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王维的诗重点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9    阅读:

王维的诗重点篇一
《王维诗的美学价值》

王维诗的美学价值

罗丹曾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①我国盛唐的山水诗人王维就是这样一位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大师。由于诗人前后期世界观的差异和生活环境的不同,给诗作带来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也都大不一样。但纵观王维一生的创作不难发现,有一个统摄他诗歌创作的不变精神,这精神正是"美"这一灵魂。美在他所反映的客观世界本身;美在他诗中的社会内容上;美也在他诗中独特的情绪色彩和趋静求闲的优美韵律里。

一就审美主体而言,审美标准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诗人王维是审美主体的个体意识者,其审美标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之所以能获得很大程度上的确立,我认为,除了滋生他美学思想的诗作在中国文化史的长期积淀中扎下了根,得到人们的公认外,诗人选择的表现对象,即他的审美客体自身的美学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社会斗争的生活是美的,但它的斗争美会因审美者的阶级性不同而不同。一种习惯或民风在其生长的民族里被看作是美的,但在另一个民族看来也可能是不美的。历史上曾经被认为是美的一些社会现象,在今天看来可能是非常丑陋的(如中国古代妇女的小脚)。所有这些都说明,社会生活的美具有审美标准上的极大差异性,也有社会美自身存在的历史性、可变性。为了把握审美主体的差异性和认识审美客体的可变性,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审美者都在劳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现美、创造美;自觉或不自觉地摒弃在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丑,从而使美的偶然性和相对性不断导向其必然性和绝对性。王维对他所反映的社会美要进行美的提炼,美学家对王诗这一艺术美中的美学思想也要进行美的提炼,这都是出于同一个道理:寻找必然的,绝对的美。

"笳悲马嘶乱,争渡金河水。"(《从军行》)这是斗争生活的美;"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失题》)这是闺人在忧怨的思情苦痛中表现出的守洁负重之美。在这里,投入战争和为战争抛洒痛苦的相思热泪无疑都成了社会生活美的内容。但由于人类的最终愿望是反战的,是不愿离别相思的,所以,战争的美从人的本质意义上说往往又因其功利性而无美可言。当然,如果我们用直观人类文明进步过程的眼光来看待过去具体时代的具体战争,直观人类斗争史上的痛苦历程,这时,居于这一认识意义上的特殊社会现象--战争,不又是一种美了吗?因此,人只有勇敢地走向社会,认识社会,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来丰富自己,这样才能充分认识社会美的本质所在。"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和"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酌酒与裴迪》)的态度都是不利于对社会美的认识的。当然,这种消极避世的思想只是王维世界观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因为他也有许多正面反映社会生活的优秀之作。描写边塞战争的《陇西行》与《从军行》就是例子。前者气势豪迈,喷喷薄薄,用急雪衬急情,一实一虚,很有气势,运动感强。而后者则有声有色,大刀阔斧,不仅有战斗中铿锵的悦耳声,而且也有边陲一幅幅神秘多变的形象图。这些诗主题明确,洋溢着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至于他早年的一些抒怀之作又另是一番风貌,展示给我们的往往是人的情感素质,比起边塞游侠类来感情细腻,主题思想含蓄浅近。如《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就是。这类作品给人以清新之感,在社会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事件中抒发人们普遍存在的思想感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给我们展示的是社会生活中遇节思亲的人情美,借事抒情,表达了远在异地的亲人之间情理两分的一丝痛苦。至于《相思》则是睹物生情,借物之特征抒写人情之内涵,用有限的语言表达了无限的情怀,成为千古流传的佳作。

这两类作品之所以给人以美感,不仅因为诗人拥有娴熟的技巧,而且还由于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本质让诗人抓住了。这一本质就是林兴宅同志所说的"人类前史时代世界的荒谬性",即在道德力量的控制下"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分裂。"②人类要消除世界的荒谬性就要让自己做出重大的牺牲,就要有具体的战争,就要有离别相思,就要有具体的奉献。人为自己自觉与自由的内本质的最终解放所作的牺牲都是美的,都是真与善的统一结果。

在现实美中,自然美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王维的许多山水田园诗正反映了这种自然美。这和他反映社会生活的诗作同样重要,甚至有更高的美学价值。相对于社会美来说,自然美很少有人类社会可变的时代性、民族性等内容。不管人们对大自然采取象征还是拟人的手法,并以此求其社会内容因素的美,其结果都不能与自然美自身运动规律的变易性和多面性③相媲美。时代变了,但人们对多姿多彩的大好河山之爱却不变。历史变了,但人们对自然界丰富无穷的美的热爱之情却没变。兴盛的民族要赞美它,衰亡的民族惋惜它,入世者歌颂它,出世者依恋它。在人类发展史上,人们对大自然总是采取肯定性取向。如果我们把王维诗自身的艺术特点撇开不谈,单以王诗作为认识自然美的窗口,这就不难发现:自然界本身就是美的。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辋川别业》)这是自然界清爽之美,春季色彩之美。"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木兰柴》)是自然界万物和谐之美,运动之美。"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是深秋山林的宁静美,气节变化之美。自然美无限的变易性和多面性在诗人的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反映。诗人甚至在送别诗中也用景句来拟定诗的色彩基调,使我们在他非山水类的作品中也能感到大自然的美。如用"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送张判官赴河西》)的恶劣气候抒写送别时喜悦之情,起句就给诗定下一个明快的调子。这些诗句使人感到,人类的感情最终都要被推到大自然这一背景上去。大自然阴晴无常,风云莫测,不管是山川日月,还是天地海风,我们人类都无法对它施以丰富的社会因素,但它却能给我们提供最美的无限性。这种无限性就是其形式的多彩多姿和难以尽言的变易性。"在艺术美中,要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在社会美中,内容就比形式更占分量;而在自然美中,则偏重于形式。"④因此,自然美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具有独立的形式美因素。

色、形、声是构成形式美的基本物质材料,这些物质材料在大自然中更是以无限丰富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如王维的《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

这首诗有色、有形、有声,有大自然穷形尽相的万千之变。它甚至荡洗了人的一切思想因素,就连我们审美主体也要融入大自然的形式美中,成为多姿的美的组成部分。大自然的广阔给人以心空之感,上下之高、东西南北之距、孤烟、远树、落日等,都在诗人极其空远的内心世界里。客观世界是空灵的,眼界的无染及心空就自然而得。在这里,只有真正的大师才能在物我两忘中感受到大自然这种形式美之所在。他的《积雨辋川庄作》同样能说明自然美的特点。诗中写道:

这首诗更是以自然界的整体性来展示其形式美诸因素。前诗是物我相融的静空宇宙,这里却有动静相随的时序流动。空林、烟火、水田、白鹭、夏木、黄鹂、露葵、海鸥,一连串的自然物在诗人流动的意念中层层展开。两诗的动静又都不是绝对的、死寂的,而是和谐的、统一的,使我们在静中感到微动之气,在动中体会静之空阔。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产生王维诗作的土壤对探讨其诗的美学思想是何等重要。在这里,社会美的内容、自然美的变易性和多面性,以及自然美的形式美都是美的存在物,而这些美的存在物又都是构成王维诗歌这一艺术美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因素。

二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学艺术来说,它不仅要受一定的物质基础的影响,同时也还要受其他上层建筑及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王维的诗也不例外。他在《游李山人所居因题屋壁》中写道:"世上皆如梦,狂来或自歌。问年松树老,有地竹林多。药倩韩康卖,门容向子过。翻嫌枕席上,无那白云何。"这显然是一首极厌人世的出世之作。不少类似的作品表明,王维晚年主要追求的不是直面人生,而是回避人世,甚至是"白眼看他世上人"(《与户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的态度。这种摒弃一切人情世故的思想虽不完全是其世界观的主导意识,但这类数量不少的诗作却非常有损其思想价值。然而,正如其诗的思想内容有其社会土壤那样,王维消极避世的思想也有其社会根源。在他反映生平遭遇的晚年之作《叹白发》中就流露出一个社会中人的辛酸,读来感人至深。其中"不向空门何处消"已打上强烈的社会意识,非清幽佛门所固有的思想感情,俨然是有感而发,是对社会的牢骚。《早秋山中作》的"不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也都是这种思想的流露。

王维是一个有才有志的人,但一生的抱负未能施展。如果我们不跳出诗外,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来认识其思想,而是局限于诗中看他消极避世的一面,这对正确领会王诗思想上的美是不利的。难怪它在不

同历史条件下不同审美者的眼中,会因审美者的立场、思想深度和审美取向的不同而不同。其中有正值的,也有负值的,有全面的,也有片面的。

正确认识王维消极思想的社会背景,这对我们理解他诗中拥有积极思想性的作品就会容易得多。我们不仅能从这些诗中发现其思想之美,而且还能看到社会生活中丰富多变的美。这类诗的代表作是边塞诗、送别诗和一些闺怨咏怀诗。《出塞作》就表现了一种火热的斗争热情,有一种一往无前的精神: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首联展示了诗人广阔的胸襟,表现出诗人的一种责任感。连天的野火烘托出战争的气氛,使居延城外的广阔战场呈现出一派抵御外侮的热烈之情。它是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写照,是一种精神上的崇高美。颔联紧接上联气势,轻松欢快,表现出诗人那种御敌必胜的信心。全诗既有清晰明快的画面效果,又有从容飞动的感情起伏,是诗人描写边塞战事诗中感情把握得较好的一篇作品。难怪方植说此诗"写得兴高采烈,如火如锦,„„其气若江海之浮天。"⑤至于他的《使至塞上》更是在边塞诗中独放异彩,使这首蕴含着无数美学色彩的诗作成为千古传颂的佳品: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同是边塞风情,前者以思想和精神取胜,后者以境界和形象见长。这篇作品没有感情上的阴影,全诗充满诗人灵魂中通明透亮的青春气息。诗句用语简炼,形象清新明快,毫无拖踏杂乱之感。它既像一曲轻快的抒情曲,又像一幅大胆用色的泼墨写意画;既有文学的间接性,又有绘画的直观感,整个意象系列还蕴藏着音乐的节律。其形象实体对审美主体的美感作用是多方面的,读者常产生物中有我,我中有物,若即若离,虚实共存的感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更是脱颖而出,提拔出全诗的精华部分。大漠固是自然之荒物,但孤烟却道出人间神迹。长河固神秘辽远,但落日却近在目前。我们进得去,也出得来;要冲破却不能,要逃避也不行。这就是那种让人流连忘返的境地,是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艺术世界。

美的规律告诉我们,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不满足于现实生活所提供的原始内容,富有创造精神的作家艺术家总希望在自己的创作中更大范围地去表现自己的艺术才华,使作品不仅内容充实,而且形式完美。《送元二使安西》就是这样的一篇作品: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没有正面阐述重大的思想主题,而是以送别一事从侧面渲染分离时心中难割之情。前两句道出和平安宁的环境,用优美和谐的气氛作用于读者的感官。第三句进酒一举直逼远行人的感情深处,同时也触动了读者的心弦。第四句设想关外无故人的凄凉,打破和谐的现实环境,使人情牵关外,心留故地,身心两离的痛苦顿生于读者胸中。作品只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把生活中这一典型的事件写尽了。语言素朴明净,就像道家常一样把别人的心曲句句道来,把一种淡淡的情绪色彩熨贴在读者的心上,并在闲适的品尝中能慢慢领会其韵味。同为送别,《送元二使安西》是挽留之情,而《送韦评事》则是送客心切:

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

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从两诗的比较可以看出,前者痛感关外无故旧,后者则设想要"沙场走马向居延。"不仅主题明确,感情激昂,而且作品节律跳动快,空间距离拉得大,语言畅达铿锵,和作品倡导的精神相一致。

另外,像《早春行》、《西施咏》、《洛阳女儿行》、《闺人春思》则是内容健康,以抒写妇女内在感情为主的作品。这类作品的人物形象鲜明,语言优美朴实,写景则色彩艳丽,是描写古代妇女生活的优美之作。《早春行》用鸟声、体香、车物、思情、忆梦、春燕等来渲染少妇内心思夫的心态,写得委婉细腻。而《闺

人春思》则更具特色:

