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关于缘份的诗句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6    阅读:

关于缘份的诗句篇一
《关于缘分的诗句》

本文收集了33首关于缘分的诗句,

其中有描写珍惜缘分以及描写无缘等各类诗句都有,欢迎欣赏。

1、秋风词-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2、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无题--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4、离思--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5、赠别--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6、长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7、相思--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8、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9、竹枝词--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0、竹枝词--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11、燕子楼--张仲素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长。 12、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3、无题--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14、无题--李商隐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15、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6、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7、赠别--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18、寄人--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19、写情--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20、赠婢--崔郊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21《一线牵》

临水出绿柳随风,江河湖海与雨逢,

自古游鱼栖于水,一丝缘线牵其中。

22

我自流浪到天涯, 君似明月在长空。

多少儿女情长泪? 都在悲欢离合中。

23

相逢本是一场梦, 分手何故太匆匆?

君曾为我歌一曲, 我将为君歌一生。

24《缘分》

缘分似一首千古的诗

记录了人生的所有方向

缘似裁剪的红梅 在寒风中绽放

绿叶与花朵

点缀着生命爱情的虚与实

25《缘起》

天地两股气

阴阳二气在半空中

化成龙凤

变成金刚经中的“缘起性空”

一切都是从空中来

好的坏的都是一念之间的善恶

26《酒缘》

诗仙太白

饮酒赋诗千百篇

飘飘洒洒数千行

酒里藏着醉中的情缘 那是人生的情节

27《梦缘》

睡的像死了身体 人生跳出了樊笼

似自由的小鸟

去追寻梦的缘分

却在无边无垠处

又返回故土

28《情缘》

天地的情缘刻在 天地相交的时刻

人的情缘刻在

三生石上

所有的善恶

编织会飞的翅膀

翱翔在情缘的山上 29《月老下的缘分》 月老在憨憨大睡

天地下的人

寻寻觅觅寻找着另一半 月老在哭梦中醒来 乘着历史的痕迹

把爱情中的人手上画上一根

爱情线

人类就可以“生生不息”了 30《心中的鬼缘》

心中有鬼

就做出鬼力鬼气的事情 心中坦坦荡荡 不怕鬼敲门

人心有鬼缘

以万物为刍狗

31《天地情缘》 天地结了无数次婚 天不嫌地的污浊

地不嫌天的傲慢

一切的对错都在相对中 32《甘苦之缘》 心中有甘苦

就是人生的缘分

一年四季的游走

游走在甘苦中

所有的眼泪与血

筑起心中的万里长城 33《神交之缘》 我们心中有神佛 就可以在冥冥之中

关于缘份的诗句篇二
《关于缘分的诗句》

本文收集了20首关于缘分的诗句,

其中有描写珍惜缘分以及描写无缘等各类诗句都有,欢迎欣赏。

1、秋风词-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2、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无题--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4、离思--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5、赠别--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6、长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7、相思--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8、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9、竹枝词--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0、竹枝词--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11、燕子楼--张仲素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长。

12、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3、无题--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14、无题--李商隐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15、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6、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7、赠别--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18、寄人--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19、写情--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20、赠婢--崔郊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关于缘份的诗句篇三
《诗歌:缘分》

钟文书诗选:

缘分

——来自 钟文书《年轻的心事》

满塘菏叶秋水裁,

一点轻舟泛青苔。

明月不是同池物,

修得半生渡梦来。

关于缘份的诗句篇四
《关于爱情唯美的句子 有一种缘,放手后成为风景》

1. 语言的杀伤力取决于闻者的胸襟和联想。

2. 有时候,我们做错事,是因为该用脑子的时候却动用了感情。

3. 人不彻底绝望一次,就不会懂得什么是自己最不能割舍的,也不会明白真正的快乐是什么。

4. 青春太美好,怎么过都是浪费。

5. 信任的深浅,不在于会不会对你笑,而在于愿不愿意在你面前哭。

6. 别人怎么看你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你喜欢真实的自己。唯美的句子

7. 我只是卑微的小丑,就等你拍一拍手。你笑了之后,不需要记得我。

8. 天空飘过白云,我会记住一切,不管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尤其是那些刻骨的。

9. “喜欢你”这件事,是毋庸置疑的绝对真理。

10. 亲爱的自己,从今天起为了自己骄活着吧,好好爱自己,没有人会心疼你。

11. 爱所有人,信任少数人,不负任何人。

12. 亲爱的自己,学会聪明一点,不要老是问周围的人一些很白痴的问题,那真的很无聊。

13. 生命中,有一个人可以去惦念,是缘分;有一个人惦念自己,是幸福。

14. 世上没有免费午餐,无论什么,总得付出代价。

15. 世上总有些人是谈不来的,何必计较太多。

16. 梦想不会逃跑,会逃跑的永远都是自己。

17. 时光的残忍正在于,她只能带你走向未来,却不能带你回到过去。

18.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被欺骗的残酷醒觉历程。

19. 有些东西留不住了就应该放手,给它自由。

20. 幸福如同饮水,冷暖自知。

21. 人生如路,得从最荒凉的旅途中走出最繁华的风景来。

22. 有一种缘,放手后成为风景。

23. 像孩子一样,真诚;像夕阳一样,温暖。

24. 生命就好像旅行,在过程中我们可以拥有一些东西,但终究不能带走它。

25. 到最后,只是我们与旧时光相遇。一见如故,再见陌路。

26. 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只是忽然。 很想你。

27. 何必向人证明什么,生活得更好,乃是为你自己。

28. 别将过去抱的太紧,因为那样你就腾不出手来拥抱现在了。

29. 不要抓住回忆不放,断了线的风筝,只能让它飞,放过它,更是放过自己。

30. 你必须找到除了爱情之外,能够使你用双脚坚强站在大地上的东西。

31. 好好对待陪在你身边的那些人,因为爱情可能只是暂时的但友情是一辈子的。

32. 我就是喜欢荒芜的地方,就像我总是喜欢不那么爱说话的人。

33. 生活一直都很简单,但是我们也一直都忍不住要把它变得很复杂。

34.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35. 脸上的快乐,别人看得到。心里的痛又有谁能感觉到。

36. 一个真正爱你的人,却能从你的眼中看到你的痛苦。

37. 我的愿望是,一觉睡到小时候。

38.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一种心境。如果可以选择,我宁愿永远不懂,那些从前不懂的事。

39. 在记忆里面,总有一些瞬间,经历时没什么特别,回想时却胜万语千言。

40. 长大以后突然觉得,被时光辜负,也许是种幸福。

41. 趁我还爱你,你可不可以不要错过我?

