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语文七年级上下册高度概括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23    阅读:

语文七年级上下册高度概括(一)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练习(答案)

九年级下学期周测一

2012.2

一、诗歌鉴赏

(一)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

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乐趣。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这景

色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

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饮酒》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

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

入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世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

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二)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

店之内。

B.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

固山”。

C.颔联中的“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

放眼远望,江面似与安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颈联透露出诗人是在岁暮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在江上行舟即将天亮

时的情景。

4.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

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

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

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5.对这首古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景色。

B.三、四句把小草悄然冒出的早春与杨柳如烟的晚春作对比,抒发了作者

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语文七年级上下册高度概括】

C.诗中的“天街”是指宽阔的街道。

D.这首诗风格清新晓畅,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和( )

A.“润如酥”写出小雨润滑的特点,雨飘洒在皇城的街道上,又湿润着春草,仿

佛悄悄地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B. “最是一年春好处”是说早春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一年之计在于春,应该抓

住早春时节早作打算。

C.前两句写早春景色以“小雨”、“草色”为描写对象,小雨湿润小草,而小草使小

雨更亮、更湿润,两者相得益彰。

D.末句“绝胜烟柳满皇都”是作者想象之景,他憧憬着那满城杨柳郁郁葱葱的暮

春。E.全诗用口语化的语言,运用对比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四)雁门太守行【语文七年级上下册高度概括】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7.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

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

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

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

沙场,为君王献身。

8.对此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

感情。

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

颜色入手。

D.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胭脂”等凝重的色彩,烘托肃

杀而悲壮的气氛。

(五)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9.对这首小令的主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游子的客愁与乡思。

B.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C.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D.表现了诗人对羁旅在外的游子的思念。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

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语文七年级上下册高度概括】

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

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

的心情,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被《中原音韵》誉为“秋思之祖。”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七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

(一)阅读《陋室铭》,回答下列问题。

1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4)无案牍之劳形( ) ..

(5)无丝竹之乱耳( ) (6)何陋之有( ) ...

12.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孔子云:何陋之有?

13.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

14.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托物

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

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

室’,就不陋。

15.能统领全篇的一个词语是

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爱莲说》,回答下列问题。

16.本文作者是

1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可爱者甚蕃 ( ) (2)晋陶渊明独爱菊( ) ..

(3)宜乎众矣( ) (4)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 ..

(5)濯清涟而不妖 ( ) (6)不蔓不枝 ( ) ..

(7)陶后鲜有闻 ( ) .

18.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9.本文采用的写法是 的高尚品格。通过写,表达了作者 。

20.文中的高度概括了莲的高尚品质。作者将莲与牡丹对比,表达了作者对

品行的追求,对 世风的厌恶。

21.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的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相同: 不同: 22.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

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B、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它们各自的德行品格。

C、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D、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比

较效果。

2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24.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

25. 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

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周教颐借“莲”表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诗歌鉴赏

(一)1. A.应评析为:心远离尘世的喧嚣 2. B

(二) 3. A 4. D.抒发诗人思乡之情。

(三)5. C (天街指京城的街道)

6. B.“早春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应是“早春是春季中最好的时节”。 D.应是“作者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作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

(四)7. C “斗志难振”应是“哪怕是困难重重,但战士们还是斗志昂扬。”

8. A.这是一首用乐府旧体写的边塞战争题材的诗,全诗用夸张的手法,把战争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 (五)9. D

10. C.主旨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直接抒情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七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

(一)阅读《陋室铭》,回答下列问题。

11. (1)出名 (2)这(3)弹奏 (4)使„„劳累

(5)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借指奏乐的声音。(6)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12.(1)这是简陋的房子,这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3)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13.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的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宅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

14. D(“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

15.德馨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二)阅读《爱莲说》,回答下列问题。

16.北宋 周敦颐

17.(1)多 (2)仅,只 (3)当然 (4)亲近而不庄重

(5) 洗涤 (6)长枝节 (7)很少

18.(1)我只爱莲花,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2)对于牡丹的爱好,当然人很多了。

(3)(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19.托物言志。不求富贵名利,安贫乐道,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莲 不慕荣华,不追求名利的高尚节操。

20.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高洁 追名逐利

21相同: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不同: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

