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27    阅读: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措施。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影响着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人才构成。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想。下面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在教学中引入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以教材为纲,惟权威是命,惟标准是遵,使课堂教学变为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模仿、操练和获得标准答案为目的。课堂教学沉闷、枯燥、单调。教和学都是为了考试,忽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机械化。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让学习成为学生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教学过程成为“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再是获得结果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精神。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多义性,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所面对的是不知道结果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感触创新,形成创新意识。如在教学《珍珠泉》这一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身处山村的特点创设问题,让学生说说所见到的泉水有什么特点?《珍珠泉》这篇课文如果让你来写你要怎样写?于是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说课文没有写出泉水的味道我要把它写出来;有的说作者没有把泉水的开发设想写出来,我要把它开发成矿泉水出售,让更多的人品尝它、了解它。这样放飞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既强调语文的基础知识又延伸学生的生活知识。

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首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对创新的“趣”。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主体对阅读要有兴趣。兴趣产生了,自然会有阅读的激情(冲动),以激情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导语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导语是一节课的起点,精彩的导语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因而,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教材特点等,巧设导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带着学习兴趣进入到求知探索过程。其次,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创新的“奇”。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目标激励、语言情感激励等,以“情”制胜。通过启发性语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因问题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趣,积极地去探究、创新。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如在教学《趵突泉》这课时,在理解了泉水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的妩媚”这句话是不是有些夸大了?为什么?让学生去阅读、探讨、思考。这样在领悟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是有悖于文章内容的看法。这样让学生在无形中参与创新,进行创新。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新”。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把整个世界作为孩子的教科书”的意识,而摒弃“把教科书作为孩子的世界”的观念。教学中严格按照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要求,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延伸教学内容。如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时,在教学总结阶段,改变以往总结课文主要内容的做法,采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广告形式,让学生为五彩池或家乡的风景名胜编写广告词。

三、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需要反复尝试,深入探究。小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通过其内因的作用,获得了一定的知识,初步养成乐于学习的习惯和创新的精神,这样在运用中不至于一味地操练和模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练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对课堂学习知识的巩固。但是以往的练习只是对知识点的单纯的操练、识记,学生的练习只是课堂知识的重现,使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复现、巩固阶段,不能做出对知识点的进一步深入理解和领悟。因此,我们要精心筛选和设计练习内容,并注意适度的深化才能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创造、创新的目的。

四、在总结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这样的论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需要感到自浅谈引导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在总结评价时,要突出做好学生有创新表现的总结评价,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对“创新”的实现者要恰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用鼓励性的语言,或热烈的掌声,或赞许的目光,使学生充分品尝获得成功的快乐。同时,还要根据“创新”的不同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对那些与创新无缘的学生,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在教学中要从他们错误的回答甚至是荒唐的回答和思维中寻找出一定的思路和新意,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以保护这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自尊心,产生进取、创新的动力。

一、学习寓言展开想象许多优秀的中外寓言故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学习课本的寓言故事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二、观察图画进行想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中的一年级课本图文并茂,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充分发挥图的潜在魅力,让学生在领会图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由静到动,由形到声,想象画面外的情境,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三、学习汉字展开想象在教学生在学字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把汉字变成生动的画面。如,教《小小的船》一文中的生字‘尖”,先出示插图让学生观察,问“:‘小小的船’在本课是指什么呢?”接着,询问学生“这小小的船是什么样呢?”然后,让学生指图告诉同学们哪儿是这月亮船的“两头”,并说出两头的特征。

总之,学生的每一点成功与进步都来之不易。小学生心中的创新之火并不是势高万丈的火焰,一旦熄灭可能毁掉学生的一生。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采取多种措施使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习惯,使学生坚定创造必定能成功的信念,形成爱学习、爱创新的习惯。引导学生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二)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国家的创新能力 ,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地位的重要因素。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可见,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命脉,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原动力。因此,我们的教育就要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接班人。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在素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载体——课堂阵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也可以说创造力)作为一种能力,它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及操作能力等,也包括情绪、意志、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学生集中的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感兴趣的问题上,甚至达到废寝忘食进入忘我的境地,变“被动”为“主动”,使“苦学”变“乐学”,从而取得成功,收获创造的快乐。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的探求真理的欲望。

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且好胜心强。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让学生动手操作趣味性强的活动,再加上适当的课堂小竞赛,学生的注意力会快速集中,积极性会被有效的调动起来。