42. 为什么暗恋那么好。因为暗恋从来不会失恋,你一笑我高兴很多天;你一句话我记得好多年。

43. 有时候,你必须放手,才能明白是否真的值得拥有。

44. 其实我很想念。某些时候。某些人。某些事。

45. 一个人能走多远全在于自己,不尝试就永远不可能知道。

46. 在我的生命中,我需要的是有人让我觉得被爱着,而不是被利用了。

47. 伤口再深,时间也会将其抚平;快乐再淡,却可以愈久愈迷人。

48. 当你最终放开了过去,更好的事就会来临。

关于缘份的诗句篇五
《诗缘情》

“诗缘情”综述

先秦、两汉时期,“诗言志”理论占主导地位。西晋著名文

学家陆机提出了“ 诗缘情”理论,“诗缘情而绮靡”说是在他的《文赋》中提出的。明代学者胡应麟曾评:“《文赋》云:‘诗缘情而绮靡’,六朝之诗所自出也,汉以前无有也”,陆机这一诗说的影响力和开创性于此可略见一斑。其理论打破了“诗言志”这一儒家正统文学观念的束缚,高度概括、总结了建安、西晋以后诗歌向抒情化、形式美方向发展的艺术规律。“ 诗缘情”理论的提出具有深厚的美学意义和崭新的审美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分别从此理论内容的阐述与评论,此理论的研究概括以及其研究趋势三个方面来对诗缘情理论进行总结和综述。

一、 陆机“诗缘情”理论的内容的阐述与评论。

“诗缘情”一语出自陆机的《文赋》,即“诗缘情而绮靡”。

“诗缘情”说的提出,实最早源于《毛诗·大序》中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详尽的叙述论证则见于朱自清先生的《诗言志辩》。在此以前《文赋》涉及“诗缘情而绮靡”一语者,多论“绮靡”二字。

魏晋之际,封建思想支柱的儒家思想丧失了其统治地位,人

们动摇了对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信仰,崇信以老庄思想为标志的玄学思想。伴随着思想的大解放,文学也走向了自由,即从儒家思想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而不是再“ 发乎情,止乎礼义”,开始大胆地率性而为,任其自然,文学创作主题由宣扬政治教化变

为抒写个人喜怒哀乐之情,文学观念也产生了深刻变化,即从“诗言志”向“诗缘情”的转化,要求自由抒发创作主体的感情。

自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后,“缘情说”一直备受人们

关注。又因为“缘情说”与诗论开山之祖“言志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遂使问题变得复杂起来。不仅古人对这一问题存有争议,现代学者也论之颇多,观点亦有分歧,简言之,大致有二。 一是:“缘情”与“言志”不同。“缘情说”意味着中国诗歌由“言志”走向“缘情”,具有划时代意义。如朱自清语:“即如诗是言志的,陆机却说‘诗缘情而绮靡’,‘言志’其实就是载道,与‘缘情’大不相同。陆机实在是用了新的尺度。”持这一观点的还有张少康先生、刘大杰先生等。二是:缘情”与“言志”并无本质的区别。持这一观点的有徐公持先生、毕万沈先生等。

其实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与“诗言志”说并不是对立

的关系,而是一个继承发展的关系。“诗缘情”虽没有和“止乎礼义”相提并论,但陆机主要是从诗歌的文体特点而言,强调了诗歌的个体抒情性和文体审美性,纠正了汉儒过分强调诗歌教化作用的偏向,它并不具有反对“礼义”的内涵,这与陆机“少有异才,文章冠世,伏庸儒术,非礼不动”是一致的。因此,“缘情”说是“言志”说的延伸和发展,它们既相异又相通。

二、近代学者对“诗缘情”理论的研究过程的概括总结

“诗缘情”这一传统诗学理论范畴,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

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发端和奠定基础之时,并没有获得不同凡响的

青睐。直至1944年出版的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对“诗缘情”仅作了寥寥数语的说明。“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值得注意的是朱自清的<诗言志辨》,在对“诗言志”作详细的辨析时,涉及了“诗缘情”,他说:“可是‘缘情’的五言诗发达了,‘言志’以外迫切需要一个新标目。于是陆机<文赋》第一

次铸成‘诗缘情而绮靡’这个新语。‘缘情’这词组将‘吟咏情性’一语简单化、普遍化,并隐括了《韩诗》的话,扼要指明了当时五言诗的趋向。”朱自清显然认为“言志”与“缘情”是两个不同的文学理论范畴,“可见,‘言志’跟‘缘情’到底两样,是不能混为一谈的。”朱自清先生这番深得“缘情”说之精髓的经典阐释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世纪50—70年代中期,由于众所周知的多次政治运动发

生。学术领域受到强烈的冲击,一度呈现停滞不前的凋零、萧条的趋势。作为中国传统诗学两大理论范畴之一的“诗缘情”的研究进入长达20年之久的沉睡冬眠的状态。“诗缘情”的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应该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第一位以“诗缘情”为题著书立说的是裴家麟(笔名裴斐)。他的《诗缘情辨》,从书名上看,显然受朱自清先生的<诗言志辨》一书的启示。

20世纪后20年还有一批“中国美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审美文化史”、“中国诗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论”等著作,如敏泽《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周来祥《中国美学主潮》、李泽厚和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王运熙和顾易生《中

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中国诗学体系论》、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詹福瑞l:中古文学理论范畴》、李铎《:中国古代文论教程》、蔡镇楚《中国文学批评史》、鲁文忠<中国美学之旅》、陈炎主编<中国审美文化史》、蔡钟翔、黄保真、成复旺《中国文学理论史》、蒋凡、郁源《中国古代文论教程》等或多或少涉及了“诗缘情”说的分析。

三、“诗缘情”理论的研究趋势。

追踪近百年对“诗缘情”的阐释,我们认为,今后“诗缘情”的研究必须置于中国传统诗学体系的链条上去作动态性、复合性的审视,从多方面去分析它的深刻内涵,从而使其闪耀出应有的理论的色泽。

第一,“言志”与“缘情”的再认识。言志与缘情,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两个理论范畴,都是对诗歌的本质特点的经典概括。它们二者既相区别又有联系,并非泾渭分明。“诗言志”这个对诗歌本质特征的概括,表明了诗不仅要表达诗人的思想、志向和怀抱,而且要抒发诗人的情感。因此,“诗言志”中的“志”包含着理性与情感的因素,即“诗言志”说,最初“志”是含情的。可是后来儒家学派片面夸大“志”的理性内涵,把“志”看成是体现封建伦理道德的理性概念。虽然《诗大序》指出诗是“吟咏情性”、“发乎情”,但又说“止乎礼义”,“情”是受“礼义”束缚的,把“情”统一在儒家的“志”之中。至魏晋南北朝,随