22.A

23.(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香远益清

24. 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或君子的美好形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25. 陋室(或陋室不陋) 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 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意思租近即可)

语文七年级上下册高度概括(二)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各单元单元说明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各单元单元说明

第一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有诗歌,有散文;有现代文,有文言文;有中国作品,有外国作品。同一主题的课文内容,可以融会贯通。

《在山的那边》,“山”与“海”两个相对的形象,是富有象征意义的,这首诗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生命生命》,从种种生命现象写起,抒写理性的思考,表达了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紫藤萝瀑布》,由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生命 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

《童趣》回忆童稚时代的种种情趣,人是有精神活动的,在精神作用之下,自能享受无穷的物外之趣。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在阅读方法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务必认真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争取开个好头。要确认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要努力形成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要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防止这样或那样的偏颇,一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引导学生探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已知领域与未知领域,据以确定探究什么,怎样引导学生探究,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探究之后,还要回顾探究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

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要模仿着说和写,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朗读教学要有示范,要有指导,要多让学生自己练读,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根据新生入学的情境,以“自我介绍”为主题,设计了多种活动方式,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新型的教学活动,不像单纯的口语交际、单纯的写作训练那样简单,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教师要满腔热情,组织好这种学习活动。

第二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仍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侧重于理想和信念。选文同样兼顾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

《理想》是一首哲理诗,打种种比方,用种种意象,阐述理想之于人生的决定意义。 《短文两篇》中的《行道树》,借行道树的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奉献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第一次真好》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一种体验。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新鲜而刺激,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

《人生寓言》选了两则,《白兔和月亮》中,白兔拥有了月亮反而引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说的是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而《落难的王子》说的则是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多愁善感的王子因落难而变得坚强起来。

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向世人敞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她的乐趣完全在科学本身,她志趣高洁,不图名利,但求自由与宁静,把全部精力投入心爱的科学事业中去,她认为要成就一番事业,目标必须始终如一,要坚忍不拔,满怀信心,勤奋工作。

《〈论语〉十则》都是人生格言,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这一单元与上一单元相比,不但侧重点不同,而且理性的成分更多一些,可以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与上一单元有延续性。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要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要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在阅读方法方面,要继续练习朗读,提高朗读水平。

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本单元,要根据课文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理想》富有哲理性,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去理解哲理。《短文两篇》有叙有议,要抓住议论,探究“议”与“叙”的内在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人生寓言》比较含蓄,要注意准确地概括寓意。《我的信念》自有作者的思路,要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则要指导学生按逻辑顺序加以梳理。《〈论语〉十则》是文言语录,要弄懂,熟读,深思,牢记。

朗读训练的要求应该有所提高,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感情诸方面,都要给以扎实有效的指导。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以“漫游语文世界”为主题,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一方面从中汲取营养,一方面干预语言文字使用中的不规范现象,在实践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综合性学习应该在上一次活动的基础上,坚持成功的经验,改进不足之处,搞得更好。

第三单元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欣赏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学习这几篇课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养成好的语感。

2.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巧的构思。

3.将整体感知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有机结合起来。

4.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注重品味语言,“披文以入情”。

6.要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彻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

有关综合性学习的具体建议,可参看后面的教学参考。

第四单元 单元说明

这一册教科书安排了两个反映自然世界的单元(三、四单元)。这里是第四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安排了五篇课文,它们分别是《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和《山市》。综合性学习是结合《月亮上的足迹》一课,开展“探索月球奥秘”的活动。

教学这个单元,我们希望实现以下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兼顾三个维度,注意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2.淡化文体,强调综合,以培养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

3.不要把阅读课上成地理课、生物课或其他科学课;

4.注意结合自己所处的地域(城市或乡村)灵活处理课文内容;

5.多以讨论课或探究课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6.加强课外语文实践(包括阅读),开展科学活动;

7.加强语言积累,让学生每人备一本“摘抄本”,摘抄有关优美词、句、段。

8.在综合性学习中抓住口语交际和写作这两个关键环节。

下面是对阅读部分几篇课文的处理意见,仅供参考。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教学这篇课文时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如鱼类进化、鸟类祖先、两栖类祖先、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知识,要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让学生先理解诗中所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朗读,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科学诗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这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教学过程中要以此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旧课文,过去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固然没错,但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并不希望教师这样处理。因为我们这套新教材第一二册并不强调文体的学习,强调的是练习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教学时不必指出它是什么文体,教学重点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这篇课文对农村孩子尤有实际意义;二是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三是巩固复习第三单元中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绿色蝈蝈》出自著名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之手,可谓名家名文。教学这篇课

