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伯牙绝弦的诗意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21    阅读:

伯牙绝弦的诗意篇一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千古绝唱。聆听闫老师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感觉课堂犹如流淌着柔美的音乐,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闫老师对教材有深入和读到的解读,设计独具匠心,让学生和听课的老师沉浸在“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难觅”境界里。她的课如高山流水,曲韵悠长,发人深思,至今还余音袅袅。现撷取两个片段与大家共赏析。

一、高山流水深相知

师:什么地方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生: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志在高山——生齐答: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生齐答: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生:钟子期就好像看到巍峨的泰山。

师:伯牙志在流水——(生:钟子期就像看到了浩荡的江河。)

师:伯牙是个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哪些景色呢?

生:还会有皎皎明月;皑皑白雪;芳草萋萋;大海汹涌……

师:是呀,还会有这些动人的情景。(出示词语,让学生读一读)

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伯牙鼓琴志在杨柳——生答: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师:好一个善鼓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

师: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生:是知音。

师:是真正的知音,伯牙当时已是一位有名的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前会缺少赞美吗? 生:不会的,但他听到的可能只是些恭维的话。

生:只是在恭维他,说他弹的琴声太好听了,却没弄懂到底好在哪儿。

师:他需要这样的恭维,表面上的赞美吗?生:不需要。

生:只有钟子期能明白他的心。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那样说——(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没有人会说——(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当他听到的是毫无意义的赞美时心情会怎样?

生:失落生:伤心生:忧郁……

师:他的心里一定会发出呼唤,呼唤什么?

生:我的知音你在哪儿呀!

师:后来,他找到了知音,面对子期,他的心情怎样?

生:激动。生:欢乐。生:心奋。生:高兴。……

师:万千感慨化作一句话,会说什么?

生:你是我的知音。

生:知我者,子期也。

师介绍伯牙与子期的故事。

师:他们俩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生:不,他们是心灵相通的兄弟。

生:是人生的知音。

师:想象知音相聚时那融洽、欢乐的场面,再来感受他们之间的情感。

学生齐读前四句。个别朗读,评价。

“妙哉,闫老师所念,学生必得之。”在这样诗意的课堂里学生与老师的心灵是相通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如一位高明的指挥,又似一名出色的导演,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老师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教师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

二、伯牙绝弦谢知音

师:不幸的是,钟子期染病而死,(出示最后一句话)伯牙——

生齐读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为什么伯牙认为钟子期死就再无知音呢?

生:再也没有像子期那样赞扬的声音。

生:又回到过去无人理解的情形,听到的只有恭维的话了。

师:是呀,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钟子期那样——(生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没有第二个人像钟子期那样——(生齐: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乃——(生齐: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他绝的仅仅是琴吗?断绝的是什么?

生:他断的是他的音乐。

生:他断的心灵的大门,他把心灵的大门给关闭了。

生:他把心里话融入琴中,随着琴一同给了子期。……

师:伯牙断弦的时候,把自己的美好、快乐也断了,他对整个世界关闭了心灵的大门,留给他的是无边的孤独、寂寞。再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句子,指名学生再读句子。

师介绍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师播放音乐,学生沉浸在失去知音的痛苦之中,之后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还写下了一首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出示: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学生读诗之后,又一次深情朗读课文。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把你最想对伯牙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动笔写感受。交流:

生:伯牙,知音千年难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生:伯牙啊,你要坚强地活下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生:我要送伯牙一句话,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能不识君。……

师:读了这个故事,我们知道知音难觅,每个人都在苦苦寻觅知音,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世界这么大,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觅到知音……要知道幸福在过程,从中见证人生的美好,感受人生的温暖。让我们深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全班学生在音乐声中背诵课文。)

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我的心灵,令我无比的感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伯牙绝弦谢知音令人感伤,令人钦佩,可是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却是一件无法理解、不可思议的事。通过这堂课,孩子们不仅理解了“知音难觅”,而且还学会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知音。之所以能在课堂上打动孩子,是因为闫老师巧用文本,努力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多向感受,让学生把心放进课文里,设身处地去读,去想。让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

染书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同文本真切地畅谈,与老师真情互动,使他们在课堂上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情感波澜,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收获了对生命的感悟。这样的课堂是有着灵动的生命,有深沉的人文内涵的。我想,课堂的精彩源于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源于闫老师对于语文的满腔热情,源于老师充满魅力的才气,源于闫老师 “读书就是生活”的理念。可以肯定,有了这样的文言文启蒙教学,学生是会爱上这些难啃的“文化瑰宝”的。

教师要做学生的知音——我听闫学老师执教《伯牙绝弦》

我校承办的“全国多种风格和流派教学观摩活动”已经过去半个月了,一直想把听课时的心得记录下来。可是,每次我想动笔时总恐怕自己笔拙,怕写的浅薄,写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样的痛苦的挣扎经历了数次。今晚在阅读闫学老师《牵到河边的马》一书,又有一种写的冲动,也许是这些纯净而坦诚的文字打动了我,也许是作者孜孜不倦地求索给予了我勇气和力量。“酒是越陈越香”,的确不错,我想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课是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闫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就是一堂富有诗意的、语文味十足的好课。

