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每个故乡都在消逝》读后感

编辑:lin13459411179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0-16    阅读:

《每个故乡都在消逝》读后感

  我要还家,我要转回故乡。

  我要在故乡的天空下,沉默寡言或大声谈吐。

  ——海子

  旧时声味

  初读此书,是在住宅区的楼房里,也就是我现在的家。当读到这样的一句话,“地址不等于地点,地点是个生活空间,是个有根,有物象,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它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着人生活动岁月内容”时,我掩卷沉思。

  我现在的家,是地点还是地址,它是否只是一个方位,一个坐标和地理路线?我想嘴硬强辩,那儿有记忆,有物象,但我的内心深处说,它不是,它只是邮差可以寄到的地址。真正的地点,或许只有故乡,我从小长大的地方——

  我该怎样对你描述呢?你来到芜湖时,搭着末班车的客运,一路会到头,坐到一个叫龙潭的地方,你顺着雨水润湿过的青石板路,顺着一个个湖绿的门牌号,当你看见红字书写的53时,你会嗅到一阵桅子花香,你被这指引着,跨进家门,天地变地狭小,我却独不觉,我只觉自由了手脚,松弛了神经。

  你道故乡如何,家如何,想来就是如此,不是空口言谈,不是单一的地理路线,它承载着回忆与时光。而回忆,是绵长又稳妥的气息,像放久了的樟脑丸,留存了光阴。

  儿时有这样一种声音,它伴随着铁玷和薄铁板的敲打声,“叮--”,就这样吆喝起来,“麦芽糖,香又甜,不好吃不要钱。”我总会缠着妈妈,直至糖入口,若妈妈不许,就去找外婆。他总笑呵呵地从口袋中拿出几张叠得整整齐齐的毛票。

  秋天的黄叶落了,冬天来了,卖麦芽糖的人不会再出来了,但过年却还有好吃的糖。

  大人们从还未冻结实的枫树里取出枫糖汁,拿一口大锅熬了又熬,等溅到灶旁的枫糖汁凝成沙状时,停止加热,用炒熟的糯米粉捏成管状,中间灌入糖汁,放入撒有熟糯米粉竹箩里等冷却成形,便可取来吃了。

  我曾闻过那饱满的糖汁的味道,在不甚富裕的年月里,像分明的快乐,永远泊在记忆中。

  现如今,外婆老了,烧火的灶台换成了液化器和电磁炉,纵是味道烧得如此鲜美,可总是若有所失,究竟失去了的是什么?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无论我如何去搜寻,那些美好的、缠绕的回忆,终究只是旧了的影像带,旧时的黑白岁月——收割过的田野、麦秸、管香糖、烧火的灶台、昏黄的煤油灯、月光下湖面上翻腾的青鱼……

  当年明月

  王开岭说“只是故乡在消逝,放学路又通向了何方?”

  我且回头想,放学路上,那是—用王开岭先生的话来说,“那是三教九流,七行八作,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大戏台,那是面孔,语言,腔调,扮相,故事的孵化器。”

  对于我来说,是村口的一大片秋收春种的稻田,是新搬的两只石狮子,张牙舞爪,是田间的石子小路,几棵长不大的榆树和小槐,是一间破落的土地庙,庙前惨红的红绸子在无风自动,色彩斑驳的泥塑像,是几个树桩,风雨淋,是几股小水流的巷子,突然冒出一只流浪狗和墙头猫的拐角,是麦芽糖的铁锭子敲起的声响,是买零嘴的小卖部,那烧饼,麻糖和奶糖,还有谁家窗前的茉莉最香,鸡冠花最红,谁家的树儿高过了墙。

  何为故乡,当为老街小巷;何为童年,当为街坊邻里。街坊是童年的档案馆,精细得封存着我们最古老的回忆。回想童年邻里,是从东村到要村,从村口到村尾,像条不会断的线,是扯不断的思。

  那年头并未小康,但邻家的新摘的豆角,刚割的马兰头,都会你一家,我一家地家家分送,自己家的孩子却哭丧着脸,喊着没菜下饭。你瞧,这家的菱角,那家的青菜,萝卜,还有豆腐干和猪肩肉。

  街坊是春日里眼中的风景,冬日里的雪中送炭。

  有了街坊,便没有了孤独无助,多的是隆冬炕头上热腾腾的回忆,像刚泡好的浓茶。

  只是如今,当我细细翻阅王开玲的这本《每一个故乡都在消逝》,终于明白放学的路已经消逝在地平线。孩子没有了放学路上,街坊,家,故乡,尤其是大城市的孩子们。他们失去了什么,他们失去了精神地点,他们抢劫的是旧物、细节,各种难忘的人和事构成的生活档案。

  当年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只是如今,明月依旧在,放学路已迢迢远矣。

  千载人文

  “单纯的个体是没有故乡的,单纯的门户是无“家”可言的,就像水,孤独的一滴构不成“水”的含义,它只能叫“液体”。王开岭先生如是说。

  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们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

  没有地点,没有路标,人如何称自己从何来,复何去?

  老的东西变得太快,自然的原迹在逐渐丢失消逝,正如一个个不能口述的精神财富,像“故乡”,家,放学路上,街坊,自然……“慢的东西也太少,像慢慢地,看太阳升起,看太阳落下,看花开花落,风起云涌,看一天天如何在消逝。”

  我们头也不回地疾走,身后的故乡,村庄,脚印早已无影无踪。然而,我们丢失的又岂止这些?

  我们丢失的是一代人的精神原乡,是古国文脉的连承,是悠悠的历史厚重感。那街坊小巷的背后是传统的乡里乡情;那落霞孤鹜隐含的是唐诗宋韵的风情;那雨中燕、灯下树流荡的是一个民族深沉的文化情结;那“杏花烟雨江南”昭示的是我们几千年沉积的审美情趣。消失的故乡,远去的放学路或许只是这浩大消逝中的一个极为微小的缩影。然而,在这一叶一花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份沉沉的文化使命感。

  合卷沉思,窗外和风流畅。我在想,或许阅读的意义不在于对消逝的风景、丢失的人文做一个苍凉的手势,而是寻找未来路。无论是个人,社会还是一个民族,在前行的路上,我们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了为何出发。

  我们已经丢了太多,何时寻找,何处寻找,怎样寻找,是只能在文字里做永恒的纪念还是在现实里尽你我的绵薄之力?这,依旧是一个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

  • ·故乡读后感200字(2015-12-31)
  • ·故乡读后感(2016-01-18)
  • ·故乡读后感600字(2016-01-21)
  • ·每个故乡都在消逝读后感(2016-02-01)
  • ·故乡的读后感400字(2016-02-04)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范文三篇
  • 领航读后感1500字左右大学生范文六篇
  •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三...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十一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通用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