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导体和绝缘体教学反思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2    阅读:

导体和绝缘体教学反思篇一: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

《电》这一单元是四年级第一个单元,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是从调查家中的电器入手,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电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整个单元的安排是一个严谨的结构,从调查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始,到认识电路、电流、开关、导体、绝缘体的概念,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最终指向对电的概念。

本单元由七个内容组成,分别是《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导体与绝缘体》、《做个小开关》、《不一样的电路连接》。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学生对生活中的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导体和绝缘体对学生来说都是模糊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检测多种物体,让学生在感性经验充足的情况下,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特性。

《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是研究物体导电性能的一篇探究性课文,内容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是:检测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二是: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我将《导体与绝缘体》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通过引导学生自行探究,有足够的感性经验,探究过程中深入理解导体和绝缘体基本概念。具体表现在: 科学概念:通过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

过程与方法:经历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的过程,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科学规范”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检测橡皮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推测、科学检测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检测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

2、教学难点:学会分工与合作,制定探究计划并对存在困难的小组提供相应的帮助策略。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

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采用了直观教学、情境教学、启发教学、和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对话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推测、检测物体是否导电,是学生有足够的感 性经历从 “实验观察——推测——制定计划——证实——归纳总结——学以致用” 的科学

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纵观整堂课,我觉得比较满意的地方是:

首先体现在“用教材教”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比如在材料的准备上,通常情况下,都是教师直接提供20种(或十几种)材料给学生进行检测物体的导电性,也或者是统一要求学生带什么什么材料。我认为这个检测的面过于狭窄,而且在时间上,由于基础不同小组间的差距会很大。所以我统一给学生提供了橡皮、回形针、塑料、铜线、铁丝、铝线、白纸,而其它的材料在课前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准备(不需要太多但也不能少于10种),这样“有收有放”的准备材料,课堂上研究起来学生就会更加感兴趣,就可以更多地、较直观地感知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从而更具体地理解导体、绝缘体的概念。

始于教材而不止于教材,这始终是我努力的方向。

其次体现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引导学生“亲历亲为”是科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习得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勤于动脑、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对于《导体和绝缘体》一课的教学来说,绝非只是让学生记住两个抽象的概念——导体和绝缘体,引领孩子们亲身经历、亲身体验这两个概念“诞生”的过程,才是重中之重。

鉴于此,我首先是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究“橡皮导电性”的检测方法,制订检测计划,然后设计了“检测老师提供材料的导电性”和“检测小组自己带的材料的导电性”的两个层次的分组实验,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尽可能多的实物的检测实现由具体实物到抽象概念的概括,学生理解起来回更自然。我想这应是我以后上课努力追求的境界。

第三是课堂上有机地融合了“安全用电”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巩固练习“我知道”中的“不要用湿布擦拭电器、插座和开关,也不能用湿手触摸它们”及“我还知道”(拓展部分)中的“天空正下着雨,一根裸露的电线掉在路中间,小明随手从地上拿起一根木棒,想挑开电线。他这种做法对吗?”,都很好地结合了安全教育,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达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同时下面几点不能不说有些遗憾。

一是:给学生准备的电路检测器居然有两组是不正常的,老师在上课之前应该对所有的器材重新认真地进行测试。

二是:小组汇报交流中学生提到的两个预测错误,我只是引导学生探究了“铝线导电性的预测错误”的原因,而对“钢笔盖导电性预测的错误”,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原因分析。

导体和绝缘体教学反思篇二: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反思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

2012、2、28李静芳

我在本课采用了直观教学、情境教学、启发教学等手段,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对话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经历从 “观察推测——制定计划——实验求证——归纳总结——学以致用” 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纵观整堂课,我觉得比较满意的地方是:

首先体现在“用教材教”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比如在材料的准备上,通常情况下,都是教师直接提供20种材料给学生进行检测物体的导电性,我认为这个检测的面过于狭窄,而且在时间上,由于基础不同小组间的差距会很大。所以我统一给学生提供了橡皮、回形针、塑料、铜钥匙、铝线、纸板、铅笔芯,而其它的材料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准备(不需要太多但也不能少于10种),这样“有收有放”的准备材料,课堂上研究起来学生就会更加感兴趣,就可以更多地、较直观地感知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从而更具体地理解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始于教材而不止于教材,这始终是我努力的方向。

