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孤独忧伤的古文诗句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25    阅读:

孤独忧伤的古文诗句第一篇
《论古代诗歌中孤独感的语词表达》

孤独忧伤的古文诗句第二篇
《古诗文赏析》

孤独忧伤的古文诗句第三篇
《忧伤与孤独---登高必赋的文人情结》

忧伤与孤独

试论登高必赋的文人情结

绪论

中国文人的“情结”是指文人在个人和集体潜意识的共同作用下,在历经几千年的衣钵传承后形成的一种共同的心理习惯,包括思维习惯、情感习惯、审美习惯、价值取向等等。由于文人情结是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所以从纵向上来说,它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的。 纵观整个中国文学史,中国文人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一致的文化情结。当同一种人生境遇和审美情景在历史文化中不断的重现,到后来慢慢地沉淀下来,成为后世文人心灵上的情结。这些情结一旦遇到合适的情境,便又会在这些人身上显现出来。在古文的学习中,我们常见的有胸怀大志和功成难就的漂泊情结;背井离乡或贬谪离乡的乡土情结;无奈现实和终世脱俗的归隐情结;借酒消愁或是寄情于山水的诗酒情结;万木萧条的悲凉和天涯共月明的悲秋情结;以及壮志未酬与志存高远的登高情结等等。

登高望远,是中国文人挥之不去的情结。文人爱穿行于山水之间,一来是感受大自然的宏伟和壮阔,二来是登高望远、抚今追昔、借景抒情。因此,登高也就成了文人最为常见的行为表现艺术和最爱表现的主题。

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说到“古今之成大事、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也。”我觉得古代文人的登高情结里也有这三个方面的体现。

第一种境界,“西风凋碧树”,而“独上高楼”,已有孤独寂寞感。上楼可视作对理想的希望。“望尽天涯路”可视作摆脱了一切世俗杂念,对更高更远的境界的寻觅与期待。意思是指要有勇于攀登、登高望远的精神,做一个志存高远、视野开阔,以及对生活积极向上乐观的人。。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是选自曹操的《观沧海》。诗人站在碣石山上观海,他所看到的是水波动荡的大海的远景、山岛耸立及草木繁茂的近景。通过写大海广阔无边的恢弘气势,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无比开阔的意境。同时,诗人寓情于景,将自己比作沧海,主要是用来表现自己的开阔胸襟和远大抱负。

我记起了我们小学时候学的杜牧的《山行》,现在想起来,还记忆犹新。“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在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的这首有关“登高”的诗,不同于其他的诗人那般,登高望远,来不来就是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或者是宽阔胸襟,亦或是壮志未酬。杜牧在山间行走通过对自己所观察到的景物的描写,最为突出的是“霜叶红于二月花”写出了秋天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自己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感情。读起来清新自然,回味无穷。

杜甫的《登高》被后世誉为“古今七律第一”的“旷代之作”。不登高,怎么能感受到风急天高的壮阔?不登高,怎么能听见远处猿的啼叫?不登高,怎么能俯瞰渚清沙白?不登高,又怎么能将鸥鸟的盘旋劲飞,尽收眼底?你看到的所有美好景象,从而抒发的所有感情,这一切都是因登高而起的。登高,开阔视野;

登高,放开胸怀。像诗人杜甫,正是因为做到了这些,才能发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千古名叹。

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写的是诗人一种无止境的探求的愿望和感受:要想看的更远、更广,就要站得更高。诗中的“”千里、“一层”,象征诗人想象中的纵横两方面的无限空间。“欲穷”、“更上”使用上的连贯通畅,包含着明确的条件关系,形象地启示人们: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还有就是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同样也是揭示了“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

第二种境界,概括了一种为理想的实现而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表现执着和为此殉身而无悔的精神。尽管成败与否尚无法预料,但任然坚持到底,衣带宽、人憔悴正体现了追求与过程中的艰苦。

说到体现追求过程中的艰苦,跳入我脑海里的是《蒹葭》里寻者的形象。在寻者眼里,伊人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中的形象。“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对寻者逆流追寻时困境的描写: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暗意终不可达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对顺溜追寻时的幻象的描写: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最终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体现执著之意。不是困难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惘之情之深,追寻之途之苦,可见矣。

在这里,我们还是不得不提到杜甫与他的《登高》。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他的诗一般都是表现人们生活的疾苦,很有现实写照意义。《登高》体现了他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它讲述了诗人远离故乡的羁旅之苦,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独自登高的悲凉。杜甫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与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结合在一起。虽然一生坎坷,遭遇到过很多的不幸,但是他至始至终还是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在他看来,个人的忧愁与痛苦跟国家的危亡和百姓的苦难比起来,根本就不值得一提。只要能为国家、为人民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即使献出自己的生命也是值得的。