文,可通过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通过讲述法布尔的故事,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决心。这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拟人手法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这一点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巩固,并在实践中运用。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昆虫记》中的其他作品,开一个读书报告会。

《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记叙文,写的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这一题材本身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来进行这一课的教学,并把它与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联系起来。要指导学生在快速阅读中获取课文信息,提取课文主要内容;还要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山市》一课是文言文,它所涉及的问题是自然现象,与“海市蜃楼”相似,可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适当探究;本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山市的生成到消失的经过,极富于想像力,这一点值得学习。学习本课主要以诵读为主。因为学生学习文言文尚在初始阶段,所以要求学生诵读课文,以积累材料、培养语感为重点;至于文言字词和语法的要求,则尽量放低或基本不作要求。

语文七年级上下册高度概括(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特点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特点分析

(汉教6班 段炼 2010051160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语文性质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程标准不论是对课程性质的定位,还是对语文教育理念的倡导,其作用和意义将会被未来语文教育的历史所证明。下面谈谈七年级上册教材特点。

一、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观、语文素养观和语文教学观。

1、语文课程观

① 语文课程的性质。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又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这是新课程标准和此前颁布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一个历史性进步。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教学,总在“文”与“道”,或者“工具性”与“思想性”之间左右摇摆,课程性质的不明确,造成语文教学的莫衷一是,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现在的新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的性质明确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定位既简明又科学,符合语文教学的实际。语文具有工具性,这是不言而喻的,人们思想(学习与认识事物)需要语言(语言是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交际需要语言,所以,工具性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语文又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或者说,它不是一个死的工具,而是一个活的工具,这个工具的“活”,就在于它蕴含着博大的文化历史内涵,凝聚着古往今来人类的丰富情感。因此,学习语文,它又是一个与人类智者对话的过程,是为每一个学生现在以及未来的精神生活打底的奠基工程。此前使用的初中语文教材,往往比较关注知识的自成体系,“工具性”的痕迹太重,“人文性”显得不足。其实,作为母语学习来讲,“习得性”是母语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一个人语言规则或者说语言模型的建立,往往是“习得”而来的,如果仅仅只从知识体系的角度去考虑文章的选入,教材的编排,语文教材就会干瘪乏味,干瘪乏味的语文教材必然会影响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特别是影响学生学的积极性。因此,选文一定要“文质兼美”,只有文质兼美的选文,才能激发学生“习得”的欲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材编写建议”中强调“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生命生命》,学生读着这样的文章,能不产生“习得”的欲望吗?

② 语文课程。现代教学论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围绕一定的教育目标所开展的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都是课程。语文课程,则是围绕一定的语文教育目标所开展的一切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语文活动。过去的语文教学,仅仅把语文课程限定在教科书,老师也只是用语文教材作为“例子”来教学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老师只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老师的语文教学也只是限定在课堂教学一隅,语文教学完全与学生的生活隔绝。新的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的内涵应是丰富多彩的,其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老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新教材较好地演绎了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的理念,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构筑了一个开放而又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态”环境。我们不妨将新教材的非

课文部分列表如下:

七年级上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第一单元 这就是我:自我介绍·推荐自己·模拟面试(以“这就是我”为题作文

第二单元 漫游语文世界: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有关语文学习的讨论·有关语文学习的作文

第三单元 感受自然:我有一个“朋友”·走过四季·心中的美景(自拟题目作文);参考资料(告示牌、广告语、流行语)

第四单元 探索月球奥秘:月球奥秘知多少·观察月亮运行情况,参观天文台或天文馆·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我是月球小专家·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故事接龙、围绕“月球”话题作文、日记记下该活动的体会;参考资料(月球的几大谜团、不少文献记载,月亮并非自古就有、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我国古代关于月亮的富有幻想色彩的诗歌、赏月佳对、月亮的美称与雅号、月球外星文明的传说、参考书目和推荐网站)

