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7-30    阅读: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一)
三位数乘两位数公开课教案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铁骑山小学 于龙洋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扬帆奥运——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的进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铺垫:

谈话:大家熟悉的神州五号航天员杨利伟要带同学们到太空学习,大家愿意吗?

神州五号载人航天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是我国航天事业新的里程碑,它实现了宇宙飞船从无人到有人,航天员活动范围从舱内到舱外的伟大突破。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天宫一号发射成功将与神州八号实现无人对接,这次伟大创举又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创新发展。

谈话: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绕地球1圈需要114分钟。

问题1、绕地球2圈需要多少分钟呢?

114 × 2 =228(分)

问题2、绕地球20圈需要多少分钟呢?

114 × 20 =2280(分)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通过神州飞船导入复习三位数乘一位数及三位数乘整十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兴趣。

二、 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谈话: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提出问题: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

解决问题:谁能列出算式呢?114×21从而引出《三位数乘两位数》板书课题

1)谁能估算出结果?

2)你能用学过的知识算出结果吗?

预设几种方法:

方法1: 114×21

=114×7×3

=798×3

=2394(把21看作7×3、3×7,利用连乘,先变三位数乘一位数。)

方法2:114×1=114

114×20=2280

2280+114=2394(先算1圈的时间,再算20圈的时间,1圈+20圈=21圈)

谈话:能不能列出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竖式(末尾没有零)114×21呢?不计算

预设出现的错误:

2 1

1 1 4

列出竖式,你会计算吗?

谈话:同学们根据方法2结合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末尾没有零,末尾对齐)等旧知识,

1 4

A B

× C D

——————————

竖式计算: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1 1 4

1 1 4 „„114×1 的积

„„114×20的积

2 3 9 4

谈话:114是怎么得来的,它表示什么?228是怎么得来的,它表示什么?

你能简单说说三位数乘以两位数计算方法吗?

[设计意图] 这一个环节,我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进而探讨笔算的方法,让学生建立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的基本模型,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即掌握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

三、 分析比较、算法交流:

小小数学家 :(中间带零的,末尾带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

240×34

403×23

预设出现的错误:

240

960

8160

403

1209

9269

403

129

9890

计算心得:

• 列竖式时数位多的写在上面。

• 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时末尾没有零,末尾要对齐。

• 中间有零的,也是末尾对齐。

• 末尾有零的数,先把末尾的零放一边不管,再把其前面的因数相乘,最后两个因数

有几个零在积的后面添上几个零,比较简便。

• 注意进位

240

96

8160

403

1209

9269

E A B

× C D

————————

计算方法:三位数乘两位数,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得的积的末位和个位对齐,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得的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乘法,区分中间带零的,末尾带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不同点,总结计算方法,亲身体验数学带来的快乐。

四、 联系实际、巩固拓展:

1、 你是一名合格的“医生”吗?

• 1 3 4 1 5 2 2 4 6

• × 1 6 × 2 3 × 3 4

8 0 4 1 5 6 9 8 4

9 3 8 1 1 9 6 8 3 6 4

2、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创全国文明城市,平均每个人护树15棵【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问题:三、四、五年级分别护树多少棵?

(2)赵老师带了3000元钱,要替学校购买 15台同样的电话机,有几种购买方案? 132元/台 198元/台 204元/台

[设计意图] 练习针对性强,有改错练习,还有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练习。此外,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不仅让学生丝毫没觉得计算枯燥,反而体验到学习计算的乐趣,既巩固了新知识,又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列竖式时数位多的写在上面。

2、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时末尾要对齐。

3、中间有零的,也是末尾对齐。

4、末尾有零的数,先把末尾的零放一边不管,先把其前面的数相乘,最后在积得后面添上零,这样比较简便。

5、注意进位。

六、实践作业:神州飞船还有哪些数学问题?整理下节课交流学习!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二)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案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8、79页上的例l相应的课堂活动,练习十5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能应用所学知识主动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口算。123×2= 112×4= 216×1= 216×40= 304×20= 112×30= 12l×30=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2,引入