着儒家思想禁锢的解体,道家、玄学思想的活跃,促使人的个性获得解放,人们对儒家政教为中心的文艺思想产生了动摇,再加上以言情为内容的诗歌创作充分发展,人们对诗歌本质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入,所以陆机首次确立了“诗缘情”,充分肯定了诗歌的抒情化发展方向,突破了儒家思想的羁绊,把先秦对诗的情感的认识凸现出来。

第二,从历史发展视角切入透视“诗缘情”。从演进的视角分析,从陆机《文赋》开始直至明清,都可以看出“诗缘情”在各个时代的美学魅力:重视情感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的“缘情”说,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生成与发展,至唐宋的“根情”、“情景”论,又延伸至明代如李贽“童心”说、公安派的“独抒性 灵”、谢榛的“情景论”、汤显祖的重情论,至袁枚“性灵”说,一直到晚清的龚自珍“尊情”、王韬“述情”论等,强调表现情感的理论主张,都可以视为中国诗论史上“诗缘情”的一股生生不息的诗学浪潮。可以说,“缘情”说开拓于陆机,发展于齐梁,延伸到唐宋突出审美情景的情景论,一直到明清的种种言情说,都是力求将“情”从体现封建礼教思想的“志”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表明诗歌的艺术特征在于:表现个人喜怒哀乐的感情。

第三,从哲学思想的视角分析缘情说的产生。作为一种代表着时代潮流的诗学理论,缘情说的产生,应该有其深厚的哲学根基。魏晋之际,作为封建思想支柱的儒家思想丧失了其统治地位,人们动摇了对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信仰,崇信以老庄思想为标志

关于缘份的诗句篇六
《我与书的缘分(三)---诗词缘(原)》

我与书的缘分(三 诗词缘 诗词缘(原 我与书的缘分 三)---诗词缘 原)随笔 2008-01-25 00:22:38 阅读 156 评论 8 字号:大中小 订阅我小时侯喜欢诗词大概是缘于一个语文教师, 我小时侯喜欢诗词大概是缘于一个语文教师,她 极喜欢毛主席诗词,要求每个学生会朗诵( 极喜欢毛主席诗词,要求每个学生会朗诵(注意是朗 诵)课文中出现的毛主席诗词,我初时对诗词也无特 课文中出现的毛主席诗词, 别感觉,久了也渐渐喜欢了.不仅这样, 别感觉,久了也渐渐喜欢了.不仅这样,而且还连带地 喜欢上其它人写的诗词歌赋了. 喜欢上其它人写的诗词歌赋了. 因为喜欢诗词,也渐渐开始学着写诗填词.最喜爱 为喜欢诗词,也渐渐开始学着写诗填词. 的关于这方面的书,是王力著的由中华书局出版的 的关于这方面的书, (82 年版)[ l]一书 )[图 一书. 《诗词格律》 年版)[图 l]一书.同时也接触像 声 诗词格律》 《 律启蒙》 年版)[ 2]之类的书 )[图 之类的书. 律启蒙》(82 年版)[图 2]之类的书.一两年内就背完 了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千家诗》 年版)[ )[图 了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千家诗》(81 年版)[图 3] 首及《历代名家词百首赏析》 年版)[ )[图 共 196 首及《历代名家词百首赏析》(81 年版)[图 4] 共 100 首,同时还从中华书局出版的《唐诗三百首详 同时还从中华书局出版的《 年版)[ 5]中抽背了自认为较好的一百多首 )[图 析》(80 年版)[图 5]中抽背了自认为较好的一百多首 (当时最喜欢的是白居易的"长恨歌").最后再从中华 当时最喜欢的是白居易的"长恨歌").最后再从中华 "). 书局出版的《古文观止》 年版)[ 6]择出 )[图 择出" 书局出版的《古文观止》(82 年版)[图 6]择出"前赤 壁赋" 壁赋"、"岳阳楼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等数 阳楼记" 桃花源记" 醉翁亭记" 十篇背熟.至此自以为是"满腹经纶"了,于是乎开始" 十篇背熟.至此自以为是"满腹经纶" 于是乎开始" 写诗填词",开头还好, 写诗填词",开头还好,过几天发现自己竞成了生活在 ",开头还好 八十年代时空中的"古人".唉 八十年代时空中的"古人".唉,可惜了一肚子四五百 ". 首的诗啊.那时人家的主旋律是:攻城不怕坚, 首的诗啊.那时人家的主旋律是:攻城不怕坚,攻书莫 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叶剑英诗).看来我" 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叶剑英诗).看来我" ).看来我 老人家"有点不识时务了.过些时日, 老人家"有点不识时务了.过些时日,所有的热情也就 "烟消云散"了. 烟消云散" 不过话说回头,背了那么多诗词歌赋还真露过脸. 不过话说回头,背了那么多诗词歌赋还真露过脸. 有一回学补充教材中的"前赤壁赋",教师叫大家先看 有一回学补充教材中的"前赤壁

赋",教师叫大家先看 ", 10 分钟,然后请一位同学来念,他看我心不在焉的样 分钟,然后请一位同学来念, 子,就索性让我念,我把教材往桌上一扣,花五六分钟 就索性让我念,我把教材往桌上一扣, 把全文朗诵一遍,最后还加上气人的一句:不会漏, 把全文朗诵一遍,最后还加上气人的一句:不会漏,有 错就是书印错了(现在想来是做过头了).他呆了好久. ).他呆了好久 错就是书印错了(现在想来是做过头了).他呆了好久. 其实他那里知道我是把这篇当绕口令, 其实他那里知道我是把这篇当绕口令,诵读过上千遍 啊!再有一次是到岳阳楼玩(可能是现在人修的那个 再有一次是到岳阳楼玩( 吧),有人问谁会背"岳阳楼记"全文,还是我敢接这个 ),有人问谁会背"岳阳楼记"全文, 有人问谁会背 "活",为什么?我练书法时,单这篇就写了上百遍,最" ",为什么?我练书法时,单这篇就写了上百遍, 为什么 牛"的教师罚学生抄书也不过如此吧. 的教师罚学生抄书也不过如此吧. 要想写好诗填好词, 要想写好诗填好词,其实还是要大量背诵古人的 作品,这可能与学外语培养语感相类似. 作品,这可能与学外语培养语感相类似.何况我们现 在社会交流的语言与古时侯已有很大差别, 在社会交流的语言与古时侯已有很大差别,人家古人 写诗填词有时就像说话一样容易, 写诗填词有时就像说话一样容易,我们却还要考虑这 像说话一样容易 个格那个律的,挺累人的. 个格那个律的,挺累人的.我个人以为实在要写大至 符合就行了,主要还是要真真切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符合就行了,主要还是要真真切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别像"老学究"一样与自己过不去,把乐趣变成了负担. 别像"老学究"一样与自己过不去,把乐趣变成了负担. 最后还是借《诗词格律》中一段话来结束本篇日志: 最后还是借《诗词格律》中一段话来结束本篇日志: 任何规则都有它的灵活性,诗词的格律也不能是例外. 任何规则都有它的灵活性,诗词的格律也不能是例外. 处处拘泥格律,反而损害了诗的意境, 处处拘泥格律,反而损害了诗的意境,同时也降低了 艺术. 就此搁笔吧. 艺术. 就此搁笔吧.图l图2图3图4 图5图6另外版本 81 年 82 年出的诗书黄药师 20080125

