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描写侠客的诗句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24    阅读:

描写侠客的诗句篇一
《侠客行诗词赏析》

侠客行赏析

侠客行

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合下,白首太玄经.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李白的描写和歌颂侠客的五言古体诗,全诗来看,这是李白抒发了他对侠客的仰慕,对拯救经济,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

首先,前四句主要是描写侠客的装饰,坐骑,兵刃以及外貌的。赵客:自古的话,燕赵多是慷慨的悲壮之士。吴钩指的是宝刀,吴钩霜雪明,意思是侠客的宝刀锋刃像霜雪一样的明亮。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则指的是侠客的坐骑描写。

其次,第二个四句则是写的侠客的高超武艺以及淡泊名利的行为。其中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也是我全诗中最喜欢的一句,虽然仅仅是二十个字,但这里高度概括了排忧解难,不图名利,尚义气,重承诺等等的高尚人格,也让自己深深的感到了对这种侠客的折服。其中,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是源自《庄子·说剑》:“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这里是说侠客剑术高强,而且勇敢。

其次,第三个四句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则是讲了个典故:这两句是说的朱亥锤击晋鄙的故事。信陵君是魏国大臣,魏、赵结成联盟共同对付秦国,这就是连横以抗秦。信陵君是积极主张连横的。邯郸,赵国国都。秦军围邯郸,赵向魏求救。魏王派晋鄙率军救赵,后因秦王恐吓,又令晋鄙按兵不动。这样,魏赵联盟势必瓦解。信陵君准备亲率家丁与秦军一拚,去向侯嬴辞行(实际是试探侯嬴),侯不语。信陵君行至半路又回来见侯嬴。侯笑着说:“我知道你会回来的。”于是为信陵君设计,串通魏王宠姬,盗得虎符,去到晋鄙军中,假托魏王令代晋鄙领军。晋鄙生疑,朱亥掏出40斤重的铁锥,击毙晋鄙。信陵君遂率魏军进击秦军,解了邯郸的围。我个人觉得,这个典故表面上是对这种侠客的一种举例描写,其实,像闲过信陵饮,只不过是将侠客和明君联系起来了,而间接的抒发了李白也是想结识像信陵君这样的明主以成就自己“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的政治抱负。这也是很多诗词中的借他人的故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最后,诗人以战国时“窃符救赵夺晋鄙军”中的侯赢、朱亥”二壮士”例,阐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之旨,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书阁下,意即写入正史。《太玄经》是扬雄写的一部哲学著作。结合全文,这两句的意思应该是希望写史的人把侠客的功绩记下来流传后世。

从整个全诗来看,先讲下写诗的时候的历史背景,我们知道,唐代游侠之风颇为盛行,这是与唐代西域交通发达,全国经济日益繁荣,城市商业兴旺的盛唐时代有关,所以,下仅

是燕赵传统的多任侠而已。特别是关陇一带的风习“融胡汉为一体,文武不殊途。”(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论稿》)更促成了少年喜剑术、尚任侠的风气。李白少年时代,颇受关陇文化风习的影响,因此,他自幼勤苦读书“观百家”外,“十五好剑术”(《与韩州书》)“高冠佩雄剑”(《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甚至,他一生都不离剑的:“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赠张相镐》其二)“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赠崔侍御》)堪称是“文武不殊途”,兼备于李白一身了。那么,诗人李白何以如此爱剑呢?这和他轻财重义,尚任侠分不开。他说;“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正是当时任侠流行的社会意识,为了事业心和抱负的驱使,尚任侠的少年都企求干一番豪纵、快意的事,得到社会上的普遍赞誉。因此,李白这首《侠客行》就是以这任侠意识为旨的。

前二十个字,通体都是写的物,“缦胡”的“缨”,“霜雪明”的“吴钩”,“飒沓如流星”的“白马”,这些具有典型性的装扮,充分流露出了侠客的气势风貌,而且流露出了主人的豪放慷慨之气的。

诗人进而写了游侠的一些行为,诗人再也“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的思想加以歌赞了侠客的高尚品质,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这种理想人格的向往。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最后诗人对“二壮士”叹服不已,然而,诗人再歌赞“二壮士”的同时,也对同时也对校书天禄阁草《太玄经》的杨雄辈,无情地加以蔑视:“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是为壮夫所不为!

《侠客行》这首诗,虽然在歌颂侠客的,但是由于诗人本身就是崇尚侠客的,所以把诗人少年的豪情壮志表露无遗,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希望碰上信陵君这样的明主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描写侠客的诗句篇二
《唐诗里的侠客行》

唐诗里的“侠客行”

秭归一中 姜建发

金庸小说《侠客行》是以下面这首古诗来开篇的: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诗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谪仙人李太白。不矫情的说,李白不仅是诗仙和酒仙,还可能是剑仙。如果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暗示了他绝不是个本分的读书人,那么“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则证明他确实有过行侠仗义的行径。正因如此,他的《侠客行》才会写得如此虎虎有生气,那里面的侠客几乎就是他的理想化身。

李白的游侠诗有近百篇,约占他全集的六分之一。李白喜欢游侠,细想下来实不奇怪,但是有着诗佛之称的王维王摩诘居然也好这一口,就不禁出人意表了。这位早熟的乐界才子与画坛翘楚年轻时对行侠仗义也曾心向往之: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边柳。” 这首《少年行》的游侠实在是十分潇洒。细柳高阁,快马美酒,再加上风流自赏、英气逼人的少年健儿,那真是叫一个爽心悦目。至今读到,仍要令我拍案叫好。

游侠自当是年轻时好,所谓“少年心事当拿云”。因为少不更事,这些血气方刚而又壮怀激烈的年轻人才能够使气任侠,慷慨不平;才能轻财重义,浪迹天涯;才能重诺讲信,,敢说敢为;才能捐躯赴难,视死如归。于是,少年与游侠天然合拍,唐诗里号称“少年行”的歌诗,实则等同于“侠客行”(行均指歌行体古诗),其他同名诗作还有:

王昌龄:西陵侠年少,送客过长亭。青槐夹两路,白马如流星。 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

高 适: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

细数上述诗歌,我们或许就能发现,盛唐时期李白王维等人的游侠诗,更多的是在表现诗人自己“人在江湖而心系廊庙”的志向,所谓言及此而意在彼罢了。大唐王朝以武力开国,以太原李家为核心的关陇军事集团重视的是赫赫军功,对内芟荑群雄独霸天下,对外全线出击虎视外族。在这一背景下,整个社会流行的是建功立业、勇猛精进的思想浪潮,读书人不仅要知书,还要能舞剑,这样,明确表示要建功立业的边塞诗和含蓄体现事功心绪的游侠诗便同时驰骋在诗坛上了。

迨至中唐以降,朝纲不振,控制松弛,唐诗中侠的江湖意味才变得浓郁起来。

写过《游子吟》的诗人孟郊有一首《游侠行》:“壮士性刚决,火中见石裂。杀人不回头,轻生如暂别。岂知眼有泪,肯白头上发。半生无恩酬,剑闲一百月”,其中血腥之气十分明显。而大历诗人钱起的赠别诗《逢侠者》:“燕赵悲歌士,相逢剧孟家。寸心言不尽,前路日将斜”,则仰慕之情溢于言表。晚唐才子温庭筠也有一首《侠客行》“欲出鸿都门,阴云蔽城阙。宝剑黯如水,微红湿余血。白马夜频嘶,三更霸陵雪”,读来总使人心情压抑,不及僧人贯休的《侠客》“黄昏风雨黑如磐,别我不知何处去”那样留下余音供人遐思。

有唐一代,虽然游侠诗贯穿始终,但游侠诗并非由唐人所独创,早在东汉末年就有了以歌颂游侠事迹及精神的乐府诗,其代表可推陈思王曹植的《白马篇》,而到了初唐,著名文人如骆宾王、陈子昂都有过任侠行为,他们为后来者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之作用。而游侠诗本身,其意义并非在于向整个社会宣传游侠思想,而是一方面以侠为理念来体现个人独立意识(追求自由,崇交尚义,轻财好施,言行必果),另一方面以游为形式来表明个人价值取向(重视功业而轻视名利,建奇功而不居其位)。所以无论是诗中的侠士还是作诗的文人,都想努力留给世人一种“人生留得丹青在,纵死犹留侠骨香”的印象。

侠客与隐士,是中国文学贡献给全世界的两类典型人物。隐士因为含有对功名富贵的弃绝与对平淡朴素的坚守,天然地占据了道德上的制高点,也就无一例外地成了我们歌颂与仰视的对象。然而侠客,因为一句“侠义武犯禁”而长久地被朝廷士林视为洪水猛兽,以致《史记》之后的史书再无《游侠列传》,而唐诗过后诗歌里也鲜有游侠之作。重品这些当日热血儿郎写就的热血之作,不禁使人“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

数卷传奇觅侠踪

姜建发

晚唐僧人贯休诗云:"黄昏风雨黑如磐,别我不知何处去?",这似乎暗示着歌诗里的侠客们难以窥探踪迹而只能品鉴精神。那么,侠客梦具体的行止何处可得呢?答曰:数卷传奇觅侠踪。