其次体现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引导学生“亲历亲为”是科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于《导体和绝缘体》一课的教学来说,绝非只是让学生记住两个抽象的概念——导体和绝缘体,引领孩子们亲身经历、亲身体验这两个概念“诞生”的过程,才是重中之重。

鉴于此,我首先是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究“橡皮导电性”的检测方法,制订检测计划,然后设计了“检测老师提供材料的导电性”和“检测小组自己带的材料的导电性”的两个层次的分组实验,目的就是通过尽可能多的实物的检测实现由实物到概念的概括,学生理解起来更水到渠成。我想这是我以后上课一直追求的境界。

第三是课堂上有机地融合了“安全用电”的思想教育,我抛出问题“为什么不要用湿布擦拭电器、插座和开关,也不能用湿手触摸它们?”引导学生认识“因为水、人体、大地都是导体”。我还由此拓展开:“天空正下着雨,一根裸露的电线掉在路中间,小明随手从地上拿起一根木棒,想挑开电线。他这种做法对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很快生成了自己的认识,这很好地结合了安全教育,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达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1

导体和绝缘体教学反思篇三:《导体和绝缘体》教学反思

《导体和绝缘体》教学反思

《导体和绝缘体》这一课课的正堂课的重点是学生以小组作的形式对不同物体是绝缘体还是导体进行预测、两次检测、得出结论。学生4人一组边实验边填好实验报告。学会合作的非常愉快,课堂活跃而有序。

课堂中学生的思维积极而活跃,令课堂颇显精彩。再让学生认识了主要的导体和绝缘体以后,我故意说:“我们认识的导体都是金属呀固体呀,有没有不是金属的导体呢?”,三年二班的梁汗伟回答的很精彩,他说:“空气有时后也会变成导体的!比如说,雷雨天的时候空气就可以成为导体!”哦!问题一出,引起了一场我没料到的争议,有的同学说:那么水呢?它市是绝缘体还是导体呢?我顺势给学生2分钟谈论时间,并让他们说说理由,然后让学生用实验证明,最后的出结论纯净的水是绝缘体,平常用的水应该是导体,学生一片欢呼,高兴极了。

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课堂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注重了学生的动手探究和动脑思维想结合,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能随机应变,灵活、正确的处理课堂上学生提出疑问,体现出了教师的素质,把握好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效果好。

不足学生探究时间长了,可适当缩短时间,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汇报时间适当加长。

导体和绝缘体教学反思篇四:《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重点】设计检测方法

【教学难点】不能使小灯泡发光的物体不一定就是绝缘体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 木头,橡皮,陶瓷,玻璃球,铜片,纸片,铝片,铁钉,钥匙,硬币,金属调羹,蜡烛,棉线,竹签,圆珠笔芯等,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检测记录表。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到物体可以分为导体和绝缘体

师:大家先看这里。(出示简单的电路连接。)这是一个简单的电路连接。如果在电池盒中放入电池,灯泡就会„„

生:亮起来。

师:地球人都知道!哪位同学能够说说小灯泡为什么亮起来了?

生:电流从电池的正极流出来,经过灯丝流回负极,所以小灯泡亮了。 生:因为电线将整个电路形成一个闭路,所以小灯泡亮了。

师:(出示剪刀),现在我用剪刀将电路中的电线剪断,灯泡会„„? 生:灯泡会灭了。

师:都同意小灯泡会熄灭吗?

生:同意!

师:我们来看看。(演示剪断电线)

师:哪个同学能说说小灯泡现在为什么灭了?

生:因为现在电线剪断了,电流就通不过去了。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

生:要把两条断掉的电线接起来。

师:我们把它接一接,让它重新亮起来,好不好?

生:好!

