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描写心镜的诗句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25    阅读:

描写心镜的诗句第一篇
《描写“悲凉心境”的古诗名句》

描写“悲凉心境”的古诗名句

写作素材

0704 1255

描写“悲凉心境”的古诗名句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先秦屈原《九歌•少司命》)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先秦宋玉《九辩》)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元王实甫《西厢记》)

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唐赵嘏《长安秋夕》一句《长安晚秋》)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五代•南唐李煜《望江南》)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唐 王勃《滕王阁序》)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描写心镜的诗句第二篇
《描写不同心境的句子》

描写不同心境的句子高兴1、我一听,一蹦三尺高,心花怒放,情不自禁地举着奖状欢呼起来:“噢,噢,我成功了!”2、看到这情景,我乐得在地上翻了个跟头,高声地笑着、叫着,拍着手,跺着脚。3、妹妹听到大家的赞美,双颊浮起两朵红云,一条鲜红的舌头绕嘴唇一圈,心里美滋滋的。4、听到这个好消息,姐妹俩手拉手跳着,笑着,花裙子迎风摆动,活像一对活泼、愉快的花蝴蝶。5、她心里喜滋滋的,脸上带着动人的微笑,像只鸽子似的不住地点头。 6、爸爸同意了她的要求,她顿时心花怒放,喜悦飞上眉梢,两只眼睛眯得像两个小小的月牙儿。7、我心里甜滋滋的,像吃了蜜一样。8、我今天好开心!觉得天仿佛格外的蓝,阳光仿佛更加灿烂!着急1、 考试还剩下一分钟了,还有两道题没完成呢!我的脑门上渗出一层汗珠,拿笔的手也不使唤地颤抖起来,心咚咚直跳,就像在敲小鼓。头脑里一片空白。什么也想不起来了。2、 找不到作业本,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3、一听老师叫我回答问题,我的心就紧张得砰砰直跳,犹如怀里揣着一只小兔子。4、这么多人看着我,我急得一声汗,满脸通红。生气1、我听了,气得脸色发白,瞪着大眼睛,小嘴噘得老高。2、 “你给我过来!”妈妈冲我怒吼着。她把牙齿咬得"格格"作响,眼里闪着一股怒火,好似一头被激怒的狮子。3、教室里很安静,静得连针落到地上也能听得见!老师没有说话,只是用眼睛严厉地瞪着我们,那眼神像要射出火花一般!4、爸爸很生气,头发竖起了几根,呼吸也很急促,还有眼睛瞪得圆圆的,像两个小皮球,一直不停地盯着我。难过1、 我悲伤地哭泣着, 晶莹的泪珠,像断了线的珍珠,滚下面颊。2、 我的心很苦,好像喝了一副中药,翻滚着一股苦味。3、 我的眼角湿了,泪水不住地流下来,感觉心都要碎了!4、 考试考砸了,我愁眉苦脸,闷闷不乐。

描写心镜的诗句第三篇
《描写好心情的句子

1、在适当的时机,用正确的方法,用合适的问题,问对了人,这就是通往每一个新发现的跳板。

2、生命就像是一个疗伤的过程,我们受伤,痊愈,再受伤,再痊愈。每一次的痊愈好像都是为了迎接下一次的受伤。然后在不断的受伤与愈合中,我们学会了成长。经典语句

3、总有一个人,一直住在心底,却消失在生活里。所以我总觉得生活像一杯咖啡,本来就是苦的,想要过得甜一点,必须自己动手加些方糖。

4、快乐是一种心情,一种自然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在平凡之中寻求快乐,在磨难之中寻求快乐,在曲折之中需求快乐。快乐是一种宽容,一种涵养,一种气质,一种风度。不管前路多么艰辛,不管生活多么无奈,只要心中常驻快乐,就无须沮丧。使自己保持一个清净的心,得之淡然,失之坦然。

5、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工作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交往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读书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生活的……从此,我们将那棵快乐的兰花栽种于心田,拥有兰心蕙质,我们的心境就会盈满快乐。描写快乐心情的句子