愁见遥空百丈丝,春风挽断更伤离。

闲花落遍青苔地,尽日无人谁得知。

在大好的春光之下,一个无人知晓的如春闺人却在寂寞中耗尽了自己的青春。落花满地,宛如闺人逝去的年华。环境的荒凉衬托出心境的空虚。"愁","断","伤","闲"等字敲打着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不禁要为眼前这个被禁锢的思春之妇抛下一片同情之心。由于作者善于发挥自己诗歌语言的优势和特点,把平常的事件写成了不平常的作品,使作品在形式美方面也取得了相应的地位。

以上这些作品是王维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诗人和自己所处的时代是血肉相连的。

三王维的诗具有一种独特鲜明的美学色彩。就是说王诗作为一种美的客观存在物,它给欣赏者带来的审美情绪有其独特的色彩感。这种色彩感不仅包含诗的意象系列给欣赏者带来的一种特殊情感体验,而且也包括欣赏者再创作时的各种参与意识。

我们知道,客观存在物在我们审美主体的反映过程中往往会引起一定的情感反映。自然色是一种客观存在物,因此,作为客观存在物的自然色也能引起我们一定的情感反应,产生一种美感。自然色给我们带来的这种美感情绪只是低层次的、简单的。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其他客观事物对人的观照过程中生发出一种色彩观念,并用这种色彩观念来纯化我们的美感情绪。例如我们说一首诗色调灰暗,说一个人的心灵如玉一般的洁白,这都是一种色彩纯化法。具体到王维的诗并不局限于此。王诗固然是客观事物,但我们在欣赏、阅读它的时候,它给我们的审美活动带来的心绪色彩却是丰富多层的,无法用哪一种单一的自然色来纯化我们的感受。如他描写边塞风情的《陇上行》就是这样:

负羽到边州,鸣笳度陇头。

云黄知塞近,草白见边秋。

这首诗描写的是深秋边塞的景物,虽没有一句抒情的字句,但这幅色彩明亮的边塞图却深深地牵动了读者的心。由于作者和读者所处的环境不同,这种空间上的位差就自然引起读者心中的一种情感反应。以不同的生活方式亲临过边地的读者会因这首诗而产生不同的感情。有的会感到亲切,有的会感到荒凉,也有的会感到激奋。没有到过边塞的人也许会神往,甚至会产生幻想。情绪感受不同,色彩明暗和层次也就不同。再如他的《淮阴夜宿二首》之一:

读罢全诗,我们会跟着诗人的思绪游荡于作品中的深秋异地。一会儿是无畔空远的水国,一会儿是扁舟未期。有一点难得的乡情却失落于淮水之上,思乡的归梦又疑于郢城中。日短夜长,由于触景生情,秋叶的飘落自然联想到寒冬的来临。不说是"客行心绪乱",就是读者的心绪也愁牵于内,无以自拔。这说明,一篇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能因其丰富的情绪色彩而抓住读者的心,陶冶人的感情,使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缩短了。这时候,读者能忘掉自我,不自觉地和作者一起共同参与创作的意识,从作品中获取作者获取过的,感发作者感发过的。

除了诗人的心绪和欣赏者的参与意识而外,作品本身的形象体系也是构成美感色彩的重要因素。这种形象系列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而是整体的,多元的。诗的形象体系要在审美客体、诗人、读者三者的有机结合中来完成,缺一不可。这种形象体系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而是一种意象。它除了语言的间接功能而外,通常还有诗人主观的意念。我们从"意象系列"那里所获得的色彩情绪自然就要比从一般形象那里获得的感受丰富得多。再看《送张判官赴河西》:

这篇作品有叙事,有写景,有思古,有抒情。在欣赏时,我们能跳出语言这一载体,在诗外把握形象的内在活力。如果我们不是以解剖的方法来割裂其思想、情感、语言诸要素,而是主动地参与作者的创作意识,并用自己的感情和诗中的感情融为一体,从整体意念上把握作者所提供的形象系列,这样就能体会到诗歌意象的多层情绪。如《春日与裴迪过新昌访吕逸人不遇》:

和前诗相比,这首诗感情表露少,作者的情绪平缓柔和。然而和前诗一样,构成诗歌整体意象的运动律却乃在诗人心中流动的意念上;叙事状物不仅是表达感情的手段,同时也成了组合诗人意象的载体,使我们在闲适恬静的心态下充分感受作品丰富的意象美、情绪美。如果说前诗色泽浓厚,用笔大胆,那后者

则清爽淡雅,用笔洗炼。诗人其他早年的诗作如《少年行四首》、《失题》及《相思》等生活气息浓厚的作品则感情强烈,作品中蕴含的情绪就不是藏而不露,而是热烈活泼,给人的审美感受又是另一种滋味,但作品的意象特色不及前面所列作品突出。

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优秀的作家艺术家从来就不是那样机械单一,因为他们在成其为作家艺术家的同时就已是最优秀的审美者了。所以,由他们创作的作品,由他们感发的美的事物及其情感都是文化史上当之无愧的。王维就是这样一个当之无愧的诗人。在他的诗里,我们所感发到的情绪色彩不是自然色能够简单说明的,因为它给欣赏者带来的这种美感情绪要比自然色丰富得多、纯厚得多。它是王维诗歌意象性这一特点最完美的创造和发展。

爱情题材和死亡题材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其实宗教也一样,但是文学和宗教的联系,却远远不止于在内容上选取宗教题材,而在于一种深刻的内在契合。美国宗教学家蒂利希认为:宗教就最广泛、最根本的意义而言,是一种终极关切。“人有种种关切和追求,但人不同于世间万物,因为人有精神性的,超乎自然和超越自我的关切和追求;人不但有自我的意识,有探索人生意义的愿望,而且有对终极存在或宇宙本原的意识,有探索它并同它和谐一致的愿望。”(保罗·韦斯、冯·沃格特《宗教与艺术》)因此,正是在对人类、对宇宙的终极关切上,在探讨生命的永恒与自由时,文学艺术与宗教找到了共同点。对终极的关切,构成了人类一切精神活动最深层、最内在和最本质的东西。终极价值的迷失,使人类精神四处漂泊流浪,无处依归;而终极价值的复归,则标志着人类精神的回归。南唐后主李煜用他的词为人们营造了一个极为浓厚的悲剧氛围,他的词所表现出来的宗教色彩,是一种非宗教教义的广泛的精神现象

第一章 美学,从何而谈

(一)美学与美感的概述

什么是美学? 简单地说,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也不单纯日常的美化活动。

美学这门科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制社会。古代思想家对于美与艺术问题的哲学上的探讨,对于艺术实践经验的研究、总结,可以看作是美学理论的萌芽和起点。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则是近代的产物。在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和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特殊部问开始确立起来。鲍姆加登[1]在1750年第一次用“美学”(Asthetik)这个术语(其含义是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并把美学看作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随后,康德、黑格尔等赋予美学以更进一步的系统的理论形态,使之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十九世纪一些资产阶级美学家在实证主义精神的支配下,力图使美学摆脱哲学而成为所谓“经验的科学”。当然,以所谓“经验的科学”自命的实证美学,并没有、也不可能脱离哲学的支配,但美学在这一时期是更加广泛地和独立地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给美学研究提供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变了美学研究的面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原则性的美学观点,然而他们没有来得及使之系统化。因此,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仍是一个有待努力完成的任务。应该说,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美学,至今还处于探索阶段。

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而美感人对客观事物的外在美或内在美的特征的一种情感体验。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在客观存在事物的美的特征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美感体验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1、对审美对象感性面貌特点、如线条、颜色、音韵、谐调、鲜艳、匀称等的感知,是产生美感的基础。2、对美的对象的感知和力量。美感是人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审美对象是否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的反映。审美就是对美与丑进行鉴赏,只有通过认识、评价、鉴赏活动,才可能产生美感。由于每个人的审美需要、观点、标准、能力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因而对同一对象的美感体验也不相同,不仅对美与丑的评价鉴赏能引起人的美感,而且对善恶的评估也会影响人的审美感受与体验。

(二)美与美感

王维的诗重点篇二
《神韵说与王维诗歌的阐释》

2009年3月第27卷第2期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HefeiTeachersCollege

Mar.2009

V01.27No.2

神韵说与王维诗歌的阐释

袁晓薇

(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61)

[摘要]王士旗论诗“独标神韵”,王维诗歌艺术境界很大程度上契合了”神韵”说的审美理想,因此成为王士旗心目中的“神韵”范本。王士稹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对王维诗歌艺术做出更为透辟细致的阐释。标志着”神韵”说理论成熟的《唐贤三昧集》确立了王维诗歌作为“唐音”正宗的地位,也强化了王维诗歌在中国诗歌美学中的经典性。

[关键词]王维;王士稹;神韵说;审美阐发;诗学意义[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73(2009)02—0022—05

体现宗唐诗学思想的“神韵”说是王士稹毕生诗

更不著判断一语,此盛唐所以为高。[1]53在王士稹看来,王维诗没有直接叙事和议论,而

学旨趣所在。从王士稹的相关言论和标志“神韵”说理论成熟的《唐贤三昧集》的编选来看,王士稹就是以“神韵”说的审美理想来体认盛唐诗歌艺术特征

的,而这方面的代表性诗人首推王维。因此,在王维

以呈现一个蕴涵深意的画面来引发读者的丰富联

想,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含蓄蕴藉才是他心目中盛唐诗歌的艺术至境。与追求含蓄悠远的艺

诗歌接受历程中,王士稹既是旗帜鲜明的推尊者,也是非常重要的读者。本文主要讨论王士稹倡导“神

韵”说对王维诗歌的审美阐发及其在总结王维诗学意义方面的重要作用。

术效果相应,以精当地传达创作主体的神情逸兴为

上乘,为此可以突破真实性的局限。王士稹将这一

创作状态概括为“兴会神到”,并以王维的诗画创作为例加以说明:

世谓王右丞画雪中芭蕉,其诗亦然。如“九江枫树几回音,一片扬州五湖白”,下连用兰陵镇、富春郭、石头城诸地名,皆寥远不相属。大抵古人诗画,只取兴会神到,若刻舟缘木求之,

失其指矣。[1J68

王士稹以“清远”为“神韵”的理想境界[1373,这种清淡简远的美学风格正是山水田园诗派区别于其他诗歌流派的重要艺术特质。由于王维诗歌创作典

型体现了这一美学追求,因而王士稹的相关阐述也有助于对王维诗歌艺术特征的理解。

首先是含蓄蕴藉,情韵悠远的表现手法。含蓄

是“神韵”说的核心,也是“清远”的主要内涵。王士

“雪中芭蕉”是王维《袁安卧雪图》的一个部分,历代对此的品评颇多争议,虽有“不知寒暑”之讥,然而居主导地位的是沈括《梦溪笔谈》中“当以神会,难

可以形器求”[2]141的著名论断。王士稹沿袭了沈括

稹推崇司空图“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论,向往严羽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境界。因此,反对直露

地表达思想情感,提倡含蓄不尽,有言外之意而“无

等人的看法,并通之于王维诗歌创作。将“雪中芭

蕉”式的独特艺术表现作为诗歌创作的高妙手法加以提倡:为了“兴会神到”,可以不拘行迹,即要求以主观性情统摄客观的景观事物,而不必一味追求逼

迹可求”。王士稹在评论中多以王维诗歌作为这一审美理想的典型代表。他对王维、杜牧和清人孙廷

诠的三首题咏息夫人诗作了比较:

真写实。王士稹认为诗中的“兴会”完全发自诗人的

天才性情,而非人力所能强求,其《突星阁诗集序》

益都孙文定公(廷铨)咏《息夫人》云:“无言空有恨,儿女粲成行。”谐语令人颐解。杜牧之“至竞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则正言以

大义责之。王摩诘“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收稿日期]2009一01—10

中说:

夫诗之道有根柢焉,有兴会焉,二者率不可得兼。镜中之象,水中之月,相中之色,羚羊挂

[作者简介]袁晓薇(1974一),女,安徽合肥人,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22

万方数据

角,无迹可求,此兴会也。本之风雅以导其源,溯之楚辞汉魏乐府诗以达其流,博之九经三史诸子以穷其变,此根柢也。根柢原于学问,兴会

发于性情。[1]78

虽然申明“根柢”和“兴会”不可偏废,然而从实际兴趣来看,王士稹还是更欣赏“发于性情”的“兴

会”,认为佳作“须其自来,不以力构”。①王士稹评

王维“兴阑啼鸟缓,坐久落花多”二句“自然入妙”