(师演示把电线直接接上。)

师:亮了吗?(两根导线的外壳接触在一起)

生:没亮。

师:亮了吗?(再做一次)

生:没亮(灰心地)。

师:应该怎样接才能亮起来? (假装不会,请学生上来帮忙)

生:要把电线的头接起来才能亮。

生:要把里面的铜丝接起来才能亮。

师:要把电线里面的铜丝碰在一起,灯泡才会亮对不?

生:对。

师:我们来连连看,是不是这样的?

(师接亮小灯泡)。

师:啊,真的亮了,真厉害,掌声鼓励一下。

师:通过刚才这个小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只有把里面的铜丝连起来,灯泡才会亮。

师:也就是说电线里面的材料和外面的材料是不一样的,里面的铜丝容易让电流通过,外面的塑料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物体的这种容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属性,我们称它为物体的导电性。(板书:导电性)里面的铜丝容易让电流通过,我们把它叫做导体。外面的塑料不容易让电流通过,我们把它叫做绝缘体。

(课件出现概念:像铜丝那样可以通过电流的物质,我们称它们为导体;像电线外面包着的塑料那样不能通过电流的物质,我们称它们为绝缘体。)(学生一起朗读)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学导体与绝缘体(板书)

师:电线里面的铜丝是什么?

生:导体。

师:外面的塑料是„„

生:绝缘体。

2、制订一个“检测一块橡皮”的计划

师:老师这里有一块橡皮(出示橡皮),大家说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生:绝缘体。

师: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要通过实验检测才能知道是不是?那同学们先讨论一下需要用什么东西来检测。

生: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引导学生先思考,如果回答不上来,再出示电路检测器)

师:那怎样利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一块橡皮是不是绝缘体呢?各组讨论一下,讨论好的请举手。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不错,但还有不足的地方,现在我来告诉大家一种更科学更规范的检测方法,请大家仔细看看是怎么做的。

(演示橡皮的检测方法,强调要先预测,再检测电路检测器是否可用,还有要检测两次,另外在检测的时候,电路检测器上的两个金属头不能直接叠在一起,如果两面次结果不同,那继续检测三次四次,检测过的材料放到另外一个袋,并及时做记录。说明能使小灯泡亮的物体我们就认为它容易导电,不能使小灯泡亮的物体,我们就认为它不容易导电)

师:刚才这块橡皮的两次检测,小灯泡亮了没?

生:没有亮,橡皮是不容易导电的。

师:不容易导电的我们叫它什么?

生:绝缘体。

师:橡皮是„„

生:绝缘体。

3、检测身边20种物体的导电性

师:除了橡皮外,还有哪些物体也是绝缘体呢?又有哪些物体是导体? (生纷纷举手,叫几个学生回答)

师:这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呀,那你们的猜测是不是正确呢,需要我们做实验来检测。

师:今天这节课,要求每一组的小朋友们检测二十种材料的导电性,刚才老师和你们一起已经检测过橡皮了,还有十九种材料需要检测,其中的十六种材料我已经事先为大家准备好了,每种材料的名称也已写在实验记录表上了,还有三种材料需要同学们自己找,等一会每一组的同学按照刚才老师讲的方法来检测这些材料中哪些是容易导电的,哪些是不容易导电的,听明白了吗?(出示材料袋和记录表)

师:在发材料前我先说明一下,今天老师提供给大家的电源是一节干电池,它的电压只有1.5V,这个电压对我们人体是安全的,大家可以放心去检测你身上的任何东西,但千万不能拿家里的电源来做检测,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下面每组的材料员上来拿材料,拿到材料后先不要马上动手,听候老师的指令。

分发材料

师:(全部发完后)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一组的小朋友发出的声音最轻,又最先完成任务好不好? 记住哦,一定要按照老师刚才讲的步骤来做哦,预测的情况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更改哦,全部检测完的请举手,现在比赛开始

(课件出示:对实验的操作步骤进行温馨提示)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及时记录各组完成次序,等所有组完成后及时表扬最先完成的小组