第五单元 我爱我家:老照片的故事(以“老照片的故事”为题作文·我家的一件珍品(自拟题目叙述家庭往事)·妈妈的唠叨(模拟电话交谈和写信) 第六单元 追寻人类起源:搜集整理关于神创造人类的神话并在班级讲·搜集从猿进化到人的资料完成进化表格·讨论“神创造人类”·搜集人类起源说资料并与同学交流·作文;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进化论与“神创论”的激烈论争、关于人类起源的两种新说法

从上面表格中可以看出,新教材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将学生的语文学习置于社会生活和学生的生活这样的背景中,不但丰富多彩,而且生动活泼。

2、语文素养观

与语文课程性质观相关联的是语文素质观。过去,我们谈论语文素质,往往只是从“听说读写”的角度来认识。因为强调“听说读写”,语文教学中便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因此,语文教材的编排大多是以知识体系为线索的。如果说,语文素养具有维度的话,那么过去的语文教材便只体现了两个维度,即知识的维度和能力的维度,而这两个维度中又是向知识的维度倾斜的。我们不能否认,知识与“听说读写”的确是语文素养,但是,作为人文性很强的语文学科来说,如果割断情感的因素而形成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不全面的。因此,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没有进行明确的阐述,但我们觉得,语文素养应该包括知识素养、能力素养与情感素养这样三个维度。而这三个维度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实际,在不同的年段应有不同的侧重。新教材都较好的体现了上述的三个维度,并且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我们举例来说明: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字与词(每课后面的“读一读,写一写)、朗读知识,文章的表达技巧、 朗读能力、表达能力(口语交际与写作)、探究性学习和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上例告诉我们,新教材确实是围绕三个维度来编写教材的,因为是初中一年级,教材比较淡化“知识”这一维度,而侧重于“能力”与“情感”的维度,这是符合初一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语文学习的实际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语文学习重在感悟,重在积累,重在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如果过多强调知识的维度,势必影响学生兴趣的激发,能力的形成,情感的熏陶。

3、语文教学观

过去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之所以如此,一是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一是教材内容与编写体例的“难、繁、偏、旧”。新课程标准颁布后,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它强调必须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强调必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说,语文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一个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简而言之,教材只是师生对话的话语文本,是一个中介,师生在共同作用于话语文本的过程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三套实验教材都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新型的教学观,它们没有像以往的教材那样,在“预习(自读)提示”中就端出结论,或者在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中编排大量的连教师也难以弄懂的习题或者思考题,框住教师和学生的思路。新教材在课文前面也方框提示,但是这种提示与过去教材的提示是迥然不同的。

二、在内容的安排及编排上,新旧教材也有所不同

1、新课标实验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都力求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新教材虽然没有用明显的文字概括每个单元的内容,但从每一单元的内容可以推测出编者的编辑意图。

第一单元 人生 第二单元 人生

第三单元 四季 第四单元 科学

第五单元 亲情 第六单元 想像

2、编排。新教材淡化了文体的概念,每个单元以内容的相同或者相近为依归,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既有诗歌(《理想》),又有散文(《短文两篇》、《我的信念》),还有古文(《〈论语〉十则》)。

每个单元后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以一个主题活动为统帅,使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相互关联,互为影响,这是一个亮点。新教材仍然传承过去那种“讲读(精读)、自读(略读)”的做法,将每个单元的自读(略读)课文用星号标出,本册有14篇略读课文。安排了五篇古诗文,相当于一个单元。将要求背诵的十首古诗词附在后边,还附有三篇名著导读文章,另附有《硬笔书法》、《写好硬笔行楷字》。

以上的分析也许显得十分肤浅。我们期望有更多的人来研究新课标教材,只有这样,一个百花齐放而又富有时代感的新语文教学的春天才会来临。

语文七年级上下册高度概括(四)
人教版201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记叙文指导

人教版201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记叙文指导

一、阅读具体过程:

理解文章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 —答题。

二、(一)1、概括主要内容

对策:(1)六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找出文中的六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格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结果怎样

(2)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和时间赛跑》一课运用这个方法就很好。

(4)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5)取主舍次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2、概括文段中的具体事例

对策:一般先找出文段中具体事例的相关段落,再根据六要素归纳法概括。

格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结果怎样

(二)1 、分析人物形象

对策:一是分析典型事例;二是对人物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方法的分析把握形象。 2描写角度: ①正面描写(直接描写):直接对人物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姿态等 )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神态描写(对人的脸部表情描写)。突出或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 ②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他人言行衬托人物的某种感情和性格特征。衬托或烘托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