例如,在进行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节教学中,我让学生欣赏舞蹈千手观音,感受对称美。从而引入对称这一概念,并让学生动手折纸、剪纸、涂抹墨水这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再不失时机展示一些优美的对称图样,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生活中许多对称的学问,使学生视而有见,听而有闻,动之有形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让他们去创作,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和舞台,使他们产生创造的欲望,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另外,在课堂上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适当穿插一些数学趣闻,数学史上公式、定理等发现过程,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史上的难题是如何被解开等。例如:勾股定理的多种证明,再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介绍求丢番图的年龄的问题,学生都十分感兴趣,要立即着手列方程计算

 

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对学生来说,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可能有创造。观察力是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对事物进行系统的,周密的,精确的观察,获得有意义的材料,才能探索出事物的规律。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在学习中得到发展的,如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那么就能使它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学生的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例如,学生在观察较复杂的对称图形时,让他们多角度,多方位的看图,转动头脑,转动书本,学生往往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奇感受。有时还可让学生扩大或缩小变换图形(或变换图形的某些条件),也会有意外收获。

 

三、培养学生高效、持久的记忆力

对学生来说,记忆力是决定成绩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而在数学教学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培养记忆力。数学教学内容相对于其他各学科而言,逻辑性较强,也较抽象,往往有学生概念、公式规律记住了,但却无法运用,这是由于对识记内容没有理解,不考虑其意义联系只靠机械重复去识记导致的后果,为使记忆的持久、正确,在进行概念、公式原理教学时,不妨将之具体化、形象化,以增强学生的记忆过程。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记忆,在学完移项法则后,我以“移项并不难”做为开头,让学生往下编顺口溜。学生认真的分析研究移项的方法,编出的顺口溜有一二十种,让我惊叹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也在创造中加深了理解和记忆,同时收获了成功的快乐。

另外,要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还需要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总结,在知识的纵向、横向上进行串联,当每一章节告一段落时,都必须对本章节的知识点归纳、概括,进行梳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框架,将这一段时间所学内容理解、巩固,以便于下一阶段的学习。

 

四、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常常按自身思维,预定的设计进行教学,而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思维形式,按照教师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能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虽然出格并非意味着创新,但要创新,首先必须出格、突破常规。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发扬教学民主,提倡多思多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尊重并聆听学生提出的古怪、别出心裁的问题。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在学习三角形外角和定理时,我出了一道题:求正五角星的五个角∠A、∠B、∠C、∠D、∠E的和是多少度?若不是正五角星,把它压扁,拉长一些,那五个角总和是多少?

在原先的教学设计中,无论是正五角星,还是压扁、拉长以后的五角星,都只预定了一种解法,即利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和来解答。但在教学中,学生出乎意料地提出了三种方法来解:①用量角器量;②把五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③利用三角形外角和定理。压扁或拉长之后获得结论一致。这第①、②种解法突破常规,利用测量、剪拼的方法达到目的,含有了归纳的思想,让人耳目一新。

再如,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尽量让学生能一题多解,或者把原题改题,编题,变题等灵活变通,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探索新知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任何一个创新、创造过程都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所以创造力的提高和创造的发挥都需要有操作能力的支持,操作对人的大脑智力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甚也说: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所以,中学生学习数学,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做一做、拼一拼、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中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学生自身的整体发展都有很大帮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例如: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教学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习题:要求学生调查班上每一位同学所穿的鞋的号码,也可以询问其他班级的同学,并列出表格。从这次调查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倘若你要开一家鞋店,要如何进货?这题一出,学生顿时热闹起来。当天晚上,学生就把调查结果交了上来。第二天上课时气氛十分热烈,学生各抒己见。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六、让学生有挫折体验,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创造活动需要顽强的毅力。现代中学生普遍娇生惯养,缺乏较强的意志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设置一些障碍,这些障碍从小至大,让学生感受到挫折,品尝到越过障碍获得成功的体验,最终使学生能在数学学习中产生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另外,给学生讲述一些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对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意志力也大有裨益。

 

七、引导想象,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 ,善于创造必须善于想象。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提供足够的时空,营造宽松的环境,使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并鼓励学生迎接挑战,不怕挫折失败,以顾强的毅力去争取创新的成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创新的摇篮。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孔棣华、陈运森主编 《当代外国教学法》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7

