风逼面、铁骑突出,将作者悲愤焦灼之情、磊落不平之气迸射而出:这都是开门见山的“起”例。但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言志”“缘情”传统、含蓄蕴藉、怨而不怒的诗教,使得古典诗歌迂回入题的“起”式更为普遍。如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的起句“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中,以兰叶的“葳蕤”和桂花的“皎洁”,抒写自己“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怀;白居易《暮江吟》中诗人托“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发自己“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以上诸例,都深合“起”的要求。

(二)、明辨“承”接。古典诗歌不仅“起”的形态各异,“承”的方式也摇曳多姿。有总接,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无论那种方法,依据文本中固有的景路、理路、情路应该是体察诗歌结构的不二法门。欧阳修在《笔说·峡州诗说》曾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由此可见“承”在诗歌的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如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蝉院》的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径”和“幽处”“禅房”和“花木”紧承首联中的“清晨”“古寺”和“高林”,既显章法的浑圆,又使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造句挺拔且寓意深长,被欧阳修称为“造意者为难工”之语;杜甫的《登高》则情景分写,使得诗歌的脉络清晰而又层次分明: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不尽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这样,作者的“万里悲秋常作客”“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忧国伤时的感慨更显沉郁。颔联在全诗中的作用可见

一斑,难怪被胡应麟称为“全篇可法”。总之,“承”不仅在结构上起缝合传递的功用,更重要的是它的铺垫和蓄势使得后面的“体物写志”更有根基,所以“承”决不可轻忽。

(三)、聚焦“转”式。“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它不仅使诗歌在章法上给人一种回环往复、摇曳多姿之感,更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进而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主旨,故历代诗人在诗歌的“转”上,无不绞尽脑汁,以求收“振人魂魄”之功。古人所说的诗词之妙,“妙在衬跌”,(刘熙载《艺概》)“词须愈转愈深,一转一深,一深一妙。”(刘熙载《艺概》),“陡然一惊便是兴观群怨”“温柔敦厚,诗教也,陡然一惊,正是词中妙境。”(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我们都可看作是对古典诗歌内部结构中“转”的作用的诠释。如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人从贬所渡江逃归,离家愈近,思乡之情会强烈,但作者却宕开一笔,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形象的说明了作者一方面渴望得知家人的“音书”的急切心理,另一方面作者又怕家人受自己牵连的消息得到证实,所以才“情更怯”和“不敢问来人”。这里,“近乡情更怯”的“转”上接“音书断”,下“关”“不敢”句,把诗人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抒发的淋漓尽致。“转”的作用大矣!杜甫《述怀》中的“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也和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许,这就是高考命题者对诗词的“转”青睐有加的原因吧。九四年的《秋菊》九五年的《如梦令》九六年的《咏史》今年的《约客》的题肢的设置都可证明这一点。

(四 )、善抓“合”句。所谓“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它既可浑圆章法,更是作者“感发意志”“体物写情(刘勰〈文心雕龙〉)”“神光所聚(刘熙载〈艺概〉)”的“诗眼”和“词眼”所在。因此,我们在解读古典诗歌时,更应钟情于此。古人曾说:“填词结句,或以动荡见奇,或以迷离称俊”(〈填词杂说〉);“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尽。”(刘熙载〈词概〉)都是指的诗词的结句的要领和作用而言。诗词的结句的方式很多,但不外乎明结和暗结两种。一是直接抒情、言志、阐理。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首句叙事点题,结句更是扬“青春作伴好还乡”之乐,抒“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惊喜之情。确然是“句句有喜悦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引);孟郊的《登科后》中的“一日看尽长安花”,又体现了作者何等的畅快得意乃至神采飞扬的情态。古人所说的“本只是常语,一经道出,便成独得。词得此意,则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矣。”(《艺概》)完全可以说明此类结句的明快、质朴、无意造语却自然天成的特点。另一种是“以景语结情语”(张炎)。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即以“揽物”结“关合之情”。这样做的好处是形象含蓄、耐人咀嚼。如李益《汴河曲》的结句“风起杨花愁杀人”,就借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杨花,遥寄了作者的深沉的历史感慨和对现实的政治感受;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中的结句“暗风吹雨入寒窗”,作者那惋惜、愤懑、悲痛相互交织的情感,全都蕴含于景语之中,含蓄蕴藉、深藏不露,确实是“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可见在平时的教学和训练中,如果善于从结句切入,也同样会给我们提供一把解读诗歌主题和形象的钥匙。

自然,文本层面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它还包括语言的声、色、形,诗歌的意象、诗画的相融等等。笔者将另文赘述。需要指出的是,笔者提出从文本的层面上体悟,并没有否认审美主体在文学鉴赏中的核心地位,相反,任何体悟文本层面的审美活动都必须以主体的观照为前提。我们想强调的是,古典诗歌应首先从文本这个“先结构”入手,遵“路”识“真”。