当然,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古代文人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产生各种各样的纠结心理,纠结心理一旦沉积下来,也就会变成我们所说的情结心理。在坚持追寻的登高望远的过程中也可以形成开头我们所说的漂泊情结、乡土情结和归隐情结。

胸怀大志和功成难就的漂泊情结。古代文人借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表现自己失意和伤感的诗句数不胜数。这几乎成了一种潮流,永远不会过时。古代失意文人的代表作,就不得不提到陈子昂的《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古诗虽然很短,但是他抒发的感情却格外的悲壮与深长。以两个“不见”相互映照,表达了诗人对古代礼贤明君的钦敬仰慕和自己生不逢时的感伤。“念天地之悠悠”俯仰天地,通过广袤无垠的广阔背景,从而抒发了天地虽大、知音难觅、岁月无情、时不我待的深沉感喟,抒发了诗人个人失意和伤感的痛苦心声。还有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通过写诗人登古台时的所见所感,在抒发怀古的幽思中,表现了忧国伤时的激愤情感。诗人把对历史的凭吊转向亘古不变的山水,尾联触景伤怀,抒发对现实的感慨,表现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失意与伤感。

背井离乡或贬谪离乡的乡土情结。乡土情结,我觉得多半的原因都是在于漂泊情结的存在。“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由著名的山水派诗人王维的一首很有名的怀乡思亲之作。由诗

题就可以很明确的知道,就是九月九日重阳节时思念在华山以东的故乡和兄弟。写诗人在异乡异土孤独寂寞的生活和心情,“独”和“异”两个字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更加强烈。颈联和尾联突然转到写远在家乡的兄弟们的重阳登高活动,从对方的角度写“少一人”引起的遗憾和乡思。崔颖的《黄鹤楼》,是一首写黄鹤楼的绝唱。传说诗仙李白游黄鹤楼观风景时,本已诗兴大发,可看到崔颖题在墙上的这首诗时顿时才思枯竭,发出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提示在上头”的感慨。诗的前半部是写诗人在黄鹤楼上仰观寥廓天宇时的所见所闻,既写出宇宙中时间的永恒和人生的短促,又暗示诗人此时的孤寂、失落和惆怅。诗的后半部是写诗人在黄鹤楼上俯视长江的所见所感,抒发因天色将暮,江上烟波渺茫而引起的浓浓乡愁。

无奈现实和终世脱俗的归隐情结。在我看来,这应该是每一位文人在遭遇到现实的无奈之后,都会有的情结吧。面对现实的残酷,束手无策,只好假借文章,一来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二来表示自己对政治场的失意和自己的抱负得不到实现的伤感。说到田园诗人,我们马上就会想到陶渊明,他被誉为“田园诗之祖”。他的《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千古名句。这首诗是诗人弃官归隐后,过着田园生活的悠闲自在的生活写照,体现了诗人摒弃功名,陶醉于自然,乃至步入得“真意”而忘言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活体验。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而这一首诗就是陶渊明“以物观物”所创造的“无我之境”的代表作。

第三个境界,是写理想达到后的喜悦之情。“众里寻他千百度”继续强调了追求中的艰苦。“蓦然回首”写久寻后得到的欢喜。“那人”指追求的目标至始至终都没有改变过。从《望岳》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畏困难、勇于攀登的昂扬向上的喜悦之情。“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在诗人看来,此时的泰山就是他理想中的意象,就是他的追求。后来诗人通过攀爬,中间肯定会遇到各式各类的困难,但诗人没有放弃,越过困难,最后到达山顶,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李白的《行路难》中“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开篇就感慨自己的才干和抱负得不到施展,表达自己的仕途不顺。“行路难,行路难!”的呼告,又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既不断追求又苦闷彷徨的矛盾心理。“乘风破浪会有时”指的是诗人坚持不懈、执着追求理想。最后“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诗句表现诗人一吐胸中不快之后的自信与自豪。同时,在另一个层面来说,也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希望和对更高境界的追求。先抑后扬,这与王国维先生所说的第一境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登高可以望远,登高可以言志,登高还可以抒情。古代文人登高大多如此,他们怀着什么样的心态登高,也就会发出什么样的情怀。总而言之,登高,她总是以一个坚韧的姿态站立着。

