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xibaozhongdeyuansuyvhuahewu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7-30    阅读:

xibaozhongdeyuansuyvhuahewu(一)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姓名: 严洪艳 课时:2(新课、实验课)

一、教材分析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2章第1节的内容。主要包括掌握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并理解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掌握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检测原理及检测过程、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等内容。本节内容与《组成细胞的分子》一章中的承接作用相当明显,学习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后面细胞中的有机物、无机物等知识,也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也是学习高中生物课程其他模块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1.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关于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巧妙地运用旧知识建构出新知识,有助于学生学习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理解碳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2.关于如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高中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借助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方式从实验探究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其原理和过程。

3.由于高中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教师可尝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观察图表、提出问题、分析讨论,进行有效指导性教学,同时结合化学中的相关内容,来认识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 (2)理解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3)解释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原理。 (4)简述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2)学生通过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原理的理解,建立课本理论和生活实际的相互联系,训练自己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

(2)通过实验探究,体会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激发对于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3)认同生命的物质性、生物及非生物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二)教学难点

(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五、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板书

六、教学过程

xibaozhongdeyuansuyvhuahewu(二)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说课稿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 说学生、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生物科学的许多问题都是在细胞层次上寻求解答的,要深入阐明细胞生命活动的规律,必须要了解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要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细胞,首先要了解细胞这个系统的物质组成,因此,本章节内容是学习本模块其它章节的基础,也是学习高中生物课程其他模块的基础,本节从组成细胞中的最基本物质——元素,再深入到化合物,这样层层深入,也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同时,也使学生在微观层面上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物质统一性,为后续学习进一步打下基础。

1、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 (2)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能力目标

(1)学会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 高学生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xibaozhongdeyuansuyvhuahewu】

(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2)立辨证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增强学生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消除对生命认识的神秘感, 渗透协调美和思想美。【xibaozhongdeyuansuyvhuahewu】

2、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

(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教学难点:

(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二、说学生: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

1)他们在初中就已经学过一些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有一定的实验能力。这都为学习本节的 重点知识奠定了基础,特别是难点的教学。

2)此年龄段的学生对探究细胞奥秘存在好奇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能力,

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是可行的。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法:

1)问题探究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构建过程中。 2)直观教学法:利用投影、挂图或教材上图表,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教学氛围。 学法:

谈话法、比较分析法、启发式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2课时,其中一课时为实验课。

五、说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图: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 导学探究过程→ 指导学生比较分析、讨论等师生互动式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 → 归纳小结与反馈矫正。

六、板书设计:

大量元素 微量元素 组成细胞的元素 基本元素 最基本元素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水 无机化合物 无机盐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糖类

有机化合物 脂质 蛋白质 核酸

xibaozhongdeyuansuyvhuahewu(三)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课题: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无机盐

xibaozhongdeyuansuyvhuahewu(四)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练习题

第一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选择题

1、约占细胞鲜重97%的化学元素的是( )

A.C、H、O、N、P、K B.C、H、O、N、S、Ca C.C、H、N、P、S、K

D.C、H、O、N、P、S

2、下列都属于微量元素的一组是( ) A.Fe、Mn、K、B

B.Fe、Mn、Cu、Mo

D.Cu、Ca、K、Zn

C.Mn、Ca、Mg、Cu

3、组成玉米和人体的基本元素是( ) A、氢

B、氧

C、氮

D、碳

4、过度肥胖的脂肪组织中,占细胞重量50%以上的物质是( ) A、糖类

B、脂质

【xibaozhongdeyuansuyvhuahewu】

C、蛋白质

D、水

5、关于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可以分成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B、组成不同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不仅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也基本相同 C、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没有一种是生物界所特有的 D、组成玉米和兔的最基本元素是碳

6、组成人体细胞的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 ) A、碳

B、氧

C、氢

D、氮

7、沙漠中的仙人掌,其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 A、水

B、蛋白质

C、无机盐

D、核酸

8、生物大分子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碳原子本身的化学性质,使它能够通过化学键连接成环或链,从则形成各种生物大分子。可以说,地球上的生命是在碳元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上事实可以说明( )