描写桂花的现代诗篇二
《桂花的传说和桂花的诗词》

桂花的传说和桂花的诗词

我国桂文化源远流长,独具异彩。随着旅游事业的发,以桂花文化为依托,在北京、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合肥、桂林、咸宁等地,结合旅游和经贸活动,举办各有特色的“桂花节”,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使桂花更加深入人心,扩大了地方的知名度,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桂花与月亮结缘,源于古代神话传说。桂文化与旅游自古也结下了不解之缘。萦绕着神奇、美丽的传说,让人心驰神往。

(一)桂花的神话传说

1、吴刚伐桂与蟾宫折桂

人们见到桂花,常联想起月亮。中国的桂花、中秋的明月,自古就被我国人民联系在一起编织出脍炙人口的优美传说。农历八月,古称桂月,是赏桂最佳的月份。因此、“桂魂”、“桂月”、“桂窟”等,都成为月亮的代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使桂树成离种在月亮上的神树,连毛泽东也写下了“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的浪漫诗句,伟大的情怀也溶进了这美丽、动人的传说中。

古今中外,人们还把桂花树作为成功、友谊、爱情、美好、吉祥的象征,正是由于月宫中有桂树的传说,便由此也有了“蟾宫折桂”的说法,折桂成了中举的象征,“桂林一枝”成为出类拔萃、独领风骚的同义词,人们将科举考试称为“桂科”,将科举考中称为“折桂”,登第人员的名籍则称为“桂籍”,许多才子争攀折。嫦娥首:“三种清香——状元是红,黄为榜眼,白为探花郎”。将桂花的花色——红(丹桂)、黄(金桂)、白(银桂)与科举中殿试的头三名联系起来,巧妙绝伦。

(二)桂花诗词歌赋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无诗不成名花,名花必然引发名诗,魏晋以来,称颂桂

花的诗词歌赋和名句佳作,浩如烟海,成为中国桂文化中的瑰宝。

1、描写桂花之品格

桂花生于南国山中,枝繁叶茂,四季常青,加上有关的传说,便具有仙质、素韵、丹心、妍姿、凌霜等品格。

曹植的“桂之树,桂之树,桂生一何丽佳!扬朱华而翠叶,流芳步天涯”。 南朝梁代诗人范云突出描述桂树独特的生态、风韵与魅力的“南中有八树(八树:月宫里的桂树),繁华无四时。不时风霜苦,安知零落期”。

唐代他白有《咏桂》诗:“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安知南山桂,绿树垂芳根。”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

2、描写桂花之芳香

桂花虽小,但花期长,香气特别。桂花的香气有别于兰花的幽香、梅花的淡香、水仙的清香、荷花的微香、既是浓郁的,又是清雅的,让人难忘而记忆深刻。故古人赞之曰“雨过西风作晚凉,连云老翠人新黄。清风一日来天阙,世上龙涎不敢香”。描写桂花开时,连名贵的香料龙涎也不香了。杨万里有“雪花四出剪鹅黄,金粟千麸渗露囊。看来看去能几大,如何着得许多香”、“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范成大有“月窟移来有贵名,一帘金碧照冬荣。鼻端入妙睡魔醒,眼底会真诗句生。”朱熹有“众芳摇落究秋期,横出天香第一枝”。王十朋友“异日天香满庭院,吾庐当似广寒宫。”宋代诗人吕声之:“独占三秋压众芳,何夸橘绿与橙黄?自从分下月中种,果若飘来天际香。”桂花是三秋期间的领衔花木,有着不凡的渊源和异乎寻常的奇香。

描写桂花的现代诗篇三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现代诗》

1.小岛:月亮升起的地方

月亮升起

有雕归巢的声音

有鱼儿跃出碧光

有琴声演绎古老传说

好多不知谁的眼睛

落于白桦树上 眨眨地

透出智慧和孤傲

夜里

却抛给月亮

无限柔情

也是那晚

贴在窗上的那些

姥姥剪出的窗花

被冰凌花裹着

在我的梦中

溶化了

(萨尔图:大庆市一地名,蒙语意为“月亮升起的地方”)

2.中秋

1.

如果那也算作一次分离

在我年轻的心中

是否可以原谅你

就像落叶可以原谅野风

无礼

青春可以原谅岁月

将她抹去

2.

蟋蟀停止了吵闹

石榴树挂满了羞红的果

最后那一场雨淋湿了野玫瑰

(他们说湖边的玫瑰喜欢歌)

你会不会坐在月下

听我唱

听我的歌飞进山林

飞越湖水

飞向那一轮圆月

3.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难演的戏

在众人围成的舞台上

没有灯火 没有音乐

只有用我嘹亮的声音

唱那首忘了名字的歌

那又怎么样呢

岁月还将继续

不知到哪一天 又要分离

4.

月已升至半空

原来湖水也会有潮声

原来自始至终永恒不变的

只是月圆月缺

苍白的林中

秋菊绽放

月下

你我含泪挥别

1992年10月9日

中秋诗词——外国诗歌

1.威尼斯船歌

〔英〕穆尔屋 ○尚家骧译

当晚风吹过那彼亚采塔的时候,

啊,妮娜,你可知道,有谁在此等候? 虽然你戴上面罩轻纱,我也能分辨, 你知道我的心中爱情如火燃烧。 我披上船夫的伪装在此等候,

我战栗地告诉你:“小船已准备好了。” 啊,来吧!趁乌云还遮掩着明月, 快来吧!让我们趁此月夜飞奔他乡!