6、在我路过的风景里,有你陪伴,我亦不曾孤单,在我散落的流年里,有你相陪,我亦是晴天。再见亦是不见,在浮生若梦里,落字成殇。我的忧伤,掩埋了这一季的孤单。

7、人越长大,就越习惯压抑内心的真实感受,不再放声大哭放声大笑,什么都只是淡淡的点到为止。好像越来越没有什么事,可以伤心到落泪,再也找不出,释放伤感的出口。如果

有时间有机会自由的哭,总是好的;如果可以狠狠流出眼泪,就说明心没有干涸。现在明明感觉到痛,却再也无法畅快的流泪。

8、一辈子很短,人与人的相处,转瞬间就度过了一生。其间与谁相识结伴,再是不断地淡忘,匆匆碌碌。如果有一天,你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那边却一直没有出声,请不要烦躁地放下它。或许是有人突然得想起你,不想去揣踱话题,只想听听你的声音。

描写心镜的诗句第四篇
《景物之然、心境之使——以蝶为例,论杜甫、韦应物诗中景物的细节描写与诗人心境的关系》

描写心镜的诗句第五篇
《关于诗歌》

关于诗歌

我路过,我看你微笑.我不仅是路过.所以,我纪录,我的脚步,你的微笑,我们在一起的好日子.

1.关于当下诗歌

1> ◎当下诗歌的阅读与接受◇韦白

■ 作为一个诗歌写作者,常常被问及当下诗歌何以缺乏读者的问题。我以往的回答也和大家一样,把一切问题归咎到体制的不合理和诗歌教育的缺乏上。诚然,体制的弊端可能是很主要的,与体制息息相通的诗歌教育也确实是大有问题,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但我们很可能忽略了一个同样值得重视的问题,那就是诗歌阅读所需要的“心境”的缺失。

■ 诗歌和戏剧一样,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在“慢”中凝神专注。诗歌阅读所需要的“心境”是在社会生活的“慢”的节奏中实现的。而当下生活已处于一种物质的高速运转中,这对于一切有赖于“慢”中体会的艺术,都是毁灭性的。这已不是一种兴趣的浓淡问题,而是一种心理结构的转变而导致的兴趣转移。

■ 诗歌本来最亲近于一种心理的诉求。人们想要最直接地传达出内心的声音,本来是最容易接近诗歌的。但诗歌对于内心压力的缓解恰恰又是深层次的,她不是一种表层的抒解。这对于精神处于高度紧张而压抑的人群来说,内心深处的抒解固然重要,但疲惫的身心所要求的、更多且更为迫切的是一种情绪的瞬间放松和休息,这恰恰又是诗歌所不能提供的。

■ 八十年代的“诗歌热”,虽然在文化圈中被过份地神化了。但那时的社会氛围,正好提供了一种较为合适的诗歌阅读的土壤。首先,在许久的禁锢之后,人们的心头有一种强烈的想要倾诉的愿望;而商品经济的浪潮并未形成,人们仍然处于一种“慢”的生活节奏中。

■ 当下诗歌标准的混乱甚至缺失,诗歌作品的混乱和芜杂,无形中也败坏了人们对于诗歌

的阅读“心境”。即使是一些对诗歌抱有好感的读者,他们在浏览了充斥于各大论坛的“垃圾诗歌”之后,也会变得心浮气躁,丧失掉阅读优秀诗歌所需要的“阅读心境”。而这又是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所必然面临的困境。网络本来应该只是一种传播诗歌的载体,但由于它的便捷和并不具备筛选能力,以及它急迫的时间感和光纤信号的流速,使一些寄生于网络的诗歌写作者或阅读者,无形中被速度挟裹着,而成为了短暂、快捷而又“无深度回味能力”的发射器、传播器和接受器。

■ 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不适合阅读诗歌的时代。但它决不是一个不适合生长诗歌的时代。诗歌在当代文化中的被边缘化,部分是诗歌内部的问题,更主要的应该是社会文化的教育机制和传播机制的缺陷,以及大众对诗歌阅读“心境”的丧失。

韦白于长沙雅园

2006-05-25

2>.诗歌的时间意识呈现

寿州樊子 ---浅析平民诗社5月份部分作品

吃了吗?