孤独忧伤的古文诗句第四篇
《古诗文阅读答案》

(一)答案:(1)本诗以松柏为喻(使用象征手法),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作者自己坚守的品格及对从弟的劝勉之意。

(2)第一个“一何”突出了风之大,第二个“一何”突出了松柏的雄健挺拔(坚韧),合起来表达了松柏顽强的生命力。

(二)答案:9.(2分)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10.(2分)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一个1分)

(三)答案:7.(4分)词人把流水喻为美人流转的眼波,把山峦喻为美人蹙集的眉峰,将无情的山水化作有情,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一点1分,共4分)

8.(4分)惜春之情和送别之情以及对朋友的祝福之情。(前两点任意回答一点2分,最后一点2分,共4分)

(四)答案:7.D(2分) 8.C(2分)

(五)答案:(1)凄冷、迷蒙

(2)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生活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

(六)要求:⑴用词中的字填空;⑵用词中句子填空;⑶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表述。

答案:8.(4分)⑴静 ⑵未动宫商意已传 ⑶示例:琴声如悲凉的风吹过,潺潺的水流淌,带给听者悠远寂寥的千古情思。(前两空每空1分,第三空2分)

(七)答案:6.示例:⑴一个“割”字,表现世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意思接近即可) (2分)

(八)答案:23.( 2分)C

24.(2分)示例: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选取角度和赏析各1分。选取以上任一角度或另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均可。)

(九) 答案:

8.(3分)地点 季节 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来源:数理化网]

每空1分,季节写成“时间”也算对,作用写出一点即可。

9.(3分)惜别 司空曙惆怅伤感 王勃 乐观旷达

“惜别”1分,写“依依不舍”等也算对。“感 情”2分,“惆怅伤感”答出一词即可,写成“悲苦”,“愁苦”等也算对;“乐观旷达”答出一词即可。

(十)答案:①首句连用两个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读来朗朗上口,写霜草之“苍苍”,使其境界更为开阔,点出秋色的浓重;写虫之“切切”,渲染秋夜的凄清。②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

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他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40.【2013年•浙江省舟山市】

(十一)

答案:13.黄昏(傍晚) 醉

14.最迷人的是夕阳返照江面,江水一片红光。水面上,点点的白帆也泛着淡红光芒,在夕阳的辉映下,宛如一群穿着淡红衣衫的水仙,凌波微步,美艳动人。

(十二)答案:7.(4分)词人把流水喻为美人流转的眼波,把山峦喻为美人蹙集的眉峰,将无情的山水化作有情,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一点1分,共4分)

8.(4分)惜春之情和送别之情以及对朋友的祝福之情。(前两点任意回答一点2分,最后一点2分,共4分)

(十三)答案:10.(1)孤独寂寞(2)离愁别恨,亡国之愁。(3分,其中(1)题1分,(2)题2分,言之有理即可。)

(十四)13.幽静或幽深

14、示例:雨后的山更加青翠了,云雾缭绕在四五座山峰间,如同妙手绘出的一幅水墨画。 (十五)

答案:

13.烟(淡烟)、柳(疏柳)

14.表达了作者欣赏美景的喜悦,品茶尝鲜的舒畅,远离世俗干扰的闲适。

(十六)答案:

13.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分,符全诗意即可)

14.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2分,意思基本对也给分) (十七)答案:13.(2分)黄昏(傍晚) 醉

14.(3分)最迷人的是夕阳返照江面,江水一片红 光。水面上,点点白帆也泛着淡红光芒,在夕阳的辉映下,宛如一群穿着淡红衣衫的水仙,凌波微步,美艳动人。[来源:学 科 网]

孤独忧伤的古文诗句第五篇
《鉴赏七年级下册古诗文鉴赏》

孤独忧伤的古文诗句第六篇
《中国古代十大悼念诗词

第一首——《诗经·唐风·葛生》之:百岁之后,归於其居!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 诗经·唐风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译文】:

葛生长覆盖住荆条,蔹蔓生在田野。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居处?

葛生长覆盖酸枣树,蔹蔓生在坟头。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睡眼?

角枕灿烂啊,锦缎被子鲜明啊。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白日?

