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简要赏析赋得暮雨送李胄这首诗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04    阅读:

简要赏析赋得暮雨送李胄这首诗篇一
《赋得暮雨送李胄》

简要赏析赋得暮雨送李胄这首诗篇二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

简要赏析赋得暮雨送李胄这首诗篇三
《诗词鉴赏》

掌握和提高表达“技巧”

古诗鉴赏是语文高考试题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不少考生在做这类试题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尤其是对古诗的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透视近些年来的高考古诗鉴赏试题,看着对表达技巧的考查是怎样反馈在高考试卷中的,对于我们掌握鉴赏方法,提高表达能力大有益处。 ●侧面烘托

侧面烘托是指不正面刻画主要对象,而是通过描写主要对象的周围环境来加以映衬,以突出主要对象的方法。比如2003年全国高考第17题,选用了王维的五律《过香积寺》来赏析,题目是“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尽管对“咽”、“冷”二字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来赏析,但从全诗来看,诗人谓初“不知”有山寺,等到深入云峰,于古木林丛人迹罕到之处,忽然耳边传来了一阵阵寺院的暮钟之声,而方始知寺之所在。前面几句的描写其实也都勾画了香积寺外山中的一种幽寂僻静之景。而“咽”“冷”二字则从侧面更加烘托出了全诗所表现的孤寂之境。

●借景抒情

借景生情是诗人借助于某一景物或某一场景,而引出某种情感的抒发手法。比如2001年全国高考第9题,选用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第9题问题为:“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B、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院。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D、满酌劝随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鞮。”韦诗写景的方法是“用写景来传达离别之情”,A、B、C、D中只有B项侧重写景,同时用写景来传情。

●动静想衬

动静相衬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表现为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交错,使得诗歌意趣横生的方法。2001年京、皖、蒙春季高考第8、9两题就专门考查这种方法。该题选用王维的《鸟鸣涧》。第8题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

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阒然无声的幽寂。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

‘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谈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这四项中,答案选A。A项所列四项中的“山空”显然不是动态的描写,而是静态的描写。故A错;B项中的“时鸣”就是“不时鸣叫”,正所谓“鸟鸣山更幽”。故B正确;苏轼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诗风格淡雅,意境幽远,正可入画,故C正确;全诗语言平白如话,不堆砌典故,“月出惊山鸟”从效果的角度写出了光色的变化,鸟鸣山涧直接写出了音响的变化,故D正确。第9题为“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用法的一项是()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该题答案选B。A项“犬吠”与“入眠”动静相宜;C项“鸟动”与“无人行”形成动静关系;D项“鹤鸣”与“楚山静”形成动静关系。只有B项没用动静相衬手法。

●意境氛围

意境是诗歌所描绘的生活情景(或自然景色)与诗人真挚思想情感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不同的意境又往往表现为不同的基调、氛围。比如1988年全国高考第8题:下面是一首对仗工整的古代诗歌,它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请分别选出最能表现该诗意境的词。 溪涨清风①面,月②繁星满天。

数只船③蒲口,④声笛起山前。

①A吹B掠C袭D拂

②A落B圆C明D上

③A傍B依C横D到

④A声B有C几D一。

题目已经点明了诗的意境氛围,那么选词填空就必须考虑到这一点。选项①中要数“拂”来得最轻柔,与闲适、恬静氛围相谐和;选项②中

只能选“月落”的“落”字,因为只有“月落”后,方见“繁星满天”;选项③中写船停惟“横”字最具诗情画意。“船横”浦口,意味着此时无人活动,有“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可印证,如此寂然清静的氛围便创造出来了;选项④中写笛声,一声“笛”则比“几声笛”更能点化出幽然恬静的意境。所以此题答案应为①D②A③C④D。

又如2001年全国高考选用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第8题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B、二、三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这道题是从意境氛围角度来赏析的。其中答案为C,因为尾联“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数丝”,送别的感情别泪像密雨一样多,怎么还会感情含蓄呢?此句应是直接抒发离别的感情的。 ●艺术风格