关于缘份的诗句篇七
《论汉晋间-诗缘事-说的形成与消解》

文史哲JOURNAL0F

UTER盯U]RE,HISTORY

AND

2008年第1期(总第304期)

P㈣PHY

No.1,2。。8(SerialNo.304)

论汉晋间“诗缘事’’说的形成与消解

曹胜高

摘要:两汉诗论家在对以《诗经》为代表的上古民歌的总结中提出了“诗缘事”说,强谓诗歌的叙事功能,并在汉魏之际成为有影响力的诗学主张。但在魏晋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下,“缘事”说不断消解,“诗缘情”的诗学观念逐渐形成,伴随着创作实践和文论建构同步繁荣;最终形成了中国诗歌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的特征。

关键词:诗缘事;汉晋;形成;消解

自《尚书・尧典》提出“诗言志”、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以来,“言志”和“缘情”便被视作中国诗歌重要的表达倾向,也由此促成了中国诗歌长于抒情的基本特征。然而我们却忽视了两汉形成的“诗缘事”说,如何休“劳者歌其

《孟子・梁惠王上》载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二为政事,如《汉书》卷三o《艺文志》:“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三为职事,《说文解字》卷三《史部》:“事,职也:”《尔雅》卷一《释诂》:“绩、绪、采、业、服、宜、

事”、班固“缘事而发”等。这些观点不仅是对诗

歌“缘事”传统的总结,更是对两汉诗歌叙事功能的强调,并在汉魏时期一度成为最有影响力的诗学主张,被广泛提倡。但由于魏晋之际文化环境和士人心态的变化,“缘事”说被不断弱化,融入“情”、“志”的表述,从而奠定了古典诗歌的主情性倾向。讨论“诗缘事”说的形成及其消解过程,有助于明晰中国诗学演进中被忽略的一个环节。

贯、公,事也。”何休所谓“歌其事”,乃包括了上述三种事义。察《诗经》所歌之事,亦囊括事迹、政事

和职事三类。《诗经》中被称为“周民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分别叙述后稷、公刘、古公宣父、太王、王季以至武王等建立周朝的事迹,被视为早期叙事诗。而《大雅》中的《崧高》、《蒸民》、《韩奕》、《江汉》、《常武》以及《小雅》中的《出车》、《六月》、《采芑》等,则叙述宣王时期的朝政要事,通过叙事来歌颂主人公的业绩。《国风》的部分作品中,已有人物形象、环境和简短的情节,如《卫风・氓》、《齐风・女曰鸡鸣》、《召南・野有死唐》、《郑风・溱洧》等,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叙事结构。

《诗经》言政事、观民风的作用,于上古强调最多。《国语・周语上》:“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所献诗歌主要服务于政教,即借助诗歌来批评、讽喻或者赞美朝政。齐、鲁、韩、毛四家解诗,常阐释诗言政事的功用,指出诗作的政治寓

一、“诗缘事’’说的形成及其诗学背景

最早总结上古诗歌言事传统的是西汉何休,他在《春秋公羊传解诂》卷十六《宣公十五年》中提出“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这一观点,既是对以《诗经》为代表的上古诗歌发生现象的总结,又反映了汉代诗论对诗歌叙事功能的认识。

“事”在上古语境中,本义有三:一为故事,如

作者简介:曹胜高,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亚洲文明研究院副教授(吉棘长春13002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汉赋与两汉史抖比较研究”(项目编号:06JC75011—44001)乏阶段性

成果。

94

文史哲・2008年第1期

意。如誓齐诗”言《小雅・宾之初筵》述“卫武公悔过”之意,“鲁诗”言《大雅・桑柔》讽“厉王好专利”,韩诗或“引诗以证事”,或“引事以明诗”,直接将诗作与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诠释其中所蕴含的政事①。《毛诗》言颂为“美盛德之形容”,“雅”为“言王政之所由废兴”②。政有大小,雅分为二的说法③,也是建立在《诗经》作者言政事的认识之上的。“国风”中的民歌,言政作用虽不及“大雅”、“小雅”明显,但多成于生产生活,最能反映歌者职业状况。如《豳风・七月》、《周南・莱苜》、《魏风・伐檀》、《秦风・无衣》、《王风・黍离》等,或抒写生产流程中的感受,或表达从军的情怀,或描述行役的艰辛。小而言之,是下层民众的职事;大而言之,其中体现了普通百姓对政治的看法。所以,汉儒言上古设采诗之制,采诗以观风俗,知薄厚,明得失,正是注意到了民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歌事”内容。

而且,《诗经》中的大部分篇章,尽管有一定的抒情成分,但多与事迹、政事、职事有着密切的联系,背后都有一定的“事件”作为背景。如《秦风・黄鸟》叹息秦缪公以子车奄息、仲行、铖虎殉葬,

寻蕴含在诗作中的本事,来指明诗歌的现实意图。因此,何休对上古诗歌“歌事”的概括,不仅是对《诗经》形成的总结,也是汉代对“诗歌发生”最具代表性的阐释。

何休之外,两汉文论亦多提及《诗经》与本事的关系。贾谊《新书・礼》言《召南・驺虞》:“作此诗者,以其事深见良臣顺上之志也。”⑤言借助于事来言志。司马迁《报任安书》先言“《诗》三百篇,大氐(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并认为其与《周易》、《春秋》、《离骚》等一样,为作者“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⑥,点明诗中蕴含有“往事”。扬雄在《法言・吾子》中说:“事胜辞则伉,辞胜事则赋,事辞称则经,足言足容,德之藻矣。”∞也是将“事”与“辞”对比。王充《论衡・艺增》言“世俗所患,患言事增其实”时,列《小雅・鹤鸣》、《大雅・云汉》,认为文辞胜于事实,也是秉承诗存本事的传统观点。