《伯牙绝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课文。文言文初次被编入小学教材,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一个新的名词,这张陌生的 “脸”会让孩子欣赏和热爱吗?而闫老师却实实在在地做到了。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伯牙和钟子期,一个善鼓,一个善听,而且善听者深得奥妙,能从琴声中知其表达的志趣与内涵,由解琴、解音而推衍为解人、解心,这就十分难得了。由此我想到了闫老师引领学生在这篇千古绝唱中走了一遭又一遭,读知音,品知音,悟知音,在课堂上知音已化作一只只美丽的蝴蝶萦绕在大家心间。直至今天,那时那景依然余音袅袅。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知音

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古文更是如此。《伯牙绝弦》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闫老师灵活多变而又扎扎实实的朗读指导。整堂课老师引导学生朗读不下20遍,不论是从词语生发还是句段入手感受知音难觅,也不论是自由读、指名读、接读、范读还是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次朗读都步步落实,毫不含糊。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运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请看下面环节: 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学生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生1:读课文。师评: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就读得这么好,把掌声送 给她。谁还想读? 生2:读课文。师评:真好,我最喜欢她读的三个地方。第一个地方是“峨峨……”,第二个“必得之”第三个是“终身不复鼓”掌声送给她。

(齐读课文,注意感受节奏。)

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二、“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品知音

语文离不开字词句组成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文章。叶圣陶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指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粱与津。”整堂课,教师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

-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

-让学生用文中语言的规律来赞美伯牙的琴声,学生自然而然运用课前积累的语言来说话,

看似不经意的课前伏笔却在这里熠熠发光,令人折服。通过这样的师生对话,学生入情入境,领会了“知音”心有灵犀的难能可贵。

-让学生想象:伯牙在断绝弦的时候,还断了什么?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

-让写一写安慰伯牙的话,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

三、高山流水总见情-悟知音

闫老师主张“人文关怀是语文的终极目标”。在这节课上,在闫老师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与学生随着作者的情绪时起时伏,或歌或泣、或思或诉,真正实现师生“共鸣”。使得学生的个性和认识,得到最大化的赞扬和释放,人文情怀得到滋润和滋养,人生境界得以提升,这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无为”境界。

闫老师以“知音“为情感线索,从解题入手,引领学生在文中寻找伯牙擅古琴,钟子期擅听的词句,让学生对知音有了真切的“初体验”。然后,她又创设多个情境,通过多次高质量的对话让学生感悟到“知音难觅”,以至于“子期死,伯牙绝弦,终生不复鼓”的深层含义。最后她又伴以点拨和归纳,点出“知音可遇而不可求”,到位的点拨使得文本的解读充分而全面。请看下面环节: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他、赞美他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学生动笔写感受。)

生1:伯牙,我同情你,你一定很寂寞,振作起来,你一定能找到新的知音。

生2;俗话说得好,不要把内心的大门永远关闭,你不要再伤心了。……

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此时此刻,学生已经化悲愤为力量,在他们懵懂的心灵中已经植下了对知音的向往,对幸福的渴求。“善哉,好一个博学的老师!学生心所念,闫老师必得之。”这便是课堂上的知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朝阳小学 刘晶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一、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这篇课文只用了77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个故事。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也可以跟着默读。

(教师正音,“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读“dé”。还有哪些字要注意呢?你在读书时有没有读不好的句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齐读课文。

伯牙绝弦的诗意篇二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观后感

金霞

罗才军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一课,令人感受颇丰。《伯牙绝弦》已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的注解。《伯牙绝弦》一文虽为文言文,但这一节课中,罗才军老师通过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把高深玄妙的知音内涵演绎得淋漓尽致,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原来文言文课也可以上得如此有诗意。

这一节课,首先,从教学设计上,罗才军老师设计得很诗意,层层递进,让学生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在教学过程中,罗才军老师更是给我们很多教学亮点。整篇课文上下来,老师以音乐贯穿,让学生从这种美妙的声音里,感受情绪,问学生仿佛看到了什么;再播古琴演奏的乐曲,问学生感受到了什么。通过音乐感受情绪和画面,层次渐进引出与音乐有关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样以音乐导入很容易让学生感染了情绪,进入了课文情境。

其次,罗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与动人心弦的古琴曲相得益彰,引导读时用范读,现身说法,让孩子去悟去发现,比如引导学生发现并读好语气词“哉”、“兮”,让孩子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善于抓住语气词的一字多义,如“善鼓琴、善哉”中的“善”,深入理解词语;并读出“峨峨兮若泰山”等语句的言外之意。罗老师慷慨激昂、跌宕起伏的朗读节奏,碰撞出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节课中,多处善于引导学生读语句想画面。如“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通过联想的方式

都让学生的思维跳得更远。总之,这一节课,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使生涩难懂的文言文因为有了情感的共鸣,理解起来就变得驾轻就熟、充满诗意。

伯牙绝弦的诗意篇三
《伯牙绝弦》

感受想象魅力,体会知音情怀

——人教版第十一册《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学习目标】

1.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诗文的意思,感受由音乐产生的想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文。

2. 在品读中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知音情怀。

【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朋友间的知音情怀。

难点:感受由音乐产生的想象的美好。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出示火烧云图画)看到了什么?