3、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对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微末节所作的描写。

(三)提炼中心、主题

格式:本文通过„„(主要内容的概括)的叙述,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反映)„„之情

(四)1、理解字、词的含义

第一步:解释这个词的本义、原义。

第二步:思考这个词它的本义是在什么情况下(语言环境)使用的,而在短文中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的,有什么不同。

第三步:通过对比思考这个词在文中的特殊作用、特殊含义、词语具有的感情。

2、理解文中特定语境中句子的含义。它包括三层意思:

(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深层含义或哲理),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3、赏析字、词、句、段的作用

对策:(1)找准恰当的角度。常用赏析角度:①动词、形容词等②人物描写③侧面描写④景物描写⑤感官描写⑥修辞手法⑦语言生动或平实⑧句段位置作用⑨写作顺序⑩表达方式

(2)作用:主要从内容、思想感情(主旨)、性格、心情、气氛、情态、哲理等赏析。

(五)环境描写类型:

(1)景物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

作用 ①渲染„„气氛,烘托(衬托)人物„„心情。②写出景物„„特点。③突出(衬托)人物„„性格。④借景抒情,抒发„„情感。⑤交待时间 、地点、背景等。⑥为下文作铺垫⑦推动情节发展

(2)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 (六)修辞手法及作用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 比喻(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①比喻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②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不出现。

③作用:形象生动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

(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①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②拟人(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 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③拟物:A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B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3)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突出xx事物的xx特征 。

(4) 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 作用:增强语势、加强语气, 强烈抒发„„情感(或增强表达效果或强调了xx对象xx特性)。

(5)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即两个连续或间隔反复。)作用:强调、加强语气,强烈抒发„„情感。 还可以使 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6)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即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即自问自答。)作用: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7)反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强调了xx,加强语气,强烈抒发„„情感。

(8)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作用: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10)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①特征代事物、②具体代抽象、③部分代全体、④整体代部分。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11)对偶(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12)互文(互辞):(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作用:使文意委婉幽深; 使语句经济简练

(13)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 )作用:突出人物的性格或特点。

(14)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5)顶真(顶针或联珠):(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 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 作用: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16)通感 (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七)句段位置作用(文章句段主要作用 必须从结构、内容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 开头句段作用: 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③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④开篇点题;

(2) 中间句段的作用:过渡或承上启下

(3) 结尾句段的作用:尤其注意主旨(中心)句

①结构上照应开头或题目②内容上点明主旨(中心)、深化(升华)主题、 画龙点睛、表达(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总结全文④篇末点题; ⑤文章戛然而止,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

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

(八)(1)表达方式:①记叙: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说明。② 说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和性质。③议论:指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④ 描写:指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细致的描绘与刻画。⑤ 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作用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①承上启下②总领全文③总结全文④引发读者思考⑤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⑥点明主旨(中心)、升华(深化)主题、 画龙点睛、表达(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记叙文中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九)题目的含义和作用(1)题目的含义

① 表层含义(本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

② 深层含义 :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一般结合主旨思考)

(2)题目的作用:

①充当线索,贯穿全文 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运用„„修辞,生动形象、④深化主题⑤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关联主要情节⑥突出人物性格⑦作者感情的出发点(透露情感主旨)或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⑧象征意义⑨语带双关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富有诗意,创设氛围)、背景、写作对象)11○具有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十)1线索(1)线索类型:时间线、地点线、人线、物线、事件线、见闻和感受线、感情变化线、。

(2)“怎 样 找 线 索: ①文章的标题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3)线索的作用:使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十一)记叙顺序:(1)顺叙: 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作用:①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 ②丰富了情节,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③深化

深化主题但用得不多;

3、第三人称,是以“他”叙事。运用第三人称叙事,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便于叙述和议论 (十三)详略与中心有关:突出中心的详写,不能突出中心的略写甚至不写。

(十四)1找主旨句: 找首段、中间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2文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首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首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3给文段拟题:(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4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①必须用第一人称;②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5文段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个、那些、其他、以上、云云、此;(2)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或前一段,找最近的一句话或前一段。(3)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4)找到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不是适合适。