吃了

这首题为<<三中全会以前>>的小诗是贾平凹最早发表在80年代初期的<<诗刊>>上的.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一眨眼过了二十多年,今天回头读这首诗就颇感倒胃口了.北岛有首名诗<<生活>>就一个字:网;顾城的: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等过去被大众奉为经典的诗歌,现在回过神再一打量:呵呵,这类诗歌的写作现今写诗的小青年一口气能写一箩筐.

过去很多的诗歌作品大都人为地烙上时代的胎痣,随着时间的推移,诗的特定空间开始

萎缩了,很多诗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功能在逐步丧失.比如已载入中国诗歌宝典的梁小斌的<<洁白的墙>>,除去其存在的特定历史环境,剥去其"伤痕文学"的外套,如过放在今天发表,可能会让一些精明的诗歌读者读得莫名其妙,甚至让大家不屑一顾.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诗歌的时间存在意义是什么?

胡赛尔在<<内在时间意识现象学>>一书中将时间区划为内在的和客关的.从诗歌的角度研判下,也能找到与其论点相靠拢的佐证."鸡既鸣矣,朝既盈矣"(<<诗经.齐风.鸡鸣>>)."泛彼柏舟,也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诗经.邶风.柏舟>>).鸡鸣是时间的客观存在;而"耿耿不寐"则是时间的内在心理活动.真正意义上的诗歌的时间呈现意识要复杂的多.诗歌意义上的时间划分更难以厘清的.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中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王羲之于<<兰亭集序>>里也感慨:俯仰之间以为陈迹.我在此不是感触人生哲理时间观念.我们读一首诗,古老的也好,现代派的也罢,时间的存在于不同历史段的诗里有着不同的作用与特点.

"一旦夜晚,披上宽敞的黑袍/我体内的罪孽开始萌动,如蛇/爬向不知名的洞穴''(无算子<<恶之花>>).<<恶之花>>是法国象征派大师波特莱尔的扛鼎之作,诗集中大量的骷髅,蛇,虫豸,枯木等诗的物体与诗人的个性时间向度交媾于一起,呈露出诡密,荒谬,怪异的诗歌世界;折射出诗人内心的茫昧与抗争.今天读来,其诗性的光芒依旧明润.诗人无算子提倡诗的"直白'',他认为诗歌:敢于揭破一切面,解剖灵魂,直面生存.诗人"直白"地描述出:恶,开出灿烂如罂粟/鲜艳红唇,毒蚀心肠",但诗人入诗的时间的指向性是模糊的,也可称为诗的时间意识的盲指性.正因为"一旦夜晚"的盲指性,尽管诗人动用了波特莱尔式的蛇,罂粟等明确意象体,其还是机智地在"直白"的时空维度里趋于诗的盲指的进一步定位:身体里的钟必然会敲响/在黑夜的边缘,我选择匆匆离去.诗的盲指的优势可以将诗人个体的时间意识加以拓延和固定.我们再来看看写"夜晚"的另一首诗."向左,我们跨过沟壑/今晚你将明亮如灯/积子成熟,幻象得以从镜子中剥离/你说,请把月亮的声音调大些吧"(涂灵<<狂欢>>).诗人涂灵在这里动用了时间的强指性手段:今晚.我们在诗里看到一个强指性的时间布局:月亮,苏打水盖过的枝头,瓦片搭的房子.在强指性的时间文本概念里,我们看到的是诗人自嘲,自虐的后现代主义情绪.