学生表达。

师:这是你们的联想。(出示:钱江大潮)想象到是什么?

生:想象千军万马奔腾而来。

生:白色的浪花如同城墙。

师:(出示一只黑甲虫和一只彩色的七星瓢虫)又想到的是什么?

生:那只黑甲虫是侠客,挥舞钢刀,横冲直撞。

生:七星瓢虫如同美丽的南国少女,引得多少路人痴痴地望。

师:你活用了书本的语言,很好。这是由看到引起的联想和想象。难度加大(播一段喜爱音乐)

生:那是一个清新的早晨,小鸟在叽叽喳喳的欢叫,森林里的一切都醒过来了,新的一天开始了。

生:山中的泉水流淌着,向山底下奔跑。

师:听到鸟声和泉水声展开的联想。

课堂教学

一、 单元导读引入,揭示题目意思

师:今天的学习进入了第八单元(出示单元要求)由艺术展开的联想,并学习表达自己的想象。第一篇课文。

生:伯牙绝弦。

师:(指“弦”)再读一遍这个字。

生:弦

师:你们理解课题的意思吗?

生:伯牙把琴弦弄断了。

师:把弦弄断干什么?

生:表示自己再也不弹琴了。

师:就叫——

生:绝弦。

师:再读一遍课题。

生:伯牙绝弦。

二、 预学分享,据意断句读通

1.预学分享。

师: 我们都预习过课文。请一位平常朗读机会最少的同学来读课文。听听有没有读准字音。

(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请一生朗读,倾听时注意“哉”、“得”等字的读音,在断句不恰当之处做上记号。为后续的学习埋伏笔)

2.据意断句

师:最初的古文没有标点,后人根据理解的意思加上了标点,没有加标点之处也可以根据大致意思断句、读通顺。(板书:读通)请大家对照注释说说古文的意思。

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 擅长 弹 心里想到高山 啊 高 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 啊 好像 广大 一定 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认为 就 断

(学生自由说古文的意思,适时点拨。根据意思进行断句,尤其是刚才断句不正确的地方特别注意纠正)

师:我们来一个“渔歌对唱”。请一组同学开一列火车来说诗意。我们根据诗意来正确断句。(强调“洋洋兮/若/江河”和“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两句话的正确断句)

师:这样一来,我们很自然地把古文读通畅了。再来一次对唱,我说译文,你们读原文,正确断句。

(学生读古文)

师:你们看,去掉标点(竖排原文),这样还能正确断句吗?

(一生读后,全班齐读)

三、 共学提高,感受想象魅力。

(一)说出文中的想象情景等

师:文中有两个人物,一位是

生:钟子期。

师:一位是----

生:俞伯牙。

(板书:伯牙 子期)

师:(出示 )

子期:楚国人,山野樵夫。

伯牙:晋国人,学艺三年,宫廷乐师。尊称“琴仙”。

师:区别在哪?

生:一个是打柴的,一个是宫廷乐师。

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身份地位相差太大。

师:地位悬殊,国家有别,却演绎了一段由音乐艺术引发的真情故事。请动笔划出联想和想象的句子。

学生动笔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学生回答后即用红线划出。

师:上课前,我们也进行了联想和想象,他们的想象却与众不同。先看伯牙的想象——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伯牙弹琴的时候,先想象的是高山,后来想象是自己弹的是流水。

师:子期并没有看到高山,也没有听到流水。却根据音乐想象到——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子期的表达很有味道,不是说,你弹的是高山,你弹得是流水。是这样表达。

齐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读出了什么?

生:无比的赞叹,无限的欣赏。

师:语言是传递心声,不同的表达情感不一样,这样的表达,把满心的赞叹表现出来了。充满赞叹地朗读。

学生朗读。

师:子期不仅仅知道伯牙的音乐表现的是这样巍峨的画面,还有什么? 生:还有伯牙心中的伟大理想。

师:具体说说。

生:太棒了,你有像大海一样宽广胸怀,你有像高山一样远大志向

师:把听音乐后看到的画面,表达的志向结合在一起说。

出示:子期听着音乐,

生:子期听着音乐,情不自禁赞叹道:伯牙,太了不起了,我看到高耸入云的泰山,我看到了浩浩荡荡的长江黄河。我还知道了你有着高山一样的志向,有着像大河一样波涛的胸怀。

„„

师:子期完全懂得他音乐中表达的情景、胸怀和志向,发自内心的赞叹: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子期的表达放大了伯牙的心声。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学生朗读。