 蒋宗尧     创新教学引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龙立荣    创造创新条件,培养创新能力》《数学教学通讯》2002年第4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三)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龙源期刊网 .cn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胡晓红

来源:《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4年第11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0088-02

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在非智力因素刺激下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在知识掌握、智力发展和学科能力的提高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更新观念,营造环境

教学观念不同,教学的处理、安排就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同,因而教学效果也就不同。传统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支配作用,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结论,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获取知识的过程,往往事半功倍,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有些过分的做法压抑、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因为人类认识是在发展过程之中,而不能存在于现在的认识成果之中;只有人类的认识过程才能告诉我们如何去创新,如何去发现真理。因此,必须更新观念,树立创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思想,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力提倡民主的教学氛围,彻底改变教师的“一言堂”的方法。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教学生如何学会学语文,真正做到“开而有趣,导而弗牵”,培养学生语文的自学能力。

3.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唱主角,教师当导演。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自学辅导法”“探究讨论法”“质疑问答法”“情景融入法”等教学方法,并将名人名言、名人故事、古诗词等引入语文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如,在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把百草园的美丽景物一一写出来的?让他们思考讨论得知:这些景物都是少年鲁迅亲身经历的,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有。紧接着让他们说出自己感受到的景物。结果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人人参与,各抒己见,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提倡质疑,启发思维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遵循“思维从问题始”的心理学原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四)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_0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也将成为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任务,而且还要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了如下探讨。【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创新能力;培养;语文

一、巧妙设疑启导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引人入胜的课前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一节课教学的开端,它是学生引进创新学习大门的“向导”。如果这个“向导”带领的好,就能唤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学好该课创造良好的创新心理。因而,导入的方法应多样、新颖、富有吸引力。

⑴以图画法激法想象。图画提供具体生动、富于情感的形象,使学生从无意转向有意注意。这种方法适用于讲名胜古迹、人物故事或利用动、植物说明道理的课文。

⑵谈话激发再造想象。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谈话,可以激起其想象和联想,并进行再造想象。如学习《回声》一文时,一开始,教师说:同学们,你们每当早晨起来时,在大街上对着较远的高楼大声说话时,你听到了什么?是不是好象有一个人在重说你自己说的话呢?这就是回声。今天我们来学习《回声》,老师紧接着板书课题。这样导入激发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再造想象,从而为学好该文打开了创新学习的大门。

⑶以谜语法激发形象思维及想象力。谜语简明、具体、形象,富于想象和联想能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该法适用于讲动、植物的特点及生活习性的课文。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生活、知识实际及其心理特征,结合教材特点,灵活地选择其他适当的方法。开好头,顺利地把学生引进创新学习的大门,为整堂课的进行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鼓励学生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亚里士多得也曾说过:“思维是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过程中才可以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五)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杨梓

(定西市安定区仁化学校 甘肃 定西 743011)

【摘要】本文主要以自己的语文教学经历和实践来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营造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氛围,同时使学生自己感受到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所具备的一项素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笔者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建构教师的创新理念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

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塑造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必须拥有一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作为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一线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创新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

语文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用多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不仅要顾及学生的眼前利益,更要重视学生的长远利益,重视学生

作为“人”的发展。要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懂得学生不仅是教师的教育对象,还是教师的服务对象,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二、激发学习主动性,挖掘创新潜能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法,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和桎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挖掘。

1、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教师的课堂角色不是唯我独尊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倡导者,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良好环境。

(1)重视感情投资,唤起学习兴趣。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以深厚的感情关怀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就能调动学生好学的积极性。在近年的实践当中,我总是以一份真诚、一份爱心去组织课堂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动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发挥语文课“平等对话”的优势。只有进行“平等对话”,才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民

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基础。

2、鼓励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古希腊鲁塔克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激励、启发、引导。疑问是创新之舟。教师在课堂上要大力解放学生的头脑、嘴巴,让他们敢想、敢问。对学生的勇敢行为要予以鼓励,即使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也应循循善诱,以激发他们大胆质疑问难的热情。

三、采用多种形式,树立创造思维观和创新精神理念

在传统的教育过程某种,学生在已有的知识面前常常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学习目标实际主要是记住尽可能多的知识,缺乏敢于思考怀疑和主动探索的精神,针对前面的弊端和不足,教师可在课堂上举办有关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小型专题讲座,设立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专栏,利用班级墙报等方法,使学生了结影响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及掌握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本方法。知道历史上每一项发明创造,每一项技术突破,每一种创新理念的出现,每一次经济的迅速增长,以及每种精神文明的进步,都是人们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和创新精神的浓缩体现。