所谓唐传奇,简而言之,便是唐代的小说,其内容涉及到神怪、爱情、讲史、侠义诸方面,代表作有《南柯太守传》、《柳毅传》、《莺莺传》等。平心而论,侠义类作品不是唐传奇的主流,却可以视为清末以来勃兴的武侠小说真正的源头。它以不足千字的简短篇幅,讲述了一些动人心魄的离奇故事,为我们描绘了一批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的唐代游侠人。

首先要引入的是《虬髯传传》。此文中主要人物有三位,满脸火红络腮胡须的虬髯客,英气勃发而面如文士的李靖,以及出身卑微却不甘沦落的俏佳人红拂女,这便是后人所谓的“风尘三侠”。文虽短小,情节之曲折扣人心弦:布衣李靖面折杨素,红拂女私归李靖,旅舍三侠结义,太原城二访李世民,虬髯客远走海外。整个故事中,既有美人英雄的奇遇,又有豪侠倾财的壮举;既有美人识英雄而大胆私奔的选择,又有虬髯客退出中原逐鹿而转战扶桑的旷世豪举,一读即

能引人情绪高亢。而李靖的沉着冷静和才智不凡、红拂女慧眼识英雄而敢于奔就的胆识,尤其是虬髯客的雄大气魄和爽直慷慨,足可谓鲜活生动,光彩照人。 无疑,《虬髯客传》还不能算是严格的武侠类型小说,它的政治成分过于突出——李靖是将相之才,虬髯客则颇具帝王之才。那么,让我们来看下一篇——《红线》。

这篇传奇选自袁郊所撰的《甘泽谣》,故事的背景则是晚唐军阀割据互相争斗。红线身为潞州节度使薛嵩的侍婢,却是剑术高超的女侠。当薛嵩与另一位军阀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发生冲突时,她凭一己神术潜入戒备森严的田府,巧妙地从田的枕旁盗得其供神的金盒,将它交予薛嵩,薛嵩随即遣人送回。这一较为斯文的恐吓行动,立刻迫使田收敛其狂妄气焰,回书表示悔过自新,由此两方交好。如果说红线盗盒的经过使人心驰目眩,那么她的功成身退就不免引人唏嘘感概——只为报恩,不图名利,红线,委实是乱世之中奇女子也。

《红线》全篇文情思骀宕,想象丰富,构思奇妙,语言表述上骈散结合,文采馥郁,成功地塑造了红线智勇兼备的侠女形象。而唐传奇中的侠女不止红线一人,其中足以与之颉颃的是《聂隐娘》。

聂隐娘本是魏博大将聂锋之女,十岁时被一女尼偷去,教以剑术,五年之后回到家中,此时身怀绝技的聂隐娘自行择婿,对象竟是一个仅会磨镜、别无他能的少年。等到聂父死后,魏博主帅与陈许节度使刘昌裔不和,命令聂隐娘去搞暗杀,孰料聂却转投至刘麾下,并先后两次挫败精精儿、空空儿的暗杀。后来也是飘然而去,难觅踪影。

而说到男侠客,我想到的是描写异域高手的那一篇——《昆仑奴》。昆仑奴是个黑人,名叫磨勒。他的主人崔生与当朝宰辅郭子仪的歌妓红绡一见钟情,却无法结成良缘。崔生回到家中害起了相思病,昆仑奴知道后决定促成这桩好事,他于三更天拿链子锤击毙郭府中凶猛如虎的看家狗,背着崔生越过十重高墙和红绡见了面,黑人又同时背着二人越过重重高墙跑回了家,其间还裹挟了不少钱财。文中昆仑奴固然武艺高强,但严格的讲故事较一般,诸如歌妓红绡在人品上不及红线更遑论红拂,崔生被拿住后将全部责任尽数推给昆仑奴等等,都不免使人感到不足。

如前所述,侠义题材的作品并不是唐传奇的主流,但它们无疑是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寄托着作者对于改造现实所寄托的理想,更能够引人重视的是:它们,切切实实地对后来的武侠小说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往事越千年,当年侠踪已杳然,却幸有这些文字留给我们作悬想,这正是:“莫道萍踪随逝水,永存侠影在心田”!

描写侠客的诗句篇三
《魏晋游侠诗中的侠客意象对中国武侠小说的影响_宋巍》

文本研究

魏晋游侠诗中的侠客意象※

对中国武侠小说的影响

■ 宋 巍(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摘 要]游侠诗对于侠文学和武侠小说的主要贡献是游侠诗在诗中创造了多个侠客的补充意象,如美酒意象、刀马意象、浪游意象等等。这些意象与侠客共同出现在游侠诗中,与原有的侠客意象发生了共振影响,既改造了这些意象本身,又将这些意象赋予了侠客,从而丰富和扩大了侠客文学和武侠小说的表现范围。[关键词]游侠诗;意象;武侠小说;影响

如果从其形象显现方面入手,那么,意象无非是在某种文化圈内长期反复出现,并在特定时代密集出现的形象;从内蕴上看,常常是特定文化心理结构的某些核心质的凸现,是特定文化模式的某个侧面的造型;从功能上看,它常常起着维持导引这种文化正常运行的作用。又是一种“联想群(associative cluster)”,它在不同的语境,又有种种变形,引发人的基于意象的种种不同联想。

在游侠诗之前,侠文学基本上是有关侠客的史传记载和思想论述。这些记载论述中出现的侠客及其史记大多是基于事实的文字,缺少有目的的文学加工。即使个别史传由于作者出色的个人文学修养而具有文学色彩,那么其中也缺少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意象。我们后来所说的这一时期的文学意象是研究者和欣赏者在众多史传中总结、感悟和生发出来的,并不是作者和文学家有目的的文学产物。

这些被总结生成的豪侠意象、刺客意象和少年意象在史传记载和思想论述中,事实多而想象少,理性多而趣味少。这样的侠义文学发展在文学意象方面出现了三个难以解决的困难。首先是史传记载和思想论述对侠客意象的表现大多是直白和枯燥的,所以他们缺乏必要的文学性和美感经验。其次是有关侠客的史传记载和思想论述是基于侠客事实而展开的,囿于事实的局限,不能在侠客意象本身添加太多的主观情感,因而缺乏必要的想象空间,不能满足读者的审美需要。最后是这些有关侠客的记载和论述缺少有趣的细节,从文学角度看,文字过多的集中在侠客的侠行本身,意象的扩展性不强,很难再进行更深的发展。

如果说这种局限在侠义文学的自身意识尚未觉醒时,还未对侠义文学的发展造成障碍。那么,当侠客由历史走向文学的进程中,改变、开拓和丰富侠客意象就成为侠义文学,尤其是武侠小说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除了魏晋武侠小说本身的意象开拓以外,魏晋游侠诗的出现和繁盛,为侠客意象的发展提供了巨大而必要的帮助。综合考察魏晋游侠诗中的侠客意象,可以看出,它在侠客意象原有的“行义”、“犯禁”、“带剑”等元素之外,增添了“醇酒”、“刀马”、“浪游”的元素。

在魏晋游侠诗中,侠客好酒,吟咏醇酒,表现饮酒场面的文字比比皆是。梁元帝的《刘生》诗写侠客“榴花聊夜饮,竹叶解朝酲”;鲍照《结客少年场行》说侠客是“失意杯酒间,白刃起相仇”;曹植在《名都篇》中写侠客走马游猎后往往是“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晋代诗人张华在《游猎篇》、《轻薄篇》等游侠诗中也用浓烈的笔墨描摹勾勒游侠好酒畅饮的场面,“野飨会众宾,玄酒甘且旨。”“苍梧竹叶清,宜城九醖醝。浮醪随觞转,素蚁自跳波。……墨翟且停车,展季犹咨嗟。淳于前行酒,雍门坐相和。孟公结重关,宾客不得蹉。三雅来何迟,耳热眼中花。盘案互交错,坐席咸喧哗。簪珥或堕落,冠冕皆倾邪。酣饮终日夜,明灯继朝霞。”

在诗人笔下,游侠好酒而善饮,游侠的生活时时处处都在美酒的浸润中流淌着。他们秉烛夜谈时要喝榴花酒,宿醉初醒后要喝竹叶青;开心的时候要和好友游猎归来痛饮美酒,不开心的时候会借酒浇愁。有时饮酒惹事,酒席间顷刻刀光剑影。酒在魏晋游侠诗中是侠客奔放自由的生活的标志,也是侠客放荡不羁的个性的象征。有了醇酒的点缀,侠客的形象沾染了魏晋风度的狂狷和疏荡,不再全是秦汉侠客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严肃和沉重了。

