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冀教版认识空气教案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7-30    阅读:

冀教版认识空气教案(一)
认识空气(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认识空气

教学设计思想:

认识空气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本课先是发现空气的存在(认识表面现象)——接着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深入认识空气)——最后用实验证实空气的存在来组织活动的。在设计实验、操作及记录时让学生选择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和喜欢的方式,给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实验时强调同组合作,汇报交流时引导学生相互评价,提高表达、倾听能力。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感官感知并描述空气的特点。

2.能用实验证明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猜想。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

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具体说出空气具备的基本物理性质。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例说明空气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难点: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应把握好尺度,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与学生分组讨论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材料与用具:

活动1:塑料袋、气球、扇子、烧杯、土块、粉笔、吸管。

活动2:纸、瓶子、漏斗、钩码、烧杯、水槽。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冀教版认识空气教案】

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 认识空气

活动1:找空气

(1)用塑料袋兜气,塑料袋会鼓起来,说明里面有空气。

(2)吹气球,鼓起来的气球里有空气。

(3)往装水的烧杯里吹气,会有气泡,说明有空气。

(4)用扇子扇风(使空气流动),会有凉丝丝的感觉,头发也会飘起来,说明空气流动。

(5)把土块放进水里,也有气泡,说明土块里有空气。

活动2:比较空气和水

空气是无颜色、无味道、无气味、透明的气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冀教版认识空气教案(二)
12、冀教版科学认识空气教案

肖营子中心小学“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备课

课题:12、认识空气

肖营子中心小学“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备课

【冀教版认识空气教案】

冀教版认识空气教案(三)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认识空气教案

【冀教版认识空气教案】

12、认识空气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空气的性质。

2、通过实验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验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教具准备:烧杯、钩码、粉笔、纸

教学过程:

一、 游戏导入、产生问题

1、课前先进行吹气球擂台赛。

2、邀请两位同学进行吹套在可乐瓶里的气球比赛。

【冀教版认识空气教案】

3、看到套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

4、然后引出问题,为什么套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

二、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一)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1、学生讨论:为什么套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可乐瓶里充满着空气。)【冀教版认识空气教案】

2、设计可乐瓶内有空气的实验设计。

3、小组交流后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瓶子里的空间。

4、学生观察用漏斗倒酱油的实验,进一步说明空气能占据空间。

(二)探究空气能够流动

1、教师问:现在老师要改变这三种现状,使气球在可乐瓶内吹大,纸在杯底内放入水中会湿,酱油也能顺利倒入另一只可乐瓶中你们说应该怎么做?应用什么办法,才能使这种现状发生变化?

2、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提供相关材料。

3、小组汇报交流多种方法。

4、学生动手实验验证,教师进行适当指导。

评:生通过分组实验,充分自主的展开科学的探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观察方法。学生不仅自主的掌握了观察技能,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有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与交流,观察与实践的能力。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又了解空气的什么性质?(出示课题)

生:空气占据空间。(板书)

课后小记:

【冀教版认识空气教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境界,是教育技巧的顶峰。上课时,教师放下了架子,走进了学生,热爱学生,在课堂内充满宽松和谐、信任的氛围,并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使他们感爱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保持愉快的心境。所以在合作交流中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思维活跃,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然研究时“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冀教版认识空气教案(四)
三年级科学上册 认识空气 2教案 冀教版

认识空气

课时安排

本课教学可分2课时进行。建议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的教学。

找空气

一、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能独立用正确的方法收集空气。

3.能举例说明空气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二、活动过程:

1.活动从问题开始,提出“哪里有空气?’’的问题导人本活动。学生可采用的找空气的方法有:用塑料袋装空气、直接觉察空气、将粉笔或土块放进水中观察粉笔或土块中冒出的空气。除此之外,还应导学生想出更多的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活动后,应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确实存在的,人是可以感觉到的。 比较空气和水

一、活动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从颜色、气味、味道等方面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点。

2.能正确地用语言描述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二、活动过程:

1.空气与水具有许多相同的基本物理性质,在水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用感官认识水,了解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

2.观察、比较水和空气的相同点。教师为各组准备一杯清洁的水、每人一根吸管。活动时要求学生按照研究水的方法,从颜色、气味、味道等几个方面观察空气是什么样的,然后再和水比较,找出空气和水的相同点。空气的流动是看不见的,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利用找空气的实验,或依据到处都有空气的事实推理,认识空气的流动。

3.活动后,应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是无颜色、无味道、无气味、透明的气体。它和水都具有无颜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性质。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

注意:空气(气体)与水(液体)的不同,只要求学生凭生活经验能从感官上区分即可。教学时不要在“气体”、“液体”的定义上纠缠不放。

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按正确的方法设计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

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二、活动过程:

1.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是进一步证明空气存在的探究活动。这一研究内容既有利于训练学生提出假设的能力,又有利于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探究能力。教学时一定要组织学生经独立思考后再提出自己的假设。

2.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教学应从水占据空间的实验开始,实验中应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水占据了烧杯里的空间;钩码进入烧杯以后,水让出了一部分空间,让出空间的水流出了烧杯。

3.组织学生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并对假设正确与否进行预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出两种不同的预测,并讨论。讨论过程还可以为设计实验打下基础。教材中实验设计提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从水的实验类推。

4.学生提出假设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设计实验,设计实验时学生可依托教师提供的材料想自己的办法。设计实验的思维过程可提示学生首先考虑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用什么方法验证空气占据了容器的空间?

5.实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清楚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的现象,并思考实验的结论。

6.实验后,应组织学生描述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为填写实验报告打下基础。实验报告虽然文字量少,但内容和格式一定要规范。

7.对实验结果或现象的解释和交流过程,是探究学习的重要过程。但本课不做重点训练,如教学时间允许可做简单的交流。

8.实验报告书写之前,不妨先组织小组讨论,在学生口头修改了表述句子的基础上,再动笔填写。 教学后记:学生通过动手,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并能举例说明空气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冀教版认识空气教案(五)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认识空气》讲课导学案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导学案

学科:科学 班级:三年级:任课教师: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16篇
  • 关于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