同样,寿州樊子的<<乌鸦>>也在描述"夜晚"的."臀部掉进夜的裂缝,它/腹里可能的孩子是风与星光./在一条冬季的楝枝上/乌鸦,我的爱人/我描述过你的眉头与尾部,你中间的/胸和心跳/被一场白雪压迫着.''(寿州樊子<<乌鸦>>).这里的"夜的裂缝"不是时间意识的盲指和强指是时间的隐指.真正明确的时间轴线都在隐蔽,风与星光,楝枝等物体所固有的时间文本概念被诗人偷偷地转嫁给了一场白的雪.诗歌的时差从臀,楝枝,眉头,胸等隐隐地集中到一场雪,时间跨度巨大却又在隐匿中无痕迹地完成了事物之间的概念所指性的互换.<<乌鸦>>也是"性爱"的一种时间隐指.<<诗经>>里<<郑风.出其东门>>反映了古代民众对"性爱"问题的理解.诗云: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縞衣綦巾,聊乐我员.把<<乌鸦>>的时空和两千五百年的<<郑风.出其东门>>做个链接,我们哪怕牵强点也看到"縞衣綦巾"可以隐隐地联姻"一场白的雪".对于异体的描述,在80后诗人陈巨飞那就变得大胆而热烈了."白天在大路上看见的女人,很白/到了夜里也很白,像放在床上的手电筒/这个女人,白天在大路上走/晚上就在男人的脑袋里走/她走来走去的,把世界走成白茫茫的一片"(木槿花突然开<<白天在大路上看见的女人>>).诗人陈巨飞的时间意识呈现形式很随意,白天与夜晚被一个女人站拒,让一个女人去消耗或者说让一个女人去被动地去接受.同樊子的<<乌鸦>>相比,两者的时间意识的呈现出现极大的差异,但通过对被描述体的最终呈现,两位诗人又找到了时间的交叉点:对爱情和性的怀疑与回避.

我现在的思路不是要像个时间的学问家来解剖其外在构造与内在细胞组织.现代诗歌复杂就复杂在诗歌的时间意识的最终呈现上.不管何种流派何样的写作手法因入诗者的个体时间意识的理解与经验的把握的迥异,在同一时间段对一轮月亮的诗的表达十人肯定有十种不同的表达结果."吞噬树林的是黄土/吞噬百姓的是黄土/吞噬天空,星斗,光明/以及骨气的也是黄土"(且歌且骚<<黄土>>).在这首诗里你看不到时间的影子和细节.呈现在你面前的是时间意识的整体命名与定义.而整体意义上的时间呈现往往是宿命的.北岛<<宣言>>里有:宁静的地平线/分开了生者与死者的行列/我只能选择天空/决不跪在地上.北岛的"地上"和且歌且骚的"黄土"的时间内涵上可能有所接近.北岛选择"天空"还有"文革"后一代人的追求和觉醒;那且歌且骚的天空反过来为黄土吞噬,可见现代化的时空的抽搐和困顿.

当然,诗歌的时间文本概念是不可解的.不同年龄不同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不同个性,诗歌意识的文本呈现是良莠不齐的.雪莱的<<西风颂>>,屈原的<<离骚>>是有时间的局限性的,但

至今还被光为流传,不失光泽,那就是优秀的诗歌的时间呈现往往俱备了人性真善美的共性.

中国现代诗歌的最大弊端就是诗歌时间意识的政论化与模块化.过去很多看似优秀的诗歌过早夭折或者不能再受到后人的追捧是因中国大多诗人的时间观点不能真正从诗歌本义角度来定位和拓宽.在此,我来抖露郭沫若大师的话给大家看看:凡是反动派都是血吸虫,帝国主义,蒋介石,右派分子等等都是瘟神,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都已把它们送走了.(郭沫若<<就当前诗歌的主要问题答本社问>>,<<诗刊>>1959年1月号)还有<<光明日报>>1965年7月31日的:这种思想的种子,通过<<长征诗>>已散布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其它地区.我手头还有更多大诗人的"黑暗"材料,我在这里不是给郭大师脸上抹黑,我翻出这些老帐目的是提醒当今的诗人要有什么样的时间意识.我们该明白一点:我们的文字不能左右时间,也不能让时间来左右我们的文字.那诗人该咋办呢?----所以中国暂时还出不了诗