四、学习创新的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初中学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模仿能力强,上进心进取心强,是接受情感

熏陶,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时期。因此,要有好的榜样,好的楷模,这对学生影响很大,语文教材中就歌颂了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如爱因斯坦,李四光,茅以升,詹天佑等等,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并非都是天才,而是凭着勤奋工作刻苦的努力,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而取得的成就。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习他们的创造性品质,创新精神必将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产生强烈的震撼,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情感和创新激情,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一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能力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引导是可以培养的。尽管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但是作为语文教师,只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思想上予以重视,工作中敢于创新,就一定能够为祖国培养出具有更多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改变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并为之“搭桥铺路”,就一定能使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得到绽放。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六)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河南省永城市酂城镇第三初级中学

张文龙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然,一个有创新能力的民族的形成,关键在于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培养。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每一个人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需求发展他的智慧、意志、情感,发展他的才能和禀赋。”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创造力,是现代和未来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这里我浅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 鼓励发问质疑 培养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由此可见发问精神的重要。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积极给学生营造一种发问质疑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敢于发问,乐于发问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有他们对发问有了勇气,有了兴趣,才能更好地激励或推动着他们满怀信心的去探索、去研究;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独立思

考、开拓创新的意识。另外,我们也要主动给学生创设一个发问质疑的空间,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就会从以往的被动学习中解脱出来,获得自主学习、施展才华的自由权。而我们也要彻底从传统教学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主导者,把发问、求知、解惑的任务尽量的交给学生。因此,在教学中可多采用自由讨论、小组讨论、同组或同行竞赛等多种组织形式,充分调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善“导”促“学” 培养创新思维

现代的教育理论,为素质教育下新型的师生学习关系定位为:教师是课堂学习的主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与传统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定位是恰好相反的。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定位,对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至关重要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教育者就要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去审视自己、审视教学、关注学生,关注学习的过程,把自己的“主导”作用发挥好,更轻松地驾驭课堂。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有效。可见教师的“善导”,对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要引导的及时,引导的关键,就要把握好引导的时机。诸如:在教材的疑难之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帮助学生透析文章主题,品味语言的深奥:与于有疑之处追疑,步步深入,拓展延伸,帮助学生回归文本,抑或开阔视野,等等。只要我们引导的好,就能激发学生不断发现的欲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

极性。例如,在教授《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然后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有个学生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开头写‘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而结尾处又写‘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我感觉有点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这个问题提的很有价值:他找出了作者见到紫藤萝瀑布前后“行为”的外在变化。以此为契机,我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的主题部分探究其原因,从而找到了“思想”上的内因,理解了课文的主题。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做到:课文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他们跳起来“摘桃子”,不可替代,不可暗示,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打破思维定势 培养创新能力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受传统习俗、从众心理的影响,或习惯于运用某一种方式,便产生了一种思维的定势,这种定势的心理严重妨碍了人们创造性思维的活动,使人们的思维总是在一个固定的狭小的圈子里活动。不打破这种心理上的定势,我们的思维就不会活跃,思路就不会开阔,创新意识就不容易产生。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打破这种思维上的定势:

一是强化“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认识,亦即人们所说的求异事物,针对一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中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换一种眼光看问题”,会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视界”.眼界一宽,思路就活。例如我们在教授《伤仲永》一文时,往往会让学生探讨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教材的参考是其父“不使学”,透视了一个家庭教育的问题。其实,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去分析,去思考,就会得出诸如:仲永“不自学”,秀才“捧杀天才“等原因,从而探讨到个人主观能动性及社会环境对人成才的作用等问题

二是学会“反弹琵琶”,亦即逆向思维。利用逆向思维比较容易引发经常的思维,有时会对解决问题起到突破性的作用,激发学生独立地、有主见地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出创造性的见解。例如在作文教学中就可以经常引导学生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例如一些常见的成语:“见风使舵”、“班门弄斧”、“滥竽充数”等,如果我们只局限在它们常用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就不会写出新意来。而我们试着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把“见风使舵”理解为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措施;把“班门弄斧”理解为一种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把“滥竽充数”理解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是在于欣赏者水平的低下。跳出了“藩篱”,思路就会开阔。

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落实在教师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学观念的转变上,更要落实在学生的课堂参与,学习自主上。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