除了喜欢饮酒,魏晋游侠诗中的侠客还对宝剑(刀)、名马具有强烈的兴趣。如前文所述,在魏晋诗中的侠客格外注重武器的作用。诗人不仅借宝剑(刀)、名马等外在器物来显示侠客的高超武艺,同时也通过对宝剑(刀)、名马的描写来突出侠客勇武豪爽的独特个性。对于游侠诗中的侠客来说,宝剑(刀)、名马既是他们游侠生涯的助手,又是他们江湖生活的纪念。《琅琊王歌辞》云:“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娑,剧於十五女。”江晖赞颂当时的侠客刘生是“宝剑长三尺,金樽满百花”;孔稚硅在《白马篇》中说游侠少年是“雄戟摩白日,长剑断流星”,“文犀六属铠,宝剑七星光”。徐悱在同题诗作中云:“剑琢荆山玉,弹把隋珠丸。”在梁朝诗人王筠的想象中,侠客最鲜明的特征就是精美华丽的宝剑了,“侠客趋名利,剑气坐相矜。黄金涂鞘尾,白玉饰钩膺”。在游侠诗中,诗人并

■基金项目: 渤海大学“博士启动金”项目(项目编号:KJ2007009)。

骍角弓,鸣鞭在很多游侠诗中,诗人还把宝剑与名马联系在烱的挼绳骍角弓,鸣鞭乘北风。要途问边急,杂虏入云中。闭汉境,沉命对胡封。薄暮塞云起,飞沙被远松。含悲望两都,楚歌登四墉。……但令塞上兒,知我独为雄。”由夏至冬,游侠浪游在汉境胡封。在健儿的豪情看来,薄暮卷起的天云、风沙侵袭的劲松,都是浪游的风景。尽管有时浪游中也会怀念故乡,含悲登高,高唱楚歌,但生活苦寒,颠沛流离并没有改变塞上健儿江湖称雄的雄心壮志。游侠浪游的脚步从不在燕子呢喃的都市停留,他们渴望驰骋的是边塞大漠和绝岭高山。有时“早出飞狐塞,晚泊楼烦城”,有时“横行绝漠表,饮马瀚海清”。他们欣赏的是“陇树枯无色,沙草不常青”,享受的是“冰生肌里冷,风起骨中寒”。在沈约、徐悱等诗人的游侠诗中,侠客浪迹天涯,四海为家的文字不时出现。侠客浪游被反复吟咏、重点渲染后,逐渐由诗人的印象扩展为大众的认识。浪游从此成为侠客意象的一个重要元素。

浪游元素的加入,大大地增加了普通民众对侠客的兴趣,如果说,之前对侠客感兴趣的还只是些慕侠者的话,那么,浪游型的侠客则吸引了许多渴望改变平淡生活的读者。由差序格局、乡土社会、长老统治、礼俗秩序统治的中国古代社会是很缺乏“浪游”的生活的,台湾学者林安梧先生认为汉文化的构造方式不只有“血”性,更重要的是有“土”性。林先生所说的“土”性其实就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曾说过的:“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他们)生于斯,死于斯”,人和土地的因缘是固定的。因此,在安居者看来,能够四海为家的浪游生活是一种不能得到的生活之美。龚鹏程先生在《游的精神文化史论》中说:“(游民)在游荡和流浪中,体会到的多是自然界的风霜与世间人情的冷暖,而不太是无拘检的快乐。反倒是长期被固着于土地上,仿佛上了脚镣的人,才会特别对远游行旅深感向往。”

魏晋时期是中国侠义文学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中,魏晋武侠小说和魏晋游侠诗在共同发展中都达到了一个极高的艺术水平。小说家和诗人在文学意识萌醒的触动中,对原来的侠义文学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创新。在这个时期中,武侠小说初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学意象。尽管他们有些方面还很模糊、很粗糙、很稚嫩,但毕竟为下一步唐代豪侠小说的确立和繁盛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基础。至此,前武侠小说时代正式宣告结束,一个真正的武侠小说的时代开始了。

[参考文献]

[1] 张华.游猎篇[A].乐府诗集(卷六十七)[C].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2] 佚名.琅琊王歌辞[A].乐府诗集(卷二十五)[C].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3] 王筠.侠客篇[A].乐府诗集(卷六十七)[C].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4] 张率.天马引[A].乐府诗集(卷五十八)[C].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5] 郭茂倩.乐府解题[A].乐府诗集(卷二十四)[C].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6] 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与地缘[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7] 龚鹏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宋巍(1977— ),男,内蒙古扎兰屯人,渤海大学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小说史及小说文化学。

描写侠客的诗句篇四
《游侠诗》

从曹植、阮籍到李白——游侠类诗歌传统的定型

功名之梦的醉与醒。

1、曹植开创的“功成”传统。

曹植是文人游侠类诗歌的开创者以及代表作家。值得说明的是,这里所谓游侠类诗歌,并不完全同于传统文学中所谓游侠诗,而是包括了典型的游侠诗,以及一些具有任侠尚武精神的作品,统称为游侠类诗歌。

所谓“一代之言,皆一代之精神所出。其精神不专,则言不传。 ”游侠是战国到汉初时期,礼乐制度崩溃、社会动荡的产物。而以曹植为代表的游侠类诗歌的出现,则与建安时期,士人们高昂的精神状态有关。一些士人希望能同《史记》、《汉书》中记载的著名侠客一样,以仗剑游侠这种方式来拯救弱小、酬答知己、干求功名。这是建安时期,士人强烈建功立业思想的有力表现,也和当时战争频仍、思想禁忌松弛的社会背景有关。

曹植的游侠诗,是建安时期此类诗歌的代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从魏晋一直到唐代,《白马篇》和《结客少年场行》(“结客少年场”本是曹植《结客篇》的首句)开始成为写游侠的固定题目。相对曹植而言,同时代其他诗人的之类作品数量很少,更没有突出的作品。即便是曹丕、王粲也难与曹植比肩。曹植诗中一种少年诗酒的任侠精神、和慷慨洒落的意蕴,是曹丕王粲所没有的。

而曹植对游侠类诗歌的开创意义主要体现在诗中对于建功立业思想的强调。

曹植诗中的人物多为少年侠客。他们大都车马轻裘,被服鲜丽、纵酒游乐,然而,同时他们又是意气纵横,忧心忡忡,打抱不平,锄强扶弱。而这些不好诗书,甚至有些“游手好闲”的少年们,到了国家危难的关头,也会舍生取义、捐躯报国。《白马篇》、《名都篇》、《结客篇》中,少年侠客们任侠尚武的精神与忠君报国、立名扬声的思想结合得十分紧密,这一点为后世的游侠诗普遍继承。

曹植诗中的侠客们,豪气万丈,不象以往的游侠那样为个人恩怨所束缚,而是投眼于报效祖国,求取不朽的声名以及社会的认同。这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游侠类诗歌、乃至整个游侠文化的精神品格。《史记》中的游侠或者刺客(游侠和刺客的精神有某种相通之处,某些游侠在受到“知己”恩惠之后,也可能成为杀人市中的刺客。)都还局限在一己恩仇之上。史迁对他们的赞美,是集中在快意恩仇,重义轻生、一诺九鼎的基础上的,这也和司马迁自己幽愤的心理状态、罹难时亲朋好友“不为一言”的悲惨经历有关。然而从儒家正统思想上,这些以武犯禁的侠客们是无法得到文人士大夫的根本认同的。史迁为游侠刺客立传也历遭诟病。然而曹植却将忠君报国,舍生取义的儒家思想和游侠精神完善的结合了起来。让这些本来纵情游乐的轻薄少年们,一朝醒悟,投身边关,杀敌报国,建立功业,这就符合了儒家对忠和义的追求,因此就有了极大的合法性。以至到了后来侠义作品中,也反复强调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并将之作为立身根本,从本原上说,正是受到曹植的影响。总之,曹植开创的将游侠与功名结合的道路,为文人游侠诗歌创作的兴起,以及游侠精神取得士人的认同打开了局面。

曹植将游侠精神与忠君爱国的思想紧密结合的另一个重大原因,是因为曹魏政权代表的国家对于曹植而言,具有绝对的合法性。他虽然也遭到了统治者的猜忌和迫害,但是投身报国的激情直到晚年也没有消灭过,并且反复出现在其诗文之中。对于作为王室成员的曹植而言,曹魏政权代表的国家利益,就是他自身的利益,而报效这个国家和儒家道德中的最高标准——忠、孝是完全统一的。曹植不是没有提到隐退游仙的作品,然而赴身国难,报效祖国仍可以说是曹植心中最高的理想,而且这种思想是真实而纯粹的。这一点,和面对篡位而立的司马氏政权彻底失望的阮籍,是孑然不同的。

曹植开创的游侠诗传统深刻的影响了后世游侠诗歌的创作。在后人的拟作和仿作中,除了文

人们对少年游侠们自由洒落的生活方式、良马宝剑的光辉形象的艳羡和赞美之外,很重要的,就是将游侠的精神最终提升到为王前驱,建功立业上边去。甚至轻薄的“恶少”,只要能投身国难,也可以如周处一般浪子回头,取得不朽的声名,和丰厚的物质报酬。