如果说何休的解释尚着眼于《诗经》的经学地位,班固对汉乐府的评价则表明了两汉诗学对诗歌创作动机的理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自孝武立乐府丽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不仅继续总结诗歌的“缘事而发”的创作动机,而且还作为诗歌创作的方法加以实践。

先秦诗歌中,具有叙事纪实倾向的诗歌除了《诗经》的一些篇章外.屈原的《离骚》也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志向以及占卜、求女、上昆仑的过程,形成了或隐或现的故事流程。而《九章》则采用纪实的手法,写诗人流放江南的沿途见闻,通过叙述所见引发情感,实现了叙事与抒情的交融。而汉代流播最广的乐府诗,正以叙事见长,如《陌上桑》、《平陵东》、《妇病行》、《陇西行》、《东门行》、《上山采蘼芜》、《孤儿行》、《十五从军征》、《相逢

《廊风・载驰》述许穆夫人忧卫亡事,《陈风・株

林》讽陈灵公及臣子孔宁、仪行父淫于夏姬事等。这些背景正是汉代诗学努力寻找和阐释的本事,而这些若有若无的本事,亦为汉儒释诗提供了无限的联想空闯,《韩诗外传》、《毛诗》以及刘向的《列女传》等正是受这种“歌事”意识的影响,对《诗经》的本事进行广泛的阐发。综合这些阐发,可以看出汉儒所谓的“事”,有的是《诗》作者有意寄托美刺,如《齐风・南山》、《大雅・崧高》等;有的则是作者无意而后世附会,如刘向解《周南・苯苜》、《召南・行露》等④。四家诗普遍采用的“引诗证事”、“引事证诗”、“以事明诗”等方式,恰恰表明汉儒认为《诗经》是“歌事”的,他们因此努力探

①洪湛侯:《诗经学史》,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23—142页。②《毛诗正义》卷一《毛诗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5页。

③《毛诗序》:“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言:“《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小雅》讥小己之得失,其流及上。所以言虽外殊,其合德一电。”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第3073页。

④刘向《列女传》多用故事雕会诗篇,卷四《贞顺篇》言蔡人之妻作《苯莒》,又言召南申女作《行露》,本以故事阐释《诗经》本事,实类敷会。此类曲解在《韩诗外传》、《鲁诗》、《毛诗》、《新序》、《说苑》中多可见到。

⑤贾谊:《贾谊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102页。

⑥班固:《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735页。⑦扬雄:《扬子法言》卷二,《四部丛刊》本。

论汉晋间“诗缘事”说的形成与消解95

行》、《艳歌行》等,都通过对话、行为描写,塑造出源在于总结《诗经》、汉乐府对“哀乐之事”的反映。了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具有相对完整因此,当诗论家在总结《诗经》“歌事”和汉乐府“缘的故事情节。汉乐府“叙事纪实(作者的评判意事”传统时,他们意识到叙事是诗歌重要的功能,见参预其中)是它最重要的特征,这与其它诗体甚至进行叙事诗创作。可以说,“诗缘事”是两汉一般以抒情言志、表现诗人个性为职能有着比较诗学最重要的结论之一。

明显的区别”①,这种区别正表明了汉代诗歌崇尚叙事而短于抒情的倾向。

二、“诗缘事”与魏晋诗歌之转型

从汉乐府以叙事见长的状况来看,班固的描汉魏之际,民歌继续沿着“缘事而发”的传统述是准确的。在汉儒看来,重视诗歌的政教作发展,著名叙事诗《孑L雀东南飞》便是建安间人感用,是出于对诗歌叙事、纪实功能的肯定;而叙事伤焦、刘的爱情悲剧,缘其故事感发而成③。而且纪实功能的强化,又是为了政教功能的实现。在文人诗也延续班固等人开创的“叙事”传统,表现这种诗学意识下,汉代文人尝试着采用叙事的手出鲜明的“缘事”倾向。

法来创作诗歌,如班固作《咏史》,叙述缇萦救父一曹操的纪事、游仙、咏史诗歌,叙事倾向十分事,清晰地描述了时间、经过、人物与结局,虽“质明显。《薤露行》写董卓之乱,《蒿里行》言诸雄混木无文”,却显然是作为叙事诗来创作的。此后,

战,《苦寒行》、《却东西门行》言征战之见闻,概括辛延年的《羽林郎》、宋子侯的《董娇娆》、蔡琰的

史实,勾勒事件,故钟惺《古诗归》卷七称赞其作为《悲愤诗》等,开始形成较为完善的文人叙事诗。“汉末实录,真诗史也”。而游仙诗如《气出唱》写因此,我们必须承认,何休“歌事”、班固“缘事”的自己游于泰山、华山、君山、蓬莱山与仙人的交游,学说,不仅是对民歌传统的理论总结,也是对诗《陌上桑》叙述自己在昆仑山与西王母、东王公、赤歌发展的一种探索。。

松子、羡门等相见的过程,《秋胡行・晨上曲》写与值得注意的是,两汉除了史传散文、杂史杂三个神仙交谈的经过,人物形象鲜明,故事脉络传等叙事文学高度繁荣之外,辞赋也被赋予了叙明晰,环境描写生动,也颇具叙事色彩。曹植虽事功能,甚至带有某些小说意味。如东方朔的然没有过多描写战乱史实,但他却常在诗歌中塑《七谏》,王褒的《九思》、《九怀》等骚体赋,也通过造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人物行为、动作、环境的虚构故事,描述自己的游仙经历。在散体大赋刻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叙事的片断中完成中,虚构故事成为固定的模式,如枚乘的《七发》、情感的抒写。如《白马篇》塑造了一位少年英雄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纵马奔赴疆场,《野田黄雀行》以少年救雀的故事的《二京赋》等,也是通过虚构故事、假设情节来塑片断表达自己的苦闷心绪,《精卫篇》则叙述了一造人物形象,说明道理。联系到战国时期的一些系列怨女感天的故事,用事件的叙述来寄托情辞赋如《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神乌赋》等,感。与此同时,王粲《七哀诗》其一塑造了无奈弃则带有类似小说的虚构意味②。这又说明,对文子的妇女形象,阮璃的《驾出北郭门行》写自己路学叙事功能的强调一直是上古文学的普遍追求,遇孤儿的故事,左延年的《秦女休行》写女休手刃特别是汉代史传、小说、辞赋等文体对叙事意识仇家,蔡琰的《悲愤诗》述自己遭遇离乱,这些诗作的强化,对诗歌“缘事”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都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建安时推动作用和强烈的示范意义。