(二)运用表达想象情景

师:让我们学一学子期对音乐产生联想的美好表达。

徐徐清风 袅袅炊烟 潇潇春雨

瑟瑟秋风 依依杨柳 潺潺流水

皑皑白雪 萋萋芳草 滔滔江水

啾啾鸟语 波光粼粼 悠悠白云

茫茫草原 涓涓细流 帘帘飞瀑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 泰山 。 伯牙鼓琴,志在月光,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 明月 。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说话) 生:伯牙鼓琴,志在雨丝,钟子期曰:“善哉,潇潇兮若 春雨 。 生:伯牙鼓琴,志在春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 清风 。 生:伯牙鼓琴,志在瀑布,钟子期曰:“善哉,帘帘兮若 飞瀑 。 生:伯牙鼓琴,志在积雪,钟子期曰:“善哉,皑皑兮若 白雪 。 生:伯牙鼓琴,志在月光, 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生:伯牙鼓琴,志在浪花, 钟子期曰:“善哉,滔滔兮若巨浪。

„„

师(小结)这正是文中所说的,“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 必得之)

师:这个必得之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文中称这种情意叫做—— 生:知音(板书:知音)

三.体会不同凡响的知音情怀

伯牙:宫廷乐师, “琴仙”。最苦恼于无人能听懂他的曲子。

一日,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一曲《水仙操》把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楚王听了,连连摇头:“嘈杂,嘈杂!乱,乱,乱!换!换!换!”

师:更何况出示

子期:山野樵夫。将世上难觅的乐谱分类整理在册。有渔歌、牧歌、猎歌、樵歌、祭歌、宴歌、情歌……赠送给伯牙。

师:还能读懂什么?

生:我读懂了子期虽然地位高,更需要的是有人听懂他的音乐。

师:你很会学习,一下子抓住了要点。是啊,他是一位艺术家,爱用音乐表达情感。音乐是他的生命,琴是他的至爱,唯一缺的就是有人懂他的音乐,懂他的心。

生:我觉得子期很了不起,把自己的所有的乐谱给了伯牙。

生:伯牙和子期两人虽然地位相差很大,但是有相同的爱好,两人心心相印,这种知音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师:我们多么希望两人的友情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无奈世事难料。音乐《高山流水》的伴奏下静静地看下面的文字(文字在屏幕上向上行走。)

艳阳高照,又是一个春暖花开之际。伯牙来到子期的茅舍,不远处的墓碑上的“钟子期之墓”印入眼帘,顿时泪水夺眶而出。他捶打墓碑道:“天不该灭我知音!地不能埋我知音!天下可以无伯牙,不可以无子期啊!此生所遇唯一知音,竟先我而亡,天地不公呀!”

伯牙跪在墓前,泪洒琴弦。他悲怀难抑,又仰天呼唤:“知音绝矣,谁懂我心!伯牙苟活,有何意义!子期-----且听我为你弹奏最后一曲!”

伯牙双臂大起大落,十指如颠如狂。琴声起初呜呜咽咽,含悲带血;继而嘈嘈切切,噪响不绝。突然“铮”的一声,琴弦断了。伯牙心念:知音已去,断弦之琴,留有何用!我终身不复鼓!于是,蓦地抓起琴,对着子期墓前的磐石用力一摔,只听得轰然爆响,琴身粉碎……

(出示句子,指名学生读)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

生: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

师:因此,伯牙以一种大家都觉得非常可惜的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师: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生配乐朗读)

四、 读背全文,延伸知音情怀

1、自由背诵。

师:这个故事发生约3000年前,最初记载在《列子汤问》后又记载在2500年前《吕氏春秋》,200多年前又记载在《警世通言》,现在人们又编成乐曲,歌曲(唱歌),千古流传,让我们把它记在心田,请大家借助黑板上的板书自由背诵。(板书 读诵)

2.指名背诵

3.全体背诵

师:学习《伯牙绝弦》感受联想和想象的魅力。对这份稀世罕见的“知音”情,除了赞叹,也许留给我们的还有痛惜、遗憾,不解,随着年龄的长大将会有更多的体会。

板书: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的诗意篇四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备课心得

《伯牙绝弦》一课,在古曲古文构建的古朴氛围中,向孩子讲述知音这段传奇故事,诠释了“境由心造,琴为心声;云烟万里,知音难求”的千古主题。设计的时候,真的迷惘,仅仅告诉孩子们一个纯粹的“知音”传奇呢,还是应该与时俱进,重新诠释现代意义的知音?最终选择了两者兼顾。让小学六年级学生领悟本课意境,产生知音对话,触动他们稚嫩的心弦,何其难矣!