比如梁代萧子显《从军行》: “左角明王侵汉边,轻薄良家恶少年。纵横向沮泽,凌厉取山田。黄尘不见景,飞蓬恒滿天。邀功封浞野,窃宠劫祁连。春风春月將进酒,妖姬舞女乱君前。”

梁代刘孝威《结客少年场行》: “少年本六郡,遨遊遍五都。插腰铜匕首,障日锦图苏。„„千金募恶少,一麾擒骨都。„„昔为北方將,今为南面孤。邦君行负弩,县令且前驱。” 隋代王胄的《白马篇》:“白馬黃金鞍,蹀躞柳城前。问此何乡客,長安恶少年。结发从戎事,驰名振朔边„„不羨山河赏,唯希竹素传。”

这些作品中的少年侠客们,无不最终选择了投身报国,求取功名的道路。而以武艺在征战中建立边功,封侯拜相,而且可以直接获得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享乐。(这点比曹植而言更为世俗。)这种方式有时是一种比士人们通过文章入仕更为迅捷,也更为畅快的道路,这不由不引起了独坐寒窗的书生们的羡慕和赞叹。这种思想在唐人那里发挥的更为淋漓尽致。如杜甫《后出塞》:“男儿生世间,及壯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因此,在大部分文人们创作的游侠诗歌中,建功立业,封侯拜相的思想是起着主导地位的,诗作中那些少年侠客们,放弃了优渥的浪荡生活,投身军旅,最终的目的就是,“归报明天子。燕然石复刊。”(徐悱《白马篇》),“不羨山河赏,唯希竹素传”“邦君行负弩,县令且前驱”“勒石燕然道,凯归长安亭。县官知我健,四海谁不倾。”(孔稚圭《白马篇》其一)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追求功名思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游侠诗或者有着任侠尚武精神的诗歌的主导思想,而阮籍游侠类作品的出现,给这种主流的思想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2、阮籍——忠君爱国思想的破灭,对功名之梦的看破

阮籍八十二首《咏怀》诗中,有少量几首是可以归于游侠类诗歌中的,这类作品中,最为典型的是其五“平生少年时”一首,其他还有其二十一、其六十一。其他零星提到拔剑、挥剑、拂剑、长剑等的,还有几处。从数量上来讲,并不是特别突出。而且作为游侠类诗歌,阮籍并非开创者,然而阮籍的游侠诗,相对于曹植、张华的作品而言,却包含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变化。

“阮旨遥深”是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对阮籍诗歌特征的一个总体概括。《诗品》称其为:“厥旨渊放,归趣难求。”,文选引颜延之注云:“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由于阮籍的咏怀多随兴而发,可能并非一时一地之作,而是作者总括毕生所作而来,所以,诗歌的排序难觅内在的逻辑联系,故“反覆零乱,兴寄无端,和愉哀怨,杂集于中” 让人“难以情测”。 这种现象,和阮籍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自身的性格特征有密切关系。阮籍在司马氏高压统治之下,那是一个“名士少有全者”的时代。阮籍的个性特征使他不可能像嵇康那样以生命为代价来激烈的表达自己的不满,但他既不肯同流合污,又无法超脱现实。他表面上放荡不羁,任情放达,而内心却痛苦不堪。惶恐,怀疑,忧谗畏讥恐惧、使他不得不终日饮酒昏酣,以躲避政治迫害。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比嵇康软弱,但也更为复杂和矛盾。

因此,时俗政治迫害下的忧生伤世之痛;人生短暂、生命无常之哀;对人生困境的体悟、反思、抗争是贯穿阮籍《咏怀诗》的情感主线。由此引申而出的对现实人生的怀疑、对伦理纲常的失望,和对人生自由境界的向往、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则是《咏怀》呈示的主要精神面貌,《咏怀》诗中的游侠类诗歌可归于这个主线之下,而又包含着一些值得关注的特性。 若将这些特性放在整个游侠类诗歌的发展历史中去考虑,则可看出,阮籍此类诗歌中所表现了对游侠建立功名之梦的清醒认识,以及看破功名之后,退而在作品中,张显抒情主题的理

想人格和自由的人生状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阮籍的游侠诗发展、开拓了曹植以来的游侠诗传统,对李白的游侠诗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吴淇对“平生少年时”一诗评曰:“‘平生少年时’选诗中凡两见。嗣宗作倜傥不羁,开后来李太白一派。休文 作清洁无尘,开后来孟襄阳一派。”

阮籍所处的社会背景及个性特征让他对儒家“三立不朽”之说产生了深深的幻灭感。 “天网弥四野。六翮掩不舒。随波纷纶客。泛泛若浮凫。”(其四十一)“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其三十三)正是诗人对被时俗压制,不得自由的自我形象的真实写照。在诗人看来,人生在世上,不仅要受到来自世俗,纲常礼教的种种限制,还有无处不在的政治罗网,乃至小人谗臣的诬陷与迫害。立身正直的人生活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不仅毫无建立功业、永垂不朽的可能,甚至朝不保夕,连生命都不能保全。所谓“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其三十三)“生命无期度,朝夕有不虞。”(其四十一)要想苟活于世,只有随波逐流,有如水中浮凫。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求仙修道,采药养生,还是追求荣名声色,都无法摆脱这种不自由的困境。而阮籍的穷途痛苦、叹世无英雄的放旷举动之下,掩盖的正是对这种困境的深深忧虑和无可奈何。

另外,对于阮籍而言,“爱国”的信念已经动摇。司马氏篡汉而立,并实行高压统治,对不服从的名士们进行了残酷的迫害。阮籍的好友很多都死于政治迫害之中。因此对于阮籍而言,司马氏政权代表的国家,是不具备合法性的。

既然生命如此困顿压抑,此“君”又不足忠,此“国”又不足爱,那么杀敌报国,为君尽忠,从而取得不朽功名也就成了无本之木。阮籍对这些“为王先驱”、“建功立业”的游侠们产生了深刻的怀疑。从根本上来说,他是不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这些既快意恩仇、自由纵横,又能为国立功的侠客们的存在的。在他笔下,人生是如此困顿,有如罗网中的小鸟,建功立业和人生自由都只能是一种奢望。如果类比阮籍《咏怀》中大量的游仙诗,可以看出,阮籍对追求功名也好,追求长生也好,其根本上说是已经失望了的。他不会真的相信可以通过修仙采药可以得到长生,同样,他也不相信通过任侠仗剑,就能痛快淋漓的立下不朽声名。 如《咏怀》其五

平生少年时,轻薄好弦歌。西游咸阳中,赵李相经过。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 驱马复来归,反顾望三河。黄金百镒尽,资用常苦多。北临太行道,失路将如何。 其六十一

少年学击剑,妙伎过曲城。英风截云霓,超世发奇声。挥剑临沙漠,饮马九野垧。 旗帜何翩翩,但闻金鼓鸣。军旅令人悲,烈烈有哀情。念我平常时,悔恨从此生。

此诗的主人公,或少年时代轻薄任侠,最终不仅没有能建立功名,而且“黄金百镒尽,资用常苦多”,只能面临沉痛的失路之悲;或仗剑投军,在“英风截云霓,超世发奇声。挥剑临沙漠,饮马九野垧。”的壮烈背景下,感情却突然由状而转悲,发出了“念我平常时,悔恨从此生”的感叹。

这两首诗作可能是游侠类诗歌中较早对少年任侠的生涯表现追悔之意的作品。后来,鲍照《代结客少年场行》 中描写了一个少年杀人而远避他乡,垂老回到都城,看到世事变异,无可作为的侠士,可能正是受了阮籍这些诗作的影响。

然而,阮籍在另一些诗歌中,又以高度的热情,赞扬了这种张扬激烈的任侠精神,而且其中也提到了“功名”、“令名”。比如:

其三十八

炎光延万里,洪川荡湍濑。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 视彼庄周子,荣枯何足赖。捐身弃中野,乌鸢作患害。岂若雄杰士,功名从此大。 其三十九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

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 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

对这一类诗歌,史上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些诗继承了建安风骨的精神,“可合子建《白马篇》同诵” 。另一种观点恰好相反,认为这些诗根本上而言,仍然是对建功立业的否定,甚至有“屈原远游之志,高举出世之想。”,还有一些认为,这些诗作的思想和其五、其六十一是不太吻合的,从而反应了阮籍本人以及《咏怀》组诗的复杂性。 其实这些观点都有其合理的一方面,但也有其局限。都没有能将这些游侠类诗歌放到阮籍《咏怀》诗的思想主线中来考虑。我们前边说,这条思想主线既包括了现实人生的不满、对伦理纲常的怀疑,对国家政权的失望,也包括了对个体的人生自由境界的向往、对自由人格的追求。