2. 皓月

〔法〕魏尔伦 ○葛雷译

皓月闪烁在树林,

枝干上 树叶下

发出一种声音

啊,心上的人。

池塘像深邃的明镜,

倒映着黑色的柳影,

风在柳梢啜泣嘤嘤……

梦幻吧,是时候了。

辽阔,温馨的宁静

似乎走下

星光闪烁的苍穹

这正是美满的时刻。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中秋》

如果那也算作一次分离

在我年轻的心中

是否可以原谅你

就像落叶可以原谅野风 无礼

青春可以原谅岁月 将她抹去

蟋蟀停止了吵闹

石榴树挂满了羞红的果

最后那一场雨淋湿了野玫瑰

(他们说湖边的玫瑰喜欢歌)

你会不会坐在月下

听我唱

听我的歌飞进山林

飞越湖水

飞向那一轮圆月

《中秋月》

中秋的月亮

总是那么惆怅

似一洼秋水的悲凉

蕴着我无可奈何的感伤

借你纤纤的手

剪一缕朦胧月光

让我把今夜的孤独收藏

八月的桂花开始了飘香

而我

再也找不到了来时的方向

《月之故乡》 彭邦桢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

抬头看天上

看月亮

思故乡

一个在水里

一个在天上

《奔月》舒婷

与你同样莹洁的春梦

都稍纵即逝?

而你偏不顾一切,投向

不可及的生命之源

即使月儿肯收容你的背叛

犹有寂寞伴你千年

为什么巍峨的山岳

不能代你肩起沉重的锁链

你轻扬而去了吗

一个美丽的弱音

描写桂花的现代诗篇四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

《秋晚的江上》 刘大白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裷了,

还驮著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一九二三年)

《鸽子》 胡适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

(一九一八年)

《秋晨》 于赓虞

别了,星霜漫天的黑夜,

我受了圣水难洗的苦孽,

你方从我的背上踏过,

欢迎啊,东曙,你又已复活!

在这最后的瞬间,我睁眼

双手抱住太阳的脚,看

叶颤,花舞,听市声沉醉,

直到落下欢欣的眼泪!

(一九三四年)

《沪杭车中》 徐志摩

匆匆匆!催催催!

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

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

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

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

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

(一九二八年)

《私语》 徐志摩

秋雨在一流清冷的秋水池,

一颗憔悴的秋柳里,

一条怯懦的秋枝上,

一片将黄未黄的秋叶上,

听他亲亲切切喁喁唼唼,

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语情节,

临了轻轻将他拂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 跟着秋流去。

这秋雨的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

情诗情节,也掉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 跟着秋流去。

(一九二二年七月二十一日)

《秋月呀》 徐志摩

秋月呀!

谁禁得起银指尖儿

浪漫地搔爬呵!

不信但看那一海的轻涛,可不是禁不住它 玉指的抚摩,在那里低徊饮泣呢!就是那: 无聊的云烟,

秋月的美满,

熏暖了飘心冷眼,

也清冷地穿上了轻缟的衣裳,

来参与这

美满的婚姻和丧礼。

(一九二二年十月六日)

《秋月》 徐志摩

一样是月色,

今晚上的,因为我们都在抬头看—— 看它,一轮腴满的妩媚,

从乌黑得如同暴徒一般的

云堆里升起——

看得格外的亮,分外的圆。

它展开在道路上, 它飘闪在水面上, 它沉浸在

水草盘结得如同忧愁般的 水底;

它睥睨在古城的雉堞上, 万千的城砖在它的清亮中 呼吸,

它抚摸着

错落在城厢外内的墓墟, 在宿鸟的继续的呼声里, 想见新旧的鬼,

也和我们似的相依偎的站着, 眼珠放着光,

咀嚼着彻骨的阴凉: 银色的缠绵的诗情 如同水面的星磷, 在露盈盈的空中飞舞。 听那四野的吟声—— 永恒的卑微的谐和, 悲哀揉和着欢畅, 怨仇与恩爱,

晦冥交抱着火电,

在这幽绝的秋夜与秋野的 苍茫中,

描写桂花的现代诗篇五
《现代诗赏析》

现代诗赏析

一、 沙与沫(纪伯伦)

我曾对小溪谈到大海,/小溪认为我只是一个幻想的夸张者;/我也曾对大海谈到小溪,/大海认为我只是一个低估的毁谤者。

1、这首小诗表达的是对生活中一种常见现象的讽喻,采用的形式是

2、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寓意的?

