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小学作文 >

圭峰宗密禅师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0-22    阅读:

四部录02
圭峰宗密禅师 第一篇

信心铭

信心铭是禅宗的法典。作者就是禅宗三祖僧璨大师,这一篇东西是禅宗里面很重要的文献,换一句话说也是中国禅宗修学指导的原则,虽然是在禅宗指导原则,实际上在大乘佛法的修学,无论是那一宗那一派或者是我们常讲的八万四千法门,门门要想成就,都不能够违背这个原则,所以这篇文章变成佛门里面非常重要的文献之一。——摘自净空法师语言 信心铭.简介

作者我们要研究信心铭,首先应该知道禅宗的特色和禅究竟是什么?否则信心铭就很不容易了解。禅究竟是什么?通俗地说,禅是法界的实相,是生命的共相、原态和不二法门的体现,也就是法的现量。佛法有比量和现量。所谓比量,是理性的认知,是可以用逻辑的方法来理解的。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信心是什么?信心就是信那个不可得的东西。

——冯学成

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是禅宗的不传之旨,是关于心地功夫和心地法门的开示。在本书中,冯学成居士以通俗浅易的语言对《信心铭》全文做了翔实的讲解和阐发,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禅宗的心地法门和修持心要,尤有助于禅修之人明白思维语言与真如佛性的关系,越过理障和所知障,将知见转为实修。

信心铭.正文: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惟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惟须息见。

二见不住,慎莫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原是一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取一乘、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法无异法,妄自爱著。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一如体元,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净尽,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惟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编辑本段信心铭.附

信自心佛,心外无佛;是心作佛,念念铭记。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悟道不难,由心而悟;为何不悟,只在分别。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诸相皆幻,莫取憎爱;如实观照,自然明瞭。

毫釐有差,天地悬隔。

会与不会,一念之差;成圣成凡,天地之别。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若欲真现,唯除妄心;除妄之法,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妄起分别,违顺成病;明真一如,不药而愈。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不识要旨,如何起修;盲修瞎练,所做徒劳。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本心具足,圆同太虚;不增不减,无欠无余。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只因取舍,分别对待;所以不明,真如本心。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

心莫攀缘,不执於有;心勿空忍;不执於无。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空有不住,平常心境;此无彼灭,相对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

欲止妄念,由动归静;若止此心,妄念更动。

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止动求静,唯滞两边;生灭打转,怎知真心。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不明真心,如何下手;空有两处,徒劳失功。

遣有之心,有反不去;从空之心,空反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 多言外求,多虑内思;识心更起,转不相应。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绝言不攀,绝虑不妄;妄息真现,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 回归根本,便得要旨;随尘而去,则失心宗。 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须臾返照,胜前空境。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 前有后空,转变之境;空有之相,妄见所起。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不用求真,真心本有;因妄迷真,息见则现。 二见不住,慎勿追寻。 相对不存,两边不住;了知此理,慎勿追寻。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若入二见,是非对待;便起纷然,失其净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相对知见,一心而起;回归此心,亦莫执守。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一心不生,诸缘不入;此心清净,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万法无咎,何用万法;已是无心,不执清净。 能随境灭,境逐能沉。 心随境灭,境逐心沈;心本无生,因境而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境因心有,心能显境;境本无分,因心而别。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心境两段,因缘所生;此为不实,元是一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 缘起性空,一空同两;性空缘起,齐含万象。 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自性本空,不存知见;无分精粗,岂有偏袒。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 心量广大,能包太虚;无易无难,唯嫌拣择。 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小根之人,不信自佛;向外修行,越急越慢。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 执法而修,失机自度;心已不正,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万缘放下,一切自然;心体无住,任运而行。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 任顺本性,合道相应;逍遥自在,自绝烦恼。