6仿写:看清列出题干几点要求,分析仿写句,琢磨句式特点及表现手法,注意材料中的思想内容,

【语文七年级上下册高度概括】

搜索仿写材料,找准"联想触发点",展开联想和想象,按要求仿写,仿写句子与例句一一对应,尽可能使句子写得新颖,有深意。【语文七年级上下册高度概括】

方法:一根据例句,划分结构;二判断词性,找出规律(修辞、保留的内容、字数);三调动积累,遣词造句;四做到生动,内容莫复;

7 词性分类一、实词:名词(人或事物)、动词(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形容词(人和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的)、数词(表示数目和次序的)、量词(计算单位的)、代词(代替、指示作用的). 二、虚词 :副词(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介词(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连词(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助词(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叹词(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拟声词(用来摹拟事物发出的声音的) 8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9文章用典的赏析: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十五)1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词行吗?为什么?

(1)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2) 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3)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1)能或否。(2)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3)因为A 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不一致B 或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C或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3某某句中的某某词语能否去掉?答题结构为:先写不能,再说出某某词语的含义,然后写它在这个句子中的作用,去掉后就成了什么的意思,与原文不符.

(九)1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②联想、想象③托物言志、象征④对比、烘托或衬托⑤欲扬先抑(先抑后扬)⑥夹叙夹议、以小见大、卒章显志、寓事于理、动静结合、由远及近、由外而内、⑦用典、讽刺、、照应、重章叠唱、承上启下、伏笔铺垫、画龙点睛⑧白描赋比兴⑨开门见山、层层深入、曲笔入题、总分得当、点面结合、虚实相生、明贬实褒等。 2表现手法极其作用

(1)对比手法。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2)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3)欲扬先抑或先扬后抑。 先贬抑或颂扬再大力颂扬或贬抑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4)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

(5)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6)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十 )1语言特色:幽默、诙谐,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多用口语、清新自然、清新秀丽、质朴自然、朴实无华、生动形象,华美绚丽、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性、有艺术感染力、准确严密„„

2答题套路:本文语言(天然朴素或活泼柔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干句子)”,它“„„(适当地选入底下词库摘抄的语言)”。

语文七年级上下册高度概括(五)
2014年下期七年级上册语文答案

2014年下期七年级上册

语文参考答案

1 散步

第一课时

【预习自学案】

3. 初春 田野上:“我” 母亲 妻子 儿子 分歧 ;“一家人在 田野里温馨地散步

【合作探究案】

1.例:我最欣赏文中的爸爸,从文中“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责任感,孝敬老人的人。

2.例:让我最感动的一幕是:“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突出了“我’的孝顺 、有责任感 ;妻子的 温柔贤惠。让我看到温馨、和睦、和美、幸福、尊老爱幼的一个家庭。

3.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另拟标题,可以各显神通,拟好后,交流一下,相互评判,鼓励创新。

【当堂检测及课后作业案】 1.D 2.例:亲情,皎洁的明月,素雅静谧,柔和诱人!

3. 1、大路好走 小路有意思

2、不能互换。“早已习惯”表明母亲早已养成听从儿子的习惯;“还习惯”表明儿子还不会违背父亲的意见。“强壮”是从母亲的角度看的;“高大”是从儿子角度说的。

3、因为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母亲风烛残年,想孝敬,时间也不多了。这里有家庭伦理道德的准则:老、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

4、母亲听从儿子,但更爱孙子。

5、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

6、在家里我听妻子的。

第二课时

【预习自学案】

1.第一处“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段话通过初春景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第二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 美好的景物烘托了一家人和谐、美满。

2.词语的表达效果

(1)不好,从母亲的现状考虑,“熬”字有忍耐压力,承受折磨的意思,流露出了我对母亲平安过冬的庆幸。用字特别准确。

(2)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这就是小题大做,即以小写大。文章通过描写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更反映出传统思想文化中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

【合作探究案】

1.一家人的重担,上有老,下有小,妻子又总是听我的,我事一个家的顶梁柱,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一次散步的决策的责任,肩负的是一个家庭的重担! 2.例(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通过对比叙述,表明年老的母亲非常信服我,就像“我”小时候信服她一样。这句话表明,随着母子年龄的变化,依赖感、责任心也发生了转化。

例(2)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话出自“小家伙”之口,充满情趣,童稚可爱。他领悟到了一家四口人自然形成的两组相同的亲子关系,一前一后颇为“对称”。这也为下文走路发生分歧后,“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因此难以选择埋下了伏笔。

例(3)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这句话照应上文,分别说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在对称式表达和对比中,突出了中年人责任的重大以及亲情的美好。

3.“整个世界” 文中的"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 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的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

"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传下去.