二、 远和近(顾城)

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1、说说“你”“我”“云”各自的象征意义。

2、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三、下面是唐朝诗人严维写的《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这首诗用了拆字,两字合起来就是作者表达的感情。请你猜猜看。

1。平岗细草鸣黄犊,四、《鹧鸪天》(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2。城中桃李愁风雨,春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1些:语气词。○2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酒,酒家招在溪头荠菜花。(○

牌。沽,卖。)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

3、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什么?“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2、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

3、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是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4、本诗写什么时令的景物?什么地方的景物?写了哪几种景物?点出诗人思想感情的是哪一句?

六、阅读臧客家的《老黄牛》,完成后面的问题。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西东。老牛亦怨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踢。

1、“韶光”和“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几个解释,写出与诗中意思吻合的一

项( )

1美丽的春光○2比喻美好的青年时代 韶光:○

1鼓起劲来○2摇动;举起 奋:○

1○1B、○2○2C、○1○2D、○2○1 A、○

2、选出对这首诗的体裁说明不正确的一项( )

A、古典诗歌B、现代诗歌C、七言绝句D、旧体诗

3、“老黄牛”这一形象最感人的一点是什么?正确的是( )

A、贵在认真B、贵在耐劳C、贵在惜时D、贵在自觉

4、请选出对“老牛亦怨韶光贵”理解得较好的一项( )

A、“老黄牛”知道春光易逝,不能误了农时B、“老黄牛”知道春耕重要,不敢有一丝怠慢C、“老黄牛”知道“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D、“老黄牛”自知服役的时间不多了,要贡献余力

七、《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王维的山水诗多以画入诗,这首诗描写了景物,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山涧的

2、“人闲桂花落”中的“闲”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答案:一、1、寓言。2、把自身作为评判事物的标准,不相信也不愿承认其他事情的个性特点,是荒唐的。

二、1、“你”“我”即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成员;“云”则象征美丽纯朴的大自然。2、这首诗含蓄曲折地表现了特定社会状态下人与人之间隔膜戒备的状态,表达了诗人对和谐人际关系的向往。

三、“心”与“秋”合成“愁”。“秋”是悲哀愁苦的象征,正如宋人吴文英《唐多令》所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四、1、穿行于乡间写景物,营造出清新、素雅、恬淡、静谧的意境。(白描手法)

2、如“点”,将辽阔壮美的山川和夕阳映照的天空组成的阔大背景与飞行的乌鸦之渺小形成鲜明对比,描绘出一幅悠远广阔的画面。

3、“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

五、1、比如“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乎与岸齐平的情景;“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全部从南方返回;“渐”写出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乱”写花的数目繁多且招人喜爱;“浅草”“才能”表现了春草萌发的情形。

2、“绿杨阴里白沙堤”

3、分别从动态方面和静态方面进行描写。

4、春天涨水;钱塘湖孤山寺北贾亭西的景物;可爱的莺燕、迷人的花、惹人的草;“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六、1、C 2、A 3、D 4、D

七、1、桂花、(春)山(涧)、(明)月、(山)鸟(不能写人或夜);幽静(能体现“静”即可) 2、(1)写出了诗人闲适、安逸的情趣;(2)诗人的心境与环境和谐统一,营造了静谧的氛围。

描写桂花的现代诗篇六
《诗歌描写》

描写桂花的现代诗篇七
《诗歌赏析试题精选11》

诗歌赏析试题精选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 、 和 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夕阳、落花、归燕

2.抒发了作者伤春惜时的感情(意思对即可)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1.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2.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写出“漫天”“作雪”基本意思,语言生动流畅即可)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012年山东省临沂市】

1. 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1.诗人描写了桂花、春山、明月、山鸟等景物,创设了静谧、幽美、空寂的意境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释】①劳歌:送别歌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用“红”对“青”,色彩鲜艳,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反衬离别的伤感之情(或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2.写了凄黯(凄清)之景,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

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春风、柳条、藤蔓、黄莺

2.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2012年山东省临沂市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第9题。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9.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 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诗人描写了桂花、春山、明月、山鸟等景物,创设了静谧、幽美、空寂的意境。(景物2分,答对两处1分,答对三处2分,意境2分)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2分)

登西楼怀汤损之

陈允平

杨柳飘飘春思长,绿杨流水绕宫墙。

碧云望断空回首.一半阑干无夕阳。

1.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2.一个“空”字写出了诗人___ 的心情。

借景抒情;失落、怅惘。

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其二)

姜夔①

湖上风恬月淡时,卧看云影入玻璃②

轻舟忽向窗边过,摇动青芦一两枝

【注释】①姜夔(kuí):宋朝著名诗人②玻璃:形容西湖湖面如镜子一般

1.第二句诗中“卧看”二字体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

2.三、四句诗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

1.向往自然,追求宁静(或“闲适”“愉悦”“沉静”等)(意思对即可)

2.展现了静谧怡人的湖上夜景:一叶扁舟窗外过,轻快迅捷,微波轻漾,芦苇随之摇曳

《浣溪沙》

1.夕阳、落花、归雁

2.抒发了作者伤春惜时的感情(意思对即可)

《晚春》

1.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2.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写出“漫天”“作雪”基本意思,语言生动流畅即可)

