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资治通鉴》读后感

编辑:lin13459411179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28    阅读:

  《资治通鉴》读后感

  中国有句老话“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话有一定道理,得瑟得太早的人往往笑不到最后。慧极必伤,似乎只有“愚且鲁”才能“无灾无难到公卿”。所以像司马光这样的——小时候能砸缸救人,长大了能做翰林学士,退居二线能写《资治通鉴》,最后成为执政大臣,死后还能哀荣无限——实在是难得。于是,就想读一读《资治通鉴》。

  我从2012年的元旦开始读,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读完了整整20册书。有的拖拖拉拉读了两个多月,有的一周就读完,不管怎么样,我竟然坚持了下来,我从来没有在一部著作上花过这么长时间!所以,当我合上最后一册《通鉴》的时候,心情竟然非常的激动!读完一遍后,我把全部20册书拿出来摆在一起的时候,心中的充实感和成就感是没办法用语言形容的!翻开这些书,看着自己在字里行间的勾画、标注以及随手写下的诸多思考和感悟,我觉得自己这两年过得太值了!

  回想整个过程,《通鉴》从战国开始,到五代结束,一共1362年、十六朝的历史,算考异和注释在内600万字,司马光积一生所学,费十九年之功而成的巨著。我今草草一读,不能领略其万一。但是,跟随着司马光的大手笔,穿梭于这些陈年往事之间,将宋以前的历史脉络整体摸了一遍。我器小易盈,少见多怪,所以每读到一点新鲜,便欣然自得玩味数日。不敢说有多少认识上的长进,但总归是领略了历史的博大,更有一些非常感性的体悟,上不了太高的档次,略述备忘。

  《通鉴》入手写的第一件事情是“三家分晋”,最后一件事情是“南唐杀契丹使者”。历史不同于小说:开篇没有任何铺垫和导入,劈头就是一件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结尾也没有任何的收束和交代,五代十国的千头万绪都还没有下文便戛然而止。忽然而开始,又忽然而结束,历史就是这样。每个人的人生也都是一样,还未出生这世界上便已经有了纷纷扰扰的各种缘定,一出生以后便立即加入其中,直到临死这些千头万绪也没能了结干净,死后又留下许多未灭的缘法去影响别人。司马光作此书是要帮助皇帝“穷治乱之理,鉴以往得失”,历史有其必然的规律可寻,但是更多的时候还是在偶然之间、忽然之间。

  《通鉴》的正文300多万字,但是1362年的云烟往事恐怕再多十倍的篇幅也说不完。想来,司马光和他的写作班子肯定也是精挑细选地地留下了这300多万字,舍弃了更多。我在读的过程中,也时常提醒自己莫把任何一段做等闲看:因为书中短短的几行字代表的历史都可能比我的一生还要长,因为书中一个简单的肯定评价都可能是我一生修养都达不到的境界,因为书中一句寻常的引用都可能是编著者几十年博采经籍的结果。也不要小看那些只在《通鉴》中出现过一个名字,便再也没有被提起过的人,他们大多拥有丰富瑰丽的一生,都是赫赫于当时社会,并在正史中有传的人物。也不要小看那些多已湮没难考的古地名罗列,这都代表着先人经略天下的胸襟和韬略,他们在推动着历史朝着今天的格局发展。读《通鉴》的时候,经常看到一大堆的官衔和人名,翻上几页之后,就发现这些人都死了。他们的事业有人继续,他们的职位有人代替。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了“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这两句词中饱含的慨叹。

  读《通鉴》,还有一个有趣的小发现。《通鉴》所载期间,大一统的朝代有:周、秦、汉、晋、隋、唐。而按照古人说法,秦是为汉驱除天下的,隋是为唐驱除天下的,也可不算在内。而五代除后梁外的唐、晋、汉、周四代更迭,基本上是把之前出现过的大一统朝代按倒序又排了一遍,使得《通鉴》形成了起于“周纪”,收于“后周纪”的一个完美圆环。我自己给他起了个名字:历史的“小周天”循环。这或许是历史的巧合吧。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的开篇写了一段“告示”,要求读历史的人要对过往的历史有一种“温情和敬意”,这话讲得太好了!读《通鉴》也让我对此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从公元前读到公元后,从先秦读到五代,先人的脚步越来越清晰,古人的智慧越来越熟悉,如孵化一颗鸡蛋一样,混沌遥远的历史逐渐显示出了我们所熟知的雏形。面对《通鉴》我常想:书中所载的一切,书中人们所做的一切,尽管千差万别,但是最终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今天我们所身处的一切。因为历史上他们的种种努力,才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和拥有的一切。想到这里,顿觉书中人物的亲切,也为他们而生起敬意。这岂不也是钱穆所说的“温情而敬意”的表现之一?

  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司马光和他的同仁们花了十九年的时间精心编纂,我今有缘用两年的时间便能读完。想想自己看书的辛苦,更遑论著书的艰难,怎能不让人感念前辈先儒们的付出?还有音注《通鉴》的胡三省,最初的手稿完成后全部遗失,又二度重注,倾注心血甚多。他在序言中反思了自己注书的不足,最后满怀感慨地说“有志焉,然吾衰矣”,闻言心酸。司马光在成书后给皇帝的奏表中说:“臣今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津力,尽于此书。”此言实在催泪,读至此处,怎不令人动容。又读到最后的“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则臣虽委骨九泉,志愿永毕矣”,司马温公儒者高风,大道无悔,肃然起敬,肃然起敬。

  读一书将尽,如观一人将终。这是我读《随园诗话》读到最后的一个明显感受。自此以后,每读一本书在将要看完的时候都会有一种临别的不舍,读《通鉴》更是如此。回想两年寒暑,朝夕与此书相伴,陪我四处出差,今天读完,如别老友,书中人事,倏忽过眼,信知书史乃有情物也!

  • ·《资治通鉴》 读后感(2015-10-05)
  • ·资治通鉴读后感2000字(2016-01-15)
  • ·资治通鉴汉纪十四读后感(2016-06-12)
  • ·资治通鉴读后感大全(2016-11-02)
  • ·【资治通鉴】读后感(2017-08-05)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范文三篇
  • 领航读后感1500字左右大学生范文六篇
  •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三...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十一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通用12篇)