刻意系念,乖离真心;放任随去,昏沉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踈亲。 自然修行,不好劳神;道本平常,何用疏亲。 欲取一乘,勿恶六尘。 欲取佛乘,一切无碍;心净不染,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六尘无过,并非罪恶;能悟此理,还同正觉。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三界无物,故智无为;愚人误有,自缚其心。 法无异法,妄自爱著。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妄自分别,贪爱执著。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真心本有,其心本净;以心找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 心迷则生,寂静动乱;悟无好恶,动静自在。 一切二边,良有斟酌。 一切对待,皆是二边;妄心自分,思维斟酌。 梦幻虚华,何劳把捉。 身心世界,梦幻空花;虚妄不实,何劳把捉。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得失之心,是非之事;一时放却,便契大道。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 眼若不睡,其人清醒;迷幻不起,诸梦自除。 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若见诸相,心不分别;万法实相,本是一如。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 归一真如,体不思议;其心不动,万缘忘却。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万法齐观,其性平等;归复面目,本来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泯除相对,破除分别;更不可以,计度比较。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若欲止动,无动可止;动止而静,无静可止。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 动止相对,既然不成;绝对一名,何有此事。 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究竟之地,穷极之处;真心不存,一切轨则。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契入真心,一切平等;所作行为,全部俱息。 狐疑尽净,正信调直。 妄息真现,疑惑尽净;正信已立,心性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妄执以破,一切不留;心如虚空,无可记忆。

虚明如镜,物来自照;不假方便,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真如体性,非思可量;真如妙用,识情难测。 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真如之性,一真法界;无二无别,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 要契真如,急於相应;唯言此道,不二法门。 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法界,不二皆同;森罗万象,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十方智者,因悟不二;皆入此心,万流归宗。 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心无时间,非促非延;一念万年,万年一念。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心非一物,故无空间;无在不在,十方即是。 极小同大,妄绝境界。 极小微尘,大同世界;妄绝境界,小大无二。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极大世界,同小微尘;不见边表,大小无二。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有是缘生,无是本因;无是缘生,有是本因。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 修行境界,若不如是;切莫滞守,往前迈进。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由体而用,一即一切;由用归体,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虑不毕。 但能如是,依此而修;何忧何虑,道业不毕。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建立信心,须悟不二;已证不二,真正信心。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证道境界,无以言说;一念顿悟,三心不得。

《信心铭》直解

~一九八二年三月四日讲于台南市

目 录

一、禅是什么?

二、禅的架构

禅宗与美学
圭峰宗密禅师 第二篇

禅宗与美学

一、禅的含义与禅宗的基本主张

(一)禅的含义:“静虑”与“思维修”

“禅”是梵文“禅那”的简称,中文意思为“静虑”、“思维修”, “禅”在印度佛教中,是一种静修,一种结跏跌坐式的冥想。

圭峰宗密禅师:“禅是天竺之语,亦名禅那,此云思维修,亦云静虑,皆定慧之通称也。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名为禅。”

佛经的作用和意义

“经者,径也。见性之道路也。”(《金刚经》注)

明代皇帝朱棣在注释《金刚经》序中说:“虽然法由心得,非经无以寓乎法,经以人传,非言无以著乎经。”故“缘经以求乎法,因法以悟觉。”

慧能:“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坛经·疑问品第三》)【圭峰宗密禅师】

“静虑”、“思维修”,

“静”是指寂静 :

“此心不动,是名为寂。于法无染,名之为静。”(《五灯会元》)

“虑”是审虑,也就是一种修定的方法,意思是使注意力集中到某一对象,而使心宁静。

“静虑”中的“静”是指内心对外物不染着,保持一种宁静和寂静的状态,怀让禅师云:

“一切法由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

六祖慧能说: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自定······维摩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坛经·一九》【圭峰宗密禅师】

《金刚经》云:“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法”在佛教的典籍中有几种用法:

一、是指现象世界,即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称为“法”;

二、是指“认识佛教大意”的方法;

三、是指,佛所说,而作为世间之准则者,称为法。

禅宗“法”的含义

1、外部现象世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称为“法”;