[1]52,认为孟浩然不及王维之处主要就在于“有寒俭之态,不及王诗天然而工”E1]839。由于强调“伫兴而就”、“天然而工”的诗歌表达方式,因此对费力而成的作品表示不满,在评价王维、韩愈、王安石三篇《桃源行》时,王士稹以王维《桃源行》的“多少自在”为“盛唐所以高不可及”,而对韩愈、王安石诗“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赤”Em3o有所讥议。

王士稹所崇尚的空灵淡远,天机妙和的“神韵”之境在美学类型上属于感受型、经验型而非认知型,必须依靠鉴赏者的审美体验方可最终完成,因此“神韵”美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对诗歌鉴赏的重视。王士稹继承了司空图和严羽的诗学主张并加以融通,以禅之“顿悟”比喻诗歌的审美感悟,同时,吸收

了明代以来对王维诗禅相通艺术的认识成果,从鉴赏角度提出“妙悟”,并以对王、孟一派的推崇取代严羽对李、杜的尊奉,这更切合他们各自的创作实际。

王士稹提倡以“悟”为诗歌鉴赏的主要方式,也就是用禅宗“拈花微笑”的顿悟方式来领会诗歌的审美意境,如:“舍筏登岸,禅家以为悟境,诗家以为化境。,,[1]83王士稹强化了王维诗禅相通的美学特征以及审美感悟在欣赏王维诗歌中的重要意义:“问:右丞《鹿柴》、《木兰柴》诸绝,自极淡远,不知移向他题,亦可用否?摩诘诗如参曹洞禅,不犯正位,须参活

句。然钝根人学渠不得。”[1]845王士稹奉王维诗歌为“佛语,,[1]42,作为空灵超逸的“禅悟”之境的至高代

表,如:

观王、裴《辋川集》及祖咏《终南残雪》诗,虽

钝根初机亦能顿悟。E1369

王、裴《辋川》绝句,字字入禅。他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呜”,“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

流”,……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

无差别。通其解者,可语上乘。”E1383

王士稹还从辨体的角度揭示出王维诗歌独具的

诗学意义。他明确认识到“神韵诗”对诗体的特殊要

求,将富有“神韵”的山水清音和议论叙事之作区别

对待:“为诗各有体格,不可混一。如说田园之乐,自

万方数据

是陶、韦、摩诘;如说山水之胜,自是二谢;若道一种艰苦流离之状,自然老杜。不可云我学某一家。则无论哪一等题,只用此一家风味也。”1-31119王士稹曾引用王世懋“小诗欲作王、韦,长篇欲作老杜”之论教

导弟子,并加以发挥:“尝论五言,感兴宜阮、陈,山水闲适宜王、韦,乱离行役、铺张叙述宜老杜,未可限以一格’’[1]30。

由上可见,王士稹认为“神韵诗”适宜的体裁是

篇幅相对短小的五言诗,这也进一步标示出王维在

近体,尤其是五言诗上的优势。这一观点也成为后人的普遍共识,清人叶燮就将王维的五言诗作为其艺术个性的代表:“王维五言,则面目见;七言,则面

目不见。”E4351

诗歌评选是王士稹宣传倡导“神韵”说的重要方式。如果说,明代“七子”派主流诗学是以“格调”论来接受盛唐诗歌的,王士稹则是以“神韵”说来建构自己的盛唐诗歌理想。这一差异的存在,使得王士稹所确立的盛唐诗歌理想不同于格调诗学中的“大家”杜甫、李白,而是作为“神韵”范本的王维,最突出的表现莫过于在专选盛唐诗的《唐贤三昧集》中不取

李、杜而独重王维。

《唐贤三昧集序》已经表明了王维的首席地位:“录其尤隽永超诣者,自王右丞而下四十二人,为《唐

贤三昧集》。,,[53卷四《唐贤三昧集》的编选体例更是

明显体现出以王维为中心的意图,无论在位次排列还是人选作品的数目上,王维都以绝对优势居于首位。《唐贤三昧集》分上、中、下三卷,以王维诗为开篇。实收44人共415首诗②,仅王维一人就入选了112首诗,占全集数目的四分之一强,以48首入选

而位居第二的孟浩然不免相形见绌。然而,孟浩然与名列三、四、五位的岑参(38首)、李颀(36首)、王昌龄(33首)之间的差别并不大。位居第六位的是高适(18首),裴迪、常建、储光羲、祖咏、崔颢、刘奋

虚、崔国辅、陶翰、贾至等均为lo首上下,而王缙、崔兴宗、王湾等20位诗人仅各录1至2首。这种入选

篇目上明显的比例失衡,有力地突出了王维的中心

①王士稹《带经常诗话》卷三云:“萧子显云:‘登高极目,l|缶水

送归,蚤雁初莺,花开叶落。有来斯应,每不能已。’须其自来,不以力构。王士源序盂浩然诗云:‘每有制作,伫兴而就。’余生平服膺此

言,故未尝为人强作,亦不耐为和韵诗也。”

②据王士稹自序,《唐贤三昧集》收盛唐王维以下42人,不同版本在诗人和作品数目上微有出入。本文据四库全书本,此本收诗凡404题、415首。

23

地位。编选体例的这一特点使《唐贤三昧集》成为历代总集性质的唐诗选本中尊崇王维倾向最为明显的一种,《唐贤三昧集》在王维诗歌接受史上的重要意义不仅于此,更在于其选目的经典性。考察《唐贤三

昧集》选录王维诗歌的具体篇目,可以发现《唐贤三昧集》之选,几乎将王维所有的上乘之作包括在内。陈伯海主编的《唐诗汇评》是当今唐诗选本中较有代

表性的一种,蒋寅先生将《唐贤三昧集》和《唐诗汇评》中王维诗歌的选目进行了比较,结果是入选《三昧集》的112首中有94首与《汇评》重合(《汇评》选

录王维诗歌138首),重合率高达84%,王维最有代

表性的作品几乎都在重合的部分里。这意味着今人对王维诗歌的基本看法和王士稹一致,反映出王士

稹在评赏王维诗艺方面的过人识力以及对后世的深

远影响。

不选李、杜诗歌的原因,王士稹的解释足仿王安

石《唐百家诗选》之例,因为他们作品太多,选本又

富,但这一理由显得较为勉强。事实上,从王士稹的

相关评价来看,他对王安石《唐百家诗选》的选旨并未见赏,反而颇多讥诋。①因此,这只不过是一种场

面上的应付之辞。《唐贤三昧集》不选李、杜之诗实

乃王士祺有意为之,一方面是欣赏趣味的差异所致,

王士稹因“独标神韵”而偏爱王维“隽永超逸”的诗

风,对李、杜代表的“雄鸷奥博”诗风自然有所排抑。

另一方面则是为突出王维的地位而采取的必要手

段。经过宋元明以来唐诗学的发展,李、杜在传统诗学中的至尊地位已经相当稳固,这是王士稹不能无视的事实。王士稹虽然内心深赏王、孟一派的清远古澹之境。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杜、苏一系的“长江大河”之境为“大家”口]45。他清楚地认识到,李、杜的

显赫地位是推尊王维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只有借故

绕开李、杜,才能保证王维“唐贤”之冠的首要地位,因此才会有那些托词和藉口。袁枚指出:“李、杜、韩、白,俱非阮亭所喜,因其名太高,未便诋毁。”

[6]80翁方纲《七言诗三昧举隅》中进一步解释道:“先生于唐贤独推右丞、少伯以下诸家得三昧之旨。盖

专以冲和淡远为主,不欲以雄鸷奥博为宗。……此

固右丞之支裔,而非李杜之嗣音矣!,,[7]291这些记载和议论表明了王士稹虽然承认李、杜伟大,却并不真心喜炊的立场,这也是处于正统诗学强大势力之下

的“神韵派”诗学论者的常态,王士稹的前辈如司空图、苏轼的态度都有这一倾向。

不过,《唐贤三昧集》虽然没有选李、杜之诗,却

选人了并不以山水田园诗见长而以边塞诗著称的岑

24

万方数据

参、高适、李颀、王昌龄等人的诗,且数目较为可观。对王维人选的具体篇目作进一步考察,也会看到在山水田园诗之外的边塞、行旅、送别等其他题材。如边塞题材的名作《陇头吟》、《老将行》、《使至塞上》、《出塞作》、《夷门歌》、《少年行》、《观猎》等。行旅送别类的如《送平澹然判官》、《送刘司直赴安西》、《送韦评事》、《送元二使安西》等,以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息夫人》、《闺怨》等寄赠感怀的名篇。这一安排既是由“神韵”说的独特内涵和《唐贤三昧集》的编选宗旨所决定,也是王士稹的一种策

略。王士稹处于古典诗学集大成的时期,对诗学传

统有全面的认识。据其门人称,王士稹“杜门攻诗,取汉魏、六季、四唐、宋、元诸集,无不窥其堂奥,故能兼总众有,不名一家,而撮其大风,则要在神

韵”[8]2003。可见,“神韵”说具有博采众长,兼容并蓄

的特点,并且随着王士稹诗学观念的发展变化而得到了不断丰富。因此,讨论王士稹的“神韵”说应当以其开阔宽广的诗学视野为背景。主张诗歌创作以人工之至而达于自然境界是中国诗学中一个源远流

长的传统,具有“神韵”倾向的论者都不排斥字句的

推敲,格律的探究,以及雄浑遒举的风格。从中唐皎

然对人工和自然之间辨证统一关系的深入认识,到

司空图“澄淡精致,格在其中”之评,到严羽以“优悠

不迫”和“沉著痛快’’并为诗歌的至境,都可见出以豪

放气骨和清逸情韵互为表里的基本观点。因此,“神

韵”说虽然重视“清远”之境,强调冲淡闲远,但并非

空洞浮泛,不学而能,而是千锤百炼而后达到的玲珑

浑成,实与“沉着痛快”相结合。如前所述,王士稹认为陶、谢、王、孟诗中也有“沉著痛快”,王士稹的诗歌

创作在幽淡外表之下也常有“激昂慨慷”之气[9]1986。王维的诗歌创作突出体现了“诗境虽极幽静,而气象每自雄伟”[10]的特点,王士稹奉之为“神韵”范本,正透露了“神韵”说这一深层内涵。另外,“神韵”说所追求的缥缈悠远的情调或境界,是普遍存在于盛唐

诗歌的各种题材之中的基本美学原则,并非清淡诗

派所独有。从前面的分析来看,《唐贤三昧集》实际上是以王维而非王、孟为中心,这一方面由于王维在清淡诗风方面典范意义,另一方面则在于王维诗歌成就的全面性,能够更典型地展现出“古澹闲远”中的“沉着痛快”,也使《三昧集》得以更大程度地代表

①王士稹完伞赞同严羽对《百家诗选》去取不满人意的看法,称严羽之评与自己“暗合”,认为《百家诗选》不选王维等人实为“无目”。(《带经堂诗话》卷四)

盛唐诗歌的“真面目”。因此,王士稹在《唐贤三昧集》中不拘山水清音一格,而收录了浑成气骨相对突出的边寨行旅之作。但是,为了确保王维的首要地位,有意不收李、杜之诗。

“神韵”说在清代前期风行海内,时至近代,依然“学者翕然从之”[11]535。但反对声也不断,当时就有赵执信的严厉批评。然而,除了赵氏出于个人意气

的激烈攻讦之外,论者较少对“神韵”说全面否定,多是就其偏颇之处提出不同意见或加以修正,其中一

些指摘在揭示出“神韵”说的局限和不足的同时,也

进一步的彰显了“神韵”范本——王维诗歌的艺术

特征。

“神韵”说旨在突出妙悟神会,而于法度学识重

视不足。其末流往往缺乏根柢内蕴而陷于浅薄虚

空,因此招致传统诗学中“功力派”的不满。乔亿的

《剑溪说诗》就颇致鄙薄之意:

读古人诗,不于本领作用处求之,专赏其气

味词调,及一二虚字传神,以为妙道,则日诵《唐贤三昧集》足矣,何假万卷为哉?[12]1127

认为《唐贤三昧集》过分强调了创作和欣赏中空灵超逸的“妙悟”,而对学识才力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有所忽视。袁枚对王士稹也有“才力自