【当堂检测及课后作业案】

1. A

2.流动 央求 跳动

3.因为我和妻子见到儿子放小龟回家后的兴奋、欢呼,感受到儿子的纯真、善良,既高兴又激动。做母亲的更善于动情,所以“妻,真的流泪了”,而我则“要流泪”。

4.和谐关系 使命感 理解和体谅 思家、团聚

5.环境描写 为下文写的温情故事烘托出清新美好的氛围

2 秋天的怀念

第一课时

【预习自学案】

一、 1.fù shì chuí

2.暴怒无常:形容一个人脾气坏到了极点,时时极端愤怒,变化不定。 侍弄:经营照管。 田地:文中指地步,指不好的处境或境况。

二、“我”双腿残疾,心理变得焦躁不安,母亲默默的承受着我的暴怒无常 始终以耐心和爱心安抚“我”心灵的创伤。那个秋天,母亲病故了。

【合作探究案】

一、暴怒无常 痛苦 悲观 绝望

表现: A、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B、“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二、 A.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品味“悄悄”,“偷偷”)

明确: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突出母亲对儿子的理解、体贴。

B.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品味

“扑”,“抓’’,“忍”)

明确: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扑、抓---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住哭---坚强,母亲的爱多么深沉。突出母爱的执着、坚强、生死相依。

C.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地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母爱是商量是理解。

D.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聚焦“笑”,“敏感” 透过这几个字,你看出了什么?)

神态和语言描写,母爱是宽容是细心。

三、 插叙1.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表明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她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插叙2.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

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那步田地,反映了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插叙3.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表现了母亲的深沉无私。

【当堂检测及课后作业案】

1.望:盼望、预料 覆:翻 悟:醒悟、明白 副(符):符合,相称

2.A 3.C

第二课时

【预习自学案】

母亲带我看花,是想唤起我生存的欲望

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

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

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菊花在我眼里五彩缤纷,泼泼洒洒,也是在告诉读者我的人生态度发生了转变.

表面上看母亲是要带我去北海看菊花,实际上母亲是希望我能像她和菊花那样坚强,希望我早日振作起来。

【合作探究案】

一、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互依,几分顽强。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然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不希望看到身怀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自信,失去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母子俩都要战胜病魔。

“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我”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找到了自我,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

----为了母亲,“我和妹妹要坚强地活下去。”

二、结尾重复母亲“好好活儿”的话,表明成熟的“我们”现在已经懂得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不会再徒叹命运的无情,会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三、课文两次写到了秋天,一次在母亲即将去世前,一次在母亲去世后多年,“我”和妹妹去北海公园看花。

题目为“秋天的怀念”,其主要寓意为在秋天怀念同样是在秋天去世的母亲,也表明经过人生的“秋

天”,母亲牵挂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懂得了怎样面对生活的困境。

【当堂检测及课后作业案】

一、课内阅读练习题: 1.有意的动作,希望我能正视自己,而不是逃避。

2.母亲身体不好,却不告诉我,我的心情不好,经常向母亲发脾气

3.花代表美好的事物,希望他看花是为了转移他病痛中的痛苦,更是为了让他找到生活的勇气。 母爱无私,母亲永远是在我们看不见的时候最爱我,父母对子女的爱永远只表露了三分 。

4.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拓展阅读】 1、A.备受 B.惊喜

2、 “暖暖的”形象地写出了“我”躺在母亲身边的惬意之感。通过触觉之感含蓄隽永地表达出“我”多年后重新体验到亲情时的幸福感受。

3、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母亲生病时因身体不适需要人来照顾,以及多日卧床而倍感孤寂无聊,渴望与“我”说会儿话、解解闷的心理。

4、 这两个自然段补充交代了母亲生病的原因及母亲生病时仍常年一个人忙里忙外、默默承受疾病折磨,最后积劳成疾却又遭受家人抱怨的事实。这样写使母亲的形象更加鲜明,文章内容更加充实,中心也更为突出。