期的社会形态。这些叙事诗的形成,显然是继承所以说,两汉“诗缘事”说的提出,政治根源了两汉诗歌“缘事”的传统。而这种传统的加强,是出于强调诗歌对现实政治的干预作用,艺术根

与汉魏之际的文学风气不无关系:

①王运熙、邬国平:《汉乐府风格论》,《楚雄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

陈君:《张衡(西京赋)与《思玄赋)中的小说因素》,《文学遗产}2005年第5期。

③我们习惯将《孔雀东南飞》作为汉代作品,但根据诗前小序:“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可见其最早也不过成于建安中期,因而可以看作建安时期叙事诗的代表作。

96

文史哲・2008年第1期

一是强烈的现实干预意识。东汉晚期浓厚特定的文化氛围合拍,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叙事意的清议思潮激发了士入对社会的责任感,建安时味的作品。

期动荡的现实又催生了他们的社会关注情怀,特三是对汉乐府叙事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汉别是袁氏兄弟、刘表、曹操、刘备等企图统一天下乐府对建安文学的推动,与其说是体现在借用的政治追求,使他们产生了高度的功业意识。士乐府的形式进行创作上,毋宁说是诗人对乐府人们则自觉地关注现实,用诗歌来描述社会生叙事精神的借鉴上。曹操“依前瞳,作新歌”的活,表达政治见解,抒写个人的怀抱。汉乐府直创作,采用了“借乐府写时事”的模式,充分继承面现实的精神和“缘事而发”的方法为他们提供汉乐府关注现实的创作传统,从内在的精神气了良好的借鉴。他们常常抓住日常所见,叙述在质上来对汉乐府进行改造,而不重外在形式的流亡、出征、行役中的所见所闻,甚至用诗歌来回模仿。正是这种“缘事而发”的叙事意识,使曹忆往事,追述历史传奇,展现了一幅幅内容深广、操的创作能让旧体焕发出新的生机。而曹丕采场面宏大的社会画卷。这一时期的诗作多采用用的乐府旧题,除了一部分仍用来叙事外,如前叙事一写景一抒情的模式,如曹丕的《董逃行》、文所引的《饮马长城窟行》等,大部分则开始发《黎阳作诗》、《至广陵于马上作》,曹植的《赠白马展为隐含的叙事。所谓隐含的叙事,是指作者王彪》、《名都篇》、《美女篇》,王粲的《从军诗》,曹在文本表层并无典型的叙事内容,但这些叙述毅的《善哉行》、《棹歌行》等,总以叙事线索贯穿其的背后却有一段故事,作者借用故事中人物的中,事件作为景物、情感和议论的背景,将情、景、El吻来抒情、议论,如《代刘勋妻王氏杂诗》、《寡理依附于事件的叙述中,以叙事带动景物的转妇诗》(拟阮璃妻)等,借用朋友妻子的口吻来叙移,推动情感的抒发。

事。这种虚拟的代叙,是以塑造独立于作者之二是汉魏之际的文学理论有着强烈的政治外的人物形象作为艺术追求,与汉乐府民歌中倾向。《毛诗序》、扬雄《法言》、班固《汉书・礼乐的女性自诉的拟代笔法正相一致。尽管具有抒志》、王充《论衡》、王逸《楚辞章旬》、郑玄《诗谱》等情性,但仍以事件作为背景。这一方面证明了所阐述的“文以致用”的文学观,在建安时期得到汉魏之际文人诗歌尚未完全形成抒写个人怀抱进一步强化。曹丕《典论・论文》中关于文章“经的体式,还带有从乐府民歌中蜕化出来的痕迹;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阐述,代表了当时文士另一方面,作者不是采用典型叙事的方式来叙对文学功用的普遍看法。他在《与吴质书》中称述两人生活的过程,面是倾向于抒写生死之隔赞徐干著《中论》二十篇,“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的痛苦,也说明此时的文人诗开始用“事件中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又说,应场常有著述感”替代“事件本身”,从而使诗歌向着抒情化的之意,“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足方向发展。例如曹丕的《燕歌行》、《陌上桑》、见曹丕认为文章与功业一样,都是个人价值的体《秋胡行》、《杂诗》等,以征夫思妇的口吻,叙述现。曹植追求个人功业之外,但仍言“自幼好为相思的惆怅,这与《古诗十九首》中《青青河畔文章”,二十五年创作不辍,并说如果不能报国保草》、《迢迢牵牛星》等十分类似,抒情倾向开始民,将“采庶官之实录,辨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增强,而叙事意味不断淡化。

衷,成一家之言”,不仅肯定文学是个人价值的实黄初以至魏晋之际,随着政治环境、社会风现,而且强调文学与时俗、得失、仁义等之间的密气和世人心态的变化,诗缘事的特征不断弱化,切关系。特别是他认为“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诗言情意识则逐步增强。

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①,正第一,黄初以后,士人由崇尚“事功”转向追是对诗歌、小说现实功用的重视。这种关注现实求“立言”。他们将才力更多地倾注于学术,注的文学观,与汉儒强调诗歌干预现实的心态是一重著书立说,建安时期强烈的功业追求和理想致的。因而“缘事而发”的诗歌理论,与汉魏之际

精神,随着曹魏政权的稳定逐渐沉潜下来。曹

①曹植:《与杨祖德书》,《三国志》卷十九《陈思王植传》裴注引,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558页。

论汉晋间“诗缘事”说的形成与消解

97

丕组织文士如桓范、王象、缪袭等人编纂类书《皇览》四十余郝,并自撰《典论》。曹教继位后,取士以“经学为先”,刊行《典论》。在他们的提倡下,曹魏士人迅速将兴趣从诗赋创作转移到学术著述上。建安后期,王粲撰《儒吏论》、《安身论》,阮璃、应场撰《文质论》,徐干撰《中论》,仲长统撰《昌言》,论说政事,已开著述之风。黄初之后,何晏著《论语集解》、《老子道德论》,王弼著《老子注》、《庄子注》、《周易注》,刘劭著《人物志》、《乐论》、《法论》,李康著《运命论》,曹同著《六代论》,阮籍著《通老论》、《通易论》、《乐论》等,嵇康著《声无哀乐论》、《养生论》等,辨章儒道,论说得失。他们不再像建安文人那样直面现实,因流离而知聚散,因际遇而明穷通,而是聚于河洛,生活安定,著书立说,重理性而轻感情,尚理辨而寝诗思,学术兴而诗风消。这样,随着关注现实的热情消退,“缘事而发”的传统无意之间便沉潜下来。