薄”[6]48之叹。梁章钜在《退庵随笔》中说世人对“神

韵”说翕然从之的原因在于“喜其易于成篇,便于不学耳”[11]535,更是将“神韵”说视为浅薄空疏之导源,

因为“神韵”说鼓吹的平淡自然诗风不必下多少苦工

夫就可以速成。朱庭珍《筱园诗话》的这段话是以上这些批评的集中表述:

固哉王叟之论诗,……其诗洮洮易尽,自以为味淡声稀,已造高古之诣,而不知反启平庸之弊,如禅家误守顽空,并非真空彻悟也。后人才

力弱者,腹笋孤陋者,群借口以文过饰非,自相神圣,不复可以正理诘矣。始作俑者,非阮翁乎?[13]2403

与“神韵”说易导空疏,便于藏拙的弊端相应,王维诗风也被认为易于滋生出大量“假王右丞”来。清初贺贻孙在《诗筏》中指出:“刘奋虚、王昌龄五言古,风味近于王、孟。但王、孟澹宕而奋虚高严,王、孟疏远而昌龄绵密。诗家以澹宕疏远为至,然每为浅学形似所混,独高严与绵密,非深心此道者难与措手。故世有假王右丞、孟襄阳,而无假刘江东、王龙标也。”[10]185由于王维诗歌具有“澹宕疏远”的艺术风貌,在精严细密的格律技法上表现得不明显,因此相

万方数据

对于唐代其他诗人而言,王维的诗歌更容易被拙于

诗法的庸才们仿造而不易露馅,形成所谓的“假王右

丞”。其后,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王维》也有类似

的观点:

“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右丞偶尔自

佳,后人尊之为法,动用数虚字演句,便成馊酸

馅矣。吾尝谓学李而失,易涉粗豪;学杜而失,

恐成生硬;学孟而失,将流轻浅;惟学王者不失为刻鹄类鹜,不意入效颦之手,亦有此种

流弊。[14]309

造成“刻鹄类鹜”的成罔,正可以用乔亿对神韵

说“不于本领作用处求之,专赏其气味同调,及一、二

虚字传神,以为妙道”的批评来说明。

由于“神韵”诗偏重于玄妙自然,不太讲求精密技法和博鸷学力,因此,对才力不高的初学者来说,

搬用前人诗中的意象、虚词助语即可拼凑成句,达到貌似的效果。清人杨际昌在《国朝诗话》中反映了这

种仿造手段:

有一僧假绀池和尚“乱松残雪寺,孤磬夕阳

山”句谒王阮亭先生,先生极赏之。赠诗云“爱公残雪句,何减碧云篇”。余谓此等诗初无深

意,不过录唐人幽淡句子作蓝本耳。[15]1660

“录唐人幽淡句子作蓝本”也正是“假王右丞”们

达到“刻鹄类鹜”效果的一条捷径。薛雪在《一瓢诗话》中揭示了学步者借平淡以藏拙的心理:“古人作诗,到平淡处,令人吟绎不尽,是陶熔气质,消尽渣

滓,纯是清真蕴藉,造峰极顶事也。今人作平淡诗,

乃才短思涩,格卑调哑,无以见长,借之藏

拙。”[16]10¨07这正是出现“假王右丞”现象的主要原

因。正是由于“假王右丞”的滋生,以至于在一些人中形成了“以轻浮浅率之辞谓本王、孟”口7]1637的片面认识。

应当指出的是,“假王右丞”现象虽然暴露出“神韵”说的理论偏颇及由此而引发的诗歌创作中的负面效应,然而这并非王士稹的初衷,更非王维

诗歌艺术本身的缺陷,而主要是后人学法失当之

过,前人已多加明辨。翁方纲《石洲诗话》中强调

了需要对“神韵”说准确把握:“阮亭《三昧》之旨,则以盛唐诸家全入一片空澄澹泞中,而诸家各指其所之之处,转有不暇深究者。学人固当善会先生之意,而亦要细观古人之分寸,乃为两得耳。”F18]”70此评可算公允之论。清人纪昀提醒世人当深参王维诗歌的艺术功力,其评王维《终南别业》诗云:“此种皆熔炼之至,渣滓俱融,涵养之熟,

25

矜燥尽化,而后天机所到,自在流出,非可以摹拟

社,2002.

[6]袁枚.随园诗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7]翁方纲.七言诗三昧举隅[G]//王夫之,等.清诗话.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78.

[8]惠栋.渔洋山人自撰年谱补注[M]//渔洋精华录集释.上海:上

海占籍出版社,1999.

[9]程哲.渔洋续诗集序[M]//钱仲联.清诗纪事.南京:江苏古籍

出版社,1986.

[10]贺贻孙.诗筏[G]//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3.

[11]梁章钜.退庵随笔[M].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12]乔亿.剑溪说诗又编[G]//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3.

[13]朱庭珍.筱园诗话[G]//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83.

[14]贺裳.载洒园诗活又编[G]//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3.

[15]杨际昌.国朝诗话[G]//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占籍

出版社,1983.

[16]薛雪.一瓢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而得者。无其熔炼涵养之功,而以貌袭之,即为窠臼之陈言,敷衍之空调。矫语盛唐者,多犯是

病。”Dg]930《静居绪言》则痛斥了后学浮躁肤浅,不

深思透悟王、孟诗歌之精髓,而目之“轻浮浅率”的弊病:“王、孟之诗不必谓宗法柴桑,要皆自能伐毛洗髓,固质存真,故其趣洁,其味旨,而难以功力计较。今人朝购类书,夕已狂叫吾文凌孝穆、抗兰成矣,毋怪其以轻浮浅率视王、孟也。此种病根,如能将王、孟诗复读深思之,亦不待三年之艾而

可疗。”[17]1637

不过,“假王右丞”现象实际上从师法和接受的

角度明确了王维诗歌以自然情韵而非雄鸷学力见长

的本质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神韵”说虽有偏失,但其审美旨趣的确深契王维诗歌的艺术精神,在体认王维诗歌艺术特质方面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参考文献]

[1][2][3]

王士稹.带经堂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沈括.梦溪笔谈[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王士稹.然灯记闻[G]//王夫之,等.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4]E5]

叶燮.原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王士稹.带经堂集[G]//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17]

阙名.静居绪言[G]//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8]翁方纲.石洲诗话[G]//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83.

[19]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M-I.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何旺生)

TheoryofVerveandInterpretationofWANGWei

Poems

YUANXiao-wei

(DepartmentofChinese,HefeiTeachersCollege,Hefei230061,China)

Abstract:WANGShi-zhenconsideredpoemstobenovelandromantic,which,to

verve

greatdegree,accords

withaestheticidealsoftheoryofhadbecome

of

WANGWei’S

poeticartistic

realm,therefore,WANG’S

on

poems

modelofromanticcharminWANGShi—zhen’Smind.Based

Shi—zhenmade

theanalysisdonebyhispre—

poeticart.Collection

verve

decessors.WANGdeeperandmoreintensivestudyof

WANGWei’S

ofSamadhiPoetrybyBhadrasoftheTangDynastymarkingthematurityoftheoryoforthodoxpositionofcanonicityofKey

establishedthe

WANGWei’Spoemsas“voiceoftheTang

WANGWei’SpoemsinChinesepoeticaesthetics.

dynasty'’.andalsofurtherintensifiedthe

words:WANGWei;WANG

Shi—zhen;theoryofverve;aestheticelaboration;significanceofpoetics

26

万方数据

王维的诗重点篇三
《王维的诗》

1.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①,连山到海隅②。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③。

分野中峰变④,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⑤,隔水问樵夫。

(1)译文:

终南山高大雄伟,几乎接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回望刚刚在身前退向两边的茫茫白云,淡淡青雾,又弥漫成了朦胧迷蒙的一片奇幻的境界。中峰高大雄伟,成了分野之界,阴天和晴天里千岩万壑的景象相差悬殊。天晚了,想要找个人家住下,我只好隔着水向樵夫打听。

(2)疑难点注释:①太乙:终南山的主峰,也是终南山的别名,在唐京长安城南约四十里处。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绵延八百余里。天都:因太乙为洞天之最,故曰天都,或说指唐都长安。 ②连山句:山山相连,直到海角。 ③ 两句诗互文。即“白云入看无,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回望合”。 白云,白茫茫的雾气。青霭,也是雾气,比白云淡。 ④分野句:中峰南北,属于不同的分野。古代天文学家将天空十二星辰的位置与地上州郡区域相对应,称某地为某星之分野。 ⑤人处:人家、村子。

(3)赏析点拨:

鉴赏这首诗,首先要注意诗的线索和顺序。作者以游踪为线索,

以时空变化为顺序,对终南山进行了描绘。首联是远观,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峻、广大,它高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颔联写进入山中所见到的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的奇妙景象。颈联写来到中峰时所见到的景象,突出了山之高大、景象之变换无穷。尾联写登山流连往返,以至天晚欲寻觅宿处。线索清楚,层次分明,在仅仅四十个字之内把终南山的高大雄伟展现在我们面前。

其次,重点鉴赏诗的第二联。这一联诗采用了互文的手法来描写进入终南山所见到的奇妙景象。诗人进入终南山,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2.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3.《幸夷坞》(又名《山中涧户》)

----王维

木末芙蓉花,中山发红萼。

涧户寂无主,丝丝开且落。

有评者以为这是一首禅理诗,但似乎归为禅诗更好,因为它并非象“菩提本非树”一样,说明某个佛学道理,而是一种禅的境界的体味和再现,也即佛教在汉语文化中的一种表达。古德禅师的偈子:“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领头春。回头拈着梅花嗅,春到枝头已十分。”与之相类。但若古德诗为方有所得,则王诗刻画的是脱去繁华见真纯的境地。

山中红花,自开自落,涧户无主,它仍是另一种生命,当然,作者最初的写作意图后人是无法真正知晓的,这似乎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好的作品能在欣赏时附会上最有价值的认同。王诗恰有最好的附着平台。好的作品在于留给欣赏者以广阔的空间,让人们的欣赏情趣可以反复。在语境上开放度不够的作品,是很难接受时间长久的考验的。

王维的诗重点篇四
《王维诗与儒释道》

王维诗与儒释道[1].txt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 0 0 7 年第8 期 王维诗与儒释道* 郑德开(楚雄师范学院, 云南楚雄675000)

摘 要: 王维儒释道三修, 三家人生哲学思想融注诗里行间。他是集诗人、画家、书法家、音 乐家和禅师于一身的通才。其诗, 天才妙悟, 推重意境, 神韵悠然。诗情、理趣、画意相融, 胜境独造。诗歌表现形式众体兼备, 且多精品。王维是开元诗坛声名超过李白和杜甫的核心人物。李白的豪放纵逸, 杜甫的沉郁顿挫, 王维的诗情画意, 共同构成盛唐诗坛最灿烂的景象。 关键词: 王维诗; 儒; 释; 道

中图分类号: I207122 文章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 7406 ( 2007) 08 - 0026 - 08 在唐代诗人中, 能把儒释道三家人生哲学与生活环境变异发展有机相融, 完成喜怒哀乐的人生历程, 并将自己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的价值取向通过诗文作出较完整的反映, 除了白居易恐怕没有第二位诗人能做到王维这般的完整和全面。人们谈到唐诗, 总是把李白、杜甫和白居易并称为 唐代的三大诗人。在盛唐, 王维的名气比李白和杜甫大得多。这除了他的出身, 更因为他的综合性才情超越同生代的其他诗人。5载酒园诗话又编6: /唐无李杜, 摩诘便应首推。0 把他排在白居易的前面。当然, 这些带有个人好恶的排名, 无须去较真, 但除李白、杜甫和白居易外, 王维是唐代第四大诗人基本上可以成为后人的共识。李白是儒道侠为主; 杜甫是一根筋认死理到底, 标准纯儒士; 王维儒释道三修, 半官半隐, 进退有致。本文就其诗中所折射出的儒释道三修的人生哲学和因其影响下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所形成的诗歌内容的表现作一浅述。王维诗与儒/ 帝曰: -夔, 命汝典乐, 教胄子: 真而温, 宽而栗, 刚而无虐, 简而无傲。诗言志, 歌永言, 声依永, 律和声, 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0 这是5尚书# 虞书6 记舜的一段话。这也成为后来儒家中和之美诗歌理论最早的滥觞, 也是/ 诗言志0 的最早的出处。5毛诗序6: / 诗者,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0 以诗励志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种行为方式。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先秦时代最早创办私学的大, 给读书人界定的基本理念: / 学而优则仁仕。0 书念好的终极: 当官。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三不朽。而这三不朽的完成, 首先必须从读书做官伊始。知书才识礼, 识礼才知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最终的目的就是封荫妻子, 光宗耀祖, 留取身前身后名。/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0, / 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扬0, 成为古代儒生们为之自强不息的座右铭。和传统的所有受儒家教# 26# 第二十二卷第八期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ol122 No18