A、C元素能组成各种各样的化合物 B、C元素是最基本的元素

C、C元素是各种大分子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D、C元素比其他元素重要

9、鉴定还原糖、脂肪、蛋白质所用的试剂和所出现的颜色分别是( ) A、斐林试剂(砖红色)、双缩脲试剂(紫色)、苏丹III染液(橘黄色) B、双缩脲试剂(紫色)、斐林试剂(砖红色)、苏丹III染液(橘黄色) C、苏丹III染液(橘黄色)、双缩脲试剂(紫色)、斐林试剂(砖红色) D、斐林试剂(砖红色)、苏丹III染液(橘黄色)、双缩脲试剂(紫色) 10、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可溶性还原糖,试回答有关鉴定实验的问题: (1)实验材料的选择,下面哪一组较为适宜( ) A、西瓜和甜菜 C、苹果和梨子

B、甘蔗和甜橙 D、淀粉和蛋清

(2)下述糖类物质中,不能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的是( ) A、葡萄糖

B、果糖

C、麦芽糖

D、蔗糖

(3)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是( ) A、浅绿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C、棕色→浅蓝色→砖红色(沉淀)

B、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D、棕色→浅绿色→砖红色(沉淀)

11、在做脂肪鉴定的实验中用到50%的酒精溶液,其作用是( ) A、消毒

B、作为染色的辅助剂 C、便于观察

D、洗去切片的浮色

12、蛋白质鉴定时,事先留出一些黄豆组织样液的目的是( ) A、与反应后物颜色做对比 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

B、失败后重做一遍 D、留下次实验用

【xibaozhongdeyuansuyvhuahewu】

13、(多选)花生子叶薄片用苏丹III染色后,为观察更清楚,需用高倍镜换高倍镜并调好焦距后,发现视野太暗,此时应( )

A、将反光镜由平面换为凹面 C、将小光圈换成大光圈 二、简答题:

B、将反光镜由凹面换为平面 D、将大光圈换成小光圈【xibaozhongdeyuansuyvhuahewu】

1、科学家认为:地球上最早的生物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漫长的地质年变而来的。从构成生物体的化学成分分析。能支持上述观点的依据是

2、碳、氢、氮3种化学元素在组成人体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共占73%左右,而这3种元素在组成岩石圈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不到1%,这个事实说明 三、合作探究

1、组成生物体的常见元素主要有20多种,下表表示玉米植株和成人体多的化学元素占细胞干重的质量分数(%),试分析回答:

(1)由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① ② ③ ④

(2)空气中N2占7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是氧,而细胞干重含最多的是C,

但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这一事实说明:

参考答案:

一、1-5 DBDDB 6-9 BABD 10 CDB 11-12 DA 13 AC

二、(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没有一种是生物体所特有的,都可以从无机自然界中找到)

(2)三、(1)①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② C、H、O、N是生物体中元素含量最多的

③ 不同生物体内,各种元素含量相差很大。 ④ 同一生物体内,不同元素含量也有差异

(2)

xibaozhongdeyuansuyvhuahewu(五)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分析

第一章主要概括的介绍生命的最基本组成元素—细胞。第二章则深入分子水平对细胞进行阐述。第一节介绍的是组成细胞分子的最基本元素和由这些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本节学习的内容比较的简单比较容易理解,重点在于检测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三个实验,着重让学生理解实验的原理,并掌握实验的具体方法。

2. 学生分析

本节的知识相对简单,学生需要牢固的掌握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好实验技能。高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生物,动手能力比较差,在做实验的时候阐述清楚实验原理并且做好演示实验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需要树立学生不断思考的能力,学会用探究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掌握

(1)阐明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 种类

2. 能力培养【xibaozhongdeyuansuyvhuahewu】

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说出生物的组成元素与化合物以及其中的差异,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生命的差异,并能够说出其中的生物学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生物组成的元素以及元素构成的化合物,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 阐明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 解释.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3.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四、 教学策略

1.思路设计

导入:地壳元素与细胞元素含量对比表格得出差异并引入细胞中元素的概念

具体介绍元素

(包括元素的分类,占细胞干重鲜重的百分比,并重点讲解C元素之所以是基

由元素引出化合物概念,并介绍化合物

(包括化合物的分类,主要化合物种类以及其含量的差异)