教师:仔细观察这几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情境图。

教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教学不进位的三位数乘两位数

学生提问题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23×32。

教师:观察这道算式,是一道什么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题)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咋们不妨先估算一下。

教师:可是题中不是要求我们算大约有多少千克,而是要算出它的精确值。这就要涉及笔算的问题了。所以我们今天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师:同学们,我们先把竖式写下来好吗,写的时候竖位要对整齐。

师:我们以前学过哪些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那好,老师先把它变成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师用纸片盖住“123”中百位上的“1”,只留下“23×32”。

教师:现在会算了吧?(学生:会算)请大家用笔算算出结果。

指名学生上台计算,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所示: 教师:也就是说,同学们是把32分成30和2来分别和23相乘,再把它们的积加起来。 师:这个“9”为什么要写在十位?“46”是谁和谁的积?这个“690”是谁和谁的积?“736”是谁和谁的积?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这样做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又怎么做呢?

1 2 3

× 3 2

----------

( ) ( )的积

( ) ( )的积

-------------

( ) ( )的积

猜想一下,这里是谁和谁的积?这里又是谁和谁的积?最后这个是谁和谁的积?

教师:你们是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来猜想三位数乘三位数每一步是谁和谁的积对吗?那好,就利用你们知道的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开始吧!

教师: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吗? 用2乘123得246,再用30乘123得3690,把两次乘积加起来,就知道123×32的积是3936了。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如下所示:

教师:能说说第二次的乘积“369”中 “9”要对着十位写的理由吗?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23×30=3690,后面这个“9”要对着十位写,才能表示3690,要不然就成了369了。

教师:这是笔算乘法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同学们要注意。和刚才估算的结果比,差异大吗? 学生:有一定差异。

教师:所以,有时我们需要精确数时,还要用到笔算乘法。现在同学们会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了吗?

学生:会算了。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第68页中的课堂活动上的题。

学生完成后相互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然后全班集体订正答案。

(2).教学需进位的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师:我们再来研究第二个问题。

教师:大家会算 324×27吗?

学生:会

教师:请同学们把这道题的结果算出来。计算时要注意思考这道题和前一道题有哪些不同?计算时你遇到了什么新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学生先独立计算,再小组交流,然后再抽一个同学的作业到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请这个同学结合自己的计算回答上面三个问题。 学生:这道题和上一道题比计算上复杂得多,主要是在计算第二步时要连续向前一位进位。 教师:这是计算中最容易出错的地方,你是怎样解决的呢?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进位的数记在心里,也可以用很小的数字把它标出来,然后相加时再把这个小数字去掉。 教师:通过以上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我发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相同的,只是每一步乘的位数要多一些。

2、课堂练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五第1~2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三)
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复习教案

1

2

3

4

5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四)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402 曾三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小组内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每一个学生在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口算

35×2= 18×3= 250×3=

2、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19×5≈ 21×7≈ 398×2≈

3、笔算

24 ×12 =

从刚才的计算中,你还记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吗?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3)、最后把两次乘的积加起来。

4、引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板书并出示课时目标)

二、 新授

1、情景导入

同学有没有看过火车呢?那你们有没有坐过火车啊?李叔叔要

坐火车去北京,但是他遇到了一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好不好?