夏季的天酷长,冬季的夜漫漫。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

冬季的夜漫漫,夏季的天酷长。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

【背景】:

这首诗被后人认为是„悼亡诗之祖‟。关于这首《葛生》的主旨,历代学者多有争议。至清郝懿行首先揭示了“角枕”、“锦衾”为收殓死者的用具,指出:“《葛 生》,悼亡也。”今人多取其说。显然,凭“亡此”、“于域”、“角枕”、“锦衾”、“其居”、“其室”、“独处”、“独息”、“独旦”等词语证本诗悼亡之 旨,是有说服力的。

后世对这首诗评价极高,今人认为本篇“不仅知为悼亡之祖,亦悼亡诗之绝唱也”(朱守亮《诗经评释》),又认为“后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诗杰作”,“不出此诗窠臼”(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就本诗的艺术魅力和对后世悼亡诗歌的创作影响而言,这种评价是当之无愧的。

诗从葛藤写起,或者正是坟墓之地,触动情思,两相分离各自独处,倍感伤心。诗写亡人的独处无人陪伴,正是为了写活着的人的孤独无亲,从而见出生前的相亲相 爱,同心同德,以致于发出死后同穴的悲号。诗反复抒写无法忍受的独处的时日,都是为了表达当初同处和和谐美好。《葛生》可以被看作是中国悼亡诗的滥觞,那 生死不渝的爱情绝唱,可以穿越时空,成为每个时代人们心中的梦想与期许。

第二首——《诗经·邶风·绿衣》之: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 衣

——诗经·邶风 #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译文】:

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面子黄里子。

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止!

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上衣黄下裳。

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忘!

绿丝线啊绿丝线,是你亲手来缝制。

我思亡故的贤妻,使我平时少过失。 -

细葛布啊粗葛布,穿上冷风钻衣襟。

我思亡故的贤妻,实在体贴我的心。

【背景】:

这首诗同样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中国第一首„悼亡诗‟,和《葛生》一样,其在中国诗歌史上是否归属悼亡范畴亦有争论。旧说谓诗的主旨是卫庄姜伤己,《毛诗序》 云:“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云:“庄公惑于嬖妾,夫人庄姜贤而失位,故作此诗。”但后世多家注本均点其悼亡之音,同《葛生》均 奉为悼亡诗经典。

`

这是一首怀念亡故妻子的诗。睹物思人,是悼亡怀旧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一个人刚刚从深深的悲痛中摆脱,看到死者的衣物用具或死者所制作的东西,便又唤起刚刚处于抑制状态的兴奋点,而重新陷入悲痛之中。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晋潘岳《悼亡诗》很出名,其实在表现手法上是受《绿衣》影响的。如其第一首“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 在壁”、“寝兴何时忘,沉忧日盈积”等,实《绿衣》第一、二章意;再如元稹《遣悲怀》,也是悼亡名作,其第三首云:“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全由《绿衣》化出。可见此诗在表现手法上实为后代开无限法门。

第三首——魏晋·潘岳《悼亡诗》三首之一: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悼亡诗

——潘岳·魏晋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勉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作者】:

潘岳(247年-300年):字安仁,世称潘安,我国晋代著名文学家,中牟县大潘庄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刘孝标注引《语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 他少年时即以才颖见称乡里,十二岁即能行文作诗,被乡里称为奇童。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潘安往往与陆机并称,古语云“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背景】:

据说,潘岳的妻子杨氏是西晋书法家戴侯杨肇的女儿。潘、杨两家原是世交,潘岳十二岁时第一次见到杨氏的父亲杨肇,杨肇很喜欢这个聪颖过人的美少年,便把自 己的大女儿许配给了他。潘岳十二岁时与杨氏订婚,结婚之后,夫妻两人大约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杨氏于晋惠帝元康八年(298年)卒,当时不到五十岁。潘岳 夫妇感情很好,杨氏去世后,潘岳除过《悼亡诗》三首外,还有《杨氏七哀诗》等。

潘岳所做《悼亡诗》一共三首,分别作于杨氏去世的下一年的春天、秋天和冬天。其二首分别为: 其二

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清商应秋至。溽暑随节阑。凛凛凉风升。始觉夏衾单。岂曰无重纩。谁与同岁寒。岁寒无与同。朗月何胧胧。展转盻枕席。长簟竟床空。 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独无李氏灵。髣髴覩尔容。抚衿长叹息。不觉涕沾胸。沾胸安能已。悲怀从中起。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上惭东门吴。下愧蒙庄子。 赋诗欲言志。此志难具纪。命也可奈何。长戚自令鄙。

曜灵运天机。四节代迁逝。凄凄朝露凝。烈烈夕风厉。奈何悼淑俪。仪容永潜翳。念此如昨日。谁知已卒岁。改服从朝政。哀心寄私制。茵帱张故房。朔望临尔祭。 尔祭讵几时。朔望忽复尽。衾裳一毁撤。千载不复引。亹亹朞月周。戚戚弥相愍。悲怀感物来。泣涕应情陨。驾言陟东阜。望坟思纡轸。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 徘徊不忍去。徙倚步踟蹰。落叶委埏侧。枯荄带坟隅。孤魂独茕茕。安知灵与无。投心遵朝命。挥涕强就车。谁谓帝宫远。路极悲有余。