由于时代不同,诗人的经历、艺术素养各异,所以,不同时代的诗歌各具特色,同一时代不同的诗人也往往风格不同。如李白的诗清新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苏、辛的词豪壮奔放,柳、姜的词委婉含蓄等,高考也往往在这上面设置问题。

如1995年全国高考选用李清照的《如梦令》。试题为: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不消”表面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间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该题答案为D。此项中“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的内容评价没有错,可是“直抒胸臆”的写法却判断错了。一般来讲,豪放词倾向于直抒胸臆的写法,而婉约词多用含蓄曲折的写法。李清照是婉约词风的代表人物,在这首词中,作者就是运用了昨夜景物的烘托,委婉曲折地抒发自己感情的。

●修辞手法

古诗创作中,作者经常借助各种修辞手法,诸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省略、互文、双关、对比、反复等来表情达意。这种修辞手法也成为读者在理解诗歌时绕不过去的聚焦点,因之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古诗鉴赏考查的一个命题点。如1995年全国高考选用李清照的《如梦令》,其中B项中就“绿肥红瘦”句考查了“红”、“绿”二字运用的借代修辞,也考查了“肥”、“瘦”二字的比拟修辞;C项中则就“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考查了设问修辞。又如2001年上海高考选用辛弃照疾《摸鱼儿》。其中第17题为: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

( )A.设问 借代

B.设问 比拟

C.夸张 比拟

D.夸张 借代,答案为B。

●语言意义

语言意义包括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如2003年全国高考第17题对诗眼“咽”、“冷”的简要分析(详见侧面烘托部分)。又如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选了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第17题问题为“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从本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来看,此处的“折柳”是一首曲子。这首曲子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再如2001年上海高考选用辛弃疾《摸鱼儿》,第18题为“‘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什么?”答案为“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成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主和派〔或:奸臣小人〕没有好下场”。

此外还有象征映衬、托物言志、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感情基调等,历年的相关试题对这些方面都有涉及。

简要赏析赋得暮雨送李胄这首诗篇四
《古诗文鉴赏》

一.明确鉴赏要求

《考试说明》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要求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分辨古诗类别

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必须辨别不同题材的诗词,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的判断,常见的有如下几种题材的诗:

1、 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

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菩萨蛮李白》亦属于这一类。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等等。陆龟蒙的《新沙》就属于这一类。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等。此外,有些诗本身不是哲理诗,只是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这类诗不归入哲理诗范畴。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属于这类诗。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这类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其内容描写离不开山水,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行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只作记行诗,不可视作山水诗。《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属于这类诗。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征人怨柳中庸》亦属于这一类。

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事不议论,让读者自己思考。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咏史》(元朝阿鲁威的散曲)亦属这一类。

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

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这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作。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11、山水诗,又称山水田园诗,这类诗以自然风光为题材,通过描写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等自然景物来寄寓情感,常用寓情于景,借景写情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在古诗词中最常见,是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如:王维的《过香积寺》,杜甫的《漫成一首》,刘禹锡《望洞庭》,雍陶《题君山》,赵嘏的《江楼旧感》等。

12.闲适诗,借写一点生活琐事人以抒发个人的闲情逸趣。这类诗在高考中也有出现,如贾岛的《推敲》和赵师秀的《约客》属于“闲适诗”。“闲适”诗大部分是表达诗人“独善其身”(孟子语)和“倚南窗以寄傲,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论)的心情。该类诗词题材广泛,琴棋书画,风花雪月,皆可入诗。它一般借助景物描写表现诗人的感情。《推敲》表现的是诗人悠闲的情趣,《约客》则表现诗人雨夜等候客人,而客人未至的焦急心情。两都有一种恬静怡然的风格。

附高考试题

爱情诗(04年浙江)

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6、(6分)

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②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讽刺诗(04年春季北京)

1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①——③题(6分)

新沙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注:澥:海。

①对《新沙》一诗的内容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知道以后海鸥也知道了。

B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从蓬莱岛请人来栽种紫芝。

C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修了一条去征税的路。

D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就想到来征税。

②下列诗句与《新沙》的主题接近的一句是

A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B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

C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杜荀鹤《山中寡妇》)

D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皮日休《橡媪叹》)