2、教学例1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某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1) 理解题意:每小时145千米,用了12小时

(2) 题析并列出算式:145 × 12 = (千米)

(3) 估算

估算一:把145看成150,把12看成10 ,150×10得1500 估算二:把12看成10,145×10=1450

(4)探索计算方法

先独立计算,再在小组交流算法,最后全班共享。

可能出现:

A、口算:先算10小时:145×10=1450(千米),再算2小时:145×2=290(千米),加在一起:1450+290=1740(千米)

B、口算:145×12=145×4×3=580×3=1740(千米)

C、竖式计算 1 4 5

× 1 2

2 9 0 ………2乘145的积 1 4 5 ………10乘145的积

1 7 4 0

(5)讨论归纳

讨论:在这么多的算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1.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新知

1、基础练习:134×23

2、数学医院(1)134×16 (2)246×34

3、134×12 176×47 425×36 237×82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五)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究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在“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1)直接写出得数。

12×3= 205×3= 25×2=

170×5= 150×3= 125×2=

(2)用竖式计算:26×47=

说一说,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相加。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探究和计算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题1。

让学生阅读例题1,和同桌说说自己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读题得出:

(1)已知条件:月星小区有16幢楼,平均每幢楼住128户。

(2)所求问题: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

2.解决问题,探究计算方法。

(1)列出算式。

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指名口述算式,教师同时板书:128×16=

(2)尝试计算。

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

教师巡视指导,特别关注平时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学生,注意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小组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在四人小组内把计算的过程互相说一说。

(4)全班交流并集体反馈。

提问:先算什么?(先算128×6)再算什么?(再算128×10)最后算什么?(6个128与10个128的和)

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算式:

1 2 8

× 1 6

7 6 8

1 2 8

2 0 4 8

提问: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提醒学生注意:用竖式计算时,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要对齐。

3.总结算法。

(1)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步骤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讨论:怎样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学生小组讨论后师生共同小结: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类似,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7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2.完成教材第30页“练习五”第1、2、4题。

第1题:是竖式计算过程中的口算练习。

第2题:通过观察和计算来发现竖式计算中的错误,加深学生对竖式计算方

法的巩固。

第4题:结合具体情境运用计算知识来解决问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常见的数量关系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种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发展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及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数学术语概括、表达数量关系,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回顾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课件出示题目)

(1)每个书包50元,4个书包多少钱?

(2)一列动车每小时行20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3)李师傅每天生产15个零件,他6天可以生产多少个零件?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师生交流反馈。

2.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量关系,弄清楚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很大帮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2情境图。

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情境中的信息:钢笔每支12元,练习本每本3元;要买4支钢笔和5本练习本。

2.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

(1)提问:什么是单价?什么是数量?什么是总价?

(2)追问:每种商品的单价各是多少?购买的数量呢?

(3)介绍单价的读法和写法。

(4)认识总价。

引导思考:根据题目中购买钢笔的情况,我们可以求什么呢?

指出:“4支钢笔一共多少钱”指的就是4支钢笔的总价。

3.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1)课件出示下表:

让学生先填写商品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再分别求出总价。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交流讨论:总价与单价、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总价=单价×数量

(3)思考:已知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已知总价和数量呢? 师生交流后板书:

数量=总价÷单价

单价=总价÷数量

4.师生共同小结。

根据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的关系,只要知道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我们在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总价=单价×数量”,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得出“数量=总价÷单价”和“单价=总价÷数量”。

(二)教学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3情境图。

引导学生读题,收集情境图中的信息。

2.理解“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含义。

(1)提问:情境中给出的两条信息可以称为什么?

(2)交流速度的写法和读法。

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再进行交流。

(3)认识时间和路程。

提问:行程问题中除了速度之外,还有哪些数量呢?

指名说说对时间和路程的理解。

3.探究速度、路程和时间的数量关系。

(1)课件出示下表:

学生先填写和谐号列车与李冬骑自行车的速度,再分别求出行驶的路程。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交流讨论: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路程=速度×时间

(3)思考:已知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已知路程和时间呢?

师生交流后板书: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4.小结。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9页“练一练”第1~3题。

第1题:练习单价和速度的写法。

第2题:运用例题3的数量关系解决求路程的问题。

第3题:运用例题2的数量关系解决求总价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30~31页“练习五”第8、9题。

第8题: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的问题。

第9题: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时让学生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各是什么。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16篇
  • 关于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