* 收稿日期: 2007 - 05 - 20

作者简介: 郑德开( 1960) ), 男, 云南永仁人, 楚雄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 古代文学和文艺美学。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 0 0 7 年第8 期 育思想影响的读书人一样, 王维早年的启蒙教育在其心灵上也深深地打上了儒家读书做官论和功名后世的烙印。王维的父亲官终汾州司马, 早逝。王维大约在十五岁左右和其弟王缙离开蒲州(今山西永济), 西入长安和洛阳寻求仕途上的发展。山西和山东王姓, 在两晋六朝是最显赫的世族, 流风余韵, 在初盛唐仍有影响。出身中原王姓, 加上才华出众, 王维深得两京高门贵戚的关注。5新唐书6 本传: / 豪英贵人, 虚左以迎, 宁、薛诸王, 侍若师友。0 足见其声名流布。从初入京都, 到科场及弟, 王维的仕进颇为顺畅。更重要的是被唐玄宗称为/ 一代词宗0 的文坛领袖张说回到长安任宰辅。张说标举开朗健举诗风, 并通过自己手中的权力奖掖提拔了一大批著名的文人, 王维就是其中深受褒举的人物。张说是初唐诗风向盛唐诗风转变中影响最直接的关键人物。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深得张说标举之光昌流丽的个中三昧。上仿下效, 对唐诗创作无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开元二十二年( 734), 张九龄被任命为中书令, 王维主动向张九龄献诗自荐, 希望得到张九龄的提拔。作5献始兴公6: 宁栖野树林, 宁饮涧水流, 不用坐梁肉, 崎岖见王侯。鄙哉匹夫节, 布褐

将白头! 任智诚则短, 守仁固其优。侧闻大君子, 安问党与雠。所不卖公器, 动为苍生谋。贱子跪自陈, 档为帐下不? 感激有公议, 曲私非所求!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代士子干谒贤达和贵戚, 得其一言臧否, 往往因之而改变一个人一生仕途命运。青年时代积极入仕的王维, 为获发展的机会, 也和许多同生代的读书人一样, 走上请人举荐的干谒之路。诗中对张九龄荐己出任右拾遗充满感激, 但感激中不显庸俗肉麻。开元二十五年( 737) 四月, 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不久, 王维奉皇帝之命被派到凉州去劳军, 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中兼任判官两多。这一时期, 王维和其他到边塞之行的诗人一样, 写下了大量边塞诗, 叙述边塞军旅生活和赞美塞漠雄奇壮阔的风光。而王维积极功名的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大量边塞诗中得到集中的体现。表现儒家进取思想, 立身边关, 血战沙场, 以武力军功进阶的诗, 是王维边塞诗的主流。5陇头吟6 摄取边塞风景中的特殊场面, 以明月、笛声点染思乡情绪, 以长城少年追求功名的热情反衬蹭蹬不遇的关西老将的感怀, 风格沉郁悲凉; 5老将行6 记叙一位沙场老将的生平事迹, 具体描写将军退役后经历沉沦、衰朽的过程及凄苦心境, 重点展现了边敌入侵、国家危难的状况下将军踔厉风发、以身许国的慷慨豪情、高尚节操和爱国热忱。情怀之致, 不就是王维积极进取自我理想和心魂的写照? 不计私利, 动以公义, 这正是盛唐精神中最动人的旋律。在目睹和经历了社会的不公, 人生的坎坷之后, 盛唐的文人士子, 仍然以素风相勉励, 公义相期许, 这正是盛唐之音中的黄钟大吕。王维的边塞诗中最能代表其少年壮志不言愁的莫过于5观猎6: 风劲角弓鸣, 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 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 千里暮云平。此诗又名5骑猎6。诗中对于矫健、迅捷的少年将军的才情技艺的描写, 突出其激情洋溢、豪兴遄飞的形象。尤其是诗的结尾, 在驻马回望, 千里云平的开阔气势中, 凸现出将军的豪迈英姿。诗观妙处, 正是盛唐风貌的传神写照。王维的归隐诗中, 也分儒隐、道隐、释隐的不同内容。不同时期、不同生活与政治背景下的不同心态, 儒、释、道三家不同的隐逸思想, 在王维的诗中有相应表现。儒家归隐的宗旨是: / 有道则显, 无道则隐。0 舍用藏行, 因世而变, 其归隐与儒家中庸哲学理念相对应, 比较中和。不像道家那样极端, 也不似佛家那样绝情。王 郑德开: 王维诗与儒释道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 0 0 7 年第8 期 维儒家思想的诗作, 在其山水田园诗中也有不少的比例。

5渭川田家6: 斜光照墟落, 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 倚仗候荆扉。雉雊麦苗秀, 蚕眠

桑叶稀。田夫荷锄至, 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贯穿陶渊明行迹的主流是儒道隐逸, 此诗多处化用陶渊明的5归园田居6 组诗诗句, 带有明显的儒的思想。围绕/ 闲逸0 这一主题, 以农村初夏傍晚所特有的若干画面加以组织突出了田园景色上的闲适写意, 及其与人物之间自然和谐的关系。

5春园即事6:

宿雨乘轻屐, 春寒著弊袍。开畦分白水, 间柳发红桃。草际成棋局, 林端举桔槔。还持鹿皮几, 日暮隐蓬蒿。自然表达了作者隐逸意愿, 诗中儒的色泽显得非常浓烈。5田家6: 旧谷行将尽, 良苗未可希。老年方爱粥, 卒岁且无衣。雀乳青苔井, 鸡鸣白板扉。柴车驾羸< , 卓屩牧豪狶。夕雨红榴拆, 新秋绿芋肥。饷田桑下憩, 旁舍草中归。住处名愚谷, 何烦问是非!

5说苑6 载: 齐桓公田猎时遇一老人, 得悉其所居之地名/ 愚公谷0, 问其原因, 老人说自己养的一头母牛产仔, 小牛长大后, 卖牛买马, 结果马被年轻人抢走, 理由是母牛生不出马来, 邻居们认为我很蠢, 就起了这么个名。后世隐士常谦称所居之地为/ 愚公谷0。这里的愚公, 即是儒隐之士。

5青溪6:

言入黄花川, 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 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 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 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 清川淡如此。请留盘石上, 垂钓将已矣。隐中而有所待, 本是儒家行为。作品生动描绘了青溪万转回环的曲折及其深峭灵洁的清幽风光, 通过借景抒情, 托物言 志的表达方式, 再现了作者追求平淡冲和的儒家的中和之美。孔子中庸理论是以天人合一的

仁学为核心, 主张居中不倚, 兼容两端, 执两用中, 无过无不及。中庸之德的呈现形态/中和0, 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最高的美。要做到/ 和而不流0、/ 中立而不倚0, 必须在保有自我的同时, 而又合于宇宙天地与自然万物。也就是子思所言: / 唯天下至诚, 为能尽真性。能尽真性, 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 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0 ( 5中庸6 二十二章) 5青溪6 一诗, 就是深深包容着/赞天地之化育0 的精品。

5田园乐七首# 其二6: 再见封侯万户, 立谈赐璧一双。讵胜耦耕南亩, 何如高卧东窗。5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6 载: 虞卿第一次拜见赵孝成王, 因应对称旨, 得赏黄金百镒, 白璧一双; 第二次游说时又加封为赵国上卿; 第三次进见则任宰相职封万户侯。诗用此典, 其意自见, 儒家/ 有道则显, 无道则隐0, 以退为进, 待时而动的思想充蕴其间。

5酌酒与裴迪6:

酌酒与君君自宽, 人情翻覆似波澜。白首相知犹按剑, 朱门先达笑弹冠。草色全经细雨湿, 花枝欲动春风寒。世事浮云何足问, 不如高卧且加餐。5论语# 泰伯6: / 笃信好学, 死守善道。危邦不入, 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0 白云苍狗, 世事变幻。诗中认为生不逢时, 不能开展弘道大业, 就/ 独善其身0, 这也是贤者和君子生命价值的选择。/ 管却自家身与心, 世事纷纭何足理。0 / 见0 与/ 隐0 共同构成对世俗价值标准的一种殊途同归的解脱方式。又/ 道0 具有不容怀疑的绝对价值, 这种解脱方式也# 28#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8期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 0 0 7 年第8 期 就具有了宗教般的信念和情怀。王维诗与佛王维的山水诗和隐逸诗, 儒释道三家思想兼俱, 有的儒道互补, 有的释道相融, 反映了强盛时代山水的性情与精神, 是诗情画意、理趣的融合。总体而言, 有关释 道的内容相对多于儒术。儒家讲积极人生, 自强不息; 道家追求安贫乐道, 任其自然; 佛家讲万事皆空, 置身方外。王维年幼失怙, 与其弟王缙靠母亲含辛茹苦哺育成长。史述王维是盛唐文人中至孝, 不违母命。王维的母亲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徒。王维从小除了奉儒家经典为人生三不朽的追求而用功甚勤外, 也深受母亲言行影响, 潜移默化, 深通佛理, 因此, 他的诗多禅趣。同生代诗人中, 李白被人誉为/诗仙0, 杜甫被人奉为/ 诗圣0, 王维则被称为/ 诗佛0。王维生前友人苑咸5酬王维6 说他是/ 当代诗匠, 又精禅理。0 王维字摩诘, 就直接取自佛经/ 维摩诘0 言意。王维家居山西, 在中原佛教中属北禅宗一派, 后来北禅中落, 王维又转向南禅。所以王维入佛, 以北禅为主, 兼融南宗, 熔南北禅理于一炉。唐人崇佛, 与武则天扬佛抑道的政治利用有关。李唐以道教为国教, 自称是老子后人, 拉虎皮做大旗, 作文化广告, 提纯皇族出身品位。武氏篡权, 建立大周, 扬佛目的有二: 其一, 消除李唐影响; 其二, 实行精神麻醉。李唐崇道, 武周扬佛, 都是出于政治需要。到了王维时代, 由于武氏时代的影响和流风余韵, 佛教仍十分流行。李隆基虽然致力于道, 但佛的惯性其势甚强, 形成儒释道三者并行。王维习佛, 除受家风影响, 同时也是世道使之然。随着人生历程的变化发展, 特别是中年后政治漩涡中的挣扎和争斗, 心理上的极度压抑, 佛家的空观思想自然地成了他精神上的安慰。

5叹白发6:

宿昔朱颜成暮齿, 须臾白发变垂髫。一生几许伤心事, 不向空门何处销? 这是他不堪心理重负, 逃避现实纷纭皈依空门的感伤与自白。佛理中的/ 空0 是世界的本相, / 有0 是虚假的幻象, 但彼此互相依存, 不能相脱离而独立存在。真空假有, 顿悟/ 空0 理, 便是般若智慧。王维于禅宗中/ 空0 理的认识, 在其理趣诗中多有涉及。

5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6: 其一: 一兴微尘念, 横有朝露身。如是睹阴界, 何方置我人。碍有固为主, 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 悟道正迷津。因爱果生病, 从贪始觉贫。色声非彼妄, 浮幻即吾真。四达竟何遣, 万殊安可尘。胡生但高枕, 寂寞与谁邻。战胜不谋食, 理齐甘负薪。予若未始异, 讵论疏与亲。 其二: 浮空徒漫漫, 泛有定悠悠。无乘及乘者, 所谓智人舟。讵舍贫病域, 不疲生死流。无烦君喻马, 任以我为牛。植福祠迦叶, 求仁笑孔丘。何津不