慧能说:“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

2、“认识佛教大意”的方法 : 慧能说:“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

3、佛所说,而作为世间之准则者,称为法。

4、人的感觉器官与外界事物接触所产生的意识,

慧能说: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坛经·一九》

(二)“戒定慧”: 佛教的修行方法

“戒”是指遵守佛教为信徒制定的戒规,

“定”是指使注意力集中到某一对象,而使内心宁静;戒定是修炼成道的必由之路。

“慧”有二义:

一是“止观”,所谓“止观”中的“ 止”是止息散心,亦称“定”;“观”是反观内心。

二是智慧,即领会佛教的绝对真理的智慧。

篶福弘辩禅师云:

“防非止恶谓之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名定,照览无惑名慧,人有智慧觉照为佛心,心者佛之别名。”

无住禅师说:“无忆名戒,无念名定,莫妄名慧,一心不生,具戒定慧。”

定慧一体

慧能说: “定即定其心,将戒戒其行,性中常慧照,自见自知深。” 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互相渗透:

“长生清净心,定中而有慧,于境上无心,慧中而有定。”

“悟自心为佛心”。“见本性为法性。”

(三)禅宗的基本观念

无念为宗 无相为体 无住为本【圭峰宗密禅师】

(1)无念为宗

慧能对“无念”的解释:

“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 ——《坛经》

《佛学大辞典》 :“心之所攀援游履者谓之境。如色为眼识所游履,谓之色境。乃至法,为意识所游履,谓之法境”

“境有对象的含义”,思议言说的对象,皆名为境。”——冯友兰

佛教认为,人有色、声、味、触、法,这六种感觉,人的这六种器官与外界接触就会产生色、声、味、触、法“六境;这六者又叫“六尘”、“六贼”“六处”,即 色尘、声尘、味尘、触尘、法尘,色境、声境、味境、触境、法境。

无住禅师说:“见境心不起,名不生,不生即不灭,既无生灭,即不被前尘所缚。当处解脱,不生名无念,无念即无灭,无念即无缚,无念无脱。”

慧能说:“无念者,是于念而无念;”

为什么要以“无念”为宗?

慧能说:“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

如果有了错误的心念,而且执着于这些心念,就会“自迷不见”,“又谤佛经”,“妄说祸福”,“更误他人”,所以要以“无念为宗。

(2)无相为体

慧能: “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

“无相者,是于相而离相;”

(3)无住为本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金刚经·卷一》)

慧能:“无住者,人之本性。心念不住。”

“入色界不被色惑,入声界不被声惑,入触界不被触惑,入法界不被法惑”(《古尊宿语录》卷4)

《金刚经》:“诸菩萨摩柯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五灯会元》:僧人梵志以左右手擎着合欢花,梧桐花来供奉释迦牟尼佛,佛曰:“放下着”。梵志放下左手的一株花。佛又曰:“放下着”。梵志又放下右手的一株花。佛又曰:“放下着。”梵志曰:“世尊,我今两手皆空,更叫放下个什么?”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舍却,无可舍处,是汝免生死处。”

“外六尘”、 “内六根”、“中六识”

“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指色尘。声尘、香尘、触尘、法尘,又名六处、六境、六贼。此六尘在心之外,故称外六尘。尘即污染之意。能污染情识,此六尘犹如盗贼,能劫夺一切之善法,故称六贼。

“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及其认识能力。前无根乃物质上存在之色法,即色根,意根则为心之所依生起心理作用的心法,即无色根。

“中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对于所接触的对象能生起意识,眼根对于色尘而生眼识,耳根对于声境而生耳识,香尘即鼻所嗅到的一切对象(香境)能产生鼻识,味尘即舌头所尝到的味道呢个产生舌识,触尘即身体所接触的一切对象而产生触识,法尘即意根所缘的一切对象儿产生意识。这六种由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触的对象儿产生的意识称为六识,因为处于外部世界和内心之间,故称“中六识”。

“无住”

怀海禅师云:

“未得心解脱,亦然未得一切处解脱。

(四)禅宗的三大特点:

(1)我心即佛,佛即我心的世界观。

(2)自心觉悟的解脱方式

(3) “以心传心”的直观认识方法

何者是佛?