③简要分析《新沙》诗后两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答案:17、①D ②C ③用夸张、讽刺、诙谐、幽默、虚拟等艺术手法明确并深化了诗的主题。 这是一首讽刺晚唐赋税之重的诗。在渤海的涨落潮声中,海滩边淤积起一条沙堤,官府知道后海鸥才知道。如果有条通往蓬莱仙境的路,那么官家也会年年去那里收紫芝税呢。诗人以高度的夸张,尖刻的讽刺,用近乎开玩笑的幽默口吻揭露了官家搜刮的触须无处不到的现实。

送别诗(01年全国卷)

(2001年秋季)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7--18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1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薯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乌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18、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

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苍苍竹林寺,杏杏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满酌劝僮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革是)。

答案:17C 18B

边塞诗(04年江苏)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16.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咏史诗(1996年全国卷)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5--6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5、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6、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答案:5D 6C

艺术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问,设问,对偶,双关,叠词的使用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借古讽今等

行文构思(【X句+作用】

修辞特点(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对偶,比喻,反复【运用了)XX修辞+作用(表达XX感情 ,XX意境)】

(1)表达方式(描写和抒情)

(2)表现手法(渲染,烘托,比兴,象征,虚实结合……)

修辞的作用

(1)比喻:使事物描写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或突出特点.

(2)拟人:使事物描写生动形象,具体可感.赋予人的思想和感情,表意丰富.

(3)夸张: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表达强烈感情;引起联想;烘托气氛

(4)排比: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对偶:形式上看整齐匀称,节律感强;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性强.

(6)反复: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

(7)反问:表达更鲜明,更强烈.加强肯定的意思.

描写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时代背景;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环境气氛.

美点品析

1.从语言的角度

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其实都是是指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写作手法则是指作者写作的手段,比如说借景抒情,写作特色是分析文章行文的特点,比如说结构严谨,层次突出。

(诗词鉴赏的话除了以上几点还有就是文学常识和对于某些关键词的分析,比如说一般考试都会在古诗词中拎出一联让你找出两个词来分析他的好坏,一般就是找动词,比如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关键词就是绿,然后分析他好在哪里,这种题一般都有个套路的就是形象/生动/准确/的表现/表达出了...)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衬托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作用

1.色彩词的作用----绚丽多姿

2.成语的作用----增添文学色彩

3.修辞之美----比喻,排比,拟人,对偶,反问,夸张、设问、

4.句式之美----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

5.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叠词----用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

叙议结合

1.寓情于景

2.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3.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

推荐的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一字千金法,它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古诗词的语言高度凝

简要赏析赋得暮雨送李胄这首诗篇五
《诗歌鉴赏练1》

诗歌鉴赏十题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只听到阵阵的雨声和蛙声。 C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

2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古人有“密雨比散丝”的诗句。

A、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的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帆船鸟羽天际大书树的描写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阒无人声的幽寂。

B、 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

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到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悠远的春山月夜图,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4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讲究艺术辩证法。下列唐诗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A、 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C、 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5对下面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义隽永,极富感染力

6对下面这首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垂绥,指蝉。蝉的头眼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涵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

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对高洁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7对下面这首诗进行分析:

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①诗人抓住﹑ 两个细节,从肖像的角度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痛苦以及饱经忧患的身世。(用诗中原话)

②造成山中寡妇悲惨命运的原因有两条,一是因为 ,独守蓬茅;一是因为,生计维艰。

8对下面这首诗进行分析: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简要赏析赋得暮雨送李胄这首诗篇六
《诗歌鉴赏一》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渡 湘 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当时被贬去僻远的峰州,《渡湘江》写于此时。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____________。(2分)

(2)有人说:“‘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极富匠心,令人倍感愁意。”试从艺术手法上作简要分析。(4分)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命题依据】本题意在训练学生从诗歌体裁、艺术技巧和思想内容三个方面鉴赏,关注考试变化动向,探索答题方法规律。

【分析解答】(1)七言绝句(2)诗人用花鸟这些使人欢娱的事物反衬远去边疆的哀愁,“乐景写哀情”,更显哀愁之深、之重,写出了诗人内心激烈的情感活动。(3)表达了远离京师的悲哀心境,对自己仕途遭遇的不平与忧郁。