5、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忘记了对身边亲人的关爱。文章的结尾发出对人间真情的呼唤,升华了文章的主旨,读后发人深思。(紧扣文章主题,意对即可。)

6、语言高度概括,简洁凝练,

3 羚羊木雕

第一课时

【预习自学案】

三、1、 逮捕( dài ) 寒颤 ( zhàn ) 咱俩(liǎ )

逮着玩( dǎi ) 颤抖 (chàn ) 伎俩(liǎng )

2.仗义 满不在乎 形影不离 挽回 光彩

【合作探究案】

一、从要回羚羊木雕的态度看,这几个人物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如:a、妈妈是一个严厉的人。(或重财轻义)b、爸爸是一个冷酷的人。(或严肃、冷漠、 重财轻义)c、万芳妈是一个比较泼辣的人。(或性格粗暴)d、奶奶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或深明情理、心地善良)e、万芳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或仗义、纯真) f、“我”是一 个诚实守信的人。(或重友情、纯洁)

二、略

【当堂检测及课后作业案】

1.填空:填上表时间的词语,并说说该情节属于哪一种叙述顺序。

(今天 )——爸爸妈妈追问木雕下落 ,并要求我去要回来。 (顺叙 )

(上星期 )—— 万芳拿自己的新裤子换我的破裤子 ( 插叙 )

( 昨天 )—— 我送给万芳木雕。 ( 倒叙 )

2.A 3.B

第二课时

【预习自学案】

一、环境描写,以冷冷的月光烘托了“我”当时哀伤的心情。

二、因为内心的愧疚和自己做事的草率,加之自己对朋友的渴望,害怕失去好朋友,而后,朋友对我的宽容,使得自己更加感觉自己的愧疚。

三、例:我手里攥着万芳送给我的小刀一路走一路想,叫我怎么说呢?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吗?一定不会了。(一个疑问、一个设问真切的写出了“我”被逼无奈的矛盾心理)

【合作探究案】 一、1.作者的倾向很明显:儿童心灵多么美好,尽管他们幼稚,但是不能粗暴地伤害他们的心灵。孩子的心灵比任何贵重的东西更加贵重,只知东西贵重,不知孩子心灵贵重,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作者的褒贬倾向很明显,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大人总是不理解我们,由此形成代沟。应该承认孩子总是不大懂事,一方面,要从小学会思考,有主见,但是另一方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推而广之,一家人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本文通过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含蓄地批评了父母重财经义的行径会怎样伤害孩子之间的感情。

2.母心目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我”心目中珍视的是友情,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如果当初父母讲明白羚羊木雕怎样贵重,叮嘱女儿好好保管,女儿就不会轻易送人)。“我”也是有欠缺的(倘若女儿事先征求一下父母意见,也就没事。可见,小朋友还不大懂事,凡事应该征求父母意见,可以避免做出幼稚的行为) 。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

二、拓展延伸:略

【当堂检测及课后作业案】

【拓展阅读】 1.惊奇诧异;不经心地,猛然;惭愧内疚 2.“我”和一位老人;春节前夕的一天;邮局;“我”替老人填写汇款单 3.为老人的孝敬之心所感动。 4.人不论年龄多大,只要有父母在,自己永远是父母的“孩子” 5.抒情和议论 6.回家看望父母,和父亲一起过春节。 7.能答出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内容,文通字顺即可。

4 散文诗两首

第一课时

【预习自学案】

三、示例:我读出了一个淘气的贪玩的孩子,一位慈祥的爱读书的妈妈。

【合作探究案】

一、“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是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为妈妈做点事,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二、 诗歌第二节,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像,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惊慌紧张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孩子,自然又惊又喜,嗔怪孩子。嗔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爱。 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天真稚气,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妈妈的感情。

三、学生思考,明确: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诗人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是在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金色花是诗人新奇而美妙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下一篇: 草虫的村落

最新成考报名

  • 党员个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范文(通...
  • 对照新时代合格党员的标准方面存在的...
  • 2023年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征求意见四篇
  • 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材料3000字(通用8篇)
  • 对党支部的批评意见八篇
  • 党员民主评议个人对照检查材料【6篇】
  • 党支部班子对照检查材料范文五篇
  • 组织生活互评批评意见50条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