乌鸦

臀部掉进夜的裂缝,它

腹里可能的孩子是风和星光。

在一条冬季的楝枝上

乌鸦,我的爱人

我描述你的眉头与尾部,你

中间的胸和心跳

被一场白雪压迫着。

我看到的土拔鼠,亲热

争吵,扭打;然后在土壤里

留下孩子,父母,食物与水

然后消失,然后于另一片土壤

就是我们邂逅的地方

描写心镜的诗句第六篇
《王安石晚年的心境、诗境与诗风》

描写心镜的诗句第七篇
《曹操的心境在诗中》

曹操的心境在诗中

【摘要】

“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个高峰,建安诗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人生苦短的哀叹,是建安诗歌的又一个主题。作为建安诗人代表的曹操更是将建安诗的风格发展到极致。他的诗风“直朴,雄阔,远大,尽显霸王之气”。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他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还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曹操诗的创作有一个变化过程。曹操诗歌前期的创作主要抒发的是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曹操满怀一腔救民之情。他在极力的改变着社会现实,为东汉王朝的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东汉末期军阀混战天下大乱,诗人已经无心挽救风雨飘摇的汉王朝。他开始转变自己的观念。他认识到要想救民,只能完成统一。曹操拥有自己的政治军事集团后,他开始了他的王霸之业。所以他后期的诗作多体现的是他王霸之心和求贤之心。后期的诗作风格语气更像是一位帝王,诗中充满了英雄气息和帝王之气。而前期的诗则更像是一位臣子,心中尽怀天下。他的这种心境的变化都体现在自己的诗中。他的诗就是他心境变化的写照。

【关键字】 性格 心境 转变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外戚宦官交替专政,割据势力相互攻伐加剧了政治的黑暗和百姓的痛苦。形成了“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残酷的社会现实,而在这种社会现实之下就需要一位英雄来救民于水火之中。曹操就是这种社会现实的产物,他就是那位救民于水火之中的英雄。他以独特的性格和超凡的才能统一北方雄霸中原。他一生致力于统一的事业之中,他也深刻的感受到了历史的责任,认识到统一

是救民的唯一出路,但他最终没有实现完成统一中国的愿望。在赤壁之战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之后,也就宣告他理想的破灭。

曹操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他在戎马之际,征战疆场之中创作出了大量的富于感情的诗歌。他的诗歌按内容可分为三类:一是反映东汉末年动乱的社会现实,二是反映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三是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体裁以乐府为主。这些诗歌多反映两方面的思想:一反面揭示了他本人的政治思想,另一方面则蕴涵了他复杂的性格特征。

曹操以其质朴,刚健,清新,明朗的艺术风格和关注现实的创作态度形成了他

独特的诗风。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个高峰——“建安文学”。

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1年),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他是东汉末年的杰出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曹操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他青少年时代就面对的是动乱不堪的社会现实。在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曹操被举为孝廉,初入仕途任洛阳北都尉。“黄巾起义”爆发后,曹操由于镇压黄巾有功升任济南相。初平四年曹操正式组建自己的政治集团,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率军迎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卒,终年六十六岁。翌年,其子曹丕立魏代汉,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曹操多才多艺,对书法,音乐,围棋都非常精通。他“才力绝人,文武并施,御军三十年於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比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文章”。曹操的诗歌现存二十余首,均为乐府诗,其内容与写作方法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的精神一脉相承。曹操诗歌富有创新精神,内容和格调都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同时也流露出他内心的情感和他的性格特征。

曹操的诗歌学与乐府诗,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却不沿袭古人的诗意,另辟蹊

径,不受束缚,形成了自己古朴真挚的语言特色。曹诗继承了汉乐府的传统,即反映现实又抒发感慨的特点。其不同时期的诗文,正好反映了他不同时期的心境。 为人臣,谋臣事

《对酒》是曹操在洛阳当任议郎时期的作品,从中可已看到他早期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态度,“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斑白不负载。子养有若父与兄。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对酒》中充分体现了曹操作为人臣,尽人臣之事的儒家思想,也可以看到曹操所描绘的儒家大同世界式的理想社会和仕大夫阶层所追孜孜追求的太平盛世;君