第二,受政治风气、社会风气的影响,魏晋之际的诗歌逐渐由外在事功转向内在抒怀。汉乐府的“缘事”特征,是建立在强烈的现实干预精神之上的。这一传统在黄初时期已经削弱,相对稳定的政治形势和士人相对优裕的生活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平息了诗人们的骨梗之气,抑制了他们的豪迈理想和不羁作风。因而当一部分士人转向学术之后,另一些诗人则以代拟和赠答方式来排遣诗思,对学术的专注代替了外在的功业追求,留恋宴游成为日常的生活方式,豪奢浮华的士人难以看到下层民众的苦难。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叙事传统在文人手里逐步变成抒写个人怀抱、情感的工具,即使在具有叙事、论政意味的作品中,作者也逐渐强化情感的逻辑来组织景物,安排场面。如曹毅的《长歌行》、刘伶的《北芒客舍诗》、嵇康的《五言诗》三首等,抒情言志的倾向十分明显。特别是正始之后,阮籍放弃了此前诗歌相对明朗清晰的叙述,不再涉及现实生活,甚至放弃了宴游、交往等叙述,开始单纯抒写个人孤独的情感体验,其《咏怀诗》三十首吸收了此前文人抒情诗以景融情、以物托志的手法,形成了寄言玄

远、归趣难求的艺术风格,汉魏以来流行的叙事传统开始被中断。

第三,魏晋之际诗歌叙事的削弱是与抒情的强化同步的。不可否认,早在《诗经》、《楚辞》时期,诗赋的抒情倾向已经形成,但由于诗学理论尚未自觉,且客观上注重文学的现实功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诗歌对个性特征、个体情感的张扬。到了东汉晚期,与辞赋的主情化倾向相一致,文人诗如《古诗十九首》等也开始自觉不自觉地重视情感表达,与叙事风尚并行发展。抒情性在建安时期暂时沉潜于曹操等人对乐府诗的改造之中。黄初之后复杂而又敏感的政治风气,使得诗人们有意识在诗作中回避现实事件,不再像建安时期那样用诗歌直接叙述事件,而是在作品中反复渲染个人的内心体验,强化了诗歌的抒情化倾向。正始年问,阮籍有意识地回避现实,既不用诗叙事,也不用诗歌言志,而把笔触深入到内心深处,抒写无法排遣的苦闷心绪。以他为代表,一度沉潜的抒情意识又

被激活,融合着玄思表达和景物描写,形成了一

种更具抒情意识的诗学实践,为西晋“缘情”诗风的形成作了铺垫。

三、两晋诗风与“诗缘事’’传统的消解

西晋立国后,诗歌“缘事”的传统虽然有所恢复,但受制于西晋重情的社会氛围和模拟的文学风气,诗歌“缘事而发”的驱动力不足,逐渐消解到言志、缘情的诗学追求之中。

首先,部分西晋诗人采用拟乐府的形式创

作了许多叙事诗,可以看作延续汉魏“缘事而

发”传统的延续。如傅玄的《秋胡行》、《艳歌行》、《惟汉行》、《秦女休行》,张华的《游侠篇》、《纵横篇》,石崇的《王明君辞》、《楚妃叹》,陆机的《班婕妤》,卢谌的《览古诗》等,多选取前代流传的故事,采用客观的叙述,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萧涤非先生称之为“故事乐府”,道出了此类创作与前代乐府叙事传统的关系①。这种倾向在曹魏后期暂时削弱后又得以兴起,既说明汉魏“缘事说”确实存在,且未因曹魏时期特殊的政治环境被完全泯

①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76—187页。

关于缘份的诗句篇八
《夫妻缘分注定诗诀》

1924年甲子属金(鼠) 1925年乙丑属金(牛) 1926年丙寅属火(虎) 1927年丁卯属火(兔)

1928年戊辰属木(龙) 1929年已巳属木(蛇) 1930年庚午属土(马) 1931年辛未属土(羊)

1932年壬申属金(猴) 1933年癸酉属金(鸡) 1934年甲戌属火(狗) 1935年乙亥属火(猪)

1936年丙子属水(鼠) 1937年丁丑属水(牛) 1938年戌寅属土(虎) 1939年已卯属土(兔)

1940年庚辰属金(龙) 1941年辛已属金(蛇) 1942年壬午属木(马) 1943年癸未属木(羊)

1944年甲申属水(猴) 1945年乙酉属水(鸡) 1946年丙戌属土(狗) 1947年丁亥属土(猪)

1948年戊子属火(鼠) 1949年已丑属火(牛) 1950年庚寅属木(虎) 1951年辛卯属木(兔)

1952年壬辰属水(龙) 1953年癸已属水(蛇) 1954年甲午属金(马) 1955年乙未属金(羊)

1956年丙申属火(猴) 1957年丁酉属火(鸡) 1958年戊戌属木(狗) 1959年已亥属木(猪)

1960年庚子属土(鼠) 1961年辛丑属土(牛) 1962年壬寅属金(虎) 1963年癸卯属金(兔)

1964年甲辰属火(龙) 1965年乙巳属火(蛇) 1966年丙午属水(马) 1967年丁未属水(羊)

1968年戊申属土(猴) 1969年己酉属土(鸡) 1970年庚戌属金(狗) 1971年辛亥属金(猪)

1972年壬子属木(鼠) 1973年癸丑属木(牛) 1974年甲寅属水(虎) 1975年乙卯属水(兔)

1976年丙辰属土(龙) 1977年丁巳属土(蛇) 1978年戊午属火(马) 1979年己未属火(羊)

1980年庚申属木(猴) 1981年辛酉属木(鸡) 1982年壬戌属水(狗) 1983年癸亥属水(猪)

1984年甲子属金(鼠) 1985年乙丑属金(牛) 1986年丙寅属火(虎) 1987年丁卯属火(兔)

1988年戊辰属木(龙) 1989年己已属木(蛇) 1990年庚午属土(马) 1991年辛未属土(羊)

1992年壬申属金(猴) 1993年癸酉属金(鸡) 1994年甲戌属火(狗) 1995年乙亥属火(猪)

1996年丙子属水(鼠) 1997年丁丑属水(牛)

男金女金--两金夫妻硬对硬、有女无男守空房、日夜争打语不合、各人各心各白眼 男金女木--金木夫妻不多年、整天吵打哭连连、原来二命都有害、半世婚姻守寡缘 男金女水--水金夫妻坐高堂、钱财积聚喜洋洋、子女两个生端正、个个聪明学文章 男金女火--未有姻缘乱成亲、娶得妻来也是贫、若无子女家财散、金火原来害本命