鼓棹, 何路不摧辀。念此闻思者, 胡为多阻修。空虚花聚散, 烦恼树稀稠。灭相成无记, 生心坐有求。降吴复归蜀, 不到莫相尤。全诗不惜长篇细阵, 除将空观理念和此时心境与态度作淋漓尽致的阐述外, 还对儒家的理念作出了否定。王维诗中多有提及胡居士, 足见二人关系不凡。5维摩诘经6: /四大无主, 身亦无我。0 王维5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6: / 了观四大因, 根性何所有。计苟不生, 是身孰休咎。0 其因缘所生的缘起观, 是禅理空观的核心内涵所在。诗之意境说与创作实践成熟在盛唐。盛唐诗人于意境的创造, 当推王维为个中翘楚。古典诗歌美学中的/ 意境0 的提出, 本身就是对佛理的借鉴。/境0 的概念出自佛经。佛教中的/ 境0 是指心与感官感觉或思维对象。佛教认为世界的本质是/ 空0, / 三界唯心0, 世界上的一切真幻皆 郑德开: 王维诗与儒释道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 0 0 7 年第8 期

由心变, 随心所欲, 妙蒂自生。王维在意境的感悟与创造上佛功精深, 将佛理应用

到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捕捉上, 空灵蕴藉, 随意自然。从诗歌捕捉灵感的刹那, 意境的获取得之于妙悟, 王维之诗极重妙悟。而禅道的顿悟与诗道由此相通。所以王维在天宝年间所作的山水诗中, 其艺术个性的最典型特色就是意境的造诣最高。而把这种意境的创造熔铸于诗的最高极致的当推5辋川集6。清人王士禛称其是/ 句句入禅0。王维山水诗中与佛理有关者甚众。5蓝田山石门精舍6: 落日山水好, 漾舟信归风。探奇不觉远, 因以缘源穷。遥爱云木秀, 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 偶与前山通。舍舟理轻策, 果然惬所适。老僧四五人, 逍遥荫松柏。朝梵林未曙, 夜禅山更寂。道心及牧童, 世事问樵客。暝宿长林下, 焚香卧瑶席。涧芳袭人衣, 山月映石壁。再寻畏迷误, 明发更登历。笑谢桃源人, 花红复来觌。诗中释道互补, 二者兼融, 但主调是禅的狂与逸。王维的组诗5偶然作6 中释道兼融互补的印痕同样很明显。5偶然作6 其六: 老来懒赋诗, 惟有老相随。宿世谬词客, 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 偶被世人知。名字本皆是, 此心还不知。本诗表达人生感受, 有/ 顿悟0 意。5维摩诘经# 佛国品6: / 深入缘起, 断诸习见有无二边, 无复余习。0 前文已述, 王维字摩诘, 原本佛教菩萨名, 原为吠舍离城富有的居士, 精通大乘佛法。认为达到佛家/解脱0 这一终极目标, 不一定要通过出家修行的方式。/ 解脱0 的关键在于主观修养。/ 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 实无所贪; 亦有妻妾乘如, 而常远离五欲淤泥0, 这种修行称为/ 通达佛性0, 是真正的/ 菩萨行0, 因此, 人人皆可成佛。王维此诗意旨与之契合。禅宗作为一种在心理和人性压抑时用来自我拯救或解脱的宗教, 它终归还是以 狂为主体。/自心是佛0, 将自然从实体转换成喻象的过程中, 需要从庄子的逸的传统中汲取并改造一些东西入于禅理, 因此, 狂与逸便形成了顿悟的两极。这就是以老庄哲学思辨方式阐说儒家理念的玄学, 最形成了禅宗哲学的两大思想借鉴来源的本源所在。三教合一的形成就是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在生命的宇宙意识认知上找到了共同的契合点。说王维的山水诗既有儒 隐、道隐和佛隐的哲学意趣, 其原因也就是这种契合在同一人身上三修的折射。

5秋夜独坐6: 独坐悲双鬓, 空堂欲三更。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 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 唯有学无生。道家的神仙方术, 认为可以将一种丹砂冶炼为黄金, 同理可以将一些有保健性质的药物类植物和矿物质冶炼成长生不老的丹药。炼丹术之所以对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寻常百姓有如此的诱惑力, 而不少人乐此不疲, 就是在死的恐惧心理中寻求一种长生的希望。对于生死上的价值观念的转换, 儒家比释道高明和实惠。儒家面对死亡的无奈, 是通过立德、立功和立言的人生三不朽来延长生命价值的未来存在; 道家则幻想通过丹药来延年益寿达到长生; 佛家则通过移情别恋式的思维麻醉来转移这一恐惧和痛苦, 告诫人们只要此生坚持修行, 四蒂八苦, 到来世的彼岸世界就可以获得极乐, 生死轮回, 善善相因。由于释道的虚与幻, 重实的儒就在中国几千年里始终成为影响知识分子生命价值理念与体验的大哥大。此诗中的/ 天生0, 出自大乘佛教, 意为/宿灭0 和/ 涅釐0。5维摩诘经6: / 无生无灭是寂灭义。0 乘佛教认为无生无灭的绝对静止是一切现象的共同

本质, 达到对无生的认识, 称无生忍与无生法忍。修得无生, 即为涅槃。王维诗句/ 唯有学0, 学

无生的方法就是坐禅。通过禅定来平静思想和心绪, 进入心身空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8期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 0 0 7 年第8 期

寂的状态, 从而体会到/ 无我0 的境界。

5辋川别业6:

不到东山向一年, 归来才及种春田。雨中草色绿堪染, 水上桃花红欲然。优娄比丘经论学, 伛偻丈人乡里贤。披衣倒屣且相见, 相欢语笑衡门前。王维在辋川隐逸时期, 以佛为主, 兼之庄道。这首诗除佛道还兼俱儒理, 三教合一。在王维的诗中并不多见。说明王维此时的思想在出世与入世上是存在矛盾的, 表面旷达与无欲的背后, 时时还有追求功名的灵光闪现。研究王维思想, 这是不容忽视的作品。

5鹿柴6: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禅理的空观意趣充盈诗里行间。俞陛云5诗境浅说续编6: / 深林中苔翠阴阳, 日光所不及, 惟夕阳自林间斜射而入, 照此苔痕, 深碧涧红, 相映成采, 此景无人道及, 惟妙心得之, 诗笔多能写出。0 / 妙心得之0 不仅仅只是灵光闪现的画意的获取, 更主要是融注了禅的顿悟。通过/ 深碧涧红0 的自然之景, 妙悟出喻象中的幽峭的禅佛境界。王维笔下的鹿柴, 与其说是一种现实的自然景致, 还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展露。故清人李瑛5诗法易简录6 言: / 人语响是有声也; 返景照是有色也, 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 偏从有声有色处写, 而愈见其空, 严沧浪所谓-玲珑剔透. 者, 应推此种。0 本诗写鹿柴之静, 首先从空山入笔, 中心为/ 不见人0。人语响写声, 返景照写色, 以更显其/ 空山0 之空。/ 空0 而见/静0, 空寂静谧并非枯寂如死水, 而是蕴含着生机, 洋溢着自然的天机和温润。正是/ 未有无心境, 尝无无境心。境忘心自灭, 心灭境无侵。0 这是佛门中人顿然间具有的一种解放感和自由感, 同时也是禅宗不脱离感性的顿悟境界。诗中有画, 并不是说诗等于画。王维在此诗中, 将诗、情、理趣与画的色彩、技法融合起来, 诗画声融合为一, 胜境独造。 5鸟鸣涧6: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本诗禅意: 在宁静的氛围里融注空明的情思, 心境清虚, 于花开花落见物性自然之理。表现出对春月旷野最为细腻的观察和体验。 5辛夷坞6: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空山清寂, 花开花落之声隐隐可闻, 此中纯系一片天机任运的天籁之声。这实际上就是见性自悟的禅机: 鲜丽的花树, 自开自落, 不假外求, 不须自赏, 真本如此。明胡应麟认为这首入禅之作, 给人的感受: / 读之身世两忘, 万念皆寂。0 ( 5诗薮6 )王维作为佛徒, 其诗涉及禅意者甚众, 在此不作一一列举。王维诗与道王维诗云: / 中年颇好道。0 这里的道, 当然指的就是道家哲学。5庄子# 庚桑楚6: 富贵显严名利六者, 勃志也; 容动色理气意六者, 谬心也; 恶欲嘉怒哀乐六者, 累德也; 云就取与知能六者, 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 正则静, 静则明, 明则虚, 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道者, 之钦也; 生者, 德之光也; 性者, 生之质也。性之动, 谓之为; 为之伪, 谓之失。0 文中强调, 凡养生者, 必须解除束缚真性的种种挂累。庄子不仅整个人隐遁于世俗社会之外, 而且把心隐遁于传统的价值之外, 也就是/ 吾丧我0 的至人境界。这就是儒的圣人之境与道的至人之境的区别。就人格修养而言, 庄子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心斋0 和/坐忘0。要想把自己从纷繁扰攘的世界中解脱出来, 就必须通过/心斋0 和/坐忘0 的心理路程的升华, 郑德开: 王维诗与儒释道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 0 0 7 年第8 期

因为二者要求人忘掉由外物所感而生发的杂念。只有从心理上/离形去智0, 以一颗自由纯真的心灵来虚以待物和受万物之备, 进入一种不考虑任何外在功利价值的解脱的审美状态, 才能在淡泊宁静的心境里获取一定的精神的自由。在庄子看来, 仅此还不够, 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绝对的自由, 也就是5逍遥游6 中所言的: /至人无己0。庄子的人生哲学不是实用主义

王维的诗重点篇五
《王维后期诗歌中的空》

中国古代文学砑境

王维后期诗歌中的“空’’

o李国栋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唐代诗人。据赵殿成《王右承集笺注》、《全唐文》和《旧唐书》等文献记载,其思想以四’卜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早年乇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如《红豆》用诗笔写爱情,又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亲情和友情;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I别肇,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祥理当中。众所周知,佛教禅宗讲究三种境界:一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写寻禅而不得;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写似悟非悟;三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写瞬间永恒。可见,在禅宗的三种境界中,“空”是一个核心概念,而“悟空”也就成了参禅悟道者孜孜以求的终极境界。也许正是与佛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王维在自己的诗歌中大量地使用了“空”字。

下面是笔者从《王维诗集》中摘录的十几首诗歌:((山中》: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终南别业》: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叹白发》: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眼界念无染,心空安可速?

《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

Ⅸ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酬张少府》:自顾无长策,窒知返旧林.

((秋夜曲》: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过香积寺》: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汉江临眺》: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桃源行》: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登辨觉寺》: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过感化寺》: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集》: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

((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寒窒法云地,秋色净

居天。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欲问义心义,遥知窒病窒。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在注意到王维诗歌的“窄”现象后,张法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眼看见了,耳听闻了,身感受了,但却是用一颗无

14

我之心去看,去听,去感受的。而当人以无心的空灵去体味外景外物,那么,空境呈空,静境呈静,动境也静。这空不

万 

方数据‘空’成了他诗中一个不经

85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是的,“空”字的大量使

“空潭”“空林”“空山”“空翠…‘空

以山水田园为内容的自然诗歌;一是以佛理教义为内容的禅在以“空”为核心的山水田园诗语汇系统中,不光空间于一个字——“空”。在乇维诗歌中,“空林”和“空山”

山”为内容的诗共三首。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Ⅸ乌呜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

鸟,时呜春涧中。”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就诗《山居秋暝》来看,

“空【J,J”应该包含以下四层意

的显露,不是山空,是诗人心空。《维摩诘?诸法言品》:“何以为空?对日:

‘空于空。’”王维认为,任何事物都

一切皆空,因而山与所有事物一

是为“空山”。

是人为地把实境变为空境。那种非无心的空,乃是有意的执,乃是王维深知的‘空病’,

意出现而又有暗示意叉的重要词汇。”(《中国美学史》

P1用几乎成了王维诗歌的“空病”,而在以“空”为核心的诗歌语汇系统中,有“空门”“心空”等直接表明参禅礼佛之心的语符,也有

房”“空堂”“空云”等描写自然景物的形象,从这些诗歌形象中我们也可以窥测到诗人对佛境和禅意的“暗示意义”。按此,我们基本可以将王维晚期诗歌分为两类:一是理诗。

浩大的“LU”是空的,茂密葱郁的林是“空”的,连一泓青波的潭也是“空”的,甚至还有湿人衣的“空翠”。在王维

眼中,世间万象都归于一个境界——“空”,人生意义都归是两个值得注意的意象。以空林为意象的诗句有“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寂寞柴门人不到,宅林独与白云期”、“食随呜磬巢鸟下,得踏空林落叶声”等。以“空思:一指山中林木繁茂,翠绿成荫,遮掩了人们活动的痕迹;:二是指此处远离尘嚣,人迹罕至,有如世外桃源,遗世独屯,又如洞天福地,快乐怡人;三是指L【J雨初霁,万物…新,银辉四射,天地生辉,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派空明洁净,熠熘生辉的灿烂图景;四是指禅宗所谓的空寂、虚无的境界。这罩的“空林”“窄山”和《过香积寺》中的“空潭”、《IIJ中》的“空翠”一样本身就是禅学巾的“无我者,即空也。”“心乐清净解脱,故名为空。”的形象表达,说得再明白一一点,空山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有其过去(因)和将来(缘),不必在意它存在,也不必在意它不存在,爿斤钚形蕹样是空的,

中国分必文学研究

而王维以佛教修行为主题的禅理诗更是大量地使用了射在青苔上,更点缀了环境的空寂与凄寒。令人有身I借其境“空”字。许多诗都记录了他从事佛事活动的情况。如《夏之感,这正是王维融已于山水之中的空而又寂的境界的体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

“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L【J河

现。

天眼里,世界法身中。”等。有人统计,王维所传诗歌约300再如《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

多首,而禅理诗就有160多首。这些诗一方面显露了王维在参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辋川集》中的一首山水名作。禅方面对“空”的证悟,一方面也大肆宣扬佛教教义。如读它时很容易想起阮籍的《咏怀诗》第一首:“夜中不能《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中有:“浮空徒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竹里漫漫,泛有空悠悠。无乘及乘者,所谓智人舟”的句子,则馆》可以说和阮诗的表现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甚至连“独全是宣扬佛教“非空非有方能成就佛道”的思想。所以,游坐”“弹琴”“明月”等词汇的运用,都如出一辙。两诗最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王维》中说:“到了晚年,大的不同在于从文字传达出来的诗人的思想情感。阮诗以清他更是抱着‘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的心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对孤独的伤感和愤慨,而王维的完全变成一个以禅诵为事的佛教徒了。”

诗则是表明自己与自然归为一体,静如不波古井的心境。我基于此,今人张法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在王维的诗境

们从巾看到的是一个空灵澄澈的自然境界,从而也看到的是中,佛境得到了完全的体现,而且,他的诗思与境谐,含禅一个入定沉寂的心灵世界和一个淡远空灵的艺术境界。为意于不言中,具有禅宗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之意境。”

此,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太白五言绝句,自是天王维的一生,寄情山水,出世之想多于入世之念。清幽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淡泊的情怀驱动其创作,在沉静中回味,心境安逸平和,在出惊山鸟,时呜深涧中’。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

自我与情趣、意象之间,拉开了距离,以致“远人无目,远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树无枝,远山无石,远水无波”(王维《山水论》)。也即声律之中,有些妙诠。”从中我们可以得知,王维诗歌中浓是说,王维身上虚静淡泊之心性,使之能更好地进入到自然郁的禅意,主要表现为空寂的境界。由于他的心灵自幼浸染美的最深层内核,通过遗貌得神,对客观世界常作审美静了佛教清净无为的色彩,所以他笔下的山水田园被描写得那观,下笔就能表现出自然物象最具魅力的神理,创构出空灵么宁静安祥,淡远空灵。

清妙的意境。

佛教世界观对王维诗歌创作影响是显著的,禅宗思想对例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

其诗歌艺术风格的浸润是深刻的。正是由于这点,王维诗歌林,复照青苔上。空空的山中,杳无人迹,显得无限空阔虚意象空灵、境界清幽,呈现出一种闲淡冷寂,悠然自在的情无。而听到的人语回响,宛如来自另一个世界。当我们置身趣,在唐代诗坛独尊一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繁荣时代独特于诗中所描绘的山中,感受那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的“这一个”。

山人语,愈显空山之寂。本诗开首一语点出“空”字,和空谷足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接着,一缕夕阳的返照透过密林

(李国栋,四川成都郫县一中)

学,选取二程、朱熹等遗书八千余卷广为传播。在此之前,北方人虽知有朱子,但未能尽见其书,至此才得亲见其书,亲闻其论。为学主“简在心得”,鄙弃事功,

元代理学

认为“君子之学,至于王道而止”。

许衡(1209—1281),元明之际学者。字仲平,学者称鲁斋先生,金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著作有《小学大义》、《读易私言》、《鲁斋遗书》等。许衡继承了朱熹的思想,重视朱熹的《小学》,强调“进学之

元朝通过灭辽、南宋,实现了中国的大统一。元朝在序”和“践履力行”。认为“天即理也”,但又说“心与实现大统一的过程中以及在实现大统一之后,都推行汉天地一般”,心与理“一以贯之”,“宰万物,统万化政策,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封建化,而且注重吸收汉族事”。主张“存养”,使“气服于理”,即“存天理”,儒学为主的思想文化。通过推行汉化政策,尊崇儒学,“省案”,

“反身而诚”,即“去人欲”。在治学方法

巩固了政权和大统一的局面,同时促进了儒学的承续和上,强调“慎思”,又主张防于“人欲之萌”,即当“自发展。元代,理学被尊祟、传播,并上升为官方学术地知”。强调践履,提出“治生”论。许衡在元代理学中最位,不仅是统治者政治上的考虑,还有赖于理学家的提突出的贡献,是主持了元初国学。由此不仅对程、朱理学倡与努力。这些人以儒家传统的“道”白任,并积极地的传播和朱陆合流起了重要作用,还使进了蒙汉文化交以此去影响统治者,其中,赵复、许衡起的作用最大。

流、融合。此外,他的劝谏影响了元朝的统治者的治国之赵复,生卒年月不详。字仁甫,湖北德安人,学者策,使儒学得以尊崇,儒士大夫得以重用。

称江汉先生。著作有《传道图》、《师友图》、《希贤元代名儒除赵复、许衡外,还有吴澄、刘因、郑录》、

《伊洛发挥》等。赵复在元朝南下攻取德安时被

玉、许谦,他们对元代理学的传播与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俘,姚枢送其到燕京,后赵复在元朝建立的太极书院讲

作用。

万 

方数据5

王维后期诗歌中的"空"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李国栋

四川成都郫县一中现代语文(文学研究)MODERN CHINESE2007,(9)0次

本文链接: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王维的诗重点篇六
《王维的诗与画 初稿》

王维的诗与画

摘要:

关键词:

王维字摩诘取自“维摩诘经”,其母居士,一家人信佛。唐朝著名诗人。祖籍太原祁,起初仕途顺利不久因事被贬济州后因张九龄得到提拔重又作了京官,四十多岁时归隐但并未挂冠而是一直半官半隐。王维使山水田园诗达到高潮并也因此奠定他在唐诗史上的大师地位。

王维的诗类型题材多样,但成就最高也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的山水田园诗,提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便让人不禁联想到一幅幅清新秀丽的画卷。正如苏轼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在这样一个繁荣开放的时期尤其是艺术上很是辉煌灿烂,加之自身的努力,使得王维不仅在诗歌上造诣很高而且对绘画、音乐、书法也非常精通并取得了很高成就,他在其《偶然作》中就曾说过“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正因为王维对画如此精通,所以其诗才美如画,让人陶醉。

王维诗中中画意 王维诗中绘画技巧 王维诗画的相融

王维的诗中通常运用了多种绘画手段和技巧。首先,王维山水诗的景物描写中十分注意构图,“清代蒋骥在《山水诀》中说:‘山水章法如作文之开合,先从大处定局,开合分明,

中间细碎处,点缀而已。’”王维就是运用绘画中的这种构图方式来描写诗中之景,借画家之笔融诗家之语将大自然的美再现在读者面前,“使得全诗顺序清楚,层次宛然”如《汉江临眺》一诗: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以水的浩瀚、江的雄浑壮阔为背景,紧接着写烟波飘渺山色的若有若无,颈联写郡县城邑点缀其中,后又总的抒发了自己对襄阳风光的喜爱,全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以水的辽阔为大背景,有山又有水,水的浩瀚山的飘渺,山水缠绕,又有城邑作点缀,有景又有人,自然和人相照应,相衬托,和谐的融在一起。层次清楚。又如《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锋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此诗便将终南山的雄浑巍峨、高远不尽作为整幅画面的大背景,颔联写山间白云青霭,迷离变幻。是为衬其山之高,“宋代的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林泉高致》)’”颈联写登上巅峰后一切尽收眼底,景物也变的比较分明,尾联写自己想借宿一宿,隔水问樵夫,画面上出现了人物,写的饶有情趣,也因此突出了山之荒远。

这首诗运用了移步换形的手法来彩绘,层次清楚,开合分明,又有细碎点缀其间,最后一联写人物是细部特写。还有很多山水诗也是运用这种构图方法来写的比如他的很著名的一首山水诗《山居秋暝》还有《过香积寺》等。

王维在《终南山》中运用了移步换形的手法,这就是中国构图的方式,“散点透视”也就是在一幅画里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视角多角度的来表现,这也是不同于国外绘画之处,因为我国绘画是提“神”,是写“意”,是画“境”,而非写实。“宋代郭熙把这种多角度的透视方法总结为“‘三远论’”“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飘飘渺渺。(《林泉高致·山水训》)”从中可以看出视角不同会达到或明或暗的效果,从而给人不同的主观感受,不仅会从明暗色彩上达到不同的效果,而且形状上也产生了不同的效果,突兀、重叠、冲融等也给人不同的美感享受。这样在色彩形状上不断变化从而人的视觉感受也随之变化进而主观上也起伏不定。始终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新鲜感觉,不会产生审美疲劳或厌倦,从而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终南山》一诗首联站在山下仰视山巅,颔联写山中云气,视点在山间,颈联是站在山尖俯视,视角便又移到山巅,尾联写隔水问樵夫,证明自己在山间,视点又移至山谷,不断

变换着、移动着。

王维山水诗中很多都运用了这种移步换形、散点透视的方法,很典型的比如《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五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以闲,清川淡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这首诗中作者逐青溪水、随山万转不断变换角度,站在不同的视角上将一串串景物串联起来,溪水流过乱石发出一阵阵喧闹声,仿佛溪水和乱石在玩耍就犹如青年男女在嬉闹一般,呈现出一片热闹的景象,接下来流经深松里的悄无声息,一动一静形成强烈对比,而一颗喧闹的心也随之静了下来、沉了下来。紧接着流入了开阔的平野,微波荡漾,一片片碧绿的菱荇,小溪温柔的缓缓流过,流入芦苇丛中,两岸的芦苇相映在水中,这是多么美的一幅画啊!这首诗由一个个画面串联而成,小溪每流经一个地方都是一幅美丽的画,每流经一个地方作者都是站在新的角度来描绘,移步换形,多角度多层次的来再现大自然神奇的美。

其次,王维山水诗中的景物描写注意色彩的表现。我国绘画中十分注意色彩的相互映衬和调和对比,王维的山水诗中这点也体现的十分明显。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充满寒意的秋山一片苍翠,秋水潺潺流淌,倚门听蝉鸣,渡口的落日,金黄的光芒,还泛着点“夕阳红”村口炊烟袅袅升起,醉酒佯狂,放歌吟唱。这首诗里秋山的一片苍翠,秋水的绿,渡口的夕阳,村口的炊烟。秋山秋水的颜色比较有层次,也是一种调和,夕阳与这两种绿相互映衬,色彩丰富而不会导致太单调,加之袅袅升起的炊烟作为“补色”作为点缀。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便跃在眼前。

又如《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首诗的重点是“空翠湿人衣”写绿的苍翠欲滴、山中的苍翠,而开头却写白石、红叶,满眼的苍翠中跳出几颗白石,冒出几片红叶,整个画面立刻变得俏皮活泼而又生动。而作为补色的红叶更衬出绿意之浓、苍翠欲滴。整片的绿和红叶的点点红形成整体和细节的相互映衬,从而大大增强了诗的艺术效果。还有《积雨辋川庄作》、《山居即事》、《辋川别业》、《终南山》等都体现了王维山水诗中的色彩美。不过王维诗中色彩艳丽的描写并不多见,更喜欢用的颜色是“青”和“白”这是因为王维所追求的是萧疏淡雅的风格所致,他讲究水墨勾染,“运墨而五色具”而且我国绘画讲究写“意”提“神”,青、白是水墨画写意的重要手段。因此可以从中看出王维的山水诗和山水画之间的内在关系。