有人问佛教尊者:“我欲识佛,何者即是?”祖曰:“汝欲识佛,不识者是。”曰:“佛既不识,焉知是乎?”曰:“既不识佛,焉知不是?”。

印度六祖弥迦遮尊者有天在城里遇到一持酒器的人问他:“师何方来?欲往何所?”祖曰:“从自心来,欲往无处。”曰“师识我否?”祖曰:“我既不识。识既非我。”

唐天宝三年玄宗派遣中使杨光庭入山礼佛,司空本净禅师对杨光庭曰:“若欲求佛,即心是佛。”杨光庭曰:“云何即心是佛?”师曰:“佛因心悟,心以佛彰”。

(1)我心即佛,佛即我心的世界观

“佛即是心,心外更无佛。”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经》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P四五)

《五灯会元》记载:有一居士(三祖僧灿)来拜见二祖慧可,居士问:“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祖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

法海禅师问六祖慧能:“即心即佛,愿垂指喻”。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法海禅师信受赞曰:“即心元是即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圭峰宗密禅师】

(2)自心觉悟的解脱方式

“何者是佛?见性是佛。”(《五灯会元》)

慧能说:“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得建立。”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坛经》

圭峰宗密禅师 座右铭
圭峰宗密禅师 第三篇

圭峰宗密禅师 座右铭

寅起可办事,省语终寡尤。

身安勤戒定,事简疏交游。

他非不足辩,已过当自修。

百岁既有限,世事何时休。圭峰宗密禅师 座右铭

落发堕僧数,应须侔上流。

胡为逐世变,志虑尚嚣浮。

四恩重山岳,锱铢未能酬,

蚩蚩居大厦,汲汲将焉求。

死生在呼吸,起灭若浮沤。

无令方服下,翻作阿鼻由。

学佛的经典座右铭
圭峰宗密禅师 第四篇

学佛的经典座右铭:

1、学佛就是学做人。佛法。就是完成生命觉醒的方法,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思想、见解。

2、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学佛的经典座右铭

3、凡夫转境不转心。圣人转心不转境。

4、知“因果”即知进退。知佛法,即得开心果。

5、欲知过去世,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6、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学佛的经典座右铭

7、智者知幻即离,愚者以幻为真。

8、世间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9、学佛的孩子不变坏,学佛的老人不痴呆,学佛的少年永不败。

10、不惜光阴过时悔,黑发不学白发悔。酒色赌博致祸悔,

佛语中的座右铭
圭峰宗密禅师 第五篇

佛语中的座右铭:

六祖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斌宗法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

普贤菩萨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
<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语中的座右铭。”

<华严经>“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佛语中的座右铭。”

<华严经>“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十善业道经>“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

<无量寿经>“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犯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梵网经序>“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涅盘经>“人身难得,如优昙花。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五苦章句经>“人身难得,六情难具,口辩难中,才聪难致,寿命难获,明人难遭,直言难有,大心难发,经法难闻,如来难值。

哲理经典座右铭
圭峰宗密禅师 第六篇

哲理经典座右铭:

1、谎言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外表美丽,生命短暂。

2、唯其尊重自己的人,才更勇于缩小自己。

3、人不求福,斯无祸。人不求利,斯无害。哲理经典座右铭

4、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时而动。

5、常常责备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谅解。

6、见己不是,万善之门。见人不是,诸恶之根。

7、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受,减一分福泽。

8、念头端正,福星临,念头不正,灾星照。哲理经典座右铭

9、善人行善,
10、心慈者,寿必长。心刻者,寿必促。

11、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虑不远,忧亦近。

12、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13、你目前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14、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国庆节作文400

最新成考报名

  • 诵读经典内容范文作文
  • 诵读经典润泽心灵作文
  • 教育家精神2024年全国巡回演讲观后感作文
  • 2024新时代好少年事迹心得作文
  • 新时代好少年事迹的作文
  • 新时代好少年简要事迹作文
  • 新时代好少年典型事迹作文
  • 新时代好少年的事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