因此,阮籍对建功立业这一价值取向持有深刻的怀疑,而且当时天网漫布的社会背景,既让战国汉初那些纵横的游侠们失去了生存的现实基础,也使建安时代,建功立业的高昂理想失去了昔日辉煌的色彩。然而,阮籍对建功立业的俗世理想失去了信心,并不代表阮籍放弃了对精神自由以及完善人格的不懈追求。正是对在《咏怀》中游侠类诗歌的仔细阅读中,我们看到了阮籍“痛哭回车”的另一面,他忧郁而伤感的心灵实际上并未冷却,在那战战兢兢,欲言又止的软弱的表象下,暗藏着一个充满了追求个体生命自由,豪情激越、意气宏放的高大灵魂——至少是这个灵魂的一面。而这一面又集中的表现在《咏怀》游侠类诗歌之中,充分展示了阮籍复杂而矛盾的心灵,以及阮诗“深遥”、“渊放”的艺术特征,也正是此类诗歌在《咏怀》中独特的价值所在。

《晋书》本传云“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吊邻家夭女,回车痛哭,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些倜傥磊落、放诞不羁的行为和诗歌中所表现的对生命自由的热烈豪迈之情是一致的。诗人在诗歌中塑造的“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危冠切浮云,长剑出天外”(其五十八)的豪迈张扬的侠客,正是那个时代里最缺乏的人格光辉和个性内容的具体体现。在这激扬张烈的人格魅力的衬托之下,现实中那些“夸毗子”、“繁华子”、“闲游子”、“工言子”以及“外厉贞素谈、户内灭芬芳”的虚伪的礼法之士便显得如此渺小。这正同于《大人先生传》中的“大人先生”,具有“披发飞鬓,衣方离之衣,绕绂阳之带”的光辉形象,“含奇芝,嚼甘华,吸浮雾,餐霄霞,兴朝云,颺春风。奋乎太极之东,游乎昆仑之西,遗辔隤策,流盼乎唐、虞之都”的高洁、自由的人格,正好反衬出俗世小人如“虱之处於褌中”“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褌裆”的卑微萎缩的形象。

生命的自由,和完善独立的人格,是那个黑暗的时代缺乏的,也是不可容纳的,因此,诗人便将这些形象用诗歌的方式展现出来,在诗歌中描写、赞扬这些理想自由的人格个体。用侠客,用神仙,用大人先生,乃至用自己偶一为之的纵情歌哭来表达自己对完善人格的追求。可以说,阮籍从曹植的为国建功立业的梦想中退身出来,转而面向一个可能更为狭窄,但是也可能更为深远的层面——追求个体自身的精神自由和完善人格。

因此,返观开始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咏怀》中那些对求取功名的否定与对游侠激昂意气的歌颂并不矛盾,而是和谐的统一在阮籍对精神自由、完善人格的不懈追求中。阮籍诗中的侠客,并非真是存在的,也不是求取功名的主体,而是如“大人先生”一样,作为诗人理想的寄托而存在,也是对俗世黑暗的鞭挞和嘲讽。通观八十二首《咏怀》之作,我们可以说,《咏怀》中游的仙,并不是真的仙,而是阮籍的一种与世无争,逍遥物外的理想;阮籍游的侠,也不是真的侠,而是阮籍心目中,对自由酣畅的个体人格的追求。同样,我们似乎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陶渊明集中《饮酒?刑天舞干戚》、《闲情赋》这样一类作品,其中的天魔、美人,何尝不是对人生自由的一种寄托?

若将阮籍游侠类诗歌放到整个游侠诗发展的历史上考虑,我们可以说,从曹植对功名的渴求,

转化为阮籍对功名失望,退而追求个体自身的生命自由、人格完善。从而丰富了游侠诗的精神内容,是阮籍《咏怀》对游侠诗歌发展的一大贡献。

然而,在游侠诗的历史上,曹植一体可谓正体,在后世尤其唐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阮籍一体乃是变体,和阮籍所处的特定历史时代、以及独特个性密切相关,因此后世继承者并不多,江淹的这一首仿作:“少年学击剑。从师至幽州。燕赵兵马地。唯见古時丘。登城望山水。平原独悠悠。寒暑有往來。功名安可留。”(《效阮公诗十五首》其十)是较为准确的把握了阮诗的精神的。

如果我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曹阮两种不同的游侠诗的精神内涵,那么,曹植追求的是功名的成就,是“功成”的一面;而阮籍则是一种貌似退避的办法,从功名之梦中脱身出来,而去追求个体的、自身的自由精神状态,可谓“身退”的一面。而将两种思想互相融合并再度深化,以“功成身退”的思想为主导,并以天才的创作,将游侠诗歌推到后世不可企及的高峰,这个任务是由伟大的天才诗人李白最终完成的。

3、李白的继承和发展

(1)、 唐初功名意识的复兴

唐代被史家称为“中华国史第三次民族‘大混合’之时代”,国家统一强盛、开疆拓土、思想解放融合,以及统治者唐太宗尚武好侠的情趣 都直接促使了初唐诗歌中尚武任侠风气的勃兴,士人们普遍表现出一种对开辟纪元的骄傲感和对风云际会、建功立业的欣喜与渴望。曹植开创的以忠君报国、求取功名为主要精神内容的游侠诗歌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挥。 这些诗作中无不充满宏大壮伟的“意气”,倡导赴边关、报君恩,鄙视书生的迂腐无用,颂扬仗剑从军、封侯拜相的人生模式。这种社会风气也激发了青年诗人的万丈豪情,再也无法安坐书斋,从而写下一篇篇意气纵横之作:

虞世南《结客少年场行》:“报恩为豪侠,死难在横行。„„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陈子昂《感遇》其三十五:“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骆宾王《从军行》:“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弓弦抱汉月 ,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骆宾王《宿温城望军营》:“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霍勋。还应雪汉耻,持此报明君。” 杨炯《出塞》:“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

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辛常伯《军中行路难》:“君不见封狐雄虺自成群,凭深负固结妖氛。玉玺分兵征恶少,金坛授律动將军„„绛节紅旗分日羽,丹心白刃酬明主。但令一被君王知,谁惮三边征战苦。” 在这里,报君恩的“忠义”与侠之义气一脉相通。侠的英雄之气继续归正、服务于为国杀敌、建立功业,并且并唐人发挥到更加淋漓尽致的地步。而阮籍诗中那看破功名之求,一心追求人格完善的传统,渐渐在这高昂的大合唱中变得衰微。

而李白的出现又使这种创作倾向得到了再次深刻的变革。

(2)、功成身退——李白对两种传统的继承及融合

不可否认,李白和生于初盛唐的士人一样,有着强烈的功名心。并且向往着范蠡、谢安那样平步公卿,而后功成身退。

这种人生模式,和曹植作品中表现的以昂扬精神面目追求建功立业的思想,以及阮籍退而反诸个体自身,追求精神的自由状态都有不同。这种思想有着两个不同的阶段,首先,要 “功成”即积极入世,为国为民,建功立业,树立不朽的声名;而后,就要“身退”,断然从荣华富贵、高名令誉中脱身而出,弃之如敝履,转而追求个体的完善与逍遥,追求出世的精神自由。这样的人生,在李白心目中才是最完美的,是李白吸收了儒家、道家乃至纵横家的思想,对自己的人生模式作出的一个定位。

结合李白一生的沉浮际遇、思想变化来看,我们发现李白的功名之心与追求高官厚禄、良田

描写侠客的诗句篇五
《燕赵豪侠地_慷慨赋诗篇_论唐代河北诗人咏侠诗》

2008年1月第21卷第1期

保定学院学报

JOURNALOFBAODINGUNIVERSITY

Jan.2008Vol.21No.1

燕赵豪侠地,慷慨赋诗篇

———论唐代河北诗人咏侠诗

新,高

(保定学院中文系,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有唐一代,社会上任侠思潮盛行,河北诗人依托燕赵大地“好气任侠”、“悲歌慷慨”的传

统风俗底蕴和地域文化优势,热烈赞美任侠精神,以好勇重义、脱略使气的侠士自命,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咏侠诗篇,以其豪迈的气势和阳刚的美学风貌,为唐诗“风骨”质性特征的成熟注入了刚健浑厚的内蕴,在唐诗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唐代;河北诗人;咏侠诗;任侠精神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494(2008)01-0103-04

多以讴歌侠士气概豪迈、武功卓绝、仗义守信为主题,并且诗中更多地体现出燕赵大地现实中的豪侠人物,如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诗中所写之“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蓟门行五首》其二),“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邯郸少年行》),“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营州歌》),还有赵郡(今河北赵县)边塞诗人李颀之“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古意》),以及范阳(今河北涿州)诗人卢象之“死生辽海战,雨雪蓟门行”(《杂诗二首》其一),河间(今属河北)诗人张仲素之“三戍渔阳再渡辽,騂弓在臂剑横腰”(《塞下曲五首》其一)等等,诗中之游侠子弟纵横燕赵,气宇豪迈,栩栩生动,如现目前,多为写实之作,远非空穴来风、闭门造车之作可比。

早在战国时期,“侠”之为物,首先必备者,勇武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即称“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五蠹》),可见好勇尚武乃为“侠”者先决之标志性特征。在唐代河北诗人的咏侠诗作中,亦以诸多笔《古意》诗中描写的墨渲染燕赵侠士的高超武艺,如李颀

幽燕男儿之豪侠勇武:“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疆场赌胜,轻身搏命,须毛怒张,人莫敢前,显见其“艺高人胆大”,身负非凡武功。还有其《塞下曲》:

少年学骑射,勇冠并州儿。直爱出身早,边功沙漠垂。戎鞭腰下插,羌笛雪中吹。膂力今应尽,将军犹未知。

该诗即引用了建安文人曹植的《白马篇》之语典———“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借古比今,叙写游侠

燕赵之地,自古民风剽悍,任侠尚武,如西汉史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地馀民,民俗懁急,仰机利而食,丈夫相聚游

[1]3263

戏,悲歌慷慨。”又说:“邯郸亦漳、河之间一都会

也。北通燕、涿,南有郑、卫。郑、卫俗与赵相类,然近梁、濮上之邑徙野王,野王好气任侠,卫之鲁,微重而矜节。

[1]3264风也。”他以“好气任侠”、“悲歌慷慨”对河北地域

的风俗民情做出了准确的概括。至唐时,世人尤以尚武好勇、从军边塞为荣,毗邻边地的燕赵之地,本就多任侠好武之士,幽并二州自古即以“游侠窟”著称,加之受到北方游牧民族马背文化之习染,更是侠风蔚然,正如盛唐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诗中所云:“渔阳豪侠地”(《后出塞五首》其四)。渔阳,即今天津市蓟县一带,唐时属河北道。中唐诗人韦应物亦称:“礼乐儒家子,英豪燕赵风。”(《送崔押衙相州》)其地豪侠之风,由此可见一斑。当地这种“好气任侠”的人文传统,影响所及,也使得燕赵诗人自不同于传统文人那般温文尔雅,其作品亦不再奉守自孔子以来儒家所倡导的“温柔敦厚”之“诗教”(《礼记・经解》),而代之以“悲歌慷慨”,如中唐韩愈所称:“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送董邵南序》),钱起诗亦云:“燕赵悲歌士,相逢剧孟家”(《逢侠者》),正所谓“文如其人”。有唐一代,河北诗人以任侠立世,在他们的创作中,也随之产生了大量的咏侠诗,以慷慨豪迈的诗风,雄踞于唐代诗坛。

一、仗义勇决的侠士情怀

在唐代河北诗人咏侠诗所表现的题材内容中,大

收稿日期:2007-09-25作者简介:李新(1980-),男,河北保定人,讲师,文学硕士。

李新,高琴:燕赵豪侠地,慷慨赋诗篇

[1]2377-2378

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而后侯嬴为之

少年之武艺超群,勇冠三军。

又如高适之“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蓟门行五首》其二),“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营州歌》),“马蹄经月(《东平留赠狄司马》),赵郡(今河北赵窟,剑术指楼兰”

县)诗人李嶷之“尘生马影灭,箭落雁行希”(《少年行三首》其二),广平(今河北永年东)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之“射禽风助箭,走马雪翻尘”(《公子行》),清河(今河北清河县)诗人张祜之“臂挂捎荆兔,腰悬落箭鸿。归来逞馀勇,儿子乱弯弓”(《猎》),“黄云断塞寻鹰去,白草连天射雁归”(《从军行》)等等,均可见诗中燕赵之士自幼便长于弓马骑射,武艺超绝,具备有“侠”之表象特征。

然而,唐代河北诗人咏侠诗所展示的,更在于“侠”的质性特征———“士为知己者死”(《战国策・燕策》),即仗义守信、扶弱除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对知遇之恩,敢于舍身以酬。如“初唐四杰”之一、范阳(今河北涿州)著名诗人卢照邻的《刘生》一诗:

刘生气不平,抱剑欲专征。报恩为豪侠,死难在横行。翠羽装刀鞘,黄金饰马铃。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

诗中的侠士刘生,仗剑横行,豪侠重义,为答知遇之恩,不惜百死以报,正是《孟子・告子上》中所谓“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

[2]

义者也”。其《结客少年场行》诗亦云“横行徇知己”,

出谋盗得虎符,引军救赵;却因年老不得相从,“北向自刭”,以谢知遇之恩。李诗以至淳至朴的词句,讴歌了侯嬴那种以死上报主恩、下拯黎民的侠义之行,连河北儒士尚如此尊崇侠义精神,更可见燕赵大地侠风影响之深远。

还有李颀的“黄云陇底白雪飞,未得报恩不能归”(《古意》),“结交杜陵轻薄子,谓言可生复可死”(《缓歌),亦尽显任侠少年意气。中唐韩孟诗派的代表人行》

物,河朔(今属河北)诗人刘叉,其咏侠诗更将侠者的气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嘲荆卿》:白虹千里气,血颈一剑义。报恩不到头,徒作轻生士。

:烈士或爱金,爱金不为贫。义《烈士咏》

死天亦许,利生鬼亦嗔。胡为轻薄儿,使酒杀平人。

第一首在怀古中叙志,尽管嘲荆柯刺秦不成,报恩未果,徒为豪侠,但“白虹”“血颈”、豪壮之语,也刻画出了侠士荆柯舍生取义、一往无前的英雄气魄;第二首更是申明了侠士非同市井无赖之辈,乃轻利重义之士,大雄有为“侠”正名、立传之意;颇有韩孟诗派慷慨不平、奇之风。而博陵(今河北安平)诗人崔涯,则直接在诗中明志:

太行岭上二尺雪,崔涯袖中三尺铁。一朝若遇有心人,出门便与妻儿别。借太行山厚重积雪起兴,表达自身愿效豪侠之士,袖三尺龙泉,寻知己相随以报,毫无儿女情长,语虽浅近,情意尤真;身虽一介文人,却有侠者之志,豪情伟哉!

由上述诗作可以看出,唐代河北诗人身处侠风蔚然之燕赵大地,受其地域文化及民风的熏染,自是侠心

[4]

豪气充溢胸膛,慷慨歌之,“言为心声,书为心画”,形

实为豪侠本色。

初唐名相、巨鹿(今河北晋州)诗人魏征,在其早期“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的《述志》诗中,也称意气,功名谁复论”,诗中用典,古楚谚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史记・季布传》)侯嬴亦言出必行,曾为魏公子无忌出谋划策,盗得兵符,救赵邯郸之围(《史记・魏公子列传》)。二位古人皆为守信重义、有诺必践的豪侠之士,正如《论语・子路》中所谓“言必信,

[3]

行必果”。魏征藉此言志,自比古人,表明己身惟重信

诸篇什,便自然而然成为了讴歌侠士情怀的咏侠诗篇,此正所谓“地灵人杰”。

义,而轻功名之心。而高适《邯郸少年行》中“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之句,亦为借古咏今,抒发了希望得“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名主赏识,而以一腔肝胆相报效之心,亦以“古人无宿诺,兹道以为难。万里赴知己,一言诚可叹”(《东平留赠狄司马》)相期,其言坦荡慷慨,颇具侠者风范。

此外,像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县)诗人、散文家李华那样倡导崇儒宗经,开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先河的一代大儒,也在诗中赞美过“重然诺、轻生死”的古人侯嬴:“公子三千客,人人愿报恩。应怜抱关者,贫病老夷门。”(《奉寄彭城公》)据《史记・魏公子列传》载,“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魏有隐士侯嬴者,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

二、豪迈阳刚的审美意蕴

唐代河北诗人的咏侠诗作,与其讴歌侠士的题材内容相适应,在其艺术表现上,更多以豪迈的气势与阳刚之美见长,诗中塑造侠士形象亦神似胜于形似,如前文所提及的高适那首《邯郸少年行》,全诗如下:

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

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如云屯。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

君不见今人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以兹感激辞旧游,更于时事无所求。

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以纵横跌宕的笔墨,刻画出一个仗义行侠的邯郸游侠少年形象———“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

104

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死”,重义轻利、舍身行侠,虽未有一笔摹形,但主人公任侠之风神立现目前,全诗亦一气而下,昂扬豪迈。历代的后人均对此诗有过高度评价,如明人周珽评曰:“写尽侠肠侠气,造语多奇”(《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清“画出一个轻侠少年,人王士禛《唐贤三昧集》称此诗:

[5]……句有远神,最为宕逸”,还有诸如“英气棱棱,溢

吟诗人贾岛,亦有豪气纵横的咏侠诗,如其《剑客》: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一改其往日雕琢辞句、“有句无篇”的作法,以持剑侠客自喻,寄情于剑,气韵昂扬通脱,言辞质朴,声情壮烈,堪为晚唐咏侠诗之绝唱!