王维的诗重点篇七
《语文重点诗句》

语文重点诗句 诗中春景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苏轼《浣溪沙》)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

诗中夏景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2、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

3、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

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诗中秋景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4、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这》

5、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沙场秋点兵。(辛弃疾《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7、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

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0、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

诗中冬景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诗中雄心壮志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土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诗中哲理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诗中夕阳(落日)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浣溪沙》)

2、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

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5、夕阳夕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诗中忧愁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4、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诗中树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东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诗中泪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3、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4、夜久雨声绝,如闻泣幽咽。(杜甫《石壕吏》)

诗中塞外风景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2、塞下风来秋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诗中鸟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用》)

5、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

6、山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

诗中山河(江山)

1、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朱熹《论诗》)

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

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爱国诗句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6、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陆 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泊秦淮>>

8、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徐锡麟《出塞》

9、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唐 ?李贺 《南园十三首(其五)》 诗中山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健《题破山寺后禅院》)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武判官归京》)

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

6、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诗中日

1、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汉乐府·陌上桑》)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5、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6、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诗中风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3、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5、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中花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至龙标遥有此寄》)

6、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7、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诗中雪

1、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

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注:写月但不带月字)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诗中雨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3、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5、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诗中草

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

6、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辛弃疾《村居》)

诗中柳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诗中云

1、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2、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观书有感》)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诗中湖

1、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诗中海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逋之任蜀州》)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颧雀楼》)

5、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诗中舟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3、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5、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6、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诗中酒

1、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2、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4、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李白《行路维》)

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诗中乡情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

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夏完淳《别云间》)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5、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诗中的离别

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孤帆远影碧空净,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中的惜时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3、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王维的诗重点篇八
《重点诗句赏析》

重点诗句赏析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赏析: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带月荷锄归”写出了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的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写出了乡间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使至塞上》王维

赏析:作者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和北归的大雁,以蓬草和归雁自喻,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和愤怒。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表达出一种难言的苦闷,孤寂、抑郁之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王维

赏析:①体现王维诗歌的画面感,诗中有画。“直”“圆”用得十分逼真传神。“直”字在苍凉、孤独中透着一种雄伟、挺拔,粗狂美。“圆”字则显现出柔和、温暖。刻画出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成为千古壮观之名句。②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构图美:远处夕阳西沉,近处孤烟直上,有层次感。线条美: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光闪闪。景中喻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李白

赏析:“随”、“入”字用得好。写出了景物的空间感和流动感,化静为动。“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入”字仿佛写出江水流入碧空,给人以无限空旷之感。船由蜀地到荆门,山峦从作者的眼中一点一点的消失,奔腾的水从山峦中奔向江河中。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李白

赏析:运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依依不舍。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王维的诗重点篇九
《诗歌赏析 王维》

诗人叙述中所见的景象说: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这样阴暗的天气、单调的景色,是会叫远行的旅人感到乏味。幸而,岸边不时有一树野花闪现出来,红的,黄的,白的,在眼前豁然一亮,那鲜明的影像便印在你的心田。   阴云,青草,照眼的野花,自然都是白天的景色,但说是船行所见,何以见得呢?这就是“时有幽花一树明”那个“时”字的作用了。时有,就是时时有,不时地有。野花不是飞鸟,不是走兽,怎么能够一会儿一树,一会儿又一树,不时地来到眼前供人欣赏呢?这不就是所谓“移步换形”的现象,表明诗人在乘船看花吗?   天阴得沉,黑得快,又起了风,眼看就会下雨,要赶到前方的码头是不可能的了,诗人决定将船靠岸,在一座古庙下抛锚过夜。果然不出所料,这一夜风大雨也大,呼呼的风挟着潇潇的雨,飘洒在河面上,有声有势;河里的水眼见在船底迅猛上上涨,上游的春潮正龙吟虎啸,奔涌而来。诗人呢?诗人早已系舟登岸,稳坐在古庙之中了。这样安安闲闲,静观外面风雨春潮的水上夜景,岂不是很快意的吗?   欣赏这首绝句,需要注意抒情主人公和景物之间动静关系的变化。日间船行水上,人在动态之中,岸边的野草幽花是静止的;夜里船泊牧犊头,人是静止的了,风雨潮水却是动荡不息的。这种动中观静,静中观动的艺术构思,使诗人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相当的距离,从而显示了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赏析二  这首七绝即景生情,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此番出来做官的无奈和欲急切回归江

宁的愿望。头两句记叙北上的行程。诗人前往京城,却偏偏回首江宁,表现不愿赴任的复杂心理。后两句以景写心,既有变法给自己带来的欣慰,也有及早功成身退的想法。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青苗法等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照着瓜洲渡口,也照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离开是是非非的官场,很有余韵。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情寓于景,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修辞上的锤炼。据洪迈《容斋随笔》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原稿“春风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真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地。其实诗人不仅仅在炼字,也是在炼意,这才符合诗的情境。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

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王维的诗重点篇十
《王维的诗》

本文由liuday8888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全唐诗卷一百二十五 王维 〈一〉 【此王维诗底本,为方舟子转送,施铁民提供.本猫据中华书局排印本《全唐诗》 (1979 年 平装本)校订,并以清赵殿成之《王右丞集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年版)参校.除改 正了输入及转码的错字之外,补录了《全唐诗》中所有的题注和题序.老猫谨识.一九九七 年七月京中盛暑之时. 】 王维.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开元九年.进士擢第.调太乐丞. 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 给事中.安禄山陷两都.维为贼所得.服药阳[疒音] .拘于菩提寺.禄山宴凝碧池.维潜 赋诗悲悼,闻于行在.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责授太子中允.迁中庶子,中书舍 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宁薛诸王驸马豪贵之门.无不 拂席迎之.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笃于奉佛.晚年长斋禅诵.一日.忽索笔作书数纸.别弟缙及平生亲故.舍笔而卒.赠秘书 监.宝应中.代宗问缙.朕常于诸王坐闻维乐章.今存几何.缙集诗六卷.文四卷.表上之. 敕答云.卿伯氏位列先朝.名高希代.抗行周雅.长揖楚辞.诗家归美.克成编录.叹息良 深.殷[王番]谓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著壁成绘.苏轼亦云.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也. 今编诗四卷. 一:酬诸公见过 (册 4 卷 125 页 1234a) 〔时官未出.在辋川庄. 〕 嗟予未丧.哀此孤生.屏居蓝田.薄地躬耕.岁【晏】 (宴)输税.以奉粢盛. 晨往东皋.草露未[日希] .暮看烟火.负担来归.我闻有客.足扫荆扉.箪食伊何. □瓜抓枣.①仰厕群贤.皤然一老.愧无莞簟.班荆席藁.泛泛登陂.折彼荷花.静观素鲔. 俯映白沙.山鸟群飞.日隐轻霞.登车上马.倏忽云(一作雨)散.雀噪荒村.鸡鸣空馆. 还复幽独.重欷累叹. ①[字形如"班" ,两边的"王"均为"副"去"刂".笺注本作"副" ] . 二:奉和圣制登降圣观与宰臣等同望应制 (册 4 卷 125 页 1235a) 凤[户衣]朝碧落.龙图耀金镜.维岳降二臣.戴天临万姓.山川八校满.井邑三农竟.比 屋皆可封.谁家不相庆.林疏远村出.野旷寒山静.帝城云里深.渭水天边映.佳(一作喜) 气含风景.颂声溢歌咏.端拱能任贤.弥彰圣君圣. 三:奉和圣制御春明楼临右相园亭赋乐贤诗应制 (册 4 卷 125 页 1235b) 复道通长乐.青门临上路.遥闻凤吹喧.暗识龙舆度.褰旒明四日.伏槛纡三顾. 小苑接侯家. 飞甍映宫树. 商山原上碧. [氵产]水林端素. 银汗下天章. 琼筵承湛露. 将非富人宠. 信以平戎故. 从来简帝心. 讵得回天步.奉和圣制送不蒙都护兼

鸿胪卿归安西应制 (册 4 卷 125 页 1235c) 上卿增命服. 都护扬归旆. 杂虏尽朝周. 诸胡皆自郐. 鸣笳瀚海曲. 按节阳关外. 落日下河源. 寒山静秋塞. 万方氛[侵, "礻"代"亻" ]息. 六合乾坤大(一作泰) . 无战是天心. 天心同覆载.扶南曲歌词五首 (册 4 卷 125 页 1235d) 〔通典云:武德初,因隋旧制,奏九部乐,四曰扶南.唐书礼乐 志云:天宝乐曲,皆以边地名.自河西至者,有扶南乐舞. 〕 翠羽流苏帐. 春眠曙不开. 羞从面色起. 娇逐语声来. 早向昭阳殿. 君王中使催. 堂上青弦动. 堂前绮席陈. 齐歌卢女曲. 双舞洛阳人. 倾国徒相看. 宁知心所亲. 香气传空满. 妆华影箔通. 歌闻天仗外. 舞出御楼(一作筵)中. 日暮归何处. 花间长乐宫. 宫女还金屋. 将眠复畏明. 入春轻衣好.半夜薄妆成. 拂曙朝前殿. 玉墀(一作除)多佩声. 朝日照绮窗. 佳人坐临镜. 散黛恨犹轻. 插钗嫌未正. 同心勿遽游. 幸待春妆竟.陇西行 (册 4 卷 125 页 1236a) 十里一走马. 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 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 烽戍(一作火)断无烟.从军行 (册 4 卷 125 页 1236b) 吹角动行人. 喧喧行人起. 笳悲(一作应)马嘶乱. 争渡金(一作黄)河水. 日暮沙漠陲. 战声(一作力战)烟尘里. 尽系名王颈. 归来献(一作报)天子.早春行 (册 4 卷 125 页 1236c) 紫梅发初遍. 黄鸟歌犹涩. 谁家折杨女. 弄春如不及. 爱水看妆坐. 羞人映花立. 香畏风吹散. 衣愁露沾湿.玉闺青门里. 日落香车入. 游衍益相思. 含啼向彩帷. 忆君长入梦. 归晚更生疑. 不及红檐燕. 双栖绿草时.早朝 (册 4 卷 125 页 1236d) 皎洁明星高. 苍茫远天曙. 槐雾暗(一作郁)不开. 城鸦鸣稍去. 始闻高阁声. 莫辨更衣处. 银烛已成行. 金(一作重)门俨驺驭.献始兴公 (册 4 卷 125 页 1237a) 〔时拜右拾遗〕 宁栖野树林. 宁饮涧水(一作中)流. 不用坐【粱】 (梁)肉. 崎岖见王侯. 鄙哉匹夫节. 布褐将白头. 任智诚则短. 守任固其优. 侧闻大君子. 安问党与雠. 所不卖公器. 动为苍生谋. 贱子跪自陈. 可为帐下不. 感激有公议. 曲私非所求.赠从弟司库员外[纟求] (册 4 卷 125 页 1237b)少年识事浅. 强学干名利. 徒闻跃马年. 苦无出人智. 即事岂徒言. 累官非不试. 既寡遂性欢. 恐招负时累. 清冬见远山. 积雪凝苍翠. 浩然出东林. 发我遗世意. 惠连素清赏. 夙语尘外事. 欲缓携手期. 流年一何驶.座上走笔赠薛璩慕容损 (册 4 卷 125 页 1237c) 希世无高节. 绝迹有卑栖. 君徒视人文. 吾固和天倪. 缅然万物始. 及与群物(一作牧)齐. 分地依后稷. 用天信(一作奉)重黎. 春风何豫人. 令我思东溪. 草色有佳意. 花枝稍含荑. 更待风景好. 与君藉萋萋.赠李颀 (册 4 卷 125 页 1237d) 闻君饵丹砂. 甚有

好颜色. 不知从今去. 几时生羽翼. 王母翳华芝.望尔昆仑侧. 文螭从赤豹. 万里方一息. 悲哉世上人. 甘此膻腥食.1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有关童真的诗词

下一篇: 言志的古诗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