【点评】应熟悉常见诗词的体裁特点,应对新的考试动向;抓住诗词注释等相关信息,准确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观书有感

朱熹

昨夜河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琴 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1)这两首哲理诗揭示了什么道理?(4分)

(2)这两首诗表现理趣的方法各有不同,试作分析。(2分)

三.【命题依据】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辩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达到理性的层次。

【分析解答】(1)朱熹诗借大战船自在航行的条件说明事物都有其自身规律,不按照规律行事,硬是用人的蛮力去“推移”是不行的;苏轼诗通过琴音与手指的关系说明,单有好的客观条件或单有好的主观条件都是不行的,只有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2)朱熹诗通过鲜明的形象体现理趣;苏轼诗通过两个浅显的假设表现理趣。(1分)

【点评】善于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其规律是答好本题的思维点。

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1)这首词的词牌是 (1分),词人即景感怀,抒发了。 (1分)

(2)这首词在《东坡乐府》中极有艺术特色,请选其一点,作简要分析。(4分)

四.【命题依据】本题着重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整体把握能力,全面思考,准确作答。

【分析解答】(1)永遇乐对人生宇宙的思考与感慨。(2)①独特奇妙的章法结构,上片用倒装的手法,前六句正面写燕子楼小园夜景,突出其清幽的特点,为烘托人物的情感作铺垫,后六句则追述梦醒之由和寻梦之行,交待缘由,使读者有一个全面而清楚的了解。(2分)②词人将景、情、理熔于一炉,围绕燕子按情事理而发,景是燕子楼小园的清幽之景,情为词人于燕子楼惊梦后萦绕于怀的黯黯之情,理即由燕子楼关盼的事而悟得的“人生如梦似幻”之理。三者互相融合,相得益彰,辉映成趣。(2分)

【点评】从诗词的结构入手,从景、情、理三者的关系着眼,深刻体会其精妙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诉衷情·送春

万俟咏

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露①。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

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②。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

【注】①流露:酒的泛称。②赊:远,长。

(1)联系全词分析,上片第一句中的“喜”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2)黄升《花庵词选》录这首词题作“送春”,意味着这首词的主旨是写送春情怀,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5分)

五.【命题依据】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思之有据,答之有理。

【分析解答】(1)①即将还家之喜,②为返家而沉醉之喜,③沿途赏美景之喜,④抛却一路艰难跋涉之喜(分付杨花)。(答对一点0.5分,共2分)(2)不同意。(1分)全词紧扣“喜还家”三字,通篇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三个字构思下笔的。(2分)因此全词抒发的是客子即将到家时的喜悦之情。(2分)

【点评】由景入情,抓住词眼,便可准确解答。

六、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清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请分析本曲中数词运用的特点和作用及本曲写景的层次顺序。

答:

六.【命题依据】本题意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技巧和写景的层次角度,掌握其格调特点和表达作用。

【分析解答】本曲中运用了“一”“两”“再三”“十”等数词,集中表现了江南风物明丽隽美的特点。由于选择的数词不同,富于变化,增强了生动活泼的情韵。(3分)前五句写景由远而近,从大到小,写家人、荷塘、水禽,第六句写远方的画船,第七句又近写村落酒店酒旗,极富条理性和层次感,表达了欢快的格调。(3分)

【点评】由数词的锤炼体会词曲的情感,由写景的顺序揣摩词曲的表现技巧

七.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二题。(6分)

春夜喜雨

杜 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 雨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 野塘漫水可回舟。

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3分)

杜诗: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

周诗: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

(2)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请自选一个角度略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3分)

答:

七.[参考答案] :(1)杜诗:①春雨来得及时;②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周诗:①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②春雨水量可观。

(2)杜诗要点: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 ②借助拟人修辞塑造形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③展开想像,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像相结合);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由“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

周诗要点: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②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的作用);③结构布局的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 [评分标准:本题3分,有观点,1分;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且能言之成理,2分。本题不要求考生将两首诗进行比较,只须就某一首在艺术表现方面