并且,在这些河北诗人的咏侠诗作中,常常使用“顶针”的语言表现手法,如“烈士或爱金,爱金不为贫”(刘叉《烈士咏》),“铸得宝剑名龙泉,龙泉颜色如霜雪”(郭震《宝剑篇》),“壮士不曾悲,悲即无回期”(贾岛《壮士吟》)等等,运用这种近于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更使得诗篇读之琅琅上口,气韵通畅,有直抒胸臆之率然,慷慨豪放。

唐代河北诗人的咏侠诗在艺术表现上另一大显著特征,则是大量使用象征手法,藉咏物以咏怀;众所周知,如同文人以笔墨为自身标志一样,侠士则以所配刀剑为其身份的代表,正所谓“宝剑送侠客,脂粉赠佳人”,因此河北诗人咏刀剑的诗篇比比皆是,如初唐时期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诗人郭震的代表作《宝剑篇》: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

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

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全诗以“赋”法铺叙宝剑遭际,实则以剑自喻,愿寻得知己,慷慨报效之,———“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之宝剑,正是“士为知己者死”之侠者的象征。与他同时代的“文章四友”之一的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县)诗人李峤,也有同类型的作品:

《剑》:我有昆吾剑,求趋夫子庭。白虹时切玉,紫气夜干星。

锷上芙蓉动,匣中霜雪明。倚天持报国,画地取雄名。

《弹》:侠客持苏合,佳游满帝乡。避丸深可诮,求炙遂难忘。

金迸疑星落,珠沉似月光。谁知少孺子,将此见吴王。

二诗亦以“昆吾剑”、“苏合弹”等侠客手中之良器作比,欲求一展身手、报答知音之明主,这正是任侠者之风范。

盛唐诗人李颀的《崔五六图屏风各赋一物得乌孙佩刀》,也是借咏物以抒侠气:

乌孙腰间佩两刀,刃可吹毛锦为带。握中枕宿穹庐室,马上割飞翳螉塞。

出眉宇”(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兀傲奇横”(王安石《唐百家诗选》)、“风流豪迈”(焦袁喜《此木轩论诗汇)、“慨绝古今”(李攀龙《唐诗广选》)、“气骨高凝”编》

(叶羲昂《唐诗直解》)等评语,皆对高诗中纵横之侠气颇为叹服。还有其《蓟门行五首》其二: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精通骑亦以寥寥数笔,将幽燕任侠少年武艺卓绝、射、慷慨从戎、报效主公的勃勃英气展露无遗,纯以豪迈阳刚之气质见长,不事辞藻雕琢。其诗直抒胸臆,一任感情真实流露、宣泄,正如盛唐时期的诗歌理论批评家殷璠曾在《河岳英灵集》中所评:“适诗多胸臆语,兼

[6]有气骨。”

而在诗中以刻画人物形象见称的边塞诗人李颀,其《古意》诗中所描绘的游侠形象,更为鲜活生动: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黄云陇底白雪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亦如后人所评,此诗仅以数笔白描,便绘出了幽燕男儿的“壮士生气”(《唐诗训解》),并且长于气势,读之(《唐贤清雅集》),成就实不下于高诗。盛唐“奇气逼人”

诗人李嶷,亦写有《少年行三首》的乐府组诗以寄托其任侠豪情:

其一:十八羽林郎,戎衣侍汉王。臂鹰金殿侧,挟弹玉舆傍。驰道春风起,陪游出建章。

其二:侍猎长杨下,承恩更射飞。尘生马影灭,箭落雁行希。薄暮随天仗,联翩入琐闱。

其三:玉剑膝边横,金杯马上倾。朝游茂陵道,夜宿凤凰城。豪吏多猜忌,无劳问姓名。在这组诗中,作者借用金殿、玉舆、春风、长杨、马影、雁行、玉剑、金杯、凤凰等铺排华丽的辞藻作衬托,对“十八羽林郎”高超的骑射武艺,给以了形象而细致地描绘,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的尚武好勇、任侠使气的少

[7]年形象,正如后人所评“:词虽不多,翩翩然侠气在目。”

还有中唐韩孟诗派的代表诗人刘叉,其咏侠诗更是气势雄浑,如《偶书》一绝: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老夫怒见不平事,磨损胸中万古刀!

诗中的自我形象脱略使气,仗义行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将一腔侠气尽情倾吐于诗中,颇有雄奇飞动之势。到了晚唐,范阳幽都县(今属河北)工于五言的苦

李新,高琴:燕赵豪侠地,慷慨赋诗篇

执之魍魉谁能前,气凛清风沙漠边。磨用阴山一片玉,洗将胡地独流泉。

主人屏风写奇状,铁鞘金镮俨相向。回头瞪目时一看,使予心在江湖上!

诗篇前半集中笔墨描绘乌孙佩刀的质地精良、锋利无双,为之一唱三叹,最后则归于尾联“回头瞪目时一看,使予心在江湖上!”由观宝刀而激起了诗人欲纵横江湖、仗剑行侠的豪情意气,并以侠士自命,表现了诗人自身的英雄气概和任侠精神。

另如卢照邻之“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俱邀侠客芙蓉剑”(《长安古意》),崔宗之“担囊无俗物,袖有匕首剑”《赠李十二白》,司空曙之“剑锋将破虏”(《送王使君赴太原拜节度副使》),张仲素之“骍弓(《塞下曲五首》其一)等,俱皆侠客之兵刃在臂剑横腰”

锋利,托喻侠者之豪气;还有像“翠羽装刀鞘,黄金饰马铃”(卢照邻《刘生》),“玉剑浮云骑,金鞍明月弓”(卢照邻《结客少年场行》),“玉剑膝边横,金杯马上倾”(李嶷《少年行三首》其三),“拂剑金星出,弯弧玉羽鸣”(李端《度关山》)等,以精工的对仗形式描摹侠客兵刃,更加突显诗中意象之阳刚,愈发衬托出诗篇气势的豪壮!

早在初唐时期,宰相魏征就曾提出了合南北文学之两长的主张:“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刚贞,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隋书・文学传序》)他所说的“河朔”,就是指黄河以北地区。由上可见,唐代河北“词意刚贞,诗人咏侠诗的艺术风貌,是与魏征所言之重乎气质”相吻合的。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有唐一代,社会上盛行着任侠思潮,并且渗透到整个思想领域,与儒、道、释三大思潮并存,如“这类重义轻财、陈伯海先生在《唐诗学引论》中所说:好勇尚武、脱略使气的心性,唐代文人身上是普遍存在的。……唐诗倡导‘风骨’,崇尚宏大的气魄和刚健的笔力,抒写英雄怀抱,追求个性解放,跟任侠思潮是一脉

[8]

相承的”;与之相适应,河北诗人依托燕赵大地“好气

任侠”“悲歌慷慨”的传统风俗底蕴和地域文化优势,、“热烈赞美任侠精神,以好勇重义、脱略使气的侠士自

[9]命,创作出一大批讴歌燕赵任侠之气的优秀作品”,

更以其豪迈的气势和阳刚的美学风貌,为唐诗“风骨”质性特征的成熟注入了刚健浑厚的内蕴,因此,河北诗人的咏侠诗在唐诗发展史上,也是占有着重要地位的。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2]杨伯峻.孟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5.[3]杨伯峻.论语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5.[4]刘

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7.

[5]王士禛,张明非.唐贤三昧集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0.

[6]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6.

[7]傅璇琮.唐人选唐诗新编[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8]陈伯海.唐诗学引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9]韩成武,李

新.盛唐河北诗人群与“燕赵文化精神”[J].

河北学刊,2006(4):208-213.

Yan-ZhaoRegionHadManyHeroes,Hebei’sPoetsWroteThem

Generously:

TheResearchonthePraisingHeroesPoemsintheTangDynasty

LIXin,GAOQin

(DepartmentofChinese,BaodingUniversity,Baoding071000,China)

Abstract:InthewholeTangDynasty,theideologyofbecomingherowaspopularinthesociety.Hebei’sPoetsde-pendedonthetraditioncustomandregionsuperiorityofreveringmartialandhero,withsingingsadlyandgenerously.Theypraisedheroicspiriteagerly,lookedthemselvesasheroeswholikebraveryandmoralfreely,thentheywrotemanyexcellentpraisingheropoems,whichgivetheunrestrainedandmasculinespiritnucleustotheDemeanourofthepoetryoftheTangDynasty.InthehistoryofthedevelopingofthepoetryoftheTangDynasty,thesepoemsoccupiedveryimportantposition.

spoets;thepraisingheropoems;theideologyofbecomingheroKeywords:TangDynasty;Hebei’

106

描写侠客的诗句篇六
《关于雪的优美诗句》

关于雪的优美诗句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这三句诗句,是巧妙地运用了雪与梅花在颜色、季节以及她们给人以春天来临的希望上,进行了相互村托的描写。我们也可以借鉴作者的手法,把自然界中很多相关的事物,通过自己的合理想象,利用映村的方法,把事物写具体逼真)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罗万朵云。(元稹)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

(这两句诗的前半部分,描写的是典型的北方雪天的情景,"是典型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足不出户的恶劣天气。但是,诗句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自然景色抒发的情感,却是积极

向上的,作者通过'千株玉、万朵云、琼枝',把北国的冬天变得温情脉脉,不在因雪而凌厉肃杀。作者把自己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表达的具体贴切。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必须与自己丰富的心理世界结合起来,才能真切感人。)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这两句诗是作者运用雪去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这是典型的借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是借助对自然景色渲染,让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

雪与春天,这是我们对诸多写雪的诗句最熟悉的。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饱满的热情和乐观的人生观。作者利用诗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画卷,提示我们联想春天的美丽,正是文学作品对人思想的启迪。