一、解读决定设计

1、主题解读:

⑴ 境有心造,琴为心声:

对于伯牙来说,人生即琴。琴,原来只是另外一个自己。但是一次的偶然邂逅,使得伯牙在一处山间遇到唯一的听众钟子期,于是他那“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高洁情怀才有了表达的空间。他的琴声遇到了钟子期,从此,生命有了知音。“高山流水”是音乐,也是伯牙孤寂清高不谙世俗的言说。“知音情节”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翻开历代诗词文赋,比比皆是。如唐初王勃名篇《滕王阁序》云:“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即表达了借高山流水之曲期盼知赏之意。又如北宋晏殊《山亭柳》“赠歌者”:“若有知音见,不辞遍唱阳春。”岳飞《小重山》“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一种身系家国安危而又不为所容不被理解的沉重忧患化作对高山流水知音的企盼,但悲剧是彻底的。伯牙虽已绝弦,但他留下的千古绝唱却敲响了文人心中的不绝追求。谢灵运、陶渊明、王羲之、谢安、谢眺、李白、孟浩然、王维、苏东坡,他们都是寻觅知音一路走来,一卷中国文化史,出现的最频繁最密集的怕也就是这两个字罢了。“高山流水”是中国文化最为阳春白雪的片断,是中国文人几千年无法割舍的知音情结。

⑵ 云烟万里,知音难求:

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子期使他深深地感受了拥有知音的幸福,他的琴声以及他通过琴声所传达的心声都只有子期能够理解,而人都是渴望被人理解的。子期的死,使伯牙尝到了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想到知音的难觅,他绝望地摔碎了瑶琴,从此也向整个世界封闭了心灵的大门。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是多么重要,多么令人渴望,而要找到一个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却是难上加难。

⑶ 面向现实,重解知音:

时代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必须与时俱进,重新诠释知音。以下引用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的作品《话说知音》,摘录一部分,启迪思考。„„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直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愈多愈好的啊!„„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重大的损失,艺术的途径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在任何声色犬马的诱惑面前,都不能动摇和沉沦。„„大凡能用声音、图画或文字去打动人们的艺术家,往往会历尽沦桑,甚至要闯过多少生死的关隘,还得日后反复地揣摩,昼夜都不停歇。既然已经耗尽了毕生的心血,投入了如此艰巨的工夫,确实就应该永不停顿地奋斗下去,将自己美好和高尚的追求,始终留存在人们心中,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

2、文本感悟:

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神交穿越世俗,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很少与平民交往的事例中的一个。一个贵为卿相,一个则是山野樵夫。但就在一个绵绵雨夜,一段陡峭山崖,完成了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这种神交便来自音乐的魅力。透过两个“善”得知,伯牙有非凡的创造才能与演奏技能,创作出气韵相生,意境悠远的《高山流水》;子期有着精深的音乐鉴赏能力,听懂

了曲高和寡的《高山流水》,两人因音乐结缘。

⑵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冯梦龙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里说,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古人所说“声气相求”,就是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并且一方能对另一方的曲意表达"心有灵犀一点通",于众人浑浑之中洞察其真意所指。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俞伯牙用琴声表达了他高山一样的志念、情操和江河一样的智慧、涵养,而且表述得十分精确、生动和感人,而钟子期也一定具有同样的志念、情操、智慧和德性,两心相同,两个精神世界的高度一致,因而琴声一起,便引起钟子期心灵深处强烈的共鸣,两人以一曲《高山流水》而成知音。

⑶ “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难于追随,深不可测,不可逾越。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长寿。山有一种大气,是平常人的境界所达不到的,因此,只有那些“胸怀天下”的仁者才能欣赏到山的精髓,所以“仁者乐山”;水有一种灵气,非常人所能领悟,只有智慧的人看到水才能做到心中顿悟,因此“智者乐水”。仁者爱山,智者爱水,爱山的仁者伯牙,爱水的智者子期,两人心灵相通,谱写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传奇。 ⑷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念”字,下为一“心”字底,是心中心所思、所想,更是内心的独白!子期不但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高山、流水,而且越过音乐,越过形象触及到了伯牙的内心,这表面的知音后其实深藏着子期对伯牙的知心,是心领神会、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一点通。

⑸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意为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比喻知音难得。后也以“曲高和寡”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少。伯牙的琴曲曲高和寡,凡夫俗子自然难以领会其乐曲的精妙。

伯牙的绝琴明志,一者做为对亡友的纪念,失去子期,心中的况味永远没人知道,重回寂寞;再者为自己的绝学在当世再也无人能洞悉领会而表现出深深的苦闷和无奈,这破琴绝弦的“绝”,决断的非仅仅是那一根琴弦,而是一根心弦呀!