的个性略作阐释即可。

八.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选自2005届重庆市高三第一次联合诊断性考试)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

柳永(北宋)

伫倚危楼①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②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③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①危楼:高楼。②黯黯:迷蒙不明。③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问:历来评家认为,这首词的点睛之笔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两句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4分)

八.答题要点:

(1)从“不悔”入手结合全词分析坚贞(执着、挚诚等),意合即可,3分。(只有“坚贞”、“执着”、“志诚”等表述没有结合原词句具体分析只得1分,结合了原词句具体分析可得3分)

(2)从 “憔悴”入手,扣“春愁”分析“愁绪”(思归、思念等),意合即可,3分。(只有“愁绪”等表述没有结合原词句具体分析只得1分,结合了原词句具体分析可得3分)

(3)两点融合起来,并结合原词句进行了具体分析,视分析程度也可给6分

九.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选自宜昌市200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这首诗属于 体裁。表达了送别朋友时的 感情。(2分)

(2)本诗都笼罩着一个“雨”字。试赏析颔联围绕“雨”来写景抒情的妙处。(4分)

九.[参考答案]

(1)(2分)五言律诗(答“近体诗”也得1分);依依不舍(或感伤)。

(2)(4分)围绕“雨”字,写细雨湿帆,帆湿而重。以叠音词“漠漠”的无声来写船行的缓慢;归鸟入雨,飞行而迟,以叠音词“冥冥”写雨中归鸟的模糊迷蒙,这帆重鸟迟的客观景物全然是打上诗人主观感情烙印的物象,诗人寓情于景,抒发了送别朋友时的依依不舍的心情。

十.阅读下面的组词,回答问题。(6分)(选自宜昌市2005届高三年级5月份模拟语文试题)

忆 江 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好,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好,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1)白居易把情看作诗歌的“根”,认为作诗谱歌,应力图以浓郁的真情实感动人心魄,这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艺术经验。这三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

(2)从艺术特色的角度,任选一个点作一点赏析。(4分)

答:

十.参考答案:(1)洋溢于整组词的,是对于江南的赞美之情和忆恋(怀恋)之情。

(2)可以整组词为对象。①三首词各以问句结尾,层层深入。第一首泛忆江南,第二首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杭州景色,第三首回忆苏州往事,以三个问句结尾,形式上构成反复,内容上层层深入,从而表达了作者内心炽烈的情感。②三首词各自独立,又构成整体。各首词之间,通过句式、内容、结构的相似而前后照应,脉络贯通,构成有机整体。在组词中,这种艺术技巧很高明。

也可以一首词为对象。①写景善于着色。春天百花盛开,经阳光照射,显得更红。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在上面,更显得波光粼粼。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色调明朗。②善于炼字。如“寻”字用得好。碧空明月,月光中的山寺,寺中的桂子,婆娑月影,一切都很美。着一“寻”字,则一切景物都通过主人公的心灵而变成有情之物,诗中有人,景中有情,情景交融。③写景动静结合。再如这一句从动态的“寻”观静态的景,下一句以静态的“看”观动态的静,动静相生,含蕴无穷。④善用比喻。如“红胜火”、“绿如蓝”这两句以贴切的比喻,写出了春光的明媚与活力。以“醉”字形容“芙蓉”,又以“醉芙蓉”形容“吴娃”的美丽,比喻更为贴切,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⑤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如第一首泛写江南春景,第二首描写杭州月夜之景和钱塘潮,都在写景中融注了对江南强烈的怀念之情。(其它答案能自圆其说就可给分,如扣白居易诗歌的语言风格分析等。)

十一、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i)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十二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2)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颇有抱负,然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感。尾联语意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诗人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

答:(1) "一"字用得最好。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就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寻常,就更加突出了题中"早"字。(3分)(2)含蓄地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3分)

4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①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____;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__;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_的手法。(3分)

②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 (1分)

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2分)

②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1分) ③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2分)

4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睛,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1分);初夏天气的总体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个字)(1分)

(2)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客中初夏》的"散"与"不散"。(4)

答:①"自下而上"或"由近及远";上;反衬。(3分)