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叫最先完成和最后完成的小组上台来展示检测记录表 师:对他们检测的结果,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对圆珠笔芯的答案可能不一样,检测的地方不同,结果会不同)解释为什么不一样

师:刚才同学们都检测过了身边的二十种物体,也知道了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下面你们来看看容易导电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金属

师:对的,金属都容易导电。其实生活在还有许许多多容易导电的物体和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等着我们去发现,在这里呢,老师要特别说明一下,自然界中的水是会导电的,我们的身体也是会导电的,至于为什么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接触点放在手指上小灯泡不会亮,是因为我们今天用的电路检测器太简陋了,其中的原因就等同学到中学的时候再继续学习吧。

4、讨论教室里电器设备的绝缘措施和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师:接下来我们来观察一下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做的。这样选择材料有什么好处。

学生寻找,交流

(描述绝缘材料的用处,理解各种材料的作用。提醒学生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体部分,注意安全用电。)

课件出示:安全用电小常识

师:下雷雨的时候不能在大树底下避雨,因为潮湿的树木是容易导电的,那样很有可能被雷电击中

师:学了今天这节课之后,我们知道可以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可以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板书设计:

5、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 导电性

绝缘体

安全用电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

本课虽然是常态课教学,但是课前,我也做了大量的准备活动,主要时间是在用在材料的选择上,二十种需要检测的物体如何去选,是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必须要有导体和绝缘体,导体的数量还要足够多,否则学生得不出能够导电的物

导体和绝缘体教学反思篇五:《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

《导体与绝缘体》一课内容主要分三个部分。一是:检测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二是:导体与绝缘体的应用,三是安全用电的知识。导体和绝缘体对学生来说都是模糊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检测多种物体,让学生在感性经验充足的情况下,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特性。根据科学课程标准,我将《导体与绝缘体》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通过引导学生自行探究,有足够的感性经验,探究过程中深入理解导体和绝缘体基本概念。通过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学生经历检测橡皮等材料是否导电的过程,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科学规范”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在实验中一些组的学生出现里一些问题,他们的实验结果与事实不符,如干木条是导体,这倒是我没想到的,但对于课堂中突然出现的不同声音如果以一句简单的话语轻描谈写地放过,或否定,则失去了一个教育的时机。教师要设法机敏地抓住那些产生于动态中的问题,将一个学生的问题化为全班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经过学生的分析讨论,仔细观察,多次实验,最终学生们自己得到了结论:干木条是绝缘体,那个小组是由于实验操作中的问题造成了错误的结论。我感到这样使课堂具有探究性,富有创意和动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自己思维的价值。

导体和绝缘体教学反思篇六:《导体和绝缘体》教学反思

《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案一直处于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之中,先后4易其稿;在后期的执教过程中也是有得有失,感受颇多。现小结如下:

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我们应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比如,本课只提到检测“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本人以为这个检测的面过于狭窄,如果在此基础上,教者生硬地揭示“自然界中的水都是导体”,学生恐难以接受,所以我打来井水、取来河水,恰逢天降喜雨,又让我意外地接到了雨水,从而形成了“来自天上的雨水,来自地上的河水,还有来自地下的井水”这样一个让学生较直观地感知“自然界的水都是导体”的演示实验序列。

另外,教材第34页“从使用测电笔推测人体导电性”的图片又给了我启示——既然人是导体,那么电经人体流到哪儿去了呢?借此顺势理解大地也是导体,显得顺其自然。

此外,正常状态下,空气是绝缘体,我也有所提及,其意图是想让学生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对“三态(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导电性的整体的感知。

始于教材而不止于教材,这始终是我努力的方向。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引导学生亲历亲为是科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习得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勤于动脑、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对于《导体和绝缘体》一课的教学来说,绝非只是让学生记住两个抽象的概念——导体和绝缘体,引领孩子们亲历这两个概念“诞生”的过程,才是重中之重。