【另注】:

潘安以前,中国古代文学并无„悼亡‟一说,正是潘安所做《悼亡》三首,开中国悼亡诗歌之先河。《辞源》对“悼亡”的解释:“晋潘岳妻死,赋《悼亡》诗三 首,后因称丧妻为悼亡。”该辞典也收“潘岳”条,其释文中有:“工诗赋,辞藻艳丽,长于哀诔之体,《悼亡》诗三首最著名”的内容。 第四首——南朝·沈约《悼亡诗》之: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悼亡诗

——沈约·南朝 @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

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

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

屏筵空有设,帷席更施张。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作者】:

沈约(441年-513年):南朝梁文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历仕宋、齐二代,后助梁武帝登位,官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仕至尚 书令,卒谥隐。政治上主张严格区分士族与庶族,维护封建门阀制度。诗风浮靡,着意雕饰,与谢朓、王融等皆注重声律,时号“ 永明体”。所创“ 四声八病”之说,在声律方面为诗歌创作做了许多规定,对五言古体诗向律诗的转变有一定影响。曾据何承天、徐爰等宋史旧本,稍加更益,撰成《宋书》。所著有 《四声谱》、《齐纪》、《沈约集》等,已佚。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背景】:

这首诗是沈约为悼念亡妻而作。沈约诗最突出的特点便是„清怨‟,这首诗集中体现了沈约的清怨之风。诗的前半以大自然的永恒来反衬人生易逝、一去不返的悲 哀;后半将悲伤的情感同凄凉的环境融为一处,情状交现,悲怆靡加。沈约的这首悼亡诗对后世以离别哀亡的为题材的诗词作品有较大影响。把南朝之前类似作品的 哀而不伤(如潘安《悼亡诗》)的境界真正推向哀伤并茂的新境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沈腰‟之说。《梁书·沉约传》载:沉约与徐勉素善,遂以书陈情于勉,言己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以此推算,岂能支久?”后因以“沉腰”作为腰围瘦减的代称。李煜词中有“沈腰潘鬓消磨”一句,明代诗人夏完淳也有“酒杯千古思陶令,腰带三围恨沈郎”之诗句,均典指沈约。

第五首——唐·元稹《离思》五首之四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离思·其四

——元稹·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译文】:

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

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花丛信步,我全无心思看那百化争艳,

一半是因为笃佛修道,一半是因为忘不了你。

【作者】: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河南河内人。八岁丧父,少年贫贱.母郑贤而文,亲授书传。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元和初,应制策第一。除左拾 遗,历监察御史。坐事贬江陵士曹参军,徙通州司马。自虢州长史征为膳部员外郎,拜祠部郎中、知制诰。召入翰林为中书舍人、承旨学士,进工部侍郎同平章事。 未几罢相,出为同州刺史。改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观察使。太和初,入为尚书左丞、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 射。稹自少与白居易[倡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

【背景】:

元稹有离思诗五首,这是其中第四首,都是为了追悼亡妻韦丛而做。韦丛为当时太子少保韦夏卿之幼女,二十岁时下嫁元稹,其时元稹尚无功名,婚后颇受贫困之 苦,而她无半分怨言,元稹与她两情甚笃。七年后韦丛病逝,韦丛死后,元稹有不少悼亡之作,这一首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曾经经过沧海的人,再看 到其他的水,不是壮阔可观的水,看过巫山的云之后,便觉得别地方的云都不值得一看;即使从成千的美女中走过,都懒得回过头看他们一眼,一半固然是为了修身 治学,一半是没有忘情于你呀!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词意豪壮,用笔极妙。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成为唐人悼亡诗中的千古名篇。

元稹的悼亡诗一直以前都是传唱的经典,除此之外,其还写了悼念亡妻韦氏的《遣悲怀》三首,同样堪称中国悼亡诗歌的绝唱。„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之类的诗句已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遣悲怀》三首如下:

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第六首——北宋·苏轼《江城子》之:十年生死两茫茫。

江城子

——北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译文】: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不思念吧,但本来难忘。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与她交谈凄凉的景况。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梳妆。两人互相望着,没有言语,只有泪千行。料想年年断肠的地方,晚上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

【作者】:

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 苏”。嘉佑进士。轼是一位通才,在诗、词、文、书画方面都是开派的人物,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他 是“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背景】: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