二、教学设计思考

1、教学切入点:

⑴ 伯牙与子期的感情绝不仅仅是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而是以音乐为载体的对人生的态度,所谓志同而道合者,所以不必让学生从音乐的角度去理解二人之间的这种感情。对于今天的小学生是很难理解《高山流水》古曲的含义的,因此,不将音乐作为课文的切入点。

⑵ 钟子期不是一般的樵夫,至少应该属于隐居山林的知识分子,与伯牙一样寄情于山水之间,所以二人有情感共鸣点。但是不能将“士大夫”“樵夫”的身份提出来,证明“音乐无疆界”,同样过多地强调音乐性会使学生茫然。

⑶ 本课以“绝弦”为突破口:

“绝弦”是一个典故,出自于《吕氏春秋。本味》,讲的是伯牙与子期高山流与知音的故事。人们用“绝弦”表示失去知音的意思。唐代崔珏的《哭李商隐》里就有引用了这个典故:“良

马因足无主婉,旧交心为绝弦哀。”“绝弦”是本课的文眼,抓住了文眼,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的感悟、想象,能更好地去解读文本,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文字的内在情感水乳交融。“绝弦”出现了两次,一次在课题中,另一次在课文中。题好一半文,教学从解题入手,让学生理解“绝弦”的字面意思,初知文本大意,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接着以“绝弦”为线,进入文章最后一句的教学“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显现文章主旨:知音难觅。由此展开,引导学生顺着文路揣摩,循着笔意思索,深悟“绝弦”的意蕴。

2、板块教学,理性推进,步步落实:

第一板块:

初解绝弦:

从课题入手,联系课文最后一句,知晓文章的大意。

第二板块:

再解绝弦:

直接引出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引导学生读好两人各自特点;然后让学生再读文,从哪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重点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两句,借助创设情境、想象说话等方式顺畅自如地掌握了文章内容,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的深刻内涵。

第三板块:

深悟绝弦:

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引领学生再现当时情境:“两人相约明年中秋再相会,当伯牙兴致勃勃地来到相约地点,万万没想到等待他的是子期冰冷的墓碑,他多想鼓琴给昔日知音„„”,配以极其悲怆凄凉的古埙乐音,紧接着回扣文本“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回环朗读中感悟千古知音佳话。

第四板块:

回味绝弦:

欣赏古琴曲《高山流水》,典雅的琴音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读全文,收获对课文主旨的感悟。

3、教学难点:

⑴ 解题难点:

“绝弦”二字中“绝”为难点,此“绝”表面为“拉断”之意,但是一个“绝”字,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在内。

⑵ 读的难点:

两个语气词“兮”和“哉”是生字,平常是见不到的。另外,两字都是轻声,怎样读出轻声,读出感叹,明白古人连续用语气词的用心所在,读出了语言背后的心情,猜测当时的心理活动。其次,“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如何断句,怎么读出轻重缓急,读得有声有

色,有滋有味,将古文的意境淋漓尽致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⑶ 理解文意的难点: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使用的语言形式,其中有许多特殊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尤其是文言文常使用单字,甚至在不同地方,不同情况,每个单字的用法,意义不同。抓四个“善”是抓住了“理解文意”的重点。“善鼓”可以说成“善于弹琴”,也可以说成“擅长弹琴”,再者“善哉”的“善”字典中的意思是“做得好”,用在句子中应该翻译成“弹得太好了”,如只说成“好啊”是不恰当的。5句话,77字的小文,教学中“字义连句”“想象补白”“通顺表达”等任务都要完成。

三、以古教古,诗意课堂

用凝练的古文语言来讲述一件事情或是阐述一个意见是完美的。用文言是现代人对古人的敬仰,是对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的继承。

1、夸奖学生用古文:

“妙哉!”“善哉!”“美哉!””“大哉!”“壮哉!”„„

2、提示学生用古文: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无止境”“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纳才有吐。”„„

3、点拨学生用古文:

2000多年来,以“伯牙教琴、伯牙琴、伯牙弦、牙弦、伯牙曲、流水琴、高山流水、流水高山、高山深水、水深山峨、流水、钟期听、钟期耳、钟期、子期、赏音、知音”等化典的诗文不可胜数。“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宋代王安石《伯牙》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再如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

4、仿写浅显文言文:依照经典之句的结构、语气、命意仿写一段话,激发兴趣,感悟文言文语言魅力。如:“善哉,皎皎兮若明月。”“善哉,徐徐兮若春风。”“善哉,袅袅兮若轻烟。”“善哉,萋萋兮若芳草。”„„

四、中国经典古曲《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古代琴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后来高山分为四段,流水分为八段。”

明清以来,《高山》、《流水》又有变化,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

另有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风格也完全不同。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

伯牙绝弦的诗意篇五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

普洱市思茅二小振兴校区 刘帘枝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

个故事。

3、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1、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曲子,要认真听喔!这可是一首优美的古筝曲。(出

示课件1 ) 闭上眼睛听会更有韵味。 看到你们听得那么如痴如醉,老师都不忍心打断你们了。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曲子吗?(生答„„) 师:这首曲子叫《高山流水》,和这首曲子有关的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篇文言文,名字叫„„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通过预习,你对文言文有哪些了解?(指名回答)

2、怎样学习文言文?(生答,总结,出示课件2)

3、指名读课文(2人)。师评价:一字一句地读,读正确、通顺。文言文在

过去是没有标点的,标点是后人加上去的,所以,读文言文要停顿。

4、出示课件3,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5、师:同学们都读得非常认真,有的同学还用笔画上了节奏,这正是“不

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给课文画上节奏。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指名照着大屏幕读课文。