鉴于此,我设计了“检测老师提供材料的导电性”和“现场寻找身边材料并检测其导电性”的两个层次的分组实验,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尽可能多的实物的检测实现由具体实物到抽象概念的概括,体现“水到渠成”般的顺畅、自然。我想这应是我以后上课努力追求的境界。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自己预做自来水的导电性实验时,可谓费尽周折。电池从两节渐增至八节,入水电极上分别接上钢锯条、铜条,两者之间的距离靠近再靠近,一不小心,接触起来就烧毁了小灯泡(灯泡先后烧毁4只),但实验始终没成功,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简直一筹莫展!后来在用人体验电球做人体导电实验过程中,突然灵感顿现——能否用人体验电球来做这个实验?为了便于托举起来让所有孩子观察验电球的亮与灭,我又拆开了验电球,在其两极上各加接了一根长长的导线。实验成功了,效果非常明显——至此,柳暗花明又一村。我认为这为我今后活用现有器材打开了一扇门。

对于上述三点,自我感觉比较满意;但下面的两点,不能不说有些遗憾。

一、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因为这是市级观摩课,所以我在课上不敢信马由缰,有时显得畏首畏尾,本该“放”的地方没放开,导致课上缺少了生成的精彩。

比如,在学生做液体导电性实验时,我设计的记录表格中有“特别的发现”一栏,意在引导学生发现“锯条浸入盐水中的长短、两片锯条距离的远近”关系

到灯泡明暗程度的不同;发现锯条周围有气泡产生„„进而激发孩子们课后继续深入探究的兴趣,但可惜因担心时间不够、任务难以完成而放弃。现在想来,这也许是因为得失心重了、平常心少了,致使本该生成的精彩没有生成,进而使“关注常态课堂,聚集有效教学”的活动宗旨在我的课上打了些折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古语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对学生没有把握准是我此次备课中的一个疏漏。在10月20日下午已知孩子们都是孤儿的情况下,我没有很好地与他们进行一番情感的沟通、情绪上的调动,导致第二天上课时,孩子们普遍显得拘谨。比如,在汇报固体导电性实验结果时,虽然我在巡视时发现最少的一小组也增加了两种自选材料,多的补充了五、六种,但孩子们却几乎没人敢站起来发言,使课堂气氛一度显得比较沉闷。这是第二个遗憾!

不过,不管怎么说,经历了这次活动的摔打与锤炼,我觉得自己得到了充实,也有了些许提高,而这背后同时倾注了教研室领导、学校领导以及部分老师的心血,我惟有再接再厉、不断进取以图回报,从本次活动中、从各位选手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再上新台阶,同时也希望能为小学科学教育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导体和绝缘体教学反思篇七:导体和绝缘体教学反思

《导体和绝缘体》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进而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知道人体、不纯净的水、湿的东西等都容易导电;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安全用电知识。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复述引入:在学生以2人小组的形式复述完上节课《简单电路》的知识点,说出电流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后,教师把导线剪断,问:如何使小灯泡重新亮起来?

新课:接着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不同的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进行预测、检测,学生4人一组边实验边填写实验报告。学生合作的非常愉快,课堂活跃而有序。

在学生认识了主要的导体和绝缘体以后,我故意说:“我们认识的导体全部都是金属啊,固体啊,有没有不是金属的导体呢?”接着让学生检测自来水、纯净水的导电性。

应用: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用途以及如何做到安全用电。 反思本节课,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得有些欠缺:1、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2、学生实验的时间应该在长一些。3、做水的导电性时,应该先做自来水,再做纯净水的导电性。

导体和绝缘体教学反思篇八: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Microsoft_Word_文档_(2)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很好地区别导体与绝缘体,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得到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单一材料构成的物体检测就比较容易得出结论,而对于一些由两、三种材料构成的物体,难度比较大。我则是让他们分开检测。如有一个同学想要检测自己的铅笔,检测出来外面的木质部分不导电,内部的笔芯部分导电,从而得出某物体可由导电的部分和不导电的部分组成,从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比如:插座为什么要设计成外面用塑料包着,里面是金属等等,让他们来进一步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某些工具的设计为什么由导体和绝缘体两部分组成。