《鸟鸣涧》

1.诗人描写了桂花、春山、明月、山鸟等景物,创设了静谧、幽美、空寂的意境 《谢亭送别》

1.用“红”对“青”,色彩鲜艳,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或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2.写了凄黯(凄清)之景,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

《移家别湖上亭》

1.春风、柳条、藤蔓、黄莺

2.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答:

(一)(共4分)诗人描写了桂花、春山、明月、山鸟等景物,创设了静谧、幽美、空寂的意境。(景物2分,答对两处1分,答对三处2分,意境2分)

6.答案:借景抒情;失落、怅惘。

描写桂花的现代诗篇八
《2015年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

2015年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

1.(全国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①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 参

②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要求将此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对比,对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进行分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正面描写壮丽雪景的,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而此诗,是通过想象来进行虚写,一个“闻说”,告诉我们描写的对象是听说的。 参考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此题,要弄清“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的含意——为王事出力,怎敢怨恨路途遥远呢,只有私自在睡梦中归故乡。可见,面对那种荒凉的环境,作者仍然是满怀报国之志,这是作者英雄的一面;而对家乡的思念,又是人之常情。报国情怀重于思乡之愁,使诗歌多了一份豪迈,不至流于感伤,这种舍小为大的情怀也就提升了全诗的格调。明确了这些,便可以得到准确的答案。 参考答案:(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2.(全国二)(二)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残春旅舍

①韩 偓

②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③④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答: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晚唐巧句”中的“巧”字,可从构思、景象、炼字等方面对颔联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答出①的,给3分;答出②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弄清后两联写了什么:颈联,写作者“参禅”“饮酒”;尾联,写作者要保存好珍贵的朝帽。然后再分析表达了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答出什么感情的,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月 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 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 ③〔未缺〕指月圆。 ④〔列宿〕众星。

8.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注意逐句分析,把握每一句中的景物特点和地点的转换。第一句写出了孤月当空的景象;第二句地点转换,写寒江之上的景象;第三句写江面浮光跃金的景象;第四句写到了席,是室内景象;第五句写空山;第六句写星空。 参考答案: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由诗歌尾联中的“故园”二字就可以看出作者是在想象家乡松树和桂花的情态,这应该是虚写;而“万里共清辉”的景象实中有虚,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清辉是虚写。这样虚实结合,把诗人寄居异乡思念故乡的情感表达了出来。 参考答案: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③④②

实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4.(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9题。

醉 翁 操

苏 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注】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 ②〔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 ③〔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 ④〔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C.“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错,“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是说流泉失去欧阳修这一知音,只留下自然声响,朝夕吟咏,而无人相和,忧愁哀怨。 答案:C。

17.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

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3分)( ) ..

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歌留别郑协律》)

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2分)

白居易《琵琶行》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琵琶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①题中,B.用“商声”“羽声”直接写笛声,没有运用以声写声的手法。A.用龙吟虎啸之声、万籁之声、百泉之声写觱篥之声。C.用蜂鸣、蝉唱写琴声。D.用敲击白玉之声、黄莺啼鸣写胡琴之声。 答案:①B ②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1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4分)

①古代文人常常喜欢“啸咏”,除了本词中的醉翁,陶渊明也曾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2分)

②这首词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密切关联。词中“惟翁醉中知其天”“醉翁啸咏,声③④②①

和流泉”,呼应了《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等寄情山水的名句。(2分)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审清题干,分析语境,在平时的积累中不仅要注意记忆和书写的准确性,更要注意名句名篇意思的理解。 答案:①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 ②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或: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19.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所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分别把握上下片的主要内容,词的上片写流泉之自然声响及其感人效果,下片写醉翁的啸咏声及琴曲声。然后据此推断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流泉之声和醉翁琴曲的喜爱之情及对欧阳修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①泉响空山、月明风露的幽静之景,醉翁啸咏与流泉之声应和的景象,写出作者对人与自然相融的境界的向往。②醉翁离去后流泉的“朝吟夜怨”,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悲”,作者借以抒发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或:作者既借流泉的“朝吟夜怨”抒发了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也直接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悲”。)

5.(福建)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秋夜纪怀

[宋]陆 游

①②北斗垂莽苍,明河浮太清。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③④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明河〕银河。 ②〔太清〕指天空。 ③〔散关〕即大散关。 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此题,从题干来看,“第二联”和“写景精细”是关键点,具体分析时,要明确上句描写的对象是什么,下句描写的对象是什么,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参考答案:(要点)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此题,从题干来看,“三、四两联”和“情怀”是关键点,具体分析时,要弄清三、四联写了什么:第三联写秋夜病卧,天气渐凉,在半梦半醒之间诗歌写成,第四联则写诗人不忘大散关,尤其念念不忘大散关的战斗生活。由此可看出诗人是多么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啊! 参考答案: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

6.(广东)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早过大通驿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②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语言”的能力,具体是对炼字的考查。答题时应将该字还原到原句进行理解;指出该字营造了什么意境,或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对全诗起到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运用通感的手法描写江水在轻风吹拂下的状态,表达了作者轻松舒适的感受。