2、读了课文,有没有理解那个词或句的意思?指名说说诗意。

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绝弦:割断琴弦。 绝:断绝。

念:指伯牙心里所想的,所要表达的内容。

四个“善”的不同用法:前两个“善”是擅长、善于;两个“善哉” 的“善”语气词,表示感叹,意为“好啊”。

若泰山:就好像泰山一样。若:好像。 曰:说.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洋洋:广大

谓:认为 之:他 必:知道

江河:长江或黄河,借指很大的水域。

所念:(心中)所想到的。

必得之:必:一定。得之:知道,明白。

不复鼓:复,再,重新。再也不弹琴。

3、教师范读,让学生想一想听了之后能不能理解更多的词语。

4、提问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提醒学生:把文中的句子变成你的话)

5、同桌讲这个故事。

6、指名讲故事。

7、出示译文(课件4),齐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8、(配乐)朗读课文(课件3):一人读文中的句子,一人读伯牙说的话;

全班读文中的句子,教师读伯牙说的话。

9、背诵课文:先出示填空式背诵;(课件5) 再整体背诵。(课件6)

四、感悟课文。

1、想一想:文中写了几个人?他们什么关系?(朋友、知音)文中的哪句

话写了他们是知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伯牙 知音 钟子期

2、什么是知音?现在理解了吗?(学生谈,师板书:)理解自己心意,有共

同语言的人;或是配合默契,心灵相通的人。

3、师:是什么让伯牙下如此大的决心,摔断自己心爱的弦?用文中的一句

话来回答。(先提问;再出示课件7: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板书:绝弦、不复鼓

4、(出示课件8)师:

后人有感,诗云:(齐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师:这正是“高山流水话知音,伯牙摔琴为子期”传下的一段佳话。

五、作业。(课件9)

写一段你与最要好的朋友的感人故事。(课件1、3、有音乐)

六、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伯牙 知音 钟子期

绝弦、不复鼓

反思: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特别在教学过程中,我精心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从教者与学生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但课堂总会有遗憾,主要体现在一些教学细节上。由于方言习惯,教学语言不够准确,如弦读成xuan。在理解课文时,对课堂中生成的关注度还不到位。课堂上忙于赶时间,就匆匆过场,这跟本人的心理素质有很大关系。总之,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但我想我们仍需要不断追求,在磨课、上课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伯牙绝弦的诗意篇六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郯城一小 官亚琼

【教学目标】:

1、正 确、通顺、有节奏的朗读课文,渗透古文朗读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利用插图、注释等方法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

3、通过朗读感悟、情感体验等方式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知音深情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师:我们来做一个词语游戏,仔细观察他们有什么特点?

板书:泰山峨峨 江河洋洋

生:它们都是ABCC形式的词语,并且是写景色的。

师:你观察的很仔细,能说出几个这种类型的词语吗?

生:白雪皑皑

师:我们仿佛看到一片白雪茫茫的景色。好词语,请你把它写在黑板上。 生:明月皎皎

师:多么皎洁的月光,也请你把它写在黑板上。

生:清风徐徐 绿草茵茵„„

师:好的词语就要把它积累下来,读一读,并记住它。

生读

一、 导入新课,指导读文

1、师: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见,人生能有一知己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今天我们读的这篇文言文,就是一个千古传诵的知己的故事。板书课题:伯牙绝弦

师:读文言文有读文言文的方法,我们不仅要?

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还要读出古文的韵味来。请同学们根据要求,读通句子,试着读出古文的韵味来。

生自由读文

2、师:读的很投入,请你来读一读。

师:读出古文的韵味,就要注意句子之间的恰当停顿,像这样

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你也来标一标,再读一读。(指读)

师:真的如高山流水,韵味十足,一起读。

二、合作交流 整体感知

1、师:读出了文言文的韵味,我们还要读明白它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联系上下文,看一看课后的注释。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多思,也是好方法。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自己的方法,试着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

生读文,自学理解。

师: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你明白了哪些句子的意思。

2、师:我们一遍一遍的读课文,意思理解了吗?谁试着翻译一下。(师读文言文,生说意思)

师:“谓”的意思是?

生:认为。

师: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就是说?

生;伯牙认为世界上再没有知音了。

3、师:看来同学们对文言文意思的理解方法掌握的很好,文中有两个主要人物,他们是?

生:伯牙 钟子期

师:(板书:伯牙 钟子期)他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琴

师:用文中的话就是: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仅仅是喜欢吗?生:擅长,喜欢,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喜欢听。

师:理解的好,读好这两个“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文中还有两个“善”,读一读所在的句子。

师:这两个善都是感叹词,善哉意思是?

生:好啊!

生:妙啊 ! 太好了!

师:太棒了!把你的感叹加进去: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三、深入读文,情感体验

1、师:一个“善”让我们了解伯牙,钟子期,哪些句子让你读出了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特点?

生: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让我读出了伯牙擅长鼓琴。

师:伯牙心中想高山,他的琴声就?

生:它的琴声中就有了高山的感觉。

师:伯牙心里想到了流水,他的琴声?