答:(1)①初夏的风光(或"初夏的景物");②清和"清新、和暖")(各1分)

(2)这首诗的"散"与"不散":就天气情况说,有雨景,有晴景;就距离情况说,有远景(南山),有近景(柳树、葵花);就自然情况说,有清风,有阳光。(2分)而诗人的情怀可谓"不散":前二句虽然写雨写晴,但侧重点在"分明"的晴景上;后二句虽然写柳树写葵花,但侧重点在"向日"的葵花上,由此,诗人对晴朗风物的喜悦心情使上下文联系起来,形成一体。(2分)[评分标准]"散"与"不散"各2分:只概括说明(如答案的首句),未能结合伤口分析,只给1分。

45、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渝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 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①谢诗"寻"和白诗"觅"的对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两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②请从两首诗中选出一首,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要侧重一个角度,结合诗句。(2分)

答:①桃源,即避元之所;春(春天、春光)。用典;对比(拟人)(4分)

②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但是在鉴赏时应侧重于某一角度、集中于某一点具体来谈,不可谈得过于散乱。(2分)

46、阅读下面宋诗,完成(1)-(2)题(6分)

北斋雨后① 文 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雨后双禽来占竹,深秋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野性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此诗为文同任兴元府知府时所作;文同是苏轼的表兄,北斋是他庭院中的书斋。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中国诗与中国画本来密不可分,细读文同的《北斋雨后》,可见一斑。

B.庭小圃幽清嘉可人,令文同陶醉,于是他常将下属请到北斋处理公务。

C.北斋可赏奇,诗人曾在雨后看枝头好鸟,待到深秋还可赏玩彩蝶戏花。

D.有禽有蝶增添了生气;"双禽"、"一蝶"乃为对仗所造,数词不必实解。

E.北斋雨后之景与品茗赏画之乐予人"野性",更令诗人思慕出仕前的生活。

(2)从你所认定的第(1)题的答案中任选一项,说说它为什么"不恰当"?

答:(1)B C(共4分,选对一项得2分)

(2)第二句中的"放吏衙",是说免了下属的例行参见(恋北斋而推委公事),故B项不恰当。第三、四两中的"雨后"与"深秋"互文见义,诗人观鸟看蝶是同时(深秋雨后),故C项不恰当。(只就其中一项回答。意思对即可。)

4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注:浴蚕,指古代时用盐水选蚕种。

前人这样评论这首诗的末句:“心思之巧,词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作简要赏析。(80字左右)

答:要点:(1)侧面落笔,以“闲”写忙,兴味尤绕。(2)牵入栀子花,丰富了诗意。雨浥栀子,意象甚美。(3)含蓄不发,摇曳生姿。(6分。要求扣住前人评述的“心思巧词句秀”进行赏析,表达简明通顺。有欠缺酌扣。若另有创见且合理,酌情给分)

4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简要赏析赋得暮雨送李胄这首诗篇七
《古诗赏析练习》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 田园山水诗 张啸鸣 设计

(一)田园诗

诗歌史上,把田园诗和山水诗是分开的。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始于东晋的陶渊明。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一般的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过山村》等都描绘了农村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人情,辞章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宋代,不仅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多了,内容也有了拓展。作品或描写农村风光,或描绘山村、水乡的风俗画,或写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它们不仅表现农村恬淡寂寥的闲适情趣,而且通过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描写,着意表现充满生机的自然及纯朴而富有活力的劳动者。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陆游《游山西村》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田园诗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语言清新质朴,不事雕琢,常常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叙述描写,形象真切近人,生活意味极浓。

(二)山水诗

山水诗从曹操的《观沧海》始,经南朝谢灵运、谢眺的进一步创造到唐代已臻成熟,成为蔚为大观的诗歌流派。出现一批胸襟旷达,气象宏伟,意境阔大的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杜甫的《望岳》《登岳阳楼》、王维的《终南山》、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呈张丞相》等,更有大量的诗歌着意描写山水绮丽迷人的风光,山林的幽静花鸟怡人的自然秀美,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牧的《山行》《江南春》等。