不足之处是学生活动探究的时间过长,可适当的缩短三分钟左右。这节课的重点是用检测实验的操作过程。。《导体和绝缘体》是紧紧围绕科学概念组织教学,重在概念的建构我虽然也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这一块,先让我们自己看检测的方法,再让一个学生来实践操作,看看有没有严格的按照书上的要求进行操作,再让学生指出操作不正确的地方。可是学生显然没有明白我的要求。叫同学进行演示实验的时候,出现许多操作不当的地方。学生并没有指出来,最后还是由我来一一的指出不足的地方,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测二次,为什么先要检测检测器本身是否会发亮,虽然在后面的实验活动中,学生都能对其他的材料进行判断,对此还是感到比较遗憾。

通过这节课,看到平时对同学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因为

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只有尽量让学生提问,尽量让学生观察,尽量让学生动手,尽量让学生探究。让每一个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合作中探究,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今后的课堂中应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导体和绝缘体教学反思篇九:李宗菊老师《导体和绝缘体》教学反思

李宗菊老师《导体和绝缘体》教学反思

学生情况分析:

科学知识方面:尽管学生原来都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导体和绝缘体“的信息,但这些学生来说都是模糊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检测25种物体甚至更多的物体,让学生获取足够多的感性经验建立起来的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才是一种具体形象、充满生命力的认识。我们要求学生建立起来的概念不是“导体是电流容易通过的物质,绝缘体是电流不容易通过的物质”, 我们希望孩子能下这么一个适合孩子认识的的操作性概念——导体是把放入电路检测器中灯泡亮的物体,绝缘体是放入电路检测器中灯泡不亮的物体。这是一种源于儿童的操作而概括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儿童概念”。而对于人体、潮湿的物体等的探究,这应该是孩子感兴趣的,将根据课堂教学学生的问题取向进行处理,希望能成为课堂教学的新一亮点。

科学探究方面:程标准要求孩子能提出进行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做书面计划。然而在实际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独立制作一份完美的计划,或许在整个小学科学学习过程中都很难出现,要求四年级孩子做这么一份科学规范的检测计划,是不近现实的。这节课是学生开始制定科学规范计划的第一课,如何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这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情感态度方面:四年级的学生还往往容易以自己原有的经验判断甚至是想象来替代实际科学实验情况,有些孩子在课堂中甚至会只凭经验不加实验地将导体和绝缘体分类,因此要在课堂中非常强调科学活动的实证精神的培养。活动中每个物体要检测两次以上,渗透了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四年级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但是如何科学合理的分工,孩子还难以处理。因此本课教学要继续强调学会分工与合作,并对存在困难的小组提供相应的帮助策略。 年龄特征方面:四上的孩子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形式还是以形式运算思维为主,在课堂上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汇报的时候,孩子往往无法脱离实物。如何强化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的过渡呢?本课教学学生汇报时要求脱离实物,根据科学文件夹进行科学报告会活动,正是为了达成这一目的。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经历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科学规范”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

2、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3、科学知识:通过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操作性概念。

▉过程安排:

1

2

▉课后反思: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如某些课侧重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则侧重在制定计划和搜集信息的训练。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必须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导体与绝缘体》一课的教学,我将目标定位于“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课堂中我以检测一块橡皮作为研究的开始,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块橡皮是简单的,这里的编写意图显然不在于对一块橡皮的检测结果,而是在于展开一项有价值的研究活动。我们的学生经历的一块橡皮检测的过程:

1、从右边盒子里拿出橡皮,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灯泡发亮,把预测记录在科学本上。

2、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 下,看看灯泡是否发亮。

3、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看看灯泡是否发光。

4、重复检测一次。

5、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记录在科学本上。

6、把检测完的橡皮放在左边的盘子里。

3

让我们仔细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的科学内涵:右边盒子取出,实验后放进左边的盘子里,体现科学研究的有序性;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灯泡发亮,把预测记录在科学本上,做预测,是科学工作者一个常用的做法;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是为了检查检测工具的准确性,检测工具出问题,所有的活动都将失去价值;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而不是把两个检测头叠一起检测,这是检测的方法;重复检测一次,是为了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减少失误;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记录在科学本上,这是对四年级学生的一个新要求,今后他们的科学汇报将不再直接面对实物,而是科学本质。