生:他的曲子里就能听到流水的声音。

师: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伯牙的琴技,你会想到?

生:技艺高超,出神入化 独一无二 登峰造极„„

师:多么高超的琴技呀!不愧为一代乐师。你又从哪里感受到钟子期善听?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当伯牙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善听的子期,眼前仿佛会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威武高大的泰山。

师:你不由得赞叹到: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生:我仿佛看见了五岳之尊的泰山高耸入云。

师:你连声赞叹---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伯牙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淌而出,假如你是钟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流水?

生:我就仿佛看到了长江黄河那滔滔的河水在流动!

师:于是你赞叹到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他们的心灵多么相通呀

2、师:伯牙的琴声除了表现高山流水,他还会表现哪些美丽的景象呢? 生:他的琴声还会表现蔚蓝辽阔的天空。

生:表现鸟语花香,百花争艳的春景。

生:他的琴声还会表现炊烟袅袅的农家风景。

生:还会表现秋天落叶满地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秋天果实累累的景象。

„„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他的琴声一定表现了很多很多动人的情景。(指板书)

师:他的琴声一定还表现那白雪皑皑„„

生:明月皎皎 绿草茵茵 炊烟袅袅 灼灼霞光 杨柳依依„„

师:当伯牙志在白雪,钟子期必赞到?

生:善哉,皑皑兮若白雪。

师:真是一个善听的子期,伯牙志在明月。

生: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伯牙志在( )„„

生:善哉,( )兮若( )。

3、师: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多么诗意动人的画面呀,让我们也一起前往,感受这动人的场面(音乐:高山流水 画面:伯牙钟子期)

生聆听感受。

师:你看到你一个怎样的伯牙?怎样的钟子期?

生:我看到一个弹琴专注的伯牙,看到一个听得如痴如醉的钟子期。 生:我看到弹琴的伯牙脸上的微笑,看到钟子期在不断地点头赞叹。 „„

配乐背诵: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板书:所念 必得之)一个所念,一个必得之,心有灵犀一点通,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 朋友,他们是真正的知音呢!现在我是伯牙,你是子期,

(师)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鼓琴,志在( ), “善哉,( )兮若( )!”

师: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们读出因琴而相知的心。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之前,他还会缺少赞美吗? 生:不会!

师:不缺少赞美,那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生:因为伯牙想到什么子期都能知道。

(课件出示:伯牙是春秋时期有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听他弹琴的,虽然大都是宫中的达官显贵,可却没有人真正听得懂他的琴声,伯牙甚感孤独。一日外出途中,他在高山流水间弹奏了起来,以抒发内心的苦闷。不想,一个砍柴的樵夫——钟子期,驻足静听,并听出了伯牙琴声中想要表达的意思)

生自读

4、师:多少年的寻寻觅觅,伯牙终于找到了能听懂他琴声的人,知音相遇,分外激动,只可惜他们两人相处时间甚短,意犹未尽。于是相约第二年的春天再于此地相会。(音乐:伤离别)第二年,伯牙兴致勃勃地赶来此地与钟子期相会,再续前缘。不想,天有不测风云,等待伯牙的并不是钟子期的人,而是钟子期冰冷的墓碑。

同学们,伯牙于茫茫人海中巧遇知音,何等的荣幸。可是此时,当他跪在子期冰冷的墓碑前,昔日的知音已化作一堆黄土。此时的伯牙做了什么?

生:把琴摔破,终生不再弹琴。

课件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没有子期说――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伯牙鼓琴,志在流水,再没有人赞叹――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知音不在,留琴何用,伯牙乃破琴绝弦,这是何等的心碎呀!读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伯牙绝弦,仅仅是绝弦吗?他还断绝了自己的?

生:他还断绝了自己的弹琴生涯。

生:伯牙在断绝琴弦的时候,同时也断绝了他的心弦

师:伯牙绝弦只因为?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师:伯牙之所以只把子期当成知音,只因为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出示全文

师:带着你感动,读。

生读文。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故事编写了这首〈〈高山流水〉〉。当我们聆听这首曲子时,就会想起一个故事,那就是——

生:伯牙绝弦

师:当我们想起这个故事时,就会想起两个人————

生:伯牙,钟子期。

师:当我们想起这两个人时,就会想起文中的一句话。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看来同学们真的很会读书,请你再静下心来默读,带着自己的感受走进文字,再次走进伯牙的心中。

四、拓展延伸 巩固背诵。

师: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背诵课文。

伯牙绝弦

郯城一小 官亚琼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流传久远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学生分析】

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但该文时空跨越较大,学生也存在着一定的语言及理解障碍。

教学目标】:

1、正 确、通顺、有节奏的朗读课文,渗透古文朗读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

的兴趣。

2、利用插图、注释等方法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 3、通过朗读感悟、情感体验等方式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知音深情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1、词语游戏,板书:泰山峨峨 江河洋洋 (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生:它们都是ABCC形式的词语,并且是写景色的。谁能试着说几个?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