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什么样的景(包含读者的感受),即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如于良史《春山夜月》、刘方平《月夜》;如果诗歌刻意描绘的是静谧、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则反映诗人寄情山水,陶醉于自然,厌恶世俗,超然尘外的情趣,或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崇尚和追求,或表现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山中问答》、柳宗元的《江雪》。

以上所述只是一般情况,鉴赏诗歌,一方面要揣摩诗句,体会诗中景物特征,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经历进行具体分析,仔细把握,千万不可“按图索骥”。

1. 江村即事 唐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2. 雨过山村 唐 · 王建

诗题是“江村即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表现“江村”的?写出了“江村”怎样的特点?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的景象60字)

2.诗中的“妇姑”是指

3.最后一句用了

3.. 四时田园杂兴 宋 ·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儿女各当家”是指

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社 日 唐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描写社日农民的欢乐情景运用了细节描写,很具表现力。试举两例分析。

5. 宿甘露寺 宋 ·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1.“枕中云气”与“床底松声”的描写,作用有二,它们是

2.“银山”是比喻的说法,它是指

3.全诗写景有什么特色?饱含作者怎样的情怀?

6. 春山夜月 唐 ·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诗中说“赏玩夜忘归”的原因是;首联在全诗结构上

起什么作用?

2.你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好?选出来试作简析,品味其妙处。

7. 淮中晚泊犊头 宋 ·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1.这首诗开头两句描写的是春天晚暮之景,由于天色阴沉,所以这一景的特点是 的,孤舟夜泊,反映出诗人的心情是 的,这就是景情相生的道理。

8. 鄂州南楼书事 宋 · 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1.怎样理解第三句中的“无人管”?

2.全诗将四种自然景色及沁人心脾的芰荷香味与作者所在的南楼一起化成优美无比的清凉意境。可见其时作者的心情是 。

9. 过分水岭 唐·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爰一夜声。

1. 全诗描写的对象是而“。

2 .试说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自己真切感受的?

10. 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诗论家杨慎曾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

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请简述你的见解。

. 11. 夏 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 这首诗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试简说之。

2. 从全诗看,诗人的“夏意”是什么?

12.次北固山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人身在江南旅途而神驰洛阳故里,急切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写出诗中表现这

种心情的意象。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试简述这句诗的内涵。

13.鹿 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试述“人语响”在创造意境上的作用。

2.第三句中的“入”字极为洗练,说出它的传神之处。

14.题君山 唐〃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云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注:麻姑即仙姑

本诗是怎样表现君山神奇和灵秀的?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附录两首同题材诗

望洞庭湖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浑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 唐〃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5. 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篙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村有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即事”是个饶有情趣的小故事,试简述之。“去却关”又写出了什么呢?

16.桃花溪 唐〃张 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人写桃花溪借用《桃花源记》的典故,使之富有神秘色彩,说说末句一问透视了诗人怎样的意趣?

17.水槛遣心 唐〃杜 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此诗写景最传神的是哪一联?联系全诗试作评说。

18.绝 句 唐〃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一幅赏心悦目的图画,请分项说出这幅画的特色。

19.山中留客 唐〃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道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诗人山中留客的理由有几点?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20.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 〃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名句,试描绘出它所写的景色。

21.暮 江 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如果把首句中的“铺”改成“照”好不好?请说说理由。

2.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秋天江畔日暮时分的绚丽画卷和初夜宁静安详的柔美景色外,还有一个感人的艺术形象,那是什么?它反映出什么?

22.山中问答 唐〃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 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从结句“别有天地非人间”看全诗,诗人陶醉的“碧山”是怎样的世界?从中看出诗人崇尚的是什么?

二.赠友别离诗

古人尚交游,朋友之间、情侣之间,用诗来抒写真情挚意和离情别绪是习见的事。这类诗常常把写景与抒情结合起来,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衬托心情。如柳永的《雨霖铃》,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也有直接叙写离别时人物的言语、行为和神情,创造一种情境,表现深厚情感。如李白《赠汪伦》、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还有通过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来表达对朋友关切的。这些诗,人物形象鲜明,感情浓烈,感人至深。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有关思念的诗句

下一篇: 时间诗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