由教师扶着学生学会了科学的检测方法后,这时放手让学生利用检测一块橡皮的方法,对25种物体进行检测。我准备了13种物体,再让学生找身边的材料,进行检测活动,在经历了对25种物体的检测过程后,他们学会并理解了科学的结论不是重要的而是需要反复的、大量的事实作依据这才是更重要的,这是切合学生现有科学探究水平的,也是今后课堂教学由“扶”走向“放”的基础。我们给了学生一种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学生在今后的自行探究活动中才能派生出更多的、富有生命力的方法。这种做法为学生“动手做”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而学生按照这一过程去做了,去体验,去检测更多物体的时候,他们就会明白以上每个步骤都是富有意义的,只有这样的一种过程才是科学规范的,今后如果再让他们去讨论拟制这样的计划,他们就会有更全面的考虑,同时学会一种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质的飞跃。

4

导体和绝缘体教学反思篇十:导体和绝缘体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能与学生积极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教给学生检测的方法后,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并得出结论,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体现,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即通过“动手做实验”来进行,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次次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会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当然也存在如下的不足:一是在应用拓展方面的教学中对学生用电安全知识教育偏少,二是因为怕时间不够在教学中让学生检测的物品偏少,原来准备20种,结果减少到15种。

本课的教学设计经过多次的试教和几次改稿;最后执教的过程中也是有得有失,感受颇多。现反思如下:

一、用教材教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比如,在让学生经历一块橡皮的检测过程,我设计成两个试验,先让学生看着生成的试验计划,同教师一同完成检测一块橡皮的实验,接着放手让一名学生上台检测铁汤匙。这两个试验的设计不仅让学生较直观地感知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了解导体、绝缘体的概念,还让学生学会并理解制定科学规范的检测计划的重要性,使教学由“扶”走向“放”,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导”.

二、引导学生亲历亲为是科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知道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勤于动脑、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对于《导体和绝缘体》一课的教学来说,不只是让学生记住两个抽象的概念——导体和绝缘体,引领孩子们亲身经历、亲身体验这两个概念“诞生”的过程,才是重中之重。

鉴于此,我设计了“检测材料的导电性”的教学环节,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尽可能多的实物的检测让学生在检测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村料的二性,即导电性与不导电性,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实现了由具体实物到抽象概念的过渡,学生的探究认真投入,有趣有序,学得轻松活泼效果好,对概念的理解更自然。我想,这应是我以后上课努力追求的境界。

三、课堂上有机地融合了“安全用电”的思想教育,在实验时学生针对插座这个混合体提出了不少的疑问,我都结合实际生活情景给学生详细地讲解,直观的展示,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感受到了课堂生成的精彩.还有在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拓展部分)我以图片的形式给学生设制了“不要用湿布擦拭电器、插座和开关”,”也不能用湿手触摸它们”及”老爷爷触电该怎么办?三个教学情境,就是结合了安全教育把”安全用电”的内容融合在科学教学之中,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达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另外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

第一、在介绍检测器部分,由于我没能更详细地介绍检测器的作用,所以很多孩子在实验时,对检测器的适应占用了点时间,导致汇报时有点仓促。

第二、由于刚接受这门学科,有一些科学术语,还未能做完全掌握。没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细微动态。及时作出针对性的解答。

第三、运用表扬激励的手段还不够熟练,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在互动中的精彩,并给以适当的表扬鼓励..

总之,经历了这次活动的摔打与锤炼,聆听了专家的评课和观摩,体验了高

质量的互动交流,既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理念和课堂教学中的先进经验,也让我看到一大批为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在默默工作,潜心研究的教师为了科学教育的发展在努力着。经历了凯里之行,使我对科学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新的课改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信心更足了.为了更高的追求,我会再接再厉、不断进取,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从同行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再上新台阶。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