(2)诗题的“过”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内容”的能力。首联写晨雾初散,朝阳将出未出,眼前一片迷蒙。颔联写江雾散去,远处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移过了水湾。颈联写江风拂过水面,云朵飘浮在九子山间,写出了行舟之快。尾联则将眼前所见之景浓缩为一幅画,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 参考答案:首先写晨雾初散和朝阳欲出未出的景色,接着写船临近集市和经过港湾的情景,再写风吹江水和云飘九子山的景色。全诗通过地点转移和景色变化写出“过”的行程。

7.(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劳 停 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1)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2)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8.(湖南)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①

描写桂花的现代诗篇九
《2014高三语文 训练卷6 古代诗歌鉴赏(二)》

2014高三语文快得分分项专练:训练卷6 古代诗歌鉴赏(二)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 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 ①阙,指长安。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②太华,陕西的华山;中条,山西的中条山。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

(1)“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两句中运用的动词历来被人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归”“过”采用了拟人手法。远处的云彩渐渐归返太华峰际,残云远去,天将放晴;稀疏的细雨缓缓地路过中条山区,给人一种清爽感。诗人的情绪从离愁别绪中陡转,胸襟也因之开阔起来。

(2)诗人赴京应考即将到达目的地,却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委婉含蓄地表白了自己并非热衷功名之人,写出了诗人(动摇于出仕与退隐之间)的矛盾心态。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 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1)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 ①②①

(2)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一身”与“万死”对比,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

(2)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运用“黯然”“别泪”“去国”“投荒”“相思”等词语,抒发了惜别、哀伤之情。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瘴”“云”“春”“水”“梦”“烟”等意象,表达了凄恻、惆怅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六州歌头·项羽庙

李 冠

秦亡草昧,刘项起吞并。鞭寰宇,驱龙虎,扫橇枪,斩长鲸。血染中原战,视余耳,皆鹰犬,平祸乱,归炎汉,势奔倾。兵散月明,风急旌旗乱,刁斗三更。共虞姬相对,泣听楚歌声,玉帐魂惊,泪盈盈。 念花无主,凝愁苦,挥雪刃,掩泉扃。时不利,骓不逝,困阴陵,叱追兵。呜咽摧天地,望归路,忍偷生!功盖世,何处见遗灵?江静水寒烟冷,波纹细、古木凋零。遣行人到此,追念益伤情。胜负难凭。

【注】 ①余耳:张耳、陈余,秦末起义将领。②掩泉扃:关上地宫之门。

(1)上阕描绘出了怎样的项羽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江静水寒烟冷,波纹细、古木凋零”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秦亡草昧„„血染中原战”,这七句塑造了项羽叱咤风云、武功盖世的英雄形象;“视余耳„„泪盈盈”,这几句刻画了项羽穷途末路的英雄形象。

(2)描写了荒凉孤寂的景象,与上阕写项羽反秦时的威武雄壮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寄寓了作者的哀伤悲悼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水村闲望

[宋]俞紫芝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 2 - ⑥④⑤②③①②①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 ①俞紫芝:宋代诗人,笃信佛教。②桡,船桨,指代船。③赊,语助词。④翡翠,翡翠鸟。⑤别业,原意为别墅,此指白鹭栖息的地方。⑥旆,旗。

(1)诗歌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诗歌景物描写的手法。(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诗歌描绘出一幅恬淡静谧的深秋水村图:船泊烟岸、鸟闲云淡、屋迷旗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朦胧的意境。从而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绪和寄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情怀。

(2)①远近结合。翠鸟闲眠、白鹭栖息为近观,溪水淡淡、酒旗招展为远望,极富层次感。②动静结合,化动为静。溪云、酒旗为动景,渔屋、酒家为静景,一动一静,动中有静,更增情味。翠鸟、白鹭本为动景,动物不动,从而静物更静,闲适之情荡漾其间。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秋浦途中

杜 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注】 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②①

(1)“萧萧”和“淅淅”使用了拟声手法,“萧萧”摹秋雨声,“淅淅”摹溪风声。凄风苦雨,表现了作者旅途的艰辛,衬托了作者的孤寂悲凉之情。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表现了旅途的孤独,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至于“来时还下杜陵无”,则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把他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婉转深致地表现了出来。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

- 3 -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 ①指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1)试简析第一、二句在全词中的作用。(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以议论为主,作者借助议论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试简要概括。(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词的第一、二句描写了桂花色淡形柔而香浓的特点,这样写是为后边围绕桂花的品性进行议论做铺垫。

(2)作者认为颜色并不艳丽的桂花是百花中的上品;让梅花嫉妒,令菊花害羞,并因屈原在《离骚》中没有将其收列而为之抱屈。词人借助对桂花的议论,表现了自己清高淡泊、追求高洁品行的情怀。

7.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清平乐·弹琴峡题壁

纳兰性德

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注】 ①《大清一统志·顺天府》载,“弹琴峡,在昌平州西北居庸关内,两山相峙,水流石罅,声若弹琴”。②泠泠:水流声。