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细胞中化合物应该如何提取并引出一下三个实验

分别介绍糖类,脂肪,蛋白质检测的具体原理方法并做演示实验

并进行学生实验

2.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列出地壳与细胞中元素差异的表格(教材16页),提出问题:“从表格中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硅元素在地壳含量比较高,但是在细胞中含量就比较低,但是地壳中所元素细胞中都有……”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总结得出结论如下:

1.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界的无机环境中都能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命特有的;

2.但元素在细胞中和无机环境中的含量却有区别. 从而引入组成生物元素的概念。

(2)新课讲授 <1>组成细胞的元素

分别在黑板上列出常见化学元素,通过画图来区分元素含量所划分的元素种

类,即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基本元素。、

在讲解过元素分类之后,着重讲解C元素之所以成为基本元素的原因,在此之前,首先使用一组数据对比,即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干重和细胞湿重的比例,并提出问题:“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元素是什么?占干重最多的元素又是什么?怎么来解释这种现象。”这个时候学生回答:“分别是氧和碳……”作为学生可能不能直接说出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所以就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提出问题:“鲜重和干重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回答:“水分。”这样进一步提出问题:“那么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呢?”学生回答:“氢和氧。” 这样的进一步引导,可以再问一次:“那么鲜重干重元素含量差异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学生回答:“组成细胞化合物最多的元素应该是C。”接着提问让学生思考:“那么为什么最多的是C,C具备哪些特性才使得自己成为基本元素。”教师可以同样采用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回忆一下碳元素的相关化学知识。”通过这种引导使得学生回忆旧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出碳元素电子排布使得碳元素相对稳定,不易在普通条件下发生反应,故而是组成生命各种化合物的基本组成成分。所以说C是细胞中的基本元素。由此也可以引入细胞中化合物的概念。

<2>细胞中的化合物

在黑板列出表格,让同学自己填空,表格设置如下:

通过让同学们自己回忆旧知,来完成填空,并牢固记忆六大类物质。列出六大类物质质量分数的表格,让学生讨论比较各个组分的比重并提出问题:“细胞中最多化合物最多的是什么?推测一下其对于生命的意义。那么这些物质该怎样被鉴定呢?”学生不一定能够答好以上提出的问题,但是可以由此引入接下来要做的三个实验。\ <3> 实验

借助刚刚的问题引入实验,直接阐述实验目的原理以及方法,其中最应注意的是在双缩脲试剂和菲林试剂的配置和使用方法上加以强调,并列出其配方,供学生区分清楚。在阐述过具体实验步骤之后,教师做一遍演示实验,接下来让学生动手开始做实验。实验的流程主要如下: 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过滤

制备生物组织样液取材研磨

2ml组织样液注入试管

取样取

注入试剂

观察 加热

向试卷注入1ml刚配好的斐林试剂放入盛有50~65℃的大烧杯中加热2mim

脂肪的检测和观察

向待测组织样液中滴加3滴苏丹III染液,观察样液被染色的情况。

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

1支试管注入待测组织样液2ml

注入试剂A(0.1g/mlNaOH)→注入注入待测组织样液取

试剂B(0.01g/mlCuSO4) 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缓样液向观察试管内注入2滴碘液注入试剂观察 注入待组织样液取一支试管注入待测缓

并列出实验结果表格:

3.板书设计

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2.基本元素:C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三、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过滤

 制备生物组织样液取材研磨

2ml组织样液注入试管

 取样取注入试剂

加热观察

向试卷注入1ml刚配好的斐林试剂放入盛有50~65℃的大烧杯中加热2mim

(2)脂肪的检测和观察

向待测组织样液中滴加3滴苏丹III染液,观察样液被染色的情况。

(3)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

1支试管注入待测组织样液2ml

注入试剂A(0.1g/mlNaOH)→注入注入待测组织样液取

试剂B(0.01g/mlCuSO4)

(4)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缓样液向观察试管内注入2滴碘液注入试剂观察 注入待组织样液取一支试管注入待测缓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