贤臣良,吏治有方,百姓富民,民风淳朴的生活现实和理想社会。 《渡关山》也同样有着其致君尧舜,积极入世,希望济事安民的火热情怀。和普通的知识分子一样曹操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积极的入仕做官施展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的强烈心情。“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车辙马迹,经纬四极。黜陟幽明,黎庶繁息。於铄贤圣,总统邦域。封建五爵,井田刑狱。有燔丹书,无普赦赎。皋陶甫侯,何有失职?嗟哉后世,改制易律。劳民为君,役赋其力。舜漆食器,畔者十国,不及唐尧,采椽不斫。世叹伯夷,欲以厉俗。侈恶之大,俭为共德。许由推让,岂有讼曲?兼爱尚同,疏者为戚”。在文中,他同样直抒胸臆,提出了兼爱、贵人的政治主张,设计了其自己幻想中的理想王国。然而这是他幻想的理想社会,事实上他所经历与面对的却是黑暗动荡的社会和坎坷的仕宦生涯。东汉末年,恒、灵两朝政事腐败。在政事日非的大背景下,曹操却“少机警,

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这应该是曹操显赫的家世,遭受到清流士大夫阶层鄙视及当时混乱的社会局面对他性格影响所产生的结果。

曹操年少就机警过人,并通晓权谋机变,但是他以侠义自任,行为放荡不羁,不规规矩矩的谋生做事,因此世人都认为曹操并没有奇特之处。只有梁国的桥玄和南阳的何颙,认为曹操是非常之人。桥玄曾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者其在君乎”。而曹操后来也达到了桥玄的期望。熹平四年(公元175)曹操被举为孝廉,任洛阳北都尉,他“初入尉 -----------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数月,灵帝宠臣 叔夜行,即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曹操正义,刚强的性格引起了封建地主官僚阶层的厌恶,所以早年的宦海生涯并不顺利,诗歌中也多有表现。从曹操初入仕途,他就抱着士大夫所共有的社会政治理想“立君牧民,为之轨则,”希望通过一己之力来改造国家、为国除弊、为民造福。一方面曹操有意通过政绩来为自己做宣传,提升名誉。正如他自己所说“始举孝廉,年少,自以为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之所见愚,欲为一郡之守,好作功弊,已建立名誉使世士知之”。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受到儒学的长久浸染,立志为天下百姓出力,救困扶危,为维护汉家的天下而建功立业。因此可以说,诗歌折射出初入仕途的曹操是一个意气风发,受儒学影响较深,充满理想主义的青年士大夫形象。当然他此时也还有着建立名誉,大奔前途的个人打算。黄巾起义之后,继而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事件:董卓带兵入京作乱、豪强相互攻伐,从而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曹操的《蒿里行》、《薤露行》即写出了他此时的复杂心情。

《薤露行》:“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惟汉二十世,所任诚不良。”

诗人在《薤露行》中直接指出正是汉朝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才使“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的何进之徒高居庙堂,没有多少才能却妄谋大事,致使“贼臣”董卓“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作者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将批判的矛头直指东汉王朝的统治集团,叙写了汉政权传至二十二世灵帝时,因误用庸才何进之流而招致天下大乱,国势日衰的真实图景。慨叹、惋惜、激愤之情,充斥于诗人笔下。“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汉室动荡也导致了人民的流离失所,曹操用他的诗歌对饱受苦难的广大人民群众表达了深挚的哀惋和同情。

《蒿里行》则描绘了关东各州郡兴兵讨伐董卓,互相攻伐,内容紧相承接,语言简练,高度概括了这一个过程,同时表达了对关东义军的失望。在诗中曹操对关东义军将领以讨伐董卓为幌子,实际上却发展呢自己的势力,各怀异心,踌躇不前的行为做了真实的述说,同时还对豪强军阀为扩充自己的势力而争权夺利相互攻伐的丑态和卑劣行径做出了无情的批判。诗人还揭示了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