(1)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边塞景象?有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描绘水声泠泠、关塞入云、秋风苍劲、鸿雁低飞的边塞景象。渲染苍凉肃杀的气氛,烘托作者行旅天涯的悲凉凄苦,为结尾抒情做铺垫。

(2)抒发了知音难觅的苦闷、关塞行役的艰辛、背井离乡的无奈、英雄失路的落寞及对朝代兴衰的感叹。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 4 - ②①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 ①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1)简析颔联中“犹”“自”两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达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

(1)“犹”“自”分别是“仍然、尚且”和“依然、依旧”的意思,“云犹冻”突出了天气的寒冷和天色的阴沉,“浪自生”显示了水势汹涌、旅途艰辛,共同衬托出诗人离乡远行时黯淡、凄凉的心境。

(2)此处用了鲤鱼传书的典故,通过叙述船工捕得鲤鱼,诗人期盼发现家书急令烹鱼一事,表现了作者对兄弟、家乡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

贺 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 ①阊门:苏州城西门,词人旧居。②晞:晒干。此二句化用汉乐府丧歌《薤露》中“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下阕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上阕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进行赏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浓厚感情和无限思念之情。“原上草,露初晞”,借景抒情,暗示夫人逝世不久,感叹人生短暂,以引发下句“旧栖新垅两依依”的深情。最后两句通过细节来写人。作者躺在妻子曾睡过的床上,聆听着南窗的夜雨,遥想当年妻子在深夜里为自己补衣的情形,沉痛地表现出了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

- 5 - ②①

描写桂花的现代诗篇十
《诗歌精品》

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少年游·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诗题为“早行”,诗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3分)

描写特征性的景物表现“早”: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前几

句的意思为雨后的霞光弥散在拂晓的天空上,月亮依然亮着。稀疏的树木枝头孤零零的

挂着几点残星。这都说明了早。

(2)诗人写“啼鸟两三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2分)

啼鸟两三声”营造了山径中幽静清雅的气氛,是以动衬静,以有声衬幽静

(3)词的下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描写了词人的心境上轻松愉悦的,有直接表现,尽管霜重天冷,但词人的心情轻松,

便觉马行轻快。间接表现:以景写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

2、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①。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

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②,谙尽孤眠滋味。都来③此事,眉

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①香砌:指花坛;②欹:倾斜。③都来:算来。

(1)请描述上阕呈现的场景。这个场景表现出什么样的气氛?(3分)

黄叶飘落香阶上发出的细碎的声响,主人公独坐楼阁,抬头望月,思念远在千

里之外的友人.(2分)这个场景呈现出孤寒寂寞的气氛.(1分)

(2)本诗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词人在下片中是如何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的。

①夸张手法:“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

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

切。② 情态描写(细节描写):下片先以一个“愁”字尽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枕

头欹斜”,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灯寂然凝思的愁苦

神态的愁态。③融情于景:“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

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④ 直抒胸臆:“谙

尽孤眠滋味”,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都来此事,

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

是在眉头攒聚。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手法1分,分析1

分;答到一点一分,两点满分)

(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3分)

诗歌前面两句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

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每点1分,共3分)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4分)

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

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

得蕴藉深沉。(4分)

4、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壬戌清明作 清·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屈大均,字翁山,番禺人。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其地位与顾炎武、吴

嘉纪相比肩。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抗清,冀求恢复。

(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突出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分)

主要抒发了作者反清无望的幽愤和悲怆。(2分)融情于景(或:比喻、对比)(1分)

(2)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怎样的语言风格?请任选一联简要赏析。(4分)

含蓄委婉(或:深沉蕴藉)。(2分) 颔联: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

士,用得意的“啼鸟”来比喻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含蓄地表达了深沉悲怆的情怀。(2分)

5、古代诗歌阅读(6分)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这首诗追忆昔游,极写锦江之美及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

和留恋之情(1分),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1分)。

(2)颔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4分)

拟人(1分)。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1分)春游锦城时,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

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把

楼台层层遮掩。(1分)连自然之景都尚且有不舍之情更何况是人呢,借此强调出告别锦江山

水的离愁别恨,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1分)。(借景抒情亦可)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采桑子·扁舟去作江南客① 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注:①本词作于金兵南侵后词人离开故乡洛阳南下避难,途经今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时。

(1)请指出“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3分)

运用了比喻手法,【1分】词人以旅雁、孤云自比,【1分】形象的表现了自己当时的孤独

心境。

(2)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情感。(4分) 抒发了由金兵入侵、中原沦陷【2分】而被迫辞乡去国、漂泊江南的离愁别绪。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6分)

落 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1)诗歌是如何紧扣“落”字来写梅花的?请以颔联和颈联为例作简要分析。(3分)

用 “飘”“坠”“点”“粘”等动词,逼真地写出了梅花飘然而落的动态;(1分),用

飘落数量的多(“多莫数”)和落得很惨(“乱点莓苔”“迁客过岭„”“骚人赴湘”)(1

分)来写落梅飘零的遭遇之惨。

(2)这首咏梅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怀。(3分)