男金女土--金土夫妻好姻缘、吃穿不愁福自然、子孙兴旺家富贵、福禄双全万万年 男木女金--夫妻和好宜相交、钱财六畜满山庄、抚养子女姓名扬、木金万贵共一床 男木女木--双木夫妻难相合、钱财有多亦克子、原来两木多克害、灾难疯病多加流 男木女水--男木女水大吉利、家中财运常进室、常为宝贵重如山、生来儿女披青衫 男木女火--木火夫妻大吉昌、此门天定好姻缘、六畜奴作满成行、男女聪明福自隆 男木女土--土木夫妻本不宜、灾难疾病来侵之、两合相克各分散、一世孤单昼夜啼 男水女金--金水夫妻富高强、钱财积聚百岁长、婚姻和合前程辉、禾仓田宅福寿长 男水女木--木水夫妻好姻缘、财宝贵富旺儿郎、朱马禾仓积满院、男女端正学文章 男水女水--两水夫妻喜洋洋、儿女聪明家兴旺、姻缘美满福双全、满仓财产好风光 男水女火--水火夫妻不相配、在家吃饭在外睡、原因二命相克害、半世姻缘半世愁 男水女土--水土夫妻不久存、三六九五见瘟王、两命相克亦难过、别处他乡嫁别克 男火女金--金火夫妻克六亲、不知刑元在何身、若是稳有不孝顺、祸及子孙守孤贫 男火女木--火木夫妻好婚配、子孙孝顺家业旺、六畜钱粮皆丰盈、一世富贵大吉昌 男火女水--水火夫妻虽有情、结啼姻缘亦不深、儿女若是有富贵、到老还是孤独人 男火女火--两火夫妻日夜愁、妻离子散泪水流、二命相克宜不聚、四季孤独度春秋 男火女土--火土夫妻好相配、高官禄位眼前风、两人合来无克害、儿女聪明永富贵 男土女金--土金夫妻很姻缘、两口相爱至百年、内宅平安六畜福、生来女儿均团圆 男土女木--土木夫妻意不同、反眼无情相克冲、有食无儿克夫主、半世姻缘家财空 男土女水--土水夫妻定有兽、接到家中定有灾、妻离子散各东西、家中冷落财不来 男土女火--土火夫妻大昌吉、财粮不愁福寿长、儿女聪明生端正、富贵荣华好时光 男土女土--双土夫妻好姻缘、共欢一世福双全、儿女聪明多兴旺、富贵荣华好家园 提供文章网站: 乾坤配算命大全网

本文出自: 夫妻缘分命中早注定

        

关于缘份的诗句篇九
《诗缘情而绮靡》

论“诗缘情而绮靡”的文学本质观

“诗缘情而绮靡”,是魏晋文论家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点。陆机把当时最重要的文体——诗歌的审美特征概括为“诗缘情而绮靡”,成为千古名言。

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陆机在《文赋》中高度概括了建安以来诗歌向抒情化、形式美方向发展的艺术规律而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

先秦时,《诗经》就提出了作诗的三大目的:一是为了讽刺,二是为了抒怨,三是为了颂赞、赠答。《诗经》中这一关于诗的“美刺说”影响了春秋战国时各诸子百家对作诗的看法。“诗言志”说最早出现于《尚书·尧典》,《尚书·尧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儒家主张“诗言志”,把诗视为政治教化的工具。孔子《论语·阳货》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荀子继承和发展儒家文学思想,《荀子·效儒篇》云:“诗言是其志也。”都强调了诗必须言志。先秦时,儒家的“诗言志”说中的“志”其实指的是“思想、志向、政治态度”等含意。而在屈原的《楚辞》中,情、志两个字是相通的,志包含了情,情包括了志;《楚辞》作为南方文学,特别强调情,情志合一在《楚辞》中很普遍。两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毛诗序》融合了先秦以来的“情志说”,提出:“诗者,志之所及也,在心问志,发言为诗。”及至魏晋南北朝,陆机在他的《文赋》中首次明确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 可以说,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是对前朝各代诗歌创作的总结的基

础上,而提出的一个与前人不同的文学创作观。

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之所以产生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其一,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一改以往的发展形势,迎来了文学的自觉发展时代。其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文学作品研究与总结的著作增多,再加上陆机本人过高的文学修养能力,《文赋》应运而生,“诗缘情”说随之提出。其三,这一时期,诗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开始深入探讨诗歌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并形成了重意象、重风骨、重气韵、重辞采的审美思想,在诗歌创作实践中,也已经形成了追求“缘情”、“绮靡”的风气。故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就是在对这一时期文学运动规律和趋势把握和总结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新的诗歌审美思想。

陆机的《文赋》及其所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从诗的特征上强调了诗的艺术本质,认为“诗缘情而绮靡” 意思就是说诗歌因情而生。这是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明确的提出,诗是主情,主情为诗的特点。总所周知,“诗”乃是形式,是表达诗人情感的媒介,而“志”则是内容,是源泉是灵魂。陆机探讨的正是诗歌之所以产生的灵根秀源:究竟诗歌的灵魂是什么?思想的源泉是什么?是“志”还是“情”?最终陆机思而得之的答案便是“诗缘情而绮靡”。 志固然不可或缺,但若非因情而感、有感而发,又何来志的觉悟?何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襟怀?陆机的观点,摆脱了之前雅正大统的圣人形象,不再将喷薄而出的感情束缚于大义之中,而将其解去羁绊释放出来。

陆机冲破了儒家正统文学观念——“诗言志”的严重束缚,这在

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陆机高度概括、总结了建安、两晋以来诗歌向抒情化、形式美方向发展的艺术规律而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是具有深厚美学意义和崭新审美思想的新文学观念。这一新文学观念进一步将知识分子从“诗言志”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文人雅客开始注重自己内心情感的抒发,使诗歌摆脱了先秦以前单一的“诗言志”的模式,使诗歌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陆机通过“诗缘情”说这一理论的鼓吹和艺术实践,直接促动了南朝文学创作活动,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日臻完善,为迎接唐代诗歌创作的繁荣作好了准备。 同时,陆机“诗缘情而绮靡”这一观点的提出对魏晋时期钟嵘的《诗品》的产生也有一定的直接启示作用。另外,“诗缘情而绮靡”说对后世文学批评史上形成“情志并举”、“文质并重”,进一步揭示诗歌的本质属性、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的诗歌理论,产生了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陆机的“诗缘情”说弃志而言情,过分地强调了感情的抒发和艺术形式的华艳,使人容易忽视诗歌的思想内容。在片面追求形式、轻视内容的侈丽浮艳文风中,“诗缘情而绮靡”说被当时的作家们片面地发挥和运用,客观地成为南朝浮艳文学的理论根据。陆机之后的元嘉体、永明体、齐梁体,甚至梁陈时代的宫体,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缘情”、“绮靡”理论的影响。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带花的诗句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