燕上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入手(李白)

这是李白直接描写大片雪花的诗句,我们可以直接引用来描写雪。我们要学习诗人通过细致观察、进行形象刻画的创作品质。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作)

这是作者经过大胆的想象,把雪写成是天上一场激战而飘下的龙鳞,赋予雪以侠客的性格。在环境氛围和心理感觉与之相适应时,可引用这比较独特诗句。

柳絮因风起(谢道蕴)

帘外雪初飘,翠幌香凝火未消。独坐夜寒人欲倦,迢迢,梦断更残倍寂寥。(沈佩)

这是雪与人的静思之情的很好结合,是封建社会才女的寂寥,窗内窗外人与雪的情景交融,反映了一定的社会背景,这是文学作品与一定的社会背景有联系的典型例子。

描写侠客的诗句篇七
《描写愁的诗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人长。

——李白《秋浦歌》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落万点愁如海。 ——秦观《千秋岁》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及春愁,黯黯生天际。 ——晏殊《蝶恋花》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晏殊《蝶恋花》

萧萧江上荻花秋,作弄个离愁。半竿残日,两行泪珠,一叶扁舟。

——张孝祥《眼儿媚》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 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 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半多。

描写侠客的诗句篇八
《描写各种花的古诗句》

描写各种花的古诗句

描写梅花的诗句

画梅

明〃方孝孺

微雪初消月半池,篱边遥见两三枝。 清香传得天心在,未话寻常草木知。画梅

明〃陈道复

竹篱巴外野梅香,带雪分来入醉乡。 纸张独眠春自在,漫劳车马笑人忙。画梅

明〃陈道复

梅花得意占群芳,雪后追寻笑我忙。 折取一技悬竹杖,归来随路有清香。梅花落

明〃薛暄

檐外双梅树,庭前昨夜风。 不知何处笛,并起一声中。

早梅

明〃通润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 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

丁卯新正三日写梅

明〃李日华

檀口粉肋含笑语,春风拂拂为开怀。 酒人得此添狂兴,诗句从天泼下来。题画诗册页

清〃普荷

无事不寻梅,得梅归去来。 雪深春尚浅,一半到家开。

山中雪后

清〃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睛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画梅

清〃金农

老梅愈老愈精神,水店山楼若有人。

题唐解元小景

清〃恽寿平

雪后轻桡入翠微,花溪寒气上春衣。

题梅花

清〃汪士慎

小院栽梅一两行,画空疏影满衣裳。

早梅

清〃宁调元

姹紫嫣红耻效颦,独从末路见精神。

枯梅

清〃吴淇

奇香异色著林端,百十年来忽兴阑。

题画梅

清〃李方膺

梅花此日未生芽,旋转乾坤属画家。

题画梅

清到十分寒满把,如知明月是前身。 过桥南岸寻春去,踏遍梅花带月归。 冰华化雪月添白,一日东风一日香。 溪山深处苍崖下,数点开来不借春。 尽把精华收拾去,止留骨格与人看。 笔底春风挥不尽,东涂西抹总开花。

清〃李方膺

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梅花诗

清〃俞樾内子

耐得人间雪与霜,百花头上尔先香。 清风自有神仙骨,冷艳偏宜到玉堂。 和内子梅花诗

清〃俞樾

庭院无尘夜有霜,见来不是等闲香。

雨中元墓探梅

清〃宋荦

探梅冒雨兴还生,石迳铿然杖有声。

韵宜禅榻闲中领,幽爱园扉破处行。

落梅

清〃律然

和风和雨点苔纹,漠漠残香静里闻。

不须横管吹江郭,最惜空枝冷夕曛。

梅 花 诗

高启

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红楼梦》访妙玉乞红梅

曹雪芹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寒宵同作罗浮梦,绝胜东坡在雪堂。 云影花光乍吞吐,松涛岩溜互喧争。 望去茫茫香雪海,吾家山畔好题名。 林下积来全是雪,岭头飞去半为云。 回首孤山山下路,霜禽粉蝶任纷纷。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绝几回开。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桃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桠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红楼梦》咏红梅花(红字)

曹雪芹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红楼梦》咏红梅花 (梅字)

曹雪芹

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 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 《红楼梦》咏红梅花 (花字)

曹雪芹

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竟奢华。 闲厅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 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 赠范晔

南北朝 陆凯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早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旁傍溪桥。 不知进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寒夜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穸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梅

王琪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真适园梅花盛放

王 鏊

花间小坐夕阳迟, 香雪千枝与万枝。 自入春来无好句, 杖藜到此忽成诗。 《杂诗》之一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欹穸前,寒梅著花未。

初识梅花

卢撰

江北不如南地暖, 江南好断北人肠。 胭脂桃颊梨花粉, 共作寒梅一面妆。 次韵中玉早梅

黄庭坚

折得寒香不露机, 小穸斜日两三枝。 罗帷翠叶深调护, 已被游蜂圣得知。 十一月后庭花盛开之二

蔡襄

日暖香繁巳盛开, 开时曾达千百回。 春风岂是多情思, 相伴花前去又来。 墨 梅

张臬

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

晋〃陶渊明《蜡月》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迥临:远离。

描写侠客的诗句篇九
《描写山的诗句》

描写山的诗句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9-3-8 21:45 | 提问者:千萬俄 要求格式:——————,——————。出自《xxx》 朝代X 要3句最佳答案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2.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胡阴先生壁》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4.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东汉·曹操《观沧海》5.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唐·王湾《次北固山下》6.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唐·杜甫《望岳》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8.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宋·范仲淹《渔家傲》9.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唐·李白《行路难》10.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眺》1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1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东汉·曹操《短歌行》13.蝉鸣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南朝·王籍《入若耶溪》1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15.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宋·王观《卜算子》1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17.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宋·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18.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元·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19.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20.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唐·李商隐《无题》2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宋·王安石《登飞来峰》22.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23.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晋·陶渊明《饮酒》25.旦辞爷娘去,暮至黑山头。北朝民歌《木兰诗》26.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北朝民歌《木兰诗》27.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8.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唐·李商隐《夜雨寄北》29.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唐·李白《渡荆门送别》山行--- 唐朝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古风----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国破山河

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李白;古风)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陆游《后赤壁赋》 夕阳山外山,春水渡边渡。(一个对联)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百川沸腾,山冢碎甭。高谷为岸,深谷为陵。 (《诗经》)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中无. (王维 《汉江临泛》) 晋·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宋·郭熙: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唐·司空图: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唐·王维: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唐·韩愈: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唐·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山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唐·张锡: 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在风起波生。 唐·李白: 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元·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对我有帮助70回答时间:2009-3-6 19:38 | 我来评论 向TA求助 回答者: 月染清风 | 一级 擅长领域: 生物学 化学 小说 动漫 院校信息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谢谢 相关内容 2010-9-20 描写山的诗句 4 2009-10-1 专门描写山的诗句 104 2009-7-24 描写山的诗句 最佳答案 25 2009-5-12 描写山的诗句(4句就可以) 40 2009-4-25 描写山的诗句,不带山这个字 50 更多关于描写山的诗句的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 描写 诗句 其他回答 共2条 《山行》 唐朝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古风》唐朝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望岳》唐朝 杜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唐朝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归园田居》晋 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描写侠客的诗句篇十
《关于描写马的诗句》

关于描写马的诗句

1.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 竹马踉跄冲淖去,

纸鸢跋扈挟风鸣。

(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3.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

5.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 马寅识路真疲路,

蝉到吞声尚有声。

(黄景仁《杂感》)

7.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8. 好山好水看不足,

马蹄催趁月明归。

(岳飞《池州翠微亭》)

9.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南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0.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11.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辛弃疾《青玉案》)

12.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王翰《凉州词》)

13.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

14.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15. 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李煜《望江南》)

16. 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李白《长干行》)

17.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18. 胡马依北风,

越鸟巢南枝。

(《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19.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王绩《野望》)

20.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标题】:马诗

【年代】:唐

【作者】:李贺

【体裁】:五绝

【内容】:--------------------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

鸣驺辞凤苑,赤骥最承恩。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精。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

鬣焦珠色落,发断锯长麻。

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

君王若燕去,谁为曳车辕?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催榜渡乌江[1],神骓泣向风。

君王[2]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内马赐宫人,银鞯刺麒麟。 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 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 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

香幞赭罗新,盘龙蹙蹬鳞。 回看南陌上,谁道不逢春?

不从桓公猎,何能伏虎威? 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

唐剑斩隋公,□[3]毛属太宗。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飘风。

白铁锉青禾,砧间落细莎。 世人怜小颈,金埒畏长牙。

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 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

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 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

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 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

暂系腾黄马,仙人上彩楼。 须鞭玉勒吏,何事谪高州?

汉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赏析】:--------------------

【注释】:

[1]乌江:一作江东。

[2]君王:一作吾王。

[3]“卷”下换“毛”。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汪国真诗集深沉

下一篇: 夜的短诗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