诗歌主要采用借物咏怀的手法,写梅又似写人,(1分)传达了落梅的悲惨境遇。表达了

对梅高洁品格的赞美,(1分)流露出了诗人的自我情感,寄寓了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和对嫉

贤妒能者的憎恶,对压制人才的悲愤。(1分)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6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居处之“幽”?(2分)

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

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4分)

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试分析“独上江城满目秋”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①点明时间和地点②“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

气氛。

(2)概括这首诗中间两联的内容,并说说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4分)

中间两联,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别渚孤岛,数帆归舟,晚风落叶,寒云压数,一句一

景,集中反应了秋光的萧瑟,创造了寥落清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沉重的心情。

(3)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3分)

①选择“一鸟”“数帆”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意境;②以“谁与问”对应

“独上江城”,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比较本词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与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两句,其中的“空”字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析。(4分)

相同,“空”有“白白地”“徒然”的意思,都抒发了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本词中

“空”字点染出这种近乎绝望的失望与痛苦,感情愈发的悲愤,沉郁。陆游认为自诩为塞上

长城有何用,年事已高,有心无力,“空”“已”二字相映,写出了无限沉痛,极大悲愤。(回

答出相同,且说出相同的情感2分,具体分析两句诗句2分)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

析。(4分)

词人直抒胸臆,把过去的壮志凌云、英姿勃发、渴望建功立业与现实的报国无门、惆怅

悲凉、愤慨不满作对比。塑造了自己鬓发已白、雄心不减、因时时牵挂边关而痛苦呻吟的爱

国词人的形象。(技巧及分析2分,形象及分析2分)

11、阅读下面的诗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长相思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1)两首诗词都写到“枫叶”,两者借助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为什么?请简要指出。

不同(1分)。杜诗用春天的“二月花”来比枫叶,一扫常见的凄凉暗淡,透露出欣喜昂扬

之情(1分);李词通过“枫叶丹”来写秋之深,从而表现相思之愁苦(1分)。

(2)请简要分析李煜《长相思》的下片“菊花开,菊花残”两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

分)

“菊花开,菊花残”,点明时令是秋季,抒情主人公从花开等到花残,表明相思之久(2

分);用“花残”二字渲染萧瑟冷清的气氛,衬托主人公极其愁苦的心情(2分)。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汉 杜甫 旅夜书怀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江汉》尾联化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

(1)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江汉》诗中“乾坤一腐儒”的“腐儒”形象。(2分)

漂泊天涯的儒生;年迈多病的老者;穷且益坚,老当益壮的诗人;怀才见弃的文人。

(2)有人说《旅夜书怀》的颈联和《江汉》中的尾联都抒发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认为呢?

请具体分析。(4分)

同意,《旅》诗中说,“名岂”这两句运用反问和反语,说“我的诗文写得好,但哪里因

此就受到了世人的推崇?做官倒应该因年老多病而退休”,以此来表达诗人在仕途上的辛酸

与不平。《江汉》诗中颈联写到“落日心犹壮”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但仍不被重用,

结尾两句借用典故,说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

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不同意。《江汉》诗的尾联没有怨愤之情。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

希望自己像老马一样实现自己的价值,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流露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

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

君忧民。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夏 竦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

(1)这是一首送别词,作者假托—个女子的身份、口气,抒写她与爱人分别时的离情别绪,

清代词学理论家陈廷焯评价此间:“语不深而情深,千古离别之词,以此为最。”请问词的上阕

表现了女子怎样复杂的心情?(4分)

离别之前,女子郁闷难过,整天无心描眉梳妆,见到丈夫打点行装, 她更是无精打采,

愁上心头。表现了女子对爱人强烈的不舍之情。然而,女子在饯行时唯恐丈夫伤心,却是竭

力控制情绪,强忍泪水,又表现了女子细心和对丈夫的关心。

(2)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出语不凡,感人至深,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最后两句构思奇特,作者运用了曲笔的手法,故作旷达。曲折含蓄地道出了女主人公深

挚哀婉的痛苦别情和不舍的依恋之情,分别是撕心裂肺的痛苦,而爱人又不能不走,在无奈

的现实面前,不如自己先醉倒,不知分手的情形或许好受些,。这两句,把主人公的款款深情

抒写得感人肺腑。(答出表达特点的得2分,答出“曲折含蓄”即可,未必要答出“曲笔”;

具体分析2分)。

1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 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①每小息,杖屦②或幽寻。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 ①床敷:安置卧具。②杖屦:扶杖漫步。

(1)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诗人笔下“半山春晚”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春花凋谢,春风和煦,树木茂盛,空山鸟鸣,环境静谧。(3分,每个特点1分,答出3

个特点即可得3分。)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4分)

①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诗歌前两联突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

片断写出了诗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

②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从“唯有”“好音”可以看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4

分。答出“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1分,分析恰当1分;答出“寓情于景”(或“情

景交融”)1分,分析恰当